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修订稿
- 格式:docx
- 大小:576.84 KB
- 文档页数:15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稳定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间,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6.霓虹灯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A.自主运动B.诱导运动C.动景运动D.运动后效【答案】C【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普通心理学》总结第一篇:《普通心理学》总结第八章情绪和情感一、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答:(1)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能驱使个体进行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即具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3)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组织功能。
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二、简析影响心境的因素答:(1)心境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生活中的逆境或顺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心境变化的原因。
(2)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关系。
(3)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评述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学说答:这种理论认为,情绪是对有机体变化的知觉,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体验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的。
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必须先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这种刺激引起个体内脏的活动和骨骼肌的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反馈到大脑而产生情绪体验。
评:他的理论引起了一系列的情绪研究,但是得到了许多与他们理论相反的事实。
这些实验证明,情绪不只是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机体变化的知觉,它还受到更高级的神经中枢的调节和支配。
鉴于首先提出了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评述沙赫特一辛格的认知一生理结合情绪理论答:他们认为,个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泛化的生理反应决定情绪体验的强度,而情绪的性质则是由对情境的知觉所决定。
评: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第九章??需要、动机与意志简述动机的功能答:(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修改版 (一)《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是一本被广泛认可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其作者彭聃龄先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讲解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广泛适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而本篇文章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整理,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第一部分: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范畴,和目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情感和心理机制的科学,其研究的范畴包括认知、学习、情感、个性、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而其目的则在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第二部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问卷、案例、观察等多种方法被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中,每种方法都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其中,实验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其实验设计极为重要。
第三部分:神经与生物心理学神经和生物心理学研究的是人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神经科学主要关注大脑的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而生物心理学则侧重于通过研究动物模型,揭示出行为与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感知与知觉感知与知觉研究的是人脑如何对感官刺激作出反应,进而影响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
感知是指人脑对外部刺激的接收和处理过程,而知觉则指我们如何理解和注意到这些刺激。
第五部分:学习学习研究的是人类通过感知和思维获取、加工,内化和运用新信息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概念学习等。
但知识的编码方式、加工与存储依然缺乏深入的了解。
第六部分:记忆和回忆记忆研究的是人类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检索。
回忆则对记忆单元的复原提供了范式。
许多结果表明记忆过程是动态的,而与神经元的多次反复刺激有关。
第七部分:语言语言研究是关于人类语言能力和人类语言行为的科学,涉及地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语言的习得是一项复杂的认知过程,其过程中掌握早期的母语对日后的语言习得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八部分: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和解决问题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表现出创造性思维,并通过现有信息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现象: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 个体心理与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行为可以研究心理。
-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不能觉察到但对行为有影响的部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优点是能直接获取资料,缺点是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差。
-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设置。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是能揭示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环境可能影响结果的外部效度。
- 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优点是能快速收集大量数据,缺点是被试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测量心理特征,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要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个案法: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优点是能深入了解个体,缺点是结果难以推广。
3.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哲学渊源: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心理现象的思考。
-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主要流派。
-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通过内省法。
-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实验法。
-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元素主义。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和性本能对行为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面,强调人的主观体验。
- 认知心理学:奈瑟尔,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研究认知过程。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神经元。
- 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传导信息。
-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神经元内部是电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导(通过突触)。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内容简介:本书是《普通心理学》的修订版,是教育部推荐的高等学校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五篇十四章,全面论述了心里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作为控制和调节系统(动机和情绪、情感)人的心理特征系统(能力和人格)学习和人的全程发展。
本书不仅可作为心理系本科生的基础课教材,还可作为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一、个体心理 2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5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6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7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 7一、心理学要探索什么 7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10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12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3五、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16第三节如何研究心理学17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17二、科学态度与方法 18三、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8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1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24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9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33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40一、神经系统的起源 40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41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42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43第二节神经元47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47二、神经冲动的传递49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51四、神经回路52第三节神经系统53一、周围神经系统54二、中枢神经系统55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60四、神经系统的发育 66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67一、定位说67二、整体说68三、机能系统学说68四、模块说70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71一、内分泌腺的概念71二、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72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78一、什么是感觉78二、近刺激和远刺激80三、感觉的编码80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82 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88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89三、视觉的基本现象96第三节听觉109一、听觉刺激109二、听觉的生理机制110三、听觉的基本现象112第四节其他感觉117一、皮肤感觉117二、嗅觉和味觉12l三、内部感觉123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129一、什么是知觉129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130三、知觉的生理机制130四、知觉的种类1 31第二节知觉的特性132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132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 33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1 36四、知觉的恒常性1 37五、知觉适应140第三节空间知觉142一、形状知觉142二、大小知觉148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1 