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通论
- 格式:pdf
- 大小:122.95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古籍校注和训诂专书 (3)第三章文字 (10)第四章音韵 (13)第五章天文和历法 (19)*本文档的材料是在选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内容的基础上,参以其它教材的相关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本文材料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通论内容是不完整的,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章绪论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主要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形式。
文言是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既包括先秦时期的文献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摹仿的作品语言。
白话是魏晋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种书面语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也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
古代汉语是研习古代经典的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今后研习古代经典创造条件。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通常分为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书”等理论等。
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
其中文字、音韵、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关知识等。
其中语法和词汇部分在古代汉语通论当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从语言规律这一角度,来阐述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上的现象。
而本课程不注重语言学上的知识,并不打算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来掌握,而只是要教给一种研习古代经典的方法,因此反而是传统训诂学的名号更符合开设本课程的要求。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
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战国策·齐策》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汉语通论(一)古代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教学目的】本章是古代汉语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和几部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
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几部工具书的性质与作用,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书,为以后的古代汉语学习掌握学习的手段。
【基本概念】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基本理论】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2、反切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3、直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4、叶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重点难点】反切法注音叶音问题《康熙字典》《辞源》《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结合【所用课时】2学时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实践:让学生察看工具书中的汉字排列法。
可利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毛——莫袍切m áo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实践:让学生查看《康熙字典》中的这几种注音方法。
利用教材中从《康熙字典》中所引的文字。
二、几种常用的工具书:1、查检字音字义:《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郭锡良主编]第一章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
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现常用意义为“应当”。
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及教学目的: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二、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根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文言。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是什么?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包括古代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知识,具体到教材就是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中教学重点是词汇,而词汇的重点又是常用词。
难点是掌握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用典、文字通假及典章制度。
四、作业:标点、注释加点词(课内完成)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形书说文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义属于形是为转注义属于................................................声是为假借稚让为魏博士作广雅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汇粹于是不孰于古形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已亡者无由比例推测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文所说................................................之.本义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是皆无舆于小学者也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其注之精粹再有子云必能知之敢以是质于怀祖氏并质诸天下后世言小学................................................者乾隆辛亥八月金壇段玉裁序.............第一单元《左传》一、《左传》简介:《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也叫《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记事的史书。
精心整理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连词介词一、连词(1)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生庄公及公叔段。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与(一)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二)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
”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1)换位法。
吾与女弗如也。
汉王与义帝发丧。
(2)插入法。
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
蜩与学鸠笑之。
(3)看“与”前后的词是否属于同一词类,以及能否省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区别“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连词“以”则不需要宾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一、二册完毕]通论(十六)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参见附录四)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
上古汉语里的双音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古人称之为“连绵字”。
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c、双声兼叠韵:辗转B、名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C、AB是纯粹的双音词。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近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b、叠韵:涕泗、刚强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达到回环反复的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古代汉语通论【一】单音词与复音词一、单音词如何演变为复音词(一)完全替换目——眼睛师——军队亦——难道知——理解愠——生气(二)添加词缀(前缀、后缀)虎——老虎石——石头(三)组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孔子。
学:学习。
时,时常。
习:温习。
说:高兴。
朋:朋友。
乐:快乐。
二、复音词类型(一)双音单纯词(不能拆开)逍遥、望洋、须臾、徘徊、犹豫、窈窕、婀娜(二)复合词1.同义复合:险阻、美丽、管理、注释2.偏义复合:国家、窗户、得失、缓急、死亡找出下列例句中的偏义复词,并翻译。
忘路之远近..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不知木兰是女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往来..无白丁而无车马..喧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三、教材实训:找出文中的单音词,并用复音词翻译。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二】同义词或近义词【同义词】1.云、言、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中人语.云诣太守,说.如此2.悉、并、咸、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辈、等、属、侪、族、曹、徒:表多数,译成“们”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徒属.皆曰:“敬受命”尔曹.身后名俱灭4.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甚矣,汝.之不惠尔.安敢轻吾射家祭无忘告乃.翁君.与家君期日中公.等遇雨,皆已失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卿.今当涂掌事再拜谢大王足下..往之女.家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5.第一人称:吾、我、余、予吾.谁与归吾.日三省吾身予.观夫巴陵胜状余.幼时即嗜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近义词辨析】一、词义侧重不同1.恭、敬:恭,侧重外貌,对人;敬,侧重内心,对事。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代汉语“而”的用法
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2.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事情的联系。
例如: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过愈贫。
3.“而”字可以用于顺接,也可以用于逆接。
顺接表示两项意义上某种相似,或者有密切的联系,中间没有转折;逆接表示相连的词在意义上相反或不相协调或有所转折。
例如:任重而道远。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4.有时候,“而”字用在一句话的主语谓语之间,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
例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5.有时“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如果”。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而”字还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