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古歌谣与神话
- 格式:pptx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4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串讲笔记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编先秦文学[单选、多选]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条关于上古歌谣的重要论述出自《尚书〃尧典》。
2.“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一关于上古歌舞的著名记载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3.“断竹,续竹,飞土,逐宀六(肉)。
”这首著名的《弹歌》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4.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首以咒语形式表达的祝词出自《礼记〃郊特牲》。
5.“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这一流畅叶韵的原始歌谣出自《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6.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
7.关于神话起源的说法有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简答]1.简述神话的性质。
一般地说,神话即是关于神的故事。
我国学者对神话的解释,一般是根据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指出神话的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像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2.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比如关于羿的故事,最早是把羿描绘成为以弓箭射落太阳的神奇的英雄,随着它的流传,这则神话增添了新的内涵。
如《孟子〃离娄下》说:“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批评羿的弟子逢蒙的卑劣行为。
这样,使这则神话融入了文明时代的伦理观念,加入了道德评判。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2.《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4.《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5.《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1.神话的基本特征:(1)想象或幻想。
(2)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3)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2.神话与传说的区别:(1)神话产生比传说早(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3.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4.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1)创世神话: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2)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3)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4.我国神话精神内涵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5.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2)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
(3)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1.《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诗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第一章上古歌谣与神话一、上古歌谣上古歌谣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上古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
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
后来随着劳动对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
这样,一种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的真正诗歌便产生了。
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
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
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如《南风歌》(《孔子家语·辩乐》)、《卿云歌》、《大唐歌》(《尚书大传》)等。
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
另外,尚有一些目存辞亡的上古乐舞,如《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黄帝《云门》(《周礼·大司乐》)、《清角》(《韩非子·十过》)、舜乐《大韶》(《尚书·益稷》)、禹乐《大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代表着先民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上古歌谣的内容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劳动歌谣。
这类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本领神异,有英雄气魄。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厚实。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孕《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2、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答: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
屯·六二》。
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
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答: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答: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
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1.我国神话的特征答:一。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二。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三。
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四。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2.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从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诗经》,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古代神话的滋养。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流传答: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后,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
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
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
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2.《诗经》中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答: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4.称颂执政者的诗。
3。
《诗经》中情爱诗的内容: 答:1.歌咏美丽的爱情。
12.抒写婚姻生活。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4.《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哪几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其特色表现为: 1.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简述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
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诞生了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
一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1,概述(1)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中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遥。
(2)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四大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诗歌)(3)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二)分类一神话的概念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二、神话的保存《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其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面貌。
四、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被理性原则淘汰,或被歪曲解释。
2.文学化神话精神继续延续、光大。
3.宗教化被道教改造为仙话。
六、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一)神话的精神内涵1.主题:中国古代神话紧紧地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英雄气概: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浓烈情感: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集体创作:神话是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威型。
(二)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为后世文学的发展的主流和传统。
2.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3.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2)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神话的基本特征: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鄘风·相鼠》二、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