2019备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用)
- 格式:docx
- 大小:38.56 KB
- 文档页数:29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 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另IJ 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m):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有司 :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1、 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 表官职变化的词语。
①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女口: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女口: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女口:举其偏,不为党。
拜:授予官职。
女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1>表官职的⑴ ⑵⑷ ⑹ (8) (10) (12) (14) (16)(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女口:中郎将、屯骑校尉、 祁连将军等。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太尉,司徒司空。
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尚书属下部员。
三司 尚书 郎中 I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I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2019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词、同类词归纳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赋税),也可以做名词“税款”。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来禀告您)”,“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你可以把齐桓晋文的事情讲给我听听吗)”。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如:党同伐异。
16.矫:假托,假传。
比如:矫旨,矫诏。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如: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4、谠言:正直之言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庭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2019届高三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词、同类词归纳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赋税),也可以做名词“税款”。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来禀告您)”,“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你可以把齐桓晋文的事情讲给我听听吗)”。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如:党同伐异。
16.矫:假托,假传。
比如:矫旨,矫诏。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如: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4、谠言:正直之言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史传类文言文常用词语1、与官职有关的词语(1)表被任以官职的:荐、举、辟、征、拜、除、授、起、拔、赏、封、进、选、察、当、点、简、就(2)表提升官职的:擢、拔、陟、升、迁、加(3)表调动官职的:转、调徙、补、改、移(4)表兼职代官的:兼、领、权、行、假、署、摄、判(5)表降职免官的:贬、谪、出、罢、免、黜、废、夺、放、绌、革、去、左迁、逐、蠲juān(6)表其他的:乞骸骨、复、下车、用事、赠、视事、退(7)表主管的:知、典、主、宰、掌、行、省、守、制、用事(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军事首脑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簿:秘书郎中:尚书属下部员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侍郎侍中:官廷侍卫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太史:记史,管文书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校尉:汉代军事长官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从事:郡长官之僚属,副职。
古代官职变动习惯用语——巧记顺口溜1、德才兼备遇伯乐,布衣脱下锦衣着“选、察、简、拔、当、起、辟p씓举、荐、征、召、授、封、赏”贤才得“进、拜”伯乐“知”音笑谈阴云“除”(知:主持,掌管)4、代职、兼官“肩”双“摄”(肩:任用。
摄:代理)“兼、领、行、权、署、假、判”5、“左迁”倒运遭降、撤“罢、免、贬、谪zhé、放、逐、夺”(夺:削除)“革、去、废”权“黜、绌、出”(绌:通“黜”chù)2、由低到高官级晋(晋:晋升职位)“迁、加、升、陟zhì”还有“擢zhuó”“拔”“擢”二字同义用(陟:提升)“超擢”用在破格升连升、屡迁用“累迁”(累:连续,屡次)6、若遇贵人把运转(用事:执政‘掌权)“复”职“主”政再“用事”(主:主持,掌管)“下车”初到便“视事”(下车:初到任。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2019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词、同类词归纳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赋税),也可以做名词“税款”。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来禀告您)”,“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你可以把齐桓晋文的事情讲给我听听吗)”。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如:党同伐异。
16.矫:假托,假传。
比如:矫旨,矫诏。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如: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4、谠言:正直之言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转载]⾼考史传类⽂⾔⽂常⽤词语归类(⼆)⼀义多词原⽂地址:⾼考史传类⽂⾔⽂常⽤词语归类(⼆)⼀义多词作者:⼩荷1.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赞、善、褒、美2.表内⼼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恨)、怨、患、疾、恨、怒、诅3.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诘、望、数、刺、怨、埋、斥、⾮、辞4.表宽容的:容、贷、恕、宽、恕、假、宥5.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驩、豫6.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适、之、造、徂、⾄7.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8.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拜、存、觐、候9.表告别的:辞、别、谢10.表暗中的:阴、间、密、潜、微、窥、窃、私11.表⽰赠送的:遗、馈、赠、贻、与、予、给、授、赍、施、归、12.表⽰只是的:徒、只、直、⽌、特、独、但、顾、仅、第、弟、惟、唯、乃、单13.表⽰难道的:顾、岂、独、庸、其14.表⽰全、都的:毕、咸、皆、率、具、俱、举、尽、胜、⼀、悉、全、阖、合、并、胜、既、佥15.表⽰慰问的:存、吊、问、慰、省、循16.表⽰美好的:令、修、嘉、懿、盛、雅、善、好、巧17.表⽰等到的:逮、迨、⽐、及、⽐及、⽐⾄、18.表⽰统率的:率、领、将、帅、引、以、带、勒、制19.表⽰忧愁的:戚、愀、忳、郁、悒、怏、凄20、表⽰交友交往的:善、友、交接、交、与、知、游、结、故(旧交)21.表⽰⼀类的:伦、徒、辈、众、党、流、类、属、族、俦、⼈22.表⽰否定的:莫、⽆、亡、未、勿、⽏、不、⾮、否、弗、微、靡、罔23.表⽰欺骗的:蒙、诬、弊、蔽、敝、诡、诳、诓、欺、诈、绐、豫、虞、诒、赚、诞、骗24。
