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古汉语词汇
- 格式:pptx
- 大小:236.38 KB
- 文档页数:37
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 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 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 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 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5、 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 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 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 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 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 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 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古代漢語通論部分筆記第一章:汉字第一节:几个重要的概念一、语言二、汉语三、文字四、汉字五、引子:偏旁的读音(一)、宀:读音mián,表示房屋,引申为宇宫。
(二)、彳:读音chì,表示道路上行走,例字徐(安行也)。
(三)、囗:读音wéi,例字园、圃、国。
(四)、疒:读音nè,例字疾、病。
(五)、页:读音xié,例字颜(印堂)、硕(头很大)、题(额头)、颠(头顶)。
(六)、辵\辶:读音chuó,表示行走,例字造(到某地):造访、登峰造极。
(七)、攵\攴:读音pū,例字攻(击也)、收(捕也)。
(八)、糸\纟:读音mì,例字经、纬、绝(丝线断了)。
(九)、玉\ 例字瑜、玲、璟、瑾、理、瑕。
六、关于文字的两种说法:(一)、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以类形象,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文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二)、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词典》“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的产生突破了语言在事件和空间上的限制,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第二节: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一、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于文字。
文字者,意与声之迹也。
”二、汉·扬雄《法言》“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三、唐·孔颖达《尚书·叙》“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四、两者的关系(一)、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文字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
(二)、语言当中的每一个词代表一定的声音和意义,而文字兼具“形、音、义”。
(三)、文字和语言互为表里,文字依附语言得到声音和意义,而语言必须考文字得到记录和保存。
第三节:文字的起源(一)、结绳记事(二)、《说文解字·叙》“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
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
C 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大词典》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
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重点讲述)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古汉语通论緒論何為“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系: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
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
(1)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人、手、日、月”等。
這類詞數量不多,卻是漢語的基本詞滙。
這些詞滙體現漢語詞滙的傳承、穩固方面。
(二)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就是說,有些詞從形體看,古今一致,從意義看,迥然不同。
如“行李、去、走”等。
(三)古今詞義變化微殊的(同中有異):即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既有某些相同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
這類詞我們又分兩類。
如下:1.詞義範圍的差異:有擴大、縮小、轉移。
(1)擴大:古義範圍窄今義寬:菜:古代專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等。
《說文》:“菜,草之可食者。
”這是“菜”的古義。
直到宋代“菜”還是不包括肉類等。
睡:古代專指坐着打瞌睡。
《說文》:“睡,坐寐也。
”《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
”河:漢代以前專指“黃河”,一般河流用“水”錶示。
其它的“江”古代專指“長江”。
(2)縮小:古義範圍大今義範圍窄臭:古義泛指所有氣味,包括好聞的、難聞的、香氣、穢氣。
《周易·繫詞》:“其臭如蘭。
”所以當要表示穢氣時前面冠以“惡”。
如《禮記·大學》:“惡wù惡臭”湯:古義泛指熱水、開水。
古代汉语通论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詞義異同一、古今詞義(辭彙)的傳承與存廢1、古用今廢詞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如:區分牲畜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官職等級: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2、古今義同詞多爲基本詞彙,古今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
雷,古今對同一現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3、古今異義詞(1)完全不同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
”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
”王逸注:“綢,縛束也。
”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異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
勤: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
《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
勸: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
”今義爲勸说。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
下面分別予以說明:(一)詞義範圍不同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係: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
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
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
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
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移。
古代汉语通论资料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如:天、地、山、水等,复音词如:蟋蟀、仓庚、凤凰等。
2、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代是“应该”的意思。
另有古代意义已经消亡的词,如“章甫”。
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
3、古今意义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词。
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表示“重复”等义。
(注:“再”和“复”的区别:“再”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复”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
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1、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延的变化。
⑴词义的扩大。
如“菜”本来专指蔬菜,后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
“洗”本以为洗脚,后泛指洗涤,不拘于足。
⑵词义的缩小。
如“金”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黄金。
“宫”本指一切房屋,后专制帝王所居。
“瓦”本指一切陶器,后专指盖房顶所用的陶制建筑器材。
⑶词义的转移。
如:“闻”的本意为听见,后来转指用鼻子闻。
“涕”的本意为眼泪,后转指鼻涕。
“汤”本指热水,后指米汤,菜汤。
“脚”本指小腿,后指踝关节以下的部分。
“府”本指藏文书财务的地方,后指官署。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
⑴词义褒贬的变化。
如“谤”在古代是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
《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是中性词;“贿”在上古指布帛之类的财务,中性词,后专指用钱财买通他人,贬义词;“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国之猛将,也泛指辅佐君王者,用于褒义。
后来指坏人的帮凶、走狗,变成了贬义词。
⑵词义轻重的变化。
如“诛”本质言辞责备,词义较轻,后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
又如“贼”本指杀人越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后指小偷,词义较轻。
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单元词义&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