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学---《上古歌谣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先秦歌谣32首精选,《孺子歌》《越人歌》《击壤歌》【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上古歌谣的保存: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
先秦歌谣选秦朝统一各国前的诗歌为先秦诗歌。
先秦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
民歌及上古歌谣集中收录于《古诗源》中。
先秦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1 先秦歌谣选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ròu。
2 先秦歌谣选击壤歌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3 先秦歌谣选南风歌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愠yùn 阜fù) 4 先秦歌谣选卿云歌卿云烂兮。
乣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
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
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鼚(chāng昌)、糺(jiū究)}5 先秦歌谣选涂山歌绥绥白狐。
九尾庞庞。
成于家室。
我都攸昌。
6 先秦歌谣选夏人歌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
趣归于薄,薄亦大兮!乐兮乐兮,四牡蹻兮,六辔沃兮。
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7 先秦歌谣选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先秦文学·诗歌·《诗经》(一)先秦文学·诗歌·《诗经》(二)先秦文学·散文·历史散文(春秋:前770 —前475;战国:前475 —前222)先秦文学·散文·诸子散文(春秋:前770 —前475;战国:前475 —前222)先秦文学·辞赋·楚辞秦汉文学·诗歌·汉代诗歌秦汉文学·散文·秦代文学(前221-前206)秦汉文学·散文·汉代政论散文秦汉文学·散文·汉代史传散文秦汉文学·辞赋·汉代辞赋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魏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晋(公元265-420)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南北朝(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420- 589;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魏晋南北朝文学·散文魏晋南北朝文学·赋魏晋南北朝文学·小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批评隋唐五代文学·诗歌·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隋唐五代文学·诗歌·盛唐诗歌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杜甫隋唐五代文学·诗歌·大历诗坛隋唐五代文学·诗歌·中唐诗歌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晚唐诗歌隋唐五代文学·散文·唐代散文隋唐五代文学·小说·唐传奇与变文、俗讲隋唐五代文学·词·唐五代词。
文学考研重点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一、基本知识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上古歌谣,比《诗经》美多了!你知道复旦的名字出自哪吗?相传来自大禹所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它还是中华民国的国歌。
古代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你知道它最早也是出自上古歌谣《击壤歌》吗?你知道周易中的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属于最早的歌谣吗?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
01《弹歌》中国最早的诗歌《弹歌》断竹,继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解释:断竹—砍伐竹子;继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弹歌》选自《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
《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
全诗仅8个字,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根据社会发展史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会制作弓箭之类狩猎工具,已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类究竟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只能向残存的原始洞岩壁画和上古歌谣以及考古发现中去探寻。
在这一点上,这首古老的《弹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
因为有了它,后人才得以窥见洪荒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生动图景。
《伊耆氏蜡辞》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歌谣,出自《礼记·郊特牲》,这首歌谣原是蜡祭的祝辞,实际上却表现了中国远古时代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们要求改变劳动条件的理想。
全歌都是祈使语气,表现了古人要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
伊耆氏蜡辞⑴土反其宅⑵,水归其壑⑶。
昆虫毋作⑷,草木归其泽⑸!词句注释⑴伊耆(qí)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古注有说是神农氏,有说是尧。
蜡:岁末祭百神祈求来年丰收的祭典。
“蜡辞”即“腊辞”。
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
⑵反:同“返”。
宅:居住的地方。
⑶壑(hè):山沟,坑谷。
⑷昆虫:指危害庄稼的小虫。
作:兴起。
⑸泽:低湿的沼泽地。
《弹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选自《吴越春秋》。
这首诗描写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歌谣句短调促,节奏明快,两字一音步的短促节奏,与弹射迫促的音响相关联;语言朴素有力,八个字组成四个动宾结构,概括出制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又表现出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
弹歌⑴断竹,续竹;飞土⑵,逐宍⑶。
词语注释⑴弹(dàn)歌:一作“作弹歌”。
弹:一种利用弹力发射的古老武器。
⑵飞:发出。
土:这里指泥制的弹丸。
⑶逐:追赶,猎取。
宍(ròu):“肉”的古字。
《击壤歌》是一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歌谣。
这首歌谣用极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吟唱出了生动的田园风景诗。
太阳出来起来劳动,太阳下山休息养生,打一口井用以饮水,整理田地种出五谷丰登。
歌谣般的风貌,仿佛听到了一个苍老而健硕的农人,在田地中对着无垠田畴悠扬地咏颂。
这是他们怡然于简朴生活的自足的歌声,展现出了农耕时代上古先民的幸福生活场景,诠释出原始的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
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
全歌用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
四言的写作形式,为诗歌增添了一种长短抑扬的韵致。
