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前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德国学前教育的沿革
(一)早期学前教育
古代德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为国家做贡献,使城邦得到长久的发展。
(二)近代学前教育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创建了很多学前教育设施。
1802年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创办了德国最早且最负盛名的保育所。
1819年,瓦德切克创办了德国最早的托儿学校。
1834年6月26日,阿尔古斯堡市议会发布了
创办托儿学校的公告。
1834年7月16日,阿尔古斯堡市建立了第一所托儿学校,保育人员由魏尔特、一名女教师和一名保姆担任。
弗利托娜是新教派牧师,曾两次去英国参观那里的幼儿学校。
1835年,她创立了奥柏林式的编织学校,一年后改名为“幼儿学校”。
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三)现代学前教育
1922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法》,提出建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其中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及幼儿保护机构等。
1965年,东德颁布了《关于统一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法》,其中规定了民主德国的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功能和教育结构,形成了民主德国从托儿所到大学统一的教育体系。
1977年,西德政府颁布《青少年福利法》,规定幼儿园是为儿童提供教育和保育并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的机构,其课程与服务应适应儿童和家庭的需要:各州应承担扩建
幼儿园的义务,以保证满足需要。
1990年,东德、西德统一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3年5月3日,联邦议会确认了从1996年1月1日起,家长可以合法要求得到幼儿园的位置,幼儿园位置第一次成为“可起诉的”事。
德国学前教育(二)引言概述:德国学前教育具有长期的优秀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德国学前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包括政策法规、师资培训、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环境及评估体系等五个大点,以期为读者提供对德国学前教育的全面了解和借鉴。
正文:一、政策法规1. 德国学前教育的法律基础:德国学前教育法2. 德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3. 德国学前教育的义务化政策及其实施情况4. 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德国学前教育特点5. 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衔接和转换二、师资培训1. 德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体系与结构2. 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入学条件及选拔标准3. 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及内容4.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方式5. 师资培训的质量保障措施和评估体系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德国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 注重学前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3. 德国学前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和策略4.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结合5. 德国学前教育与跨学科教学的关系四、教育环境1. 德国学前教育的学校建设和场所要求2. 德国学前教育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3. 幼儿园的规模和设施要求4. 保育和教育的综合相融5. 学前教育与社区的合作关系五、评估体系1. 德国学前教育的评估原则和方法2. 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估的机制3. 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和标准4. 德国学前教育开展科学研究的情况5. 评估结果的反馈和改进措施总结:德国学前教育发展成果显著,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师资培训的严密体系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教育环境和评估体系均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在未来的学前教育改革中,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德国学前教育(一)引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以其优质的教育体系和独特的教育理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重点介绍德国学前教育的概述,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德国学前教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育经验,为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正文:一、德国学前教育的体制1. 学前教育的法律基础和组织机构2. 学前教育的分类和学前教育机构类型3. 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学制安排4. 学前教育师资和管理机构的角色5. 学前教育的资金来源和质量保障二、德国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1. 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2.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学习兴趣3.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儿童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5. 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三、德国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1. 游戏和自主学习2. 项目学习和探究性学习3. 集体合作和小组活动4. 室内外活动和实践体验5. 艺术教育和音乐活动四、德国学前教育的教师角色和培训1. 教师的专业要求和职责2. 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3. 教师的评估和职业发展机会4. 教师与家庭的合作和沟通5. 教师的教育研究和创新实践五、德国学前教育的特色和挑战1. 德国学前教育的国际声誉和特色2. 德国学前教育的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向3. 德国学前教育的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4. 德国学前教育在国际比较中的地位和贡献5. 德国学前教育的启示和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总结:德国学前教育以其独特的体制、目标和方法而闻名于世。
通过了解德国学前教育的体制、目标和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并借鉴其中的优点,为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改进提供参考和启示。
