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商业间谍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数据安全十大经典案例
1. 2013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揭露了美国政府大规模监控计划PRISM,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数据安全担忧。
2. 2014年,美国零售巨头Target遭遇黑客攻击,导致超过1亿名顾客的信用卡和个人信息被窃取。
3. 2015年,美国政府办公人员人事管理局(OPM)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2200万名联邦雇员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4. 2016年,雅虎披露了两起大规模黑客攻击事件,共计约30亿用户的账户信息被盗取。
5. 2016年,Uber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约5700万名用户和600万名司机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6. 2017年,美国信用报告机构Equifax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约1.4亿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7. 2017年,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9000万名乘客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8. 2017年,医疗保险公司安盛(Anthem)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约7800万名顾客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9. 2018年,Facebook爆发了剑桥分析公司丑闻,该公司在未经用
户同意的情况下获取了约870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
10. 2019年,资讯网站Flipboard遭到黑客攻击,导致超过5亿名用户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史上著名的十大商业间谍案2009年08月07日16:51 来源:凤凰网1、FBI参与的日美商业间谍案商业间谍方: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反商业间谍方:IBM公司案例看点:IBM一战成名1982年6月23日早7时,6名日本人被FBI警员押解。
被逮捕的是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两家著名电气公司的6名雇员,另有12名雇员被美方发出了逮捕令,理由是“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生产商IBM的基本软件(OS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
1983年2月,日立三菱公司在承认雇员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
经此一役,IBM的OS操作系统的著作权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得到了全面的承认。
2、杜邦公司诉克里斯托夫商业秘密侵权案商业间谍方:克氏兄弟反商业间谍方:杜邦公司案例看点:商业机密至上杜邦公司在德克萨斯的比尔蒙特开设了一家工厂,计划生产甲醇。
由于工厂还在建设之中,厂房尚未加顶。
1969年3月19日,受身份不明的第三人的雇佣,比尔蒙特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兄弟驾驶飞机,在空中对杜邦公司的新建厂房进行了拍摄。
冲洗后交给了身份不明的第三人。
杜邦公司就对克氏兄弟进行起诉其商业机密。
法院最终判决该公司正在建设的厂房属于商业秘密,克氏兄弟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信息,属于侵犯杜邦公司的商业秘密,同时要按照杜邦的要求披露其雇佣者。
3、宝洁联合利华商业间谍案商业间谍方:宝洁(P&G)公司反商业间谍方:联合利华(Unilever)案例看点:垃圾窃密2001年初,宝洁(P&&G)公司和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之间爆发了情报纠纷事件。
2001年4月,面对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强烈质疑,宝洁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员工通过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途径获取了联合利华的产品资料,而这80多份重要的机密文件中居然有相当比例是宝洁的情报人员从联合利华扔出的“垃圾”里找到的。
后来,宝洁公司归还了那些文件,并保证不会使用得来的情报,沸沸扬扬的“间谍案”就此不了了之。
公司商业间谍案随着全球商业竞争的加剧,各大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
然而,有些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不惜使用商业间谍这一违法手段,给其他企业及整个商业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讨论公司商业间谍案,并探讨如何应对此类情况。