表⽰假装的:阳、佯、诈、伪25.表⽰攻下夺取的:下、拔、取、破、夺、举、掠、略。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一、跟俸禄相关的:俸、禄、秩、饷1.俸:俸禄,薪俸。
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声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 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罢:通“疲”,疲惫。
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次序,不太平,与“治”相对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3.兴:盛行,成立,与“衰” 或“亡” 相反。
如《史记· 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隆。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数,莫非人事哉!5.衰:力量减退,衰败,衰败。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数,莫非人事哉!6.亡:消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尔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1.贵:权贵,禄位高,与“低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本:根本。
基:基础。
)2.贱:地位低下,低贱,与“尊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相如素贱人。
3.卑:地位卑微,低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鄙俗,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鄙:见解短浅。
)4.豪:收天下之好汉。
所居郡,必夷其豪。
优秀的人,好汉。
强悍的人,豪强。
四、表人物个性的:鲠(g ěng) 、耿(介)、厚、( 仁 )矜、悫 (qu è)、刚、毅、恺(k 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 ìng)、诈、(chǎn)、谲( jué)1.鲠 (g ěng) :爽直,正直。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48类高频词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俸:俸禄,薪俸。
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罢:通“疲”,疲劳。
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3.兴:兴起,建立,与“衰”或“亡”相反。
如《史记·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6.亡: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本:根本。
基:基础。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3.卑: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鄙:见识短浅。
)4.豪:①、卓越的人,豪杰。
②、强横的人,豪强。
收天下之豪杰。
所居郡,必夷其豪。
四、表人物个性的:鲠(gěng)、耿(介)、厚、(仁)矜、悫(què)、刚、毅、恺(k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 、诈、谲( jué)1.鲠(gěng):直爽,正直。
骨鲠:正直,刚强。
如《后汉书·任隗(kuí)传》:鲠言直议,无所回隐。
2019备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频词归类: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俸:俸禄,薪俸。
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罢:通“疲”,疲劳。
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3.兴:兴起,建立,与“衰”或“亡”相反。
如《史记·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6.亡: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本:根本。
基:基础。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3.卑: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鄙:见识短浅。
)4.豪:收天下之豪杰。
所居郡,必夷其豪。
卓越的人,豪杰。
强横的人,豪强。
四、表人物个性的:鲠(gěng)、耿(介)、厚、(仁)矜、悫(què)、刚、毅、恺(k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 、诈、(chǎn)、谲( jué)1.鲠(gěng):直爽,正直。
骨鲠:正直,刚强。
如《后汉书·任隗(kuí)传》:鲠言直议,无所回隐。
(回隐:回避,隐藏。
)2.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如《韩非子·五蠹(d ù)》: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蠹:蠹虫,咬器物的虫子。
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
虽有:即使有。
勿怪:不足为奇。
)3.厚:忠厚,厚道。
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
(木强:性格质直倔强。
)4.矜、仁矜:矜,慎重,庄重。
仁矜,仁爱,善体恤人。
如《汉书·冯参传》: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
5.悫(què):悫,诚实,谨慎。
如《史记·孝文本纪》: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6.刚:刚强、坚强。
如《论语·公冶长》:吾未见刚者。
7.毅:意志坚定,果断。
如《论语·泰伯》:士不可不弘毅。
(弘:广大,宽广。
)8.恺(kǎi)悌:亦作“岂弟”,或作“恺弟”。
平易近人。
如《后汉书·贾逵传》:性恺悌。
9.鲠切:刚正率直。
如吴伟业《行路难》诗之十一:弹劾中黄门,鲠切无所避。
”10.木讷: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
如《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1.奸:邪恶,狡诈。
如《商君书·农战》:不可巧取(官爵),则奸不生。
奸不生,则主不惑。
12.佞(nìng):善辩,巧言谄媚。
如《论衡·答佞》:何必为侫以取富贵。
13.诈:欺骗。
如《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以诈破之。
14.谄(chǎn ):巴结,奉承。
如《荀子·修身》:谄谀我者,吾贼也。
(谀:阿谀奉承。
)15.谲( jué):欺诈,玩弄手段。
如《论语·宪问》:齐桓公正而不谲。
补充勤:努力,尽力。
“勤王”,为王事辛劳。
恭:恭敬,谦逊有礼。
循吏:循礼守法之吏。
俊杰:才智出众的人。
孤高,不趋时。
切:恳切,率直。
介:操守,志节;独特,不合群。
矜:夸耀;骄傲自满;庄重;同情。
五、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贪、淫、靡1.行: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2.德、操:品德,道德,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如《史记·张汤传》: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