学前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际上优秀的经验,共同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二)引言概述:本文将继续探讨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德国作为一个教育强国,注重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正文:一、德国学前教育制度改革1. 19世纪末德国学前教育的萌芽2. 20世纪初德国学前教育制度建立3. 20世纪中叶学前教育的发展与调整4. 纳粹时期学前教育的改革5. 德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启示二、教育理论对德国学前教育的影响1. 弗洛布尔幼儿教育理论的介绍与实践2.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应用3.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对学前教育的贡献4.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5. 德国学前教育理论的特点和创新之处三、德国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施1. 游戏化教学在德国学前教育中的地位2. 自主学习和社交合作学习的重要性3. 德国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发展4. 幼儿园在德国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5. 母语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并重原则四、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1. 德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系统性与专业性2. 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法3. 德国学前教育教师的资质和素质要求4. 教师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5. 师德师风与学前教育的实践五、德国学前教育的成果与挑战1. 德国学前教育的主要成果与优势2. 学前教育普及率与资源分配的问题3. 家庭和学前教育的合作与支持4. 德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5. 对其他国家学前教育的借鉴和启示总结:通过对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在学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制度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与课程设施、教师培训到教育成果与挑战等方面,德国学前教育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
同时,德国的经验也给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促进了全球学前教育的共同发展。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一)引言概述: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德国开始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德国学前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进。
本文将分析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并探讨五个主要的阶段:启蒙时期、普及时期、革新时期、民主化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每个阶段将介绍该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和相关政策,以及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正文内容:1. 启蒙时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启蒙思想家开始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 面对贫困、不发达的学前教育条件,早期学前教育主要由宗教组织提供。
- 德国启蒙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约翰·海因里希·庞德夫实施的幼儿教育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培养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的综合方法。
2. 普及时期:- 19世纪后半叶,德国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并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
-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和标准。
-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加速了学前教育的普及,政府开始提供资金和培训机会。
3. 革新时期:- 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们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革新和改进。
- 弗里德里希·弗雷贝尔提出了“自由活动”教育方法,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引导。
- 德国的学前教育法规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4. 民主化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历了民主化和教育改革。
- 学前教育成为了社会公开领域的议题,并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 德国教育法和组织结构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5. 现代化时期:- 进入21世纪,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 政府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培训。
- 德国将学前教育纳入综合教育体系,为儿童提供全面的发展机会。
总结: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启蒙时期,经历了普及时期、革新时期、民主化时期和现代化时期。
政府的介入和教育改革是推动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关键信息项:1、德国学前教育的起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早期德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要的德国学前教育法规及出台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德国学前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学前教育机构名称及成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对德国学前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德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德国学前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普及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德国学前教育的起源11 德国学前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初期。
在这个时期,一些慈善家和教育家开始关注幼儿的早期教育,并尝试建立一些早期的学前教育机构。
111 当时的社会背景促使了学前教育的萌芽。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进入工厂工作,幼儿的照顾和教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112 一些教育家认为,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2、早期德国学前教育的形式21 在起源阶段,德国的学前教育主要以慈善性质的托儿所和幼儿园为主。
这些机构通常由教会、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
211 托儿所主要为贫困家庭的幼儿提供基本的照顾和监护,而幼儿园则更注重幼儿的教育和发展。
212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读写算、道德教育和手工活动等。