一. 公司商业间谍的定义与形式公司商业间谍是指一家企业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或敏感信息,用于获得商业竞争优势的行为。
商业间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黑客攻击:通过入侵竞争对手的服务器或网络,获取其商业机密信息。
2. 内部泄密:企业雇佣的员工或合作伙伴将商业机密信息出卖给竞争对手。
3. 经济斗争:企业利用商业讯息收集机构如市场调研公司、竞争分析公司等来收集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
二. 公司商业间谍案的影响公司商业间谍案的发生对企业及整个商业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 破坏市场竞争:通过获取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企业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商业策略等,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
2. 信息泄露:商业间谍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的商业机密、客户数据等重要信息被窃取,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3. 影响商业伦理:商业间谍案的发生会引发商业伦理的争议,破坏商业合作关系和社会信任。
三. 应对公司商业间谍案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公司商业间谍案,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对商业机密的保护意识和危害的认识。
2. 建立信息保护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保护体系,包括加密技术、访问控制、防火墙等,以确保商业机密的安全。
3. 雇佣背景调查机构:在雇佣员工或合作伙伴之前,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以避免潜在的商业间谍行为。
4. 加强法律保护:企业应与律师合作,确保知识产权的合法保护,并在发生商业间谍案时及时采取法律行动。
四. 总结公司商业间谍案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对企业造成损失,也影响商业伦理和整个商业环境的健康发展。
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和竞争优势,企业应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建立信息保护体系,并采取法律手段应对商业间谍行为的发生。
企业泄密案例企业泄密是指企业内部的机密信息被泄露或外泄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地位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企业泄密的真实案例,以警示广大企业和员工重视信息安全,防范泄密行为的发生。
案例一,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泄密事件。
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一名员工因个人原因,将公司的用户数据非法出售给了竞争对手,导致公司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
这一事件不仅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损害了公司在用户心目中的信任度,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市场份额大幅下降。
案例二,某制造业企业技术泄密事件。
某制造业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因不满公司待遇,将公司的核心技术资料外泄给了竞争对手,导致公司多项专利技术被侵权,市场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公司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权,损失巨大。
案例三,某金融机构内部人员泄密事件。
某金融机构的一名内部人员将客户的财务信息泄露给了不法分子,导致大量客户遭受财产损失,公司声誉受损,客户流失严重。
公司不得不赔偿受害客户,并进行全面整改,恢复市场信心。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了企业泄密对企业的严重危害,一旦发生泄密事件,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因此,企业和员工应当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建立健全的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控制对机密信息的访问和传播,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