《中国古代文学史1》一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题为(《弹歌》)。
2. 上古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郊特牲》,题为(《蜡辞》)。
3. 上古歌谣:“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周易·贲卦》六四)4.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都保存在(《淮南子》)这部书里。
5.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名称(“盘古开天地”)6.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自身起源的神话名称(“女娲补天”)。
7.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神话名称(“大禹治水”)。
8.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神话学价值最高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或称(诗三百)。
10. 《诗经》的篇数共有( 305 )篇。
十五《国风》计( 160 )篇。
11.《大雅·大明》描写了历史上武王灭商的(“牧野之站”)和(“师尚父”)的活动。
12.《大雅·生民》描写了周人始祖( 后稷 )神异的出生。
13. 诗三百”演变至汉代随着经学的兴起,被尊称为“诗经”。
14.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天所见《诗经》是(毛诗)。
15. 《诗经》五篇史诗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6、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的文献是(《春秋》)。
17.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尚书》)。
1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19. 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
20. 先秦散文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21、“楚辞”是(战国后期)由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22. 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上古文学之上古歌谣初识《候人歌》:“候人兮猗”整部作品只有四个字,其中的两个字还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和“呀”字。
仅剩下的两个实词却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我等你啊!相关记载《候人歌》记载于《吕氏春秋·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
歌曰:候人兮猗!”这首歌谣是大禹夫人女娇思念大禹所作,据传是有记载的第一首诗歌。
歌辞只有一句:“候人兮猗!”但它却是一首完整的诗歌。
”最原始的歌唱中的歌词常常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言辞的重复。
”通过反复”延扩”内容,加强表现力是原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事实上,中外大量的有关论著中都可找到很多只有一句的原始诗歌。
关于大禹和女娇的故事:女娇大禹结亲《吴越春秋·越王吴余外传》:“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取也,必有应矣。
’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证也。
塗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谓之女娇。
”《书·益稷》注:“辛、壬、癸、甲,四日也。
禹娶塗山,甫及四日,即往治水也”女娇化石《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
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
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因此,《楚辞·天问》里屈原问道:“焉有龙虬,负熊以游?”“龙虬”指大禹,“熊”指鲧。
鲧腹生禹,那么禹变成大熊也是可能的了。
女娇个人简介:涂山氏的女儿,夏禹姒文帝的妃子,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详。
民族:华夏族;社会关系:大禹之妻、启之生母大禹个人简介: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古代民歌《古歌》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代民歌《古歌》原文及赏析【导语】: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诗歌·上古歌谣和神
先秦文学·诗歌·《诗经》〔一〕
先秦文学·诗歌·《诗经》〔二〕
先秦文学·散文·历史散文〔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2〕
先秦文学·散文·诸子散文〔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2〕
先秦文学·辞赋·楚辞
秦汉文学·诗歌·汉代诗歌
秦汉文学·散文·秦代文学〔前221-前206〕
秦汉文学·散文·汉代政论散文
秦汉文学·散文·汉代史传散文
秦汉文学·辞赋·汉代辞赋
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魏
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晋〔公元265-420〕
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南北朝〔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420-589;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散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小说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盛唐诗歌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李白杜甫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大历诗坛
隋唐五代文学·诗歌·晚唐诗歌
隋唐五代文学·散文·唐代散文
隋唐五代文学·小说·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隋唐五代文学·词·唐五代词。
上古歌谣上古歌谣:是指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和乐为歌,徒歌为谣,是⼈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
是远古⼈民的⼀种集体的⼝头⽂学创作,作为反映⽣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产的重要⼯具,乃最早出现的⽂字样式换。
神话:是⼈类幼年时期的产物,是远古⼈民的⼀种集体的⼝头的⽂学创作,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和解释⾃然现象与社会⽣活,是最早产⽣的故事性作品。
诗经六义:《⽑诗序》谓:?诗有六义?(风赋⽐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是按⾳乐性质的不同⽽分类,风⼟之⾳⽈风,指带有地⽅⾊彩的⾳乐,共15国风,160篇;朝廷之⾳⽈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包括⼤雅⼩雅,共105篇;宗庙之⾳⽈颂,是⼀种宗庙祭祀⽤的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赋⽐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法,即铺叙,⽐喻,起兴。
《春秋》三传:由于《春秋》微⾔⼤义、简约难懂,所以后世学者仿照其编年体例,对之进⾏阐释说明的著作共有三部;《春秋公⽺传》、《春秋⾕梁传》、《春秋左⽒传》,史称?春秋三传?。
