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与醒脑开窍针法
- 格式:ppt
- 大小:981.00 KB
- 文档页数:78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脑病58例
段修芳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3(016)008
【摘要】@@ 脑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威胁人类三大疾病死亡原因之一,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笔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58例中风脑病进行治疗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911-912)
【作者】段修芳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4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中风后强笑验案1则 [J], 胡云;刘锦
2.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中风疗效回顾及NIHSS量表评价分析 [J], 寇鹏;石学敏
3.应用"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中风患者150例临床观察 [J], 吕亚雄
4.从“通玄府”法与“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相关性探讨中风病的临床证治 [J], 陈媛媛;周慧;张江松;林咸明
5.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冰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J], 康桂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经验分享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发展;他提出治疗中风病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开发研制了丹芪偏瘫胶囊和脑血栓片两个国药准字号中成药,使中风病的治疗形成系列,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1中医治中风病的源流、发展《灵枢》:真气不足,邪气独留《金匮要略》:经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治以疏风祛邪,扶助正气。
刘完素:“心火暴盛”李杲:“正气自虚”朱震亨:“痰湿生热”引动“内风”叶桂:“”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则以“滋液息风,补阴潜阳”为主。
2”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1)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2)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①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②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即捻转时施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幅度小于90˚,频率大于120次/分;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3“石氏醒脑开窍”针法选穴依据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石学敏院士1972年创立的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
该法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化学”新理论,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适应症脑梗死的各个时期,脑出血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禁忌症脑出血急性期、严重意识障碍、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220/120mmHg以上者)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特点一、针刺法则的确立: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
二、针刺输穴的选择:选择有开窍启闭的脑穴,以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有严格的组方原则,尤其在操作上有着特殊的规定。
主方1一、腧穴组成: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 1 -配穴:根据合并症的不同,配以不同的穴位。
吞咽障碍:双侧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眩晕:双侧天柱二、操作:主穴: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针尖刺到原三阴交的位置上,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自主的抽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副穴:极泉穴:原穴沿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捻转,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穴:屈肘为内角120°,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捻转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动3次为度。
委中穴: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医生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医者肘部顶住患肢- 2 -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运用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研究中风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主病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
其死亡率高,致残率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治疗中风源远流长,对脑血管病的针灸治疗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其中尤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引起了国内外极大反响,并且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
石学敏院士通过对《内经》中“神”的独特见解及对现代医学的综合分析,形成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中风病诊疗观念,不但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而且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理论,使针刺手法从经验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1.醒脑开窍针法理论基础1.1“神”的概念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 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石学敏院士确定的中风病基本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之“神”,即为广义之“神”,因此,中风病无论有无神志障碍均可视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明代·李时珍曰: “脑为元神之府。
”元者,气始也。
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的关系密切。
中风病从现代医学角度已经确定脑神经细胞迟发性坏死所造成的病证。
因此,中风病病机中之“神”是“元神”、“脑神”。
石学敏院士在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中直接定位为“醒脑开窍”。
1.2“醒脑开窍”的理解石学敏院士结合几十年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遵《灵枢》“粗守形,上守神”的重要诊疗思想,结合中西医对中风病的认识,从针刺角度,创造性的提出“神”的改变在中风病各期病理机制中的主导地位而区别于脏腑气血的层面; 他对“神”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并对神的生理、病理及诊治加以概括: 神之所在—脑为元神之腑; 神之所主—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神之所病—百病始生皆本于神; 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必先调神。
因此他明确提出,中风病以脑府立论,其它脏腑阴阳失调皆为发病的病理基础。
发病关键是各种病理机制在诱因下,上犯于脑或阻闭脑脉或损伤脑络,血溢脉外,最终造成元神之府脑窍闭阻,脑神不能支配人体各种正常的功能活动发为中风,即“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中风病的总病机。
大理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第4卷第10期2019年10月Vol.4No.10Oct.2019[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9.10.020脑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口角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㖞、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中风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脑中风患者也不断增加,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而我国每14s就有一人发生卒中。
为减少脑中风患者的致残率及尽早恢复健康,2017年大理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引进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中风患者,从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采用该疗法治疗脑中风患者90例,经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显著。