总之,企业泄密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企业和员工应当共同努力,加强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泄密行为的发生,确保企业信息的安全和稳定。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世界十大间谍之八:中情局里的苏联内鬼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艾伦伍德国家监狱(Allenwood),关押过一千零四十四名囚犯,其中,有一名囚犯颇引人注目,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俄超级间谍埃姆斯(Aldrich Hazen Ames),多年潜伏于中情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他一九九四年被捕时,正年富力强,而二零一四年获释时,却已是个垂垂老者。
埃姆斯本是中情局的一名处长,却效忠于苏联克格勃,他利用手中职权,为其传递情报长达九年,后被美国反间机构捕获,震撼世界。
苏联解体后,俄国人对埃姆斯依旧念念不忘,俄罗斯《劳动报》(Труд)二零零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载文道:“埃姆斯身份隐蔽,即使克格勃高层,对其所者知,亦寥寥无几。
克格勃为掩护他,曾对外侦察战略调整做出重大。
此外,埃姆斯乃苏联间谍史上,所获酬金最多的特工。
”且说,埃姆斯原本是美国中情局特工,生于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威斯康星州河瀑城(River Falls)人士,世代教师,家境殷实。
其祖父曾任河瀑城教师学院院长,其乃威斯康星大学前身。
其父亦在该校任教,讲授欧洲和远东史,其母在中学讲授英文。
埃姆斯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一九五一年,其父加盟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不久,举家奉调迁往中情局总部所在地,华盛顿卫星城——麦克林市。
埃姆斯之父为何投笔从戎,加盟中情局呢?也许原因有二,其一,埃姆斯老家在外地,而外地人较为思维较为保守,进入中情局这样的政府机构工作,是他们始终的追求;其二,其父五十年代受到麦卡锡主义影响,为了坚持反共立场,捍卫民主理念而进入中情局,乃理想驱动。
不管怎么说,父亲当美国情报员的选择,深深影响了全家,特别是埃姆斯。
一九五一年,老埃姆斯被派往到缅甸,在国民党缅甸残部掩护下,从事针对中共的间谍情报活动,直至一九五五年结束任务返回美国,获得远东情报专家头衔,留任中情局总部,母亲继续教英文,埃姆斯那时在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乔治华盛顿大学(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就读历史专业。
编者按:大成天下()致力成为国际一流的终端与数据安全产品开发商,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用户提供高效、实用、稳定的桌面与内容安全产品。
近几年国内外制造业泄密事件频繁,为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本汇编收录了几年来国内外制造业发生的较为典型的泄密案例,供大家查阅,以便于制定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安全系统解决方案。
如果您的单位/企业有泄密困扰,欢迎拨打免费咨询电话:400-1122-918。
如果您对文档中的内容有任何建议,或者有哪些新发生的泄密事件,欢迎您发邮件告知,电子邮件地址:service@。
一. 制造业泄密事件综述 (3)二. 制造业重大泄密事件详细解读 (7)2.1 2011年索尼用户信息泄露案 (7)2.2 力拓间谍案 (9)2.3 华为泄密案 (12)2.4 中国赔偿金额最大的商业秘密侵权案 (14)三. 2000年以前 (16)3.1 80年代纺织业泄密案 (16)3.2 宜兴市大利化工厂诉兴发精细化工厂侵犯商业秘密纠纷案 (17)四. 2001—2005 (19)4.1 维尔康药业曝出离奇的技术偷窃案 (19)4.2 损失20亿揭秘中国最大中药秘方遭美剽窃事件 (20)4.3 上海化工研究院诉陈伟元等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 (22)4.4 泄露公司秘密文件爱立信5名职员涉嫌间谍案 (24)4.5 通用大众商业间谍案 (25)4.6 谁泄密了“三星手机核心技术” (26)4.7 台积电状告中芯国际侵权 (28)4.8 涉嫌进行商业间谍活动F1丰田车队德国工厂遭查 (30)4.9 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公司员工泄密案 (31)4.10 “大卸八块”克隆汤圆机 (32)4.11 凯恩纸业泄密案 (33)4.12 朗讯泄密案 (34)4.13 温州市一化纤设备厂泄密案 (35)五. 2006—2010 (36)5.1 可口可乐公司泄密案 (36)5.2 AT&T近2万用户信息遭黑客窃取 (37)5.3 韩国首例汽车业跨国商业间谍案 (38)5.4 上市药企内部上演“无间道”线人内鬼一应俱全 (39)5.5 中国混凝土界知识产权第一案 (41)5.6“现代向江淮泄密”案 (42)5.7双龙汽车技术泄露案 (43)5.8安踏设计图纸被盗卖事件 (44)5.9 LG技术泄密案 (45)5.10 一纸承诺不敌车房高薪 (48)5.11 侵入前东家电脑“抢”客户 (49)5.12 15万元高价岂是“赚外快” (50)5.13 跳槽后泄露原公司商业秘密职员被判赔近9万元 (51)5.14 菲亚特陷入“间谍门” (52)5.15 福特汽车泄密案 (53)5.16 10万元惩罚商业泄密者 (54)5.17 本田美国官网490万客户信息外泄 (55)5.18 Ipad2泄密事件 (56)六. 2011年以后 (57)6.1 韩国三星电子泄密案 (57)6.2 雷诺“间谍门” (58)6.3 苹果员工出卖机密信息案件 (59)一. 制造业泄密事件综述近几年来,各类信息泄密事件层出不穷。
法国雷诺泄密商业间谍案事态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1月3日,针对雷诺汽车电动车技术被泄露的指向性调查就已展开。
