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气象学1-3章 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3~1 主要气象要素及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一、低层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二、大气的垂直结构(第一章相关内容)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因子):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气象学中统称 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
1、气温:2、气压3、空气湿度(气湿):4、风(1)什么是风?(2)形成:(3)风的度量(风向和风速)风速(风的大小)的表示;测定风向(风的来向)表示:①8个方位或16方位表示(地面风),见图3-2;②用角度表示(高空风):(4)性质:①随时在变化:②随高度变化:③随地理位置而变:5、云6、能见度7、太阳高度角如右图,ho即太阳高度角,它随时间而变化。
8、降水§3-2 大气的热力过程一、太阳辐射(补)太阳以紫外线(<0.4μm)、可见光(0.4~0.76μm) 、红外线(>0.76μm)的形式辐射热量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表面地面长波辐射(主要3~120μm)加热大气近地层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变化二、气温的垂直变化1、大气的绝热过程(1)热力学第一定律大气中的热力学过程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表示加于任一封闭物系(气体)的热量Q ∆等于该物系内能的变化U ∆和物系对外所做的功W ∆,即:WU Q ∆+∆=∆在无非膨胀功时,其微分表达式为:PdV dT C dQ v += -----------------①将状态方程RT PV =代入上式,并取R C C v p =-,则上式写成PdPRTdT C dQ p -= -----------------② 变形为:PdPC RT C dQ dT p p +=-----------------③ 式中:dQ —加入物系的热量; R —气体常数; Cp —恒压比 (2)大气绝热过程气块在大气中的运动近似认为是绝热变化。
《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空气污染气象学是生态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球大气的组成、结构及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气象要素,了解与大气热力过程、大气水平运动、大气中的水分有关的气象要素的形成、时空分布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了解大气边界层的特征和大气湍流扩散理论、了解大气稳定度分类方法及烟气抬升高度和污染物浓度的计算;了解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气象因素的变化,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气候变暖的由来、危害、科学防治对策等。
了解各种常规气象仪器的感应原理、构造、性能、安装和使用方法,了解各种天气、气候资料的获取、整理、统计、分析和应用。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教学为辅,配以适当的课堂讨论和习题练习,以加深对空气污染气象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以大气概论,大气热力过程、大气水平运动、大气中的水分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过程,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的生消规律及对策为基本结构,以各种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气象要素的观测,天气、气候资料的获取、整理、统计、分析和应用为辅助内容,通过空气污染气象学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趋利避害、控制空气污染,为环境治理和环境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本课程与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学等的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以免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注意理论的实践性,凡是与环境生态工程实际生产密切相联的气象问题,都应该特别引起重视,并加以引用,以体现当代环境生态工程的特色。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模型、图表、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讲授2学时教学要求要求了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全然知识,理解和把握大气圈的结构、要紧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的概念。
教学重点把握大气层结构及大气的热力过程。
教学难点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
教学内容:§3-1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3-2大气的热力过程§3-3大气的运动和风污染物排进大气后是否引起严峻大气污染除取决于污染物的排进量外与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速度关系极大。
各区域经常进行环境监测,测定各污染物的情况,我们会发觉在同天大气监测值差异非常大。
而统一污染源不可能差异非常大,有时监测值会几百倍,造成这种现象的缘故是与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与气象条件有着紧密的关系。
近年来,在研究各种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作用和大气污染物质对天气和气候的妨碍条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大气污染气象学。
本章只讨论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作用,初步把握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中的一些咨询题,为进一步学习污染气象学知识打下根底。
§3-1概述一.低层大气的成分: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二.大气的垂直结构三.妨碍大气污染的要紧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因子〕:表示大气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物理量在气象上称之。
气象要素的数值是直截了当瞧测获得的,要紧有:气温、气湿、气压、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落水、蒸发、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下面分不介绍几个:1.气温:空气湿度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尽对湿度、水蒸气压力、体积百分比、含湿量、相对湿度、露点等。
2.风a)定义:什么是风?空气水平方向的流淌喊风。
b)形成:风要紧由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而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是由湿度分布不均造成。
风的特性用风向与风速表示,它是一向量。
由于温度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风从图a瞧出地面AB上,t1=t2,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和气压到处相等,AB上空各高度在水平方向上的T、P也到处相等,那么等压〔各处气都相等的面〕与地面平行,如今大气静止状〔无风〕。
第一章绪论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N2、O2、Ar、CO2、臭氧)水汽(0.02%~6%)杂质:悬浮颗粒和气态物质2.干洁空气物理性质:分子量:29密度:1.293kg/m3 (标准状态, 273 K, 101.3 kPa )假设空气只有氮气和氧气组成,N2:O2=3.78:1几种常见元素的物质的量:N:14 O:16 H:1 C:12 Ca:40 S:323.大气污染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的现象。
气溶胶粒子系: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液混合粒子。
4.大气污染物分类:气溶胶态污染物:(1)粉尘(2)烟(3)飞灰(4)黑烟(5)霾(6)雾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中比较重要的是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
5.大气污染分类(了解)①煤烟型(还原型)污染:主要污染源是燃煤。
主要污染物是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尘、SO2等一次污染物,以及由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硫酸、硫酸盐类二次污染物。
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
②石油型(交通型或氧化型)污染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原因: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汽油车和柴油车)和机动船。