3.节:气节,节操。
如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
(时穷:困难的时候。
)4.清(廉):清正廉洁。
如《东观汉记·周泽传》:拜太常,果敢直言,数有据争,朝廷嘉其清廉。
5.贪:贪婪。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
6.淫:荒淫。
靡:奢侈,浪费。
六、表敬重的:恭、敬、重、尊1.恭:恭敬,谦逊有礼。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相国年老,素恭谨。
(相国:官名,指萧何。
)2.敬:尊敬,尊重。
如《论语·先进》:门人不敬子路。
注意:“恭”和“敬”是同义词。
“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
3.重:敬重。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又睹诸葛亮奇雅,甚敬重之。
(睹:看见。
)4.尊:尊重。
如《史记·蒙恬列传》:始皇甚尊宠蒙氏。
七、表受到诬陷的:中、谮(zèn)、诬1.中(zhòng):中伤,污蔑别人使受伤害。
如《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显、商:人名。
)2.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
如《荀子·致士》: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
(残贼:残害。
加累:以罪恶累害别人。
)3.诬:捏造罪状陷害人。
如《宋史·秦桧传》:其顽钝无耻者,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
八、表赞扬的:多、嘉、誉、与、许、叹1.多:称赞。
如《史记·商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2.嘉:赞美,嘉奖。
如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誉:称赞,赞美。
如《庄子·盗趾》: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4.与:赞许。
如《汉书·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5.许:赞许,赞同。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6.叹:赞叹,赞许。
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
(权:孙权。
齐肃:整齐严肃。
)九、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怨、患、疾1.恶(wù) :讨厌,不喜欢。
如《大学》:故好而知其恶(è) ,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厌:讨厌,厌恶。
如《史记·主父偃传》:诸公宾客多厌之。
3.憎:恨,厌恶。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甚憎齐。
4.贬:给予不好的评价,与“褒”相对。
如矛盾《雨天杂写之一》:秦始与汉武并称,而今褒汉武而贬秦始。
5.怨:怨恨,仇恨。
如《史记·秦本纪》:缪(mi ào)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6.患:憎恶,讨厌,厌恶。
如《左传·晋灵公不君》: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7.疾:恨,憎恶。
如《宋史·樊知古传》:吾疾贫富不均。
十、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过:责备。
如《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责:责备,责罚。
如《史记·殷本纪》:悔过自责。
3.咎:责怪,责备。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咎其欲出者。
4.诛:责备,谴责。
如李陵《重报苏武书》:汉厚诛陵以不死。
5.让:责备,责怪。
如李陵《左传·僖公五年》:寺人披请求进见,公使让之。
6.谴:责备。
如《战国策·东周策》:太卜谴之曰。
7.尤:指责,归罪。
如《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
8.折:指责。
如《三国志·魏书·傅嘏(gǔ)传》:季布面折其短。
十一、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容:宽容,容忍。
如《史记·汲黯传》:不能容人之过。
2.贷:宽恕,宽容。
如《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
3.恕:宽恕,原谅。
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4.宽:宽宏,度量大。
如《汉书·吴王刘濞传》: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王日益横。
(横:蛮横,残暴。
) 十二、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1.乐:快乐,高兴。
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欣(然):喜悦,高兴。
然,……的样子。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乃:于是、然后。
衡:通“横”。
)3.悦(说):高兴,愉快。
如《史记·吴起传》:吴起不悦。
十三、表哀怒的:怒、愤、忿恚(huì)、涕泣、切厉、罹(lí) 、诟、恼1.怒:生气,愤怒。
如《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愤:愤怒。
如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
3.忿恚(huì):恼怒,发怒。
如《史记·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故:副词,故意。
忿恚:使……发怒,恼怒。
尉:官名,都尉。
)4.涕泣:哭泣,流泪。
如《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5.切厉:严厉。
如《后汉书·窦武传》:武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
(戒:告诫,警告。
)6.罹(lí) :忧患,苦难。
如《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7.诟:怒骂,辱骂。
如《左传·哀公八年》:曹人诟之。
(曹人: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十四、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后写作“谘”)1.谓:告诉,对……说。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谓田鸠曰。
2.诏:告诉,告诫。
如《庄子·盗跖》: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3.诰gào :告诉。
如《尚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
(伊尹:人名。
申:再,重。
)4.告:告诉。
如《庄子·庚桑楚》:吾固告汝曰。
(固:本来。
)注意:告,诰,诏。
“告”和“诰”原来都是告诉的意思,后来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诰”或“诏”。
秦以后“诏”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
宋以后“诰”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时用。
5.敕:告诫,嘱咐。
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
(精悍:精锐强劲。
)6.白:告诉,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
7.陈:陈述。
如《史记·韩非传》: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8.对:回答,应答。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赵惠王)问:“何以知之?”对曰……9.语(y ù):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