3、重要的德国学前教育法规31 1837 年,福禄贝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招收 3-7 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 年命名为幼儿园。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德国乃至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德国学前教育关键信息项:1、学前教育机构类型2、教育目标3、课程设置4、师资要求5、家长参与6、政府支持与监管11 学前教育机构类型111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幼儿园(Kindergarten)和托儿所(Krippe)。
幼儿园通常接收 3 至 6 岁的儿童,而托儿所则主要照顾 0 至 3 岁的婴幼儿。
112 此外,还有一些混合年龄组的学前教育机构,以及以特定教育理念为基础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
113 公立和私立学前教育机构在德国并存,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12 教育目标121 德国学前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能力等方面。
122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123 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合作与分享。
124 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13 课程设置131 德国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语言、艺术、音乐、数学、科学、体育等领域。
132 游戏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133 户外活动也受到高度重视,以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对自然的认识。
134 课程设置注重个性化,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调整。
14 师资要求141 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专业背景和资质证书。
142 教师应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143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家长和同事密切合作。
144 热爱儿童,有耐心和责任心,能够为儿童提供关爱和支持。
15 家长参与151 家长在德国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和决策。
152 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儿童的发展情况和教育计划。
153 家长可以自愿参与幼儿园的志愿服务和教学辅助工作。
154 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家长的关切和问题。
16 政府支持与监管161 政府为学前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关键信息项1、德国学前教育的目标2、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3、教学方法与特点4、师资培养与要求5、政府支持与政策法规6、教育机构类型与特点7、家庭与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8、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1、德国学前教育的目标11 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
111 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
112 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21 游戏活动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和社交发展。
211 艺术、音乐和手工等创造性活动丰富多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12 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启蒙教育,以简单有趣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13 语言教育注重多语言环境的创设,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教学方法与特点31 以儿童为中心,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观察者,鼓励儿童主动探索和学习。
311 小组合作学习常见,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
312 情景教学法广泛应用,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实践。
313 强调实践操作和体验式学习,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
4、师资培养与要求41 教师需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
411 持续的职业发展和进修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以保持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
412 教师要具备关爱儿童、耐心和责任心等品质。
5、政府支持与政策法规51 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学前教育的普及和质量。
511 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运营和管理。
512 对贫困家庭儿童提供教育补贴,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6、教育机构类型与特点61 公立幼儿园由政府资助,收费较低,服务大众。
611 私立幼儿园各具特色,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612 社区幼儿园强调社区参与和合作,为儿童提供更贴近生活的教育环境。
7、家庭与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71 家庭被视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
德国的学前教育(一)引言概述:德国的学前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还为他们的日后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以德国的学前教育为主题,为读者介绍德国学前教育的特点、目标以及实施方式。
正文内容:1. 教育制度:a. 学前教育的法律基础b. 学前教育的阶段划分c. 学前教育的义务性和普遍性d. 学前教育的融入性和多样性e. 学前教育的管理机构2. 学前教育的目标:a. 提供儿童全面发展的机会b.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c. 强调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d. 促进儿童的身体和情感发展e.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 教学方法:a. 游戏和自由活动的重要性b. 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推广c. 触觉、听觉和视觉等多感官学习d. 儿童中心教学的实施e. 创意、艺术和体育活动的开展4. 教育者培训:a. 学前教育师资的要求和条件b. 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途径c. 学前教育师资的评估和认证d. 学前教育师资的继续教育e. 学前教育师资的发展和晋升机会5. 学前教育的评估和监督:a. 儿童发展水平的评估标准b. 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c. 家长参与评估的方式d. 教育机构的质量认证制度e.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总结:德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游戏和自由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语言和认知能力,同时注重触觉、听觉和视觉等多感官学习。