50四、方位定向156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160一、时间知觉160二、运动知觉162第五节错觉165一、什么叫错觉165二、错觉的种类l 66三、错觉理论1 68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173一、什么是意识174二、什么是无意识175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1 75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176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178一、睡眠与梦178二、催眠184三、白日梦与幻想186第三节注意的一般概述186一、注意的基本概念186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189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193 第四节注意的认知一神经机制195一、注意的认知理论195二、注意的神经机制198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206一、什么是记忆206二、记忆的作用206三、记忆的分类207四、记忆系统及其加工过程209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210一、记忆的脑学说210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213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214第三节感觉记忆215一、感觉记忆的编码215二、感觉记忆的存储216三、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217第四节短时记忆218一、短时记忆的编码218二、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222三、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224第五节长时记忆225一、什么是长时记忆225二、长时记忆的编码225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228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230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233第六节内隐记忆239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239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239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245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246二、思维的过程247三、思维的种类248第二节表象与想像249一、表象250二、想像254第三节概念与推理257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257二、概念结构的理论259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261四、推理265第四节问题解决269一、问题解决的概念269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272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272四、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274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278六、创造性282第八章语言第一节语言的一般概念288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288二、语言的结构289三、语言的种类293四、语言的袁征与加工过程296五、研究语言的意义297第二节语言的生理机制298一、语言的发音机制298二、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299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304 第三节语言理解305一、语音知觉306二、词汇理解309三、句子理解314四、课文理解31 6第四节语言的产生319一、语言产生的性质319二、语言产生的单位320三、语言产生的阶段321第三编行为调节和控制第九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326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326二、动机与需要327三、动机与行为效率331四、动机与价值观、意志332第二节动机的理论335一、本能理论335二、驱力理论337三、唤醒理论338四、诱因理论339五、动机的认知理论339第三节动机的种类343一、动机的一般分类343二、生理性动机345三、社会性动机348第四节意志行动351一、意志行动的基衣阶段351二、意志行动中的冲突352三、意志行动中的挫折351四、意志的品质358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364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364二、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366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368第二节情绪与脑373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373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378三、情绪与唤醒模式380第三爷情绪的外部表现——衷情382一、面部表情382二、姿态表情384三、语调表情385四、感觉反馈386第四节情绪的理论386一、情绪的早期理论386二、情绪的认知理论388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392第五节情绪的调节394一、什么是情绪调节394二、情绪调节的特征395三、情绪调节的类型396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397五、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399六、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399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第十一章能力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404一、什么是能力404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404三、能力、才能和天才406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406一、能力的种类406二、能力的结构408第三节能力测验416一、一般能力测验416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423 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427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427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428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433第十二章人格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440一、什么是人格440二、人格的结构441第二节人格理论444一、特质理论444二、类型理论448三、整合理论452第三节认知风格453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453二、冲动—沉思455三、同时性—继时性456第四节人格测验457一、自陈量表式测验457二、投射测验458三、情境测验460四、自我概念测验461第五节人格成因462一、生物遗传因素462二、社会文化因素464三、家庭环境因素464四、早期童年经验466五、学校教育因素466六、自然物理因素468七、自我调控因素468第五编活动与发展第十三章学习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念472一、什么造学习472二、学习的分类473第二节学习理论476一、学习的联结理论476二、学习的认知理论482第三节动作技能学习488一、什么是动作技能488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490三、练习及其盘技能形成中的作用492四、技能的相互作用197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第一节发展及其相关概念502一、生命的各个时期502二、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503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504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505第二节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506一、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506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507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509四、感知觉的发展511第三节浯占与认知发展513一、儿童的语言发展513二、认知发展——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516 第四节社会性发展522一、依恋行为522二、道德发展524三、社会化中的人格526第五节成年以后的发展529一、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529二、成年后的生活适应531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科学研究有哪些基本特征?操作程序是怎样的?a.客观性b.验证性c.系统性操作程序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观察法——直接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
分类: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要避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拟人化错误优点:第一手资料;被观察者表现自然真实;使用方便缺陷:难以检验,证实和精确分析;观察者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观察者易“各取所需”,观察结果易受观察者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b.实验法——控制无关变量并操纵自变量,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分类: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要避免:安慰剂效应,实验者效应自变量:实验变量,由研究者系统操纵的变量,是一种假定的原因变量。
因变量:反应变量,是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泛指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因而可能对实验结果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基本特征:对实验条件实行控制。
主动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可以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因果推断。
c.相关法——研究两种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d.调查法——预先拟定所要了解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问题,以获得研究所需资料。
分类: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问题的恰当表达,问题本身的敏感性。
问卷法优点:使用方便,省时省力,能在较短时间内,较经济地收集大量信息。
问卷法缺点:很难保证被调查者的认真合作和坦率真实的反应。
很难保证回答者具有代表性。
很难保证被调查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访谈法优点:可以提高回答问题的准备程度;研究者可以控制会谈的进程,减少遗漏问题;可以考察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
访谈法缺点:在一定时间内只能会谈数量有限的对象;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研究者的言语不当,可能被拒答或谎答;研究者的言行可能有暗示作用。
第4章注意一、名词解释1.注意答: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2.无意注意答: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它往往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3.有意注意答: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4.有意后注意答: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
5.定向反射答: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
这一现象被称为定向反射。
定向反射活动时,人除了朝着刺激的方向转动眼睛和头部外,还会出现植物性反应和脑电反应。
6.优势兴奋中心答:优势兴奋中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具有适度的兴奋性,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此能够充分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和完善的反映。
7.注意的稳定性答: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以用某一时间范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
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在注意的稳定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8.注意的广度答: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包括,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9.注意的分配答: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问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普通心理学全书复习资料普通心理学简案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个体心理(一)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