两天之后,事情得到了这家法国汽车制造商的确认,涉入其中的是该公司的三名高管,其中一名是雷诺公司管理委员会的高管让·米歇尔·巴尔塔扎尔。
其它两人分别是负责电动车草案的贝特朗·罗歇特和负责电动车计划的马蒂厄·特南鲍姆。
他们涉嫌泄露了雷诺汽车在未来18个月内投放车型的电池数据,对雷诺汽车公司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在事情公开之前,雷诺汽车建议三人自动离职,但这没有得到他们的同意,终致路人皆知。
2011年1月6日,法国《费加罗报》称,雷诺遭泄露数据的买家可能来自中国,原因是中国想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领导者。
前苹果员工承认出卖机密信息面临228万美元赔偿北京时间2011年3月2日消息,前苹果员工Paul Devine因被怀疑出卖苹果公司的重大机密信息致使苹果公司受到重大损失,而受到FBI和IRS的调查。
现在他终于认罪,不仅将面临支付228万美元的赔偿,还将在6月6日等待宣判。
前苹果公司员工Paul Devine今天在联邦法庭承认了他以苹果公司的机密信息换取经济利益的指控。
Devine承认他参与了窃取苹果公司机密信息的计划。
他在2005年到2010年受雇于苹果公司,在这五年间。
,他利用多家国内和海外的银行账户转移金钱来掩饰这些事件的性质和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来源,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超过了10000美元。
根据法庭檔,这个欺诈计划包含了Devine向外传出苹果公司的机密信息,例如新产品的预测、计划蓝图、价格和产品特征,还有一些为苹果公司的合作伙伴、供货商和代工厂商提供的关于苹果公司的数据。
作为回报,Devine得到了经济利益。
这个窃取计划使得这些供货商和代工厂商更好的与苹果进行谈判。
而Devine承认公司因因这些信息而亏损了240.9万美元。
这项调查开始于2010年四月,起源是苹果公司当时发现了Devine的苹果计算机中收取利益的证据。
不可不看的罕见图:震惊世界的十大间谍案件不可不看的罕见图:震惊世界的十大间谍案件(25/25)2012-05-24 15:07:44 [责编:论坛编辑][收藏][分享]特务,本指特殊任务,中性词,如特工、特务工作;作为人称代词,指特工人员,做特务工作的人员;第三个意思就很有地域和体制色彩———密探,为了国家、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利益,受组织或领导的委派,默默从事情报工作或搜捕、暗杀、破坏等行动工作以及其他维护本国、本阶级或本政治集团利益的秘密工作的人员。
特务业务有情报工作、行动工作、策反及心理作战。
第三个意义由于广为人知,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已经完全淹没了词汇的原义以及中性立场,每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特务。
大视界网友为您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为您解开世界上最著名的十五名特务的秘史。
玛塔·哈莉(MataHari),是20世纪最有名的间谍之一,原名玛格雷萨·杰拉,这位来自修道院的姑娘在经历了和东印度公司一位官员的灾难性婚姻后,来到巴黎改头换面,以跳舞为生。
她的新名字叫玛塔·哈莉,在爪哇语中的意思是“黎明的眼睛”。
她穿着异域舞蹈家的华丽服饰,自称是东方皇室成员的后代。
她成了明星,专为上流社会表演艳情舞蹈。
她利用美色引诱法国的军政要人,从他们那里骗取军事机密,并主动把情报传递给德国的情报机构。
德国人向她报出了相当于两百万美元的交易报酬。
传奇就这样诞生了。
她楚楚动人,让整个巴黎为之动容。
1916年,如果你能轰动巴黎,那么你就无所不能。
从任何角度来看,她的工作都非常出色。
她拥有一批身居要职的法国情人,并且不停地更换。
作为一名德国密探,她的任务就是利用美色,从法国官员那里套取军事情报。
但是她和各国官员的频频联系引起了别人的怀疑。
她很快就被抓住了。
1906年、1916年以及1917年处决前的玛塔-哈莉。
直到临刑前,她依然楚楚动人。
她拒绝遮住眼睛,也不让行刑者把她绑在木桩上。
就在被枪决前,她还向12人的行刑队送去了飞吻。
信息泄露案例简介信息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组织或机构获取和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泄露案例逐渐增多,并造成了严重的个人和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信息泄露案例,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1. Facebook-Cambridge Analytica案Facebook-Cambridge Analytica案是当今最知名的信息泄露案例之一,该案关联到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以及数据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
2018年,媒体披露了Cambridge Analytica通过Facebook平台非法收集和使用87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丑闻。
这些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最终被用于操纵选民意识,影响重大选举和公共舆论。
这起案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争议,震动了整个科技行业。
Facebook因此丑闻而受到了政府调查、用户流失和股价下跌等多重打击。
此案也揭示了个人数据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非法采集和滥用的问题,引发了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关注和探讨。
