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88.00 KB
- 文档页数:8
大秦军功授爵制度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国。
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据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
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战斗力上发挥了其作用。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候、20:彻候。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变法中,商鞅设立的。
目的在于提高秦军战斗力。
为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
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
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
禁止私斗,商鞅认为,在战场上,士兵为国家而战。
奋勇杀敌,是应当的。
乡里打斗。
为私而斗。
于国无力。
禁止私斗,违反规定者将受到十分严厉的处罚。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作用秦国鼓励军功的具体制度。
使秦军作战能力大为提高。
建立了一支所向无敌,横行天下的虎狼之师.作为荣誉,军功爵位基本具备现代军衔的特点,[秦军中。
国尉,上将军,将军,陴将军,都尉,郎中,军侯,是军官职务名称]1、授予标准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田一顷。
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
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
作用证据。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
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
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
大官升三级。
2、惩处主要是贬值,夺禄,降职。
表现不好的,还有失职行为的官吏。
国家降低其爵位。
消减部分,[所有]俸禄。
降低职务。
秦国刑法严苛。
实行轻罪重罚.方法很多。
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介绍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共分为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大良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
汉朝沿用此制。
第一、产生背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
秦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秦孝公商鞅变法。
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各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中华大地上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强大的军事实力,让秦国在之后的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合。
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于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具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各级爵位的受田数额和宅地标准(1)受田数额关内侯95顷(每顷100亩),大庶长90顷,驷车庶长88顷,大上造86顷,少上造84顷,右更82顷,中更80顷,左更78顷,右庶长76顷,左庶长74顷,五大夫25顷,公乘20顷,公大夫9顷,官大夫7顷,大夫5顷,不更4顷,簪袅3顷,上造2顷,公士1顷半(150亩),公卒、士伍、庶人都是1顷,作为罪犯贱民的司寇、隐官都是50亩。
(2)宅地标准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彻侯可以得到105宅,关内侯95宅,大庶长90宅,驷车庶长88宅,大上造86宅,少上造84宅,右更82宅,中更80宅,左更78宅,右庶长76宅,左庶长74宅,五大夫25宅,公乘20宅,公大夫9宅,官大夫7宅,大夫5宅,不更4宅,簪袅3宅,上造2宅,公士1宅半,作为平民的公卒、士伍、庶人每户1宅,司寇、隐官半宅。
秦国军功爵:爵位待遇、如何计算军功、授爵程序秦军弩阵秦国军功爵制度,在秦国一统六国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军功爵让下层人,甚至奴隶,都和贵族一样有公平、平等的机会去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
这激发了全民的热情,让人有了奋斗的希望和动力。
但是由于史籍记载不全,对于秦国军功爵制,我们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印象上:斩首记功授爵。
似乎秦军士兵上战场时,就是一拥而上,猛砍敌方士兵就完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
秦国的军功爵制,并不是鼓励这种呈现个人之勇的杀敌行为,而是用一个团队式杀敌的行为。
以下是本人在收集关于秦国军功爵制资料所做的一个系统性整理,分享给大家,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了解秦国的历史。
战国只有秦国建立军功爵制度吗?答案是否定的。
徐卫平在其文章《军功爵制与秦社会》一文有介绍。
最先进行以军功授爵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
《史记晋世家》记录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后,对跟从自己的功臣是“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春秋左传》襄公21年时:“齐庄公为勇爵”,就表明齐国当时就设置勇爵,以奖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人。
《春秋左传》哀公2年赵简子在铁之战的誓词中也有说明军功授爵的内容:“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上大夫授予县,下大夫授予郡,士授予10万田(亩?顷?),平民、工匠、商人“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减免?),人臣隶圉,即奴隶,可免除奴隶身份。
以上是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关于军功授爵的一些情况。
从赵简子的誓词就可以看出,春秋时的授爵,只有贵族身份的人有资格,就连士,也只有赐予田而已,其他的平民、工商、奴隶是不可能被授爵的。
在战国时,魏国进行李悝变法,就实施爵位退出制,以激励新兴贵族的奋发之心。
《说苑》:“食有劳而禄有功”、“ 夺淫民之禄”。
劳,就是军功。
所谓的淫民,就是没有军功而饱食终日的旧贵族。
对有军功的新贵族授爵,对没有军功的旧贵族夺爵,这就是李悝变法在军功爵制上开始推出夺爵制度。
军功爵制ABC军功爵制在古代,官和爵本来却是两件事。
这种区分现代人倒也不难理解:秦汉时代,官比较类似职务,爵则是职称。
做什么官,主要意味着你负责哪方面的工作;拥有什么爵位,则决定你的待遇。
一价值千石的爵位靠在战场上立功而获得爵位,虽然不是商鞅的发明,但确实是商鞅在秦国,把这个方法用到了极致。
虽然演进的细节学者间常有争论,但最终结果,是产生了二十等的军功爵制。
由低到高排序:一到四级:公士,上造,簪褭,不更,——这四个等级,对应周朝的制度,属于士阶级。
五到八级: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以上对应周制的大夫阶级。
九到十八级: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对应卿。
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对应周制的诸侯。
作战的时候特别奋勇,“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商君书·境内》),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颗就赐给爵位一级,赏给田地一顷,宅地九亩,还一律赐庶子一名,——这里庶子含义接近随从仆役,大约类似桑丘之于堂吉诃德的样子。
这个待遇,实在是很高的。
按照当时的一般算法:一家五口人,每年需要口粮五十石;一顷土地可以收获的粮食,大约是一百五十石,拿粟米来估算,重量在五千公斤以上。
就是说,只需要获得最低一级爵位公士,你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三个五口之家。
而这位公士如果还想当官的话,可以当“五十石之官”,收入只有他的爵位带给他的三分之一。
二级爵上造,比公士又多了一顷土地,而可以做“百石之官”,职务收入仍然只是职称收入的三分之一。
八级爵公乘以下的爵位,大致都可以以此类推。
而田宅只是爵位带来的收益中的一项而已。
可以不服徭役,可以有“庶子”当奴仆使唤,可以替亲人赎身,可以穿华贵的衣服凸显高贵的身份……更重要的是爵位还可以抵罪,有些罪行会因为你有爵位而轻判,另一些罪行则会贬低或剥夺你的爵位,但往往不再受其他惩罚。
作为对照:你所担任的官职,却不具备这个功能。
秦国的选官制度
秦国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军功爵制度、推举制和官吏考试。
通过立军功、高官推举和公务员考试是三个主要途径选官。
军功爵制度:秦国的军功爵制度鼓励士兵通过杀敌立功来获得爵位和官职。
这是一种以军功作为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制度。
推举制:推举制是一种通过推荐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秦国,高官可以通过推举来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场。
官吏考试:官吏考试是秦国选拔官员的另一个途径。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可以确保选拔出来的官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
这些制度在秦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些制度也为后世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