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
或个性。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
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有时也叫觉察。
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
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也就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5.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过程;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和人格;(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在实验心理学P23页,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个案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并涉及到一项观察方法:无干扰观察法。
)观察法的特点:直接性和描述性;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测验法:采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的形式来测量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4)调查法:用提问的方式(问卷提问/访问提问),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一般分为问卷条查和访问调查。
5)个案法:通过对某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这种方法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而来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个体,缺乏代表性。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 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强调内省方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实验法。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温勒。
主张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心理精神过程(黑箱) 行为 刺激 信息加工的主观背景 能力 + 人格 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动机(意志)+情绪(情感) 信息加工的客观过程(认知) 感觉→知觉→注意→意识→记忆→思维→语言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
(霍妮也和精神分析有关)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规律:兴奋和抑制,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机能: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将客观事物分解为不同方面、不同属性,并对他们分别作出反映;综合是将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属性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反映。
第四章·注意一、名词解释1.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二、简述和论述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2.A: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和心理过程:注意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即指向一定对象的特性;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
3.注意分哪几种影响这几种注意的条件是什么4.A:(1)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2)有意注意。
(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3)有意后注意。
(自觉的目的、任务)第五章·感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3.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4.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
5.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二、简述和论述1.阐述感觉的特点和意义A:(1)特点:感觉反映的是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义: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感觉是认识的入口;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其他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才会产生并得到发展;感觉是维持和调节一个人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六章·知觉一、名词解释1.知觉:人对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知觉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
3.知觉选择性: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4.知觉恒常性: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
5.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二、简述和论述1.简述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A:(1)联系: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
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物体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区别:产生性质不同;反映内容不同;生理机制不同。
第七章·记忆一、名词解释1.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认。
2.无意识记: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3.有意识记: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4.内隐记忆: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
5.程序性记忆:个体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
6.陈述性记忆:对个体事实性信息的记忆。
二、简述和论述1.简述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以及其内在联系A:开始于识记。
识记是保持、回忆、再认的前提。
保持。
以识记为前提,保持的效果在回忆和再认中得到证明和体现。
再认。
回忆。
2.用加工系统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A:根据其特点,可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3.试述遗忘以及影响遗忘的因素A:遗忘: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
影响因素: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第八章·表象和想象一、名词解释1.表象: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2.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二、简述和论述1.为什么说想象也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A:(1)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以直观形式呈现人们头脑中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而不是语言符号;(2)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不可能无中生有。
2.什么是再创想象和创造想象它们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作用3.A:(1)再创形象: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略(2)再创想象的作用: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人格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3)创造想象的作用: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其能力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让学生在活动和作业中自行去发现答案和规律)第九章·思维一、简述和论述1.什么是思维其基本特征是什么2.A:(1)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2)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3.什么叫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4.A:(1)定义: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2)因素:问题情境;认知结构的限制;定势;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状态。
5.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什么区别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6.A:(1)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新颖性;是发散思维和局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灵感状态。
(3)途径: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十一章·情绪和情感一、名词解释1.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2.道德感: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3.心境: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4.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二、简述和论述1.试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A:(1)区别: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前,情感体验在后;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2)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具体体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表情有哪三种主要类型?A: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3.举例说明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A:(1)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物有了同伴就欢喜,亲密的同伴死亡就会悲伤流泪)(2)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婴儿用哭声表达饥饿和身体不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表达内容的增加,儿童对大人的情绪反应增加并分化;视觉悬崖)(3)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对不良环境的适应)第十二章·意志一、名词解释1.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双趋冲突:一个人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
3.双避冲突:一个人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4.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二、简述和论述1.试述意志与认识、情绪与个性的关系A:(1)意志和认知:意志过程是以认知过程为基础的,意志对认知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2)意志和情绪与情感: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
2. 怎样培养人的优良意志品质?A: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十四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一、名词解释1.个性: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总和。
2.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3.动机: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和终止指向目标的行为。
二、简述和论述1.试述个性的基本特征A: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可塑性;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的统一;整体性。
2.述评马斯洛和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A:(1)马斯洛需要理论A. 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B. 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C. 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了了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