主要污染物是CO、NOX和HC。
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睛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
)③混合型污染:包括以煤炭为主要污染源而排出的烟气、粉尘、二氧化硫及其它氧化物所形成的气溶胶;以石油为污染源而排出的烯烃和二氧化氮为主的污染物。
此类污染,其反应更为复杂。
6.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和SO27.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定义):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烃、水蒸汽等,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第一章绪论1.空气与大气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不同,室内一般用空气描述,涉及到整个广域空间范围的用大气描述2.空气污染定义: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大气组成的成分、结构、状态发生变化,与原本情况比增加了有害物质,使环境种类:1)煤烟型大气污染:二氧化硫2)石油型大气污染:NOx 3)混合型大气污染4)特殊性大气污染3.空气污染物定义: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和人类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
4.构成大气污染的条件:1)有污染源排放污染物2)存在会导致污染危害的自然条件3)有受害对象5.环境容量(环境自净能力):在自然净化能力以内所容许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就是不至于破坏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极限量。
容许排放总量:满足一定环境目标的污染物排放量。
5.颗粒污染物种类:降尘、飘尘、TSP、PM10、PM2.56.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进入大气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又称原发性污染物。
如SO2、CO2、NOx、CO、CHx、颗粒物、NH3、及含O、N、CL、S有机化合物及放射性物质二次污染物:排放进入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毒性强,也成继发性污染物。
如H2SO4、HNO3、O3、硫酸盐气溶胶、硝酸盐气溶胶、光化学氧化剂、醛类、PAN7.光化学烟雾种类:1)伦敦型烟雾:硫酸烟雾,煤尘煤烟型2)洛杉矶型:石油型3)工业型8.空气污染源:排放空气污染物进入大气的污染源,包括场所、设备、装置类型:1)按污染物排放方式:连续源,间歇源,顺时源2)按污染源排放位置:固定源,移动源,无组织排放源3)按污染物排放高度:高架源,地面源4)按污染物排放口形式:点源,线源,面源9.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质量浓度C(mg/m3):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污染物质量,体积浓度Cp (ppm):污染物体积与整个空气容积之比换算:Cp=22.4C/M10.点源源强:单位时间排放污染物的质量,g/s或kg/h 线源源强:单位时间,单位长度排放的污染物质量g/(s*m)11.我国污染现状的特点:我国大气污染是以颗粒物和SO2为主要污染物的煤烟型的特点,北方重于南方,酸雨在长江以南,青藏,四川盆地12.大气污染的特点:不可见性,广泛性,无国界性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对生物体的危害,3)对各类物品的危害,4)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5)对酸雨威胁的作用,降水酸化和其他酸性沉积物形成13.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空气污染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空气污染对气候影响的学科。
污染气象学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7203.课程名称:污染气象学04.课程英文名称:Pollution Meteorology05.课程类别:专业课06.课程性质:必修课07.课程学时:32学时08.课程学分:2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10.开课学期:4学期(秋季)11.选用教材:《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蒋维楣等主编气象出版社 200412. 主要参考书:周淑贞等编著《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贺庆棠等主编《自气象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社 201013. 大纲执笔人:14. 课程中文简介:污染气象学主要研究近地层大气运动对污染物扩散、输送、沉降等物理过程和分解、化合等化学过程,以及大气污染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污染气象学是气象学与物理学、化学以及技术科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施放烟体,搜集空气样品和用摄影等办法研究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以及传播和扩散规律15. 课程英文简介:Pollution meteorology research about formation of atmospheric motion of pollutant diffusion, delivery, settlement and other physical process and chemical process such as decomposition, comb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air pollution on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 The pollution meteorology is meteorology and cross subject of physics,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ainly adopts casting body, smoke to collect air samples and the way such as photography is used to study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and the spread of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law.16. 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1)教学任务绪论(2学时)§0-1空气污染问题§0-2污染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气象要素与大气结构(4学时)知识要点:掌握基本气象要素和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判定方法,了解逆温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空气污染气象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基本问题、研究方法
1.空气污染及其三要素
2.大气环境容量
3.空气污染物及其浓度浓度表示:质量浓度、体积浓度
4.空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对人、动植物、物品、气候、酸雨
5.影响空气污染物散布的主要因子:风湍流;湍流扩散相对扩散
连续扩散;气温层结稳定度;辐射云天气形势;下垫面
6.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流形状
7.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方法实验外场室内;数值模拟,数值计算
8.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内容理想情形大气扩散-广义,非理想情形
大气扩散、预测,大气环境规划管理,相关实验方法应用和研发第二章空气污染物散布的基本理论处理
1.湍流扩散三种理论:湍流统计、K理论、相似理论
2.描述大气扩散的两种基本途径
欧拉系统、拉格朗日系统分别怎样描述扩散?怎样观测?
欧拉系统与拉格朗日系统时间尺度的关系
3.浓度分布标准差
4.烟流宽度、半宽度
5.K理论(梯度输送理论)基本假设
6.K模式(平流扩散方程模式)简化解,及其物理意义
7.关于K的分布形式
8.K模式(平流扩散方程模式)的优、缺点
9.湍流泰勒公式是怎样来的?推论,谱函数形式,物理意义
10.湍流扩散统计理的优、缺点
11.湍流相似理论的基本假设、问题的提法
12.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平均位移
13.湍流相似理论的优、缺点
14.三种理论(湍流统计、K理论、相似理论)的比较
15.随机游动扩散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优点
16.高阶闭合模拟的主要思路、优点、缺点。
第三章理想条件下空气污染物散布的模式处理
1.连续点源高斯扩散公式
有界;地面源、高架源、地面浓度、地面最大浓度
2.线源公式有限无限
3.面源公式虚拟点源
4.体源公式
5.大气扩散参数的计算、处理
BNL、Hay-Pasquill、P-G曲线、扩散函数法
6.稳定度划分
P-G-T,中国国家标准
风向脉动标准差,与温度梯度有关的分类,Ri,L
7.稳定度频率随高度的变化
8.稳定度随下垫面粗糙度的变化
9.扩散参数随高度的变化
10.扩散参数的小结横风向,垂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