2. 威尔特希雷顿事件威尔特希雷顿事件是201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起信息泄露案例。
该案涉及美国银行JPMorgan Chase和其他多家金融机构,总计泄露了超过8300万客户和商户的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等敏感个人数据。
黑客组织通过攻击JPMorgan Chase的服务器获取了大量客户数据,并用于进行恶意活动,如诈骗和身份盗窃等。
这起事件暴露了金融行业在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引发了金融机构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并促使政府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3. 苹果iCloud泄露事件2014年,一连串针对名人的个人照片泄露事件震动了全球。
这些照片泄露源自于苹果的iCloud云存储服务,黑客通过暴力破解用户账户密码和利用安全漏洞,成功获取了几十位名人的私密照片。
此事件使得公众对云存储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同时也引起了对个人账户安全措施的重视。
探秘全球顶尖间谍组织间谍组织是各国政府机构为获取情报和采取秘密行动而组建的机构,这些组织的成员被训练成为高效的调查人员,懂得使用各种侦查技巧和武器,以满足国家政治、战略和经济上的利益。
从江户时代的日本忍者到现代的CIA和KGB,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政府的间谍组织已经不断发展壮大,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专业化,使其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机构。
本文将介绍几个全球顶尖的间谍组织并探秘它们的知名操作和历史。
1.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美国政府的外部情报机构,负责在国外获得情报并执行特殊任务。
成立于1947年,起初是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威胁而创建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情报机构之一。
该组织曾经进行过许多知名的秘密操作,如1961年的古巴湾入侵,1979年的伊朗人质危机,以及最近的大规模恐怖袭击活动的追踪。
2. 英国军情六处(MI6)英国军情六处是英国政府的情报机构,成立于1909年,主要负责获取并分析国外情报。
该机构的专业人员被训练成为高效的间谍和基于情报的行动策划者。
196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勒卡雷曾是该组织的一员。
该组织曾经进行过各种机密操作,其中包括参与二战期间的奥斯威辛建设,1982年利比亚恐怖袭击的报复行动等。
3.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是俄罗斯联邦政府的主要情报和反间谍机构,成立于1995年,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继任者。
该组织一度被称为“KGB的继承者”,其间谍活动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冷战时期,该组织曾经展开各种类型的间谍行动,如莫斯科引爆日本航空公司旅客机事件。
该组织的情报工作也包括反情报、反间谍、反恐等。
4. 以色列摩萨德(Mossad)以色列摩萨德是以色列政府的外部情报机构,成立于1949年,主要负责采取知名的秘密行动。
在历史上,该组织曾经参与过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和保护,以及反击针对以色列的恐怖主义行动。
从1986年的利比亚革命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该组织积极参与了多项国际事件。
全球十大最经典商业间谍案
中侦网讯:尽管信息仍未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台湾陶氏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惊爆的前经理涉嫌“商业间谍”案仅仅是商业竞争中的一个注脚。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情报已然成为获取核心机密和知己知彼战术的延伸,惊人的利益诱惑让员工和雇主们屡屡铤而走险。
而这其间表现的,已不仅仅是情报,还有战略和策略的思考——商业间谍战和反商业间谍战亦包含了企业战略战术的需要。
上海侨报排行榜团队,希望透过十大商业间谍案的回顾,和读者一起谨记这些没有硝烟的商业战争。
1 FBI参与的日美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
反商业间谍方:IBM公司
案例看点:IBM一战成名
1982年6月23日早7时,6名日本人被FBI警员押解。
被逮捕的是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两家著名电气公司的6名雇员,另有12名雇员被美方发出了逮捕令,理由是“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生产商IBM的基本软件(OS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
1983年2月,日立三菱公司在承认雇员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