前两者注重阐释《春秋》的微⾔⼤义,属经学;后者则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属史学,是我国第⼀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巨著。
楚辞:1,是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出国⽂⼈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种新体诗。
乃是继《诗经》之后的⼜⼀种崭新的⽂学体裁样式。
较之《诗经》,篇幅扩⼤,句式增长,现实主义⾊彩减淡⽽极富浪漫主义⾊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富有浓郁的地⽅⾊彩,故名?楚辞?。
乐府:本是秦汉时期⾳乐机关的名称,后来演变成诗歌体裁的名称。
狭义上只指两汉以来采⽤⾃民间或⽂⼈仿作的能够合乐歌唱的诗歌:⼴义上则包括那些未⼊乐⽽只是沿⽤乐府旧题,模仿乐府体裁或继承乐府传统的诗歌。
此外也包括宋元以后合乐能唱的词与曲。
古诗⼗九⾸:南朝梁昭明太⼦萧统在《昭明⽂选〃杂诗》中,把汉代⽆名⽒所作的《⾏⾏重⾏⾏》等⼗九⾸⽆⾔抒情诗编选在⼀起,题名为《古诗⼗九⾸》,以后便成为专名。
以游⼦思妇,⽮志伤时为主要内容,成为我国感伤主义⽂学最早也是最集中的表现,代表了汉代⽂⼈五⾔诗歌的最⾼成就。
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简述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
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诞生了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
一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1,概述(1)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中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遥。
(2)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四大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诗歌)(3)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二)分类一神话的概念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二、神话的保存《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其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面貌。
四、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被理性原则淘汰,或被歪曲解释。
2.文学化神话精神继续延续、光大。
3.宗教化被道教改造为仙话。
六、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一)神话的精神内涵1.主题:中国古代神话紧紧地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英雄气概: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浓烈情感: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集体创作:神话是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威型。
(二)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为后世文学的发展的主流和传统。
2.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3.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上古歌谣归纳总结上古时期,歌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载载着当时人们的智慧和记忆。
通过对上古歌谣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上古歌谣进行分类,介绍各类歌谣的特点和主题,并总结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神话传说类歌谣神话传说类歌谣是上古时期最早出现的歌谣形式。
这类歌谣通常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神灵、动物等形象,并传达了世界的起源、人类的命运等哲学思考。
例如《女娲补天》歌谣中讲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象征着人类的奋斗和勇气。
二、战争英雄类歌谣战争英雄类歌谣是描述古代战争和英雄事迹的歌谣。
这类歌谣以英雄的形象为主线,歌颂了他们的勇敢和智慧。
例如《黄河颂歌》歌谣中歌颂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古代战士在黄河流域所展现的英勇精神。
三、劳动生活类歌谣劳动生活类歌谣是描绘古代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歌谣。
这类歌谣以劳动者的形象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例如《春种一粒粟》歌谣中记录了农民春耕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四、爱情婚姻类歌谣爱情婚姻类歌谣是描绘古代爱情和婚姻的歌谣形式。
这类歌谣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美好祝愿。
例如《千里之恋》歌谣中描述了古代男女相思的情景,抒发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五、祭祀崇拜类歌谣祭祀崇拜类歌谣是用于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中的歌谣形式。
这类歌谣多用于向神灵致敬和祈福。
例如《祭神行乐》歌谣中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以及对神明保佑的美好祝愿。
上古歌谣作为当时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社会智慧和历史记忆的结晶。
通过歌谣的传唱和演绎,古代人们传递了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宗教信仰等重要信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
此外,上古歌谣还对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作为古人们传播知识的媒介,帮助人们传承文化和智慧。
其次,上古歌谣在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上古文学---《上古歌谣欣赏》
上古歌谣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包括上古时期民歌、民谣,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法,歌谣词句简朴、节奏流畅,题材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一、中孚·六三——《周易》载上古歌谣:中孚·六三例: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注释」《中孚·六三》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
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
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二、归妹·上六——《周易》载上古歌谣:归妹·上六例: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赏析」《归妹·上六》这首民歌讲的是上古时期贵族的一个习俗,就是婚后女方要拿着筐去摘瓜果蔬菜,男方要去拿用刀取羊血,用这两样东西来祭祀。
但结果双方都没有得到应得的物品,所以《周易》在这个爻后面加了一句“无攸利”!那么,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两个人在眉目传情,没有专心工作,所以没有得到。
存疑解释:“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
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反证一:《周易》在这句话后面有一句“无攸利”,既然这么娴熟地剪羊毛,怎么能叫“无攸利”?反正二:“刲”