为了保证学前教育质量和教育师资水平,德国有相应的培训和评估机制,并且强调家长的参与。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和管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学前教育,德国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文档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在近代德国,学前教育可是有着一番独特的景象。
说起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就不得不提到福禄贝尔。
这福禄贝尔可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位大咖。
他提出的那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当时可算是相当新颖和实用。
在当时的德国,学前教育机构逐渐兴起。
有那种小小的幼儿园,里面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老师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唱歌、画画。
不像咱们现在,各种高科技的玩具和教学设备应有尽有。
那时候,可能就是几个简单的木头玩具,或者一块小黑板,就能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保留了当时风格的学前教育场所。
一进门,就看到一群孩子围坐在老师身边,听老师讲着故事。
那老师声情并茂的,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了。
旁边的角落里,几个孩子在摆弄着一些积木,试图搭建出自己心中的城堡。
还有几个孩子在纸上涂鸦,画得那叫一个天马行空。
当时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会一起做手工,比如用彩纸折出各种小动物,或者用树枝和树叶拼出一幅画。
老师们也鼓励孩子们去观察大自然,了解四季的变化。
春天去看看花开,夏天去听听蝉鸣,秋天去捡捡落叶,冬天去摸摸雪花。
而且啊,当时的教育还特别强调家庭的参与。
家长们会经常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情况。
有时候,还会一起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
我就听说过有个活动,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顿饭。
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孩子们帮忙洗菜、递东西,虽然弄得有点乱糟糟的,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常规的唱歌、画画、算数,还会有一些品德教育。
教孩子们要诚实、友善、懂得分享。
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再说说当时的教材,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样,但每一本都很用心。
图画都是老师亲手画的,文字也都是经过精心编写的。
不像现在,印刷技术那么发达,各种精美的教材让人眼花缭乱。
总之,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虽然条件相对简单,但充满了温暖和关爱。
它为后来的学前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初心。
德国学前教育的特色一、德国学前教育概况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
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自福禄贝尔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后,德国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
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救济事业。
主要由教会、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
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市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
德国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入学,因此要收费。
但是,不同家庭所交费用是不一样的,即孩子的父母根据收入情况向幼儿园交费。
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贫穷家庭儿童的入园问题。
2002年,德国人有8253.7万,幼儿园27830所,平均2966个居民就有1所幼儿园。
但在德国西1部,平均每园不到80个儿市。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西部出生率极低,很多家长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较少送孩子入园。
而在德国东部,由于历史原因,平均每园有642名儿童,这与我国相似。
在我国,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要求基本相同。
在德国,则有所不同。
而幼儿园老师则必须在专门的学校培养。
这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
德国幼儿园老师都属于雇员性质。
2002年底,德国幼儿园的雇员共374170人,其中女性359811人,占96.16070;男性14359人,占3.84%。
从年龄看,20-30岁段的最多,有12.3万人,其次是30-40岁的,有11.7万,40-50岁的有9.6万人,20岁以下和50-60岁的均不到2万人,2002年,全德国学前班有儿童1.92万人,学校幼儿园有3.56万人,二者共5.48万,仅占小学在校生的0.56%,以及专门在放学后照顾学龄儿市的校外照顾中心。
德国幼儿园虽不是义务教育,但是政府出资却不少。
2002年,政府拨款44亿欧元给幼儿园(不含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等)。
仅此项,就占德国当年GDP的0.2%。
教会等非政府团体拨款更多。
2002年,私款项估计不会低于74亿欧元。
虽然只有约250万的在园幼儿,德国幼儿园的生均经费达到每年4720欧元,约合人民币4.7万元。
可见,政府和民间资木的投入是非常可观的,也反映德国政府和民众对幼教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德国学前教育特色(一)、幼教法制健全随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
1578年颁布《学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
18世纪的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
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
(2)在幼儿学校及托儿所中加强对贫民子女的宗教、道德教育,把这些作为抵制当时革命运动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
(3)认为贫民幼教设施不应像英、法的幼儿学校和托儿所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正规学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给予幼儿家庭式的照料和安排,室外游戏以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总的政策倾向是“控制但不援助”,与英、法等国的“控制但援助”的政策形成了反差。
一战后,德国于1922年制定了《青少年法》,其中强调要设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及幼儿保护机构等;同时提出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此外还要求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在此期间,幼儿园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德国幼教中的主流。
在政府颁布的幼儿园条例中宣布:各种各样的幼儿教育机构,凡招收2-5岁儿童者,均称为幼儿园。
政府还规定了隶属关系,规定一切幼儿园由政府监督,隶属于教育、卫生部门;幼儿园儿童具体由地方儿童局监督,学校教养均须经儿童局许可。
凡儿童在家不能得到正常教养者,则由儿童局遣之入学或入园。