经此一役,IBM的OS操作系统的著作权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得到了全面的承认。
2 杜邦公司诉克里斯托夫商业秘密侵权案
商业间谍方:克氏兄弟
反商业间谍方:杜邦公司
案例看点:商业机密至上
杜邦公司在德克萨斯的比尔蒙特开设了一家工厂,计划生产甲醇。
由于工厂还在建设之中,厂房尚未加顶。
1969年3月19日,受身份不明的第三人的雇佣,比尔蒙特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兄弟驾驶飞机,在空中对杜邦公司的新建厂房进行了拍摄。
冲洗后交给了身份不明的第三人。
杜邦公司就对克氏兄弟进行起诉其商业机密。
法院最终判决该公司正在建设的厂房属于商业秘密,克氏兄弟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信息,属于侵犯杜邦公司的商业秘密,同时要按照杜邦的要求披露其雇佣者。
3 宝洁联合利华商业间谍案商业间谍
商业间谍方:宝洁(P&G)公司
反商业间谍方:联合利华(Unilever)
案例看点:垃圾窃密
2001年初,宝洁(P&&G)公司和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之间爆发了情报纠纷事件。
2001年4月,面对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强烈质疑,宝洁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员工通过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途径获取了联合利华的产品资料,而这80多份重要的机密文件中居然有相当比例是宝洁的情报人员从联合利华扔出的“垃圾”里找到的。
后来,宝洁公司归还了那些文件,并保证不会使用得来的情报,沸沸扬扬的“间谍案”就此不了了之。
4 通用大众商业间谍案&G)公司
商业间谍方:通用
反商业间谍方:大众
案例看点:两巨头相争,难言谁获利
2002年5月,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名前主管被起诉。
据调查,他在1996年携带着通用的一些重要文件,包括新车型计划、供货价格和即将投产的一条新车型生产线的详细方案加入德国大众公司。
有关方面认定,该名主管所带走的那些资料对大众有着重要的情报价值。
最终,作为了结,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赔偿了1亿美元。
5 Oracle派私人侦探调查微软
商业间谍方:Oracle
反商业间谍方:媒体
案例看点:为达目的,无所不为
2002年,Oracle的CEO拉里。
埃里森面对外界的追问承认,Oracle一直在雇用私人侦探调查微软的违法行为,比如派私人侦探去翻竞争技术协会的垃圾桶,试图找到微软公司向这个组织行贿以便影响其反托拉斯案审理的证据。
埃里森的做法暴露了企业竞争潜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尽可能多的获取外界的信息也是每家公司每天都必须要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6. 威盛涉嫌商业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威盛
反商业间谍方:友讯
案例看点:主角夫妇齐步登场
2003年12月5初,威盛董事长王雪红、总经理陈文琦被起诉,涉嫌派遣商业间谍盗取同业研发的电脑程序著作。
检方认定,王、陈二与张至皓均为共犯,已涉嫌背信、违反著作权法等罪嫌,将王雪红、陈文琦夫妇起诉,并各要求判刑4年,涉嫌担任商业间谍的张至皓则被要求判刑3年。
据传,此事后由威盛花费17亿新台币摆平。
7. 日本医学家窃密案
商业间谍方:高岛
反商业间谍方:美国检察部门
案件看点:商业间谍上升到国家政治
2001年5月,美国检察部门以阴谋罪、经济间谍罪和跨州运送盗窃财物罪等起诉高岛,并向日本方面提出了引渡高岛的要求。
美方认为,日本医学家高岛冈在离开美国时,从实验室带走了一些高尖端生物基因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交给他在日本东京任职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并且破坏了实验室里的一些生物材料,使该实验室两年来的研究全部化成灰烬。
不过,日方并未按照美方要求同意引渡。
8. 香港首名“电脑商业间谍”被囚
商业间谍方:仲量联行龚杏明
反商业间谍方:某物业代理公司
案件看点:香港首宗
2002年11月,香港首宗被成功定罪的“电脑商业间谍案”中,31岁的女被告承认20项非法入侵电脑罪名。
女被告龚杏明,于2000年受雇于一公司任职物业代理,一个月后离职转投仲量行。
被告在仲量行(现称仲量联行)任职高级磋商员时,通过新加坡互联网供应商的联机服务,连日入侵旧公司著名跨国地产公司的电脑,盗取81封涉及楼宇报价及市场分析的电邮。
9. 爱立信公司5名职员涉嫌参与间谍案
商业间谍方:爱立信员工
反商业间谍方:爱立信公司
案例看点:为保密不惜曝家丑
2002年11月8日,瑞典爱立信公司8日宣布,该公司5名职员因涉嫌参与一起间谍案,其中3人已于5日被捕,另有2人被停职。
爱立信公司称,这3名被捕的嫌疑犯是或者曾是该公司研发部门的职员,另外2名职员因向间谍嫌疑犯提供信息而“违反了爱立信公司内部安全和保密的规定”,于6日被停职。
此案涉及的外国情报人员是一名俄罗斯外交官。
10. 华药Vc厂曝出离奇的技术偷窃案
商业间谍方:维尔康药业
反商业间谍方:江山制药
案例看点:间谍就躲在你的门后
1999年开始,4名华北制药集团旗下的维尔康药业“卧底”分布在江山制药的4个生产车间,分别对应VC生产过程中提取、发酵、转化等4道工序。
直到2001年5、6月间,江山制药才初步察觉到技术失窃事件的存在。
江苏警方后逮捕了唐清海、毛雷等5人,另外在网上通缉了其他两位维尔康方面的人士,但至今未能抓获。
正是窃密使维尔康企业的生产工艺迅速赶上了江苏江山制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