醒脑开窍针法是我国著名中医药专家石学敏院士于1972年创立的,用于治疗脑中风疾病的针灸疗法。
石老认为中风偏瘫基本病机为“窍闭神逆,神不导气”,窍闭神逆既使患者出现精神认知障碍〔1〕,又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所以醒脑开窍针法以调神、治神、开窍启闭的立法和严谨的手法量学为标准规范针刺操作,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大大提高了脑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2-4〕,适用于脑中风病的不同时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经过1年的临床应用及对90例患者疗效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准入标准:90例脑中风患者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5〕中,脑中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资料证实者。
90例患者最大83岁,最小38岁,平均60.5岁;其中男55例,女35例;急性期2例,恢复期48例,后遗症期40例。
1.2治疗方法醒脑开窍针法。
针灸处方为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十二井、神阙、天突、百会。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一种中医针刺技术,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
在进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时,需要遵循一系列技术操作规范,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技术操作规范:一、治疗前准备1.病历摸底:诊断确认中风病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和服药情况。
2.基本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面部、舌象、脉象及四肢活动情况的检查,包括生命体征、血压、血糖等。
3.针具准备:准备好消毒干净的针具,包括针头、针管、拔针器等。
4.患者床位准备:患者应平躺于舒适的床位上,身体放松,头部稍微偏转。
二、穴位选择1.温针:选择合适的温针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印堂等,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2.刺具选择: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刺具,包括针头长度和针径的选择。
三、针刺操作1.消毒:将选定的穴位以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保证刺入皮肤和穴位的针具的无菌。
2.刺入:针头从穴位入口处以约30°的角度刺入,深度取决于穴位的具体部位和患者的体质。
3.触感:刺入后当感到针与组织的抵抗感减轻并出现酸、胀、沉、麻、电感时,认为已刺到穴位。
4.取气:在刺入针头后,应稍微调整握持力度和角度,然后用轻轻的手法取气,使针具能进一步刺深到穴位。
5.按插连接推:将插入的针杆与针头连接起来,进行其中一方向的按插入口推,以增加刺激效果。
6.留针时间: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可留针10-30分钟,取下针具后对针眼部位进行适当的按摩以加强刺激效果。
四、治疗后护理1.结束时,应完成治疗区域的消毒,以防止感染。
2.患者术后需要保持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特别是治疗下肢的穴位。
3.患者在治疗后可能出现一定的不适感,如局部疼痛、麻木等,医生需要向患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指导,告知患者恢复期的注意事项。
以上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技术操作规范。
在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和对病情的全面了解,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牵伸训练治疗中风偏瘫43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牵伸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86例,隨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牵伸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牵伸训练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CSS评分)、运动功能(M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变化。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MAS评分、BI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牵伸训练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标签:醒脑开窍针法;牵伸训练;中风偏瘫中风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有调查显示[1],中风发病率约为0.15%,且具有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
偏瘫为中风常见后遗症,多出现在中风恢复期间,发病率高达84%[2]。
中风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语言、感觉、认知、运动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并辅助康复训练,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
中风偏瘫患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多出现肝风、瘀血、痰浊等,致使脑窍蒙蔽,治宜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本研究选取我院中风偏瘫患者86例,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牵伸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中风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
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3~76岁,平均(64.91±5.26)岁;病程25~60 d,平均(42.10±5.48)d;偏瘫部位:左侧22例,右侧21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4~75岁,平均(65.11±5.19)岁;病程26~62 d,平均(41.94±5.52)d;偏瘫部位:左侧23例,右侧20例。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一、“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一)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二)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1、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2、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二、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
还选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主穴(1)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各期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基于经穴特异性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孙令军1,指导:张智龙2,吉学群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1天津中医医院针灸科,天津300140)摘 要:醒脑开窍针刺法以明确的调神、治神、开窍启闭的立法和严谨的手法量学规范操作,大大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在中风病各期(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醒脑开窍;中风;综述中图分类号:R24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9)01-0153-02C li n i ca l Advance m en t of Needli n g M ethod of O pen the O r i f i ces on Each St age of W i n d Stroke:Ba se on study of espec i a l and p i vot a l effect of m er i d i a n po i n tSUN L ing 2j un 1,advisor :ZHAN G Zhi 2long 2,J I X ue 2qun 2(11Tianjin U niversity of TC M ,T ianjin 300193,China;21D epart m ent of A cupuncture and M oxibustion of T ianjin Hospital of TC M ,Tianjin 300140,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clear method of regulate s p itit and open the orifices and p recise needing method,the cure rate of wind str oke is risen and the main rate is fallen .Select points in yin meridians points and governor vessel points .The methods of selec 2ti on of points and needing methods are differ fr om traditi onal methods,and the methods in app lied in each stage of wind str oke .Key words:Open the orifices;W ind str oke;Revie w收稿日期:2008-04-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2006CB504501)作者简介:孙令军(1983-),男,山东临沂人,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刺治疗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