二战后,为尽快着手教育事业的恢复与重建,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规定,幼儿园作为非义务的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原则》中称:保证一切儿童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在一切教育机构里实行免费教育,并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关于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机构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教育结构计划》中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
此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入园率也不断提高。
但是,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是德国教育的一大弱点。
从投资方面来说,德国的教育投资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少,但偏重于大学和文理中学。
政府在削减预算、厉行财政节约时,总是向小学和幼儿园开刀。
有识之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要让80%三至四岁儿童和95%五至六岁儿童进入幼儿园。
但这一目标至今没有实现。
2002年6月13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议会就教育问题发表演讲,呼吁对德国现行教育体制实施全面改革,为不同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每个孩子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二)、幼教机构多元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多元化,主要有普通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等。
1.普通幼儿园普通幼儿园指的是相对独立的幼儿园,这是德国传统的形式,也最普及。
按照幼儿园的设立者及其接受政府补助及辅导的程度来分,德国有三种不同组织形式的普通幼儿园:(1)公立幼儿园。
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的监督及辅导。
(2)私立幼儿园。
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的补助及辅导,但其教育理念及师资的聘任不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的监督或控制。
(3)独立自主的幼儿园。
这类幼儿园不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的补助及辅导,主要是家长的缴费。
德国所有的幼儿园不仅收费大致相同,而且幼儿园在年龄编班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混龄编班,即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德国称之为小组)中游戏、生活和学习,每班至多不超过20个人。
这种混龄编班在德国全国范围内所有幼儿园中实施。
德国幼儿园分全日制和半日制两种,大部分家长将其子女送往半日制幼儿园。
2.学校附设幼儿园学校附设的幼儿园数目较少,适合于那些已达6周岁,或下半年将达6周岁,但体格与智力均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童,他们在此处接受一年特别的训练以便为进入基础学校作好准备。
这种机构也称学校附设的学前班,这种幼儿园通常与小学联为一体,以便为学童在后来的学习中顺利上学提供帮助。
3.学前班学前班与学校附设幼儿园一样,与小学相联,但它们针对的是5岁儿童,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
4.特殊幼儿园特殊幼儿园是对各种有残障的幼儿提供必要教育之场所,使之更多地融入社会。
这类幼儿园按残疾人情况进行分类,如学习困难、失明、聋哑、部分失明和精神障碍及脑子迟钝等,并提供专家照顾。
实施融合教育,在公共教育中将残疾孩子的特殊教育与正常孩子的普通教育结合为一体。
5.托儿所接受0-3岁儿童,主要是对双职工的子女实行保育。
6.“白天的母亲”是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部于1974年核准设立的幼儿保教计划。
主要做法是:由政府提供少量经费,让一些年轻妇女在照管自己小孩之余,再帮助邻近的职业妇女在白天照管1-2个小孩,以解决其实际困难。
这些“白天的母亲”须参加短期培训,以获得科学育儿的知识。
7.德国的林间“幼儿园”2000年郝本?黛拉将慕尼黑的一个自然公园开辟成了“林间幼儿园”。
园内有成片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坪和清澈的溪流。
入托的孩子每天上午9点到这里集合,然后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堆沙子做游戏,有的爬树、赛跑,有的观察蚂蚁、蜗牛。
午饭时,大家席地而坐,摆上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的食品,就像在郊外野餐一样享用自己亲手做的午餐。
但这家幼儿园收费较高,个别家长还抱怨孩子们在玩耍中有时会受一些轻伤,而且每天回家时都是一身泥土。
(三)、课程以游戏为主德国是一个地方高度自治的国家,幼儿教育的改革也以地方或幼儿园为单位,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改革方案或课程大纲,甚至连州一级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目标与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开办者自主决定的,多以游戏等自由活动为主,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包括由教师讲故事、教唱歌、做劳作、会话和带领儿童接触自然界等等。
尽管如此,一般幼儿园都通过适用于所有儿童的课程设置来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并通过积极的刺激来弥补儿童在家庭不利环境下造成的学习缺陷,以促进所有儿童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任务有两项,一是让儿童白天呆在幼儿园中,以减轻母亲料理家务和照料更年幼孩子的负担,或者为就业妇女解决照管孩子的困难;二是向儿童提供教育帮助,使他们接受早期学习,促进幼儿个性充分发展,陶冶其情感,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学习兴趣、相互信任、责任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和活动能力等。
德国新近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可归纳如下:1.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加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并进一步挖掘其个性特征。
孩子应该被看成一个独立的人。
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一种家庭补充式的设施,为孩子营造一种舒适与快乐的气氛。
2.混合编组(interage grouping)而不是按年龄分组。
通过异质分组强调尊重不同年龄孩童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3.加强幼儿的积极性和生活经验。
强调在游戏和运动中发展幼儿的自我。
课程设计的重心是创设幼儿生活体验的活动空间和环境。
4.强调保育员是孩子的伙伴。
应持有特别的耐心,鼓庭进行资助,发放教育津贴。
1990年以后,政府改革了发放津贴的办法:每年上半年,每个儿童都能得到600马克的补助;下半年,则根据父母的实际收入来决定补助金额。
政府的大力支持,使许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能够满足孩子的生活及教育需求。
(四)、组织家庭互助活动自1987年开始,父母们就自发组织起来,在家庭之间开展互帮互助的活动,到1990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家庭互助联网系统,把不同的机构(如:儿童中心、儿童保育、儿童急救护理、亲子游戏小组、父母儿童之家、父母儿童协会、单亲父母小组等)全部协调起来,共同为儿童生存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德国学前教育带来的启示德国的学前教育渊远流长。
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幼儿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被人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于1837 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儿教育机构,德国成为幼儿园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