这个字就是刺的意思,跟剪有什么关系?上古时期有没有剪刀还是一个问题呢!三、候人歌——中国第一首爱情诗吕氏春秋·音初篇之“候人歌”候人兮猗。
「赏析」《候人歌》这首民歌载于《吕氏春秋·音初篇》。
整部作品只有四个字,其中的两个字还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和“呀”字。
仅剩下的两个实词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等你。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
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
《候人歌》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中国恋歌(其实,说是中国第一首爱情诗也不为过)为《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的一篇歌辞,被后人称之为《候人歌》。
歌辞只有一句:候人兮猗!但它却是一首完整的诗歌。
最原始的歌唱中的歌词常常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言辞的重复,通过反复延扩内容,加强表现力是原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外大量的有关论著中都可找到很多只有一句的原始诗歌,故《候人歌》作为一首完整的原始诗歌早已得到古今很多学者的承认:清杜文澜将它收入《古谣谚》,闻一多《神话与诗》、郭沫若《屈原研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它屡有称引,他们都充分肯定它的
完整的诗歌性质,这是很富有启发的。
四、归妹·上六——《周易》载上古歌谣: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赏析」《归妹·上六》这首民歌讲的是上古时期贵族的一个习俗,就是婚后女方要拿着筐去摘瓜果蔬菜,男方要去拿用刀取羊血,用这两样东西来祭祀。
但结果双方都没有得到应得的物品,所以《周易》在这个爻后面加了一句“无攸利”!那么,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两个人在眉目传情,没有专心工作,所以没有得到。
存疑解释:“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
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反证一:《周易》在这句话后面有一句“无攸利”,既然这么娴熟地剪羊毛,怎么能叫“无攸利”?反正二:“刲”这个字就是刺的意思,跟剪有什么关系?上古时期有没有剪刀还是一个问题呢!五、蜡辞(伊耆氏蜡辞)
——上古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注释」(1)蜡: zhà,通“腊”,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2)反: 通“返”。
(3)宅: 住地,指原来的地方。
(4)泽: 水草地、沼泽地。
(5)作: 兴起。
「翻译」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
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
昆虫不要繁殖成灾。
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赏析」《伊耆氏蜡辞》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
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
蜡,是古代一
种祭礼的名称。
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
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伊耆氏蜡辞》作为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
《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的《蜡辞》,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
《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
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
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
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
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六、弹歌——《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注释」①弹歌(dàngē):古歌谣名。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古诗源》卷一有《弹歌》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文心雕龙·章句》作“《竹弹》之谣”。
②宍(ròu 肉):“肉”的古字。
「赏析」《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
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
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
(《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弹歌》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
《弹歌》和《伊耆氏蜡辞》都是上古歌谣。
全诗才八个字,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制作工具共分两步。
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
由这两个字指引,读者仿佛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
“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
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
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
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
以下便接写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
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
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
“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一旦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
“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
“宍”,为古“肉”字,指代飞禽走兽。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弹歌》这首民歌虽仅简短的八个字,却包容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容量很大,对狩猎的艺术表现也比较成功。
当然这种简短是早期书面语言表达尚处于雏形的反映。
然而审美具有历史性,以今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看,可以发现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动词的表现手法。
不仅每一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场景之中以及场景之间的次要过程也省略了。
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且容易唤起人们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
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
韵字“竹”、“竹”、“宍”,以入声“-K”收韵,更增加了诗句的凝重感,令人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