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激光光谱技术-9.1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378.50 KB
- 文档页数:13
激光光谱技术在纳米材料表征中的应用研究纳米科技是近年来科技领域里备受瞩目的一个领域,它以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特性和应用。
而在纳米材料的表征和实验研究过程中,激光光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激光光谱技术在纳米材料表征中的应用研究。
一、纳米材料的表征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主要由其尺寸和表面性质所决定,因此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纳米材料表征通常包括形貌结构、表面性质、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目前常用的纳米材料表征技术包括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光谱技术等。
这些技术虽然可以对纳米材料进行表征,但是传统的表征技术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SEM只能对样品表面进行观测,而不能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多层结构,有时也会因为表面膜层存在的原因而产生误差。
而TEM虽然可以用于内部结构的观测,但是需要制备极其复杂的横截面,且颗粒大小和数量有限。
因此,需要更先进的表征技术来补充这些传统技术的局限性。
二、激光光谱技术基本原理激光光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纳米材料表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激光辐射纳米颗粒,测量其散射光、透射光、拉曼光谱等信息,从而推断其结构和性质。
激光光谱技术的主要用途有三种:散射光谱(SLS)、拉曼光谱和透射光谱(TLS)。
SLS是指当纳米颗粒受到光散射和吸收时,所形成的散射光谱。
拉曼光谱是指激光辐射光照射到样品上后,由于振动自由度的存在而产生的“拉曼光谱”。
而TLS是指通过透射特定波长的激光辐射光,研究材料的透射行为。
三、激光光谱技术在纳米材料表征中的应用(1)纳米颗粒的尺寸测量纳米颗粒的表征中,其尺寸测量是首要的一个参数,因为纳米颗粒的性质和行为与其尺寸紧密相关。
SLS是常用的一种纳米颗粒尺寸测量工具,因为可以根据颗粒散射和吸收光的强度,估算出颗粒的大小。
此外,透射光谱(TLS)还可以用来测量颗粒的大小。
透射光谱可以通过改变激光的波长和角度来调节颗粒尺寸,进而获得颗粒的大小信息,特别是对于大尺寸的纳米颗粒有更好的适用性。
激光基本原理
激光(Laser)是一种通过激光器产生的具有单色、聚束和高
亮度的电磁波。
激光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受激辐射来放大并聚束光束。
激光的产生取决于三个基本过程:激活(excitation)、拉伐斯托夫过程(lasing process)和受激辐射(stimulated emission)。
在激活过程中,能源(如电流、光或化学反应)被输入激光介质中,使其获得能量。
这些能量激发了介质中的原子、分子或离子,使它们处于激发态。
此时,激光介质中存在着大量的能级过渡。
在拉伐斯托夫过程中,激发态的粒子通过自发辐射或碰撞的方式回到较低能级。
这些过程产生了光子,并将激活能量转化为辐射能量。
在受激辐射过程中,一个光子与一个处于激发态的粒子相互作用。
这个激发态的粒子会通过吸收这个光子的能量而跃迁到一个更低的能级,并释放出两个与吸收的光子相等的光子。
这种过程是放大光子数量的关键,并形成了激光特性的基础。
激光器的结构一般包括激光介质、能量泵浦源、光学反射镜和光学输出口。
激光介质是产生激光的核心部分,其中包含了活跃离子、晶体或气体等。
能量泵浦源通过输入能量激活介质。
光学反射镜通过反射和聚焦光束,增强光的强度。
光学输出口是激光从激光器中发出的位置。
通过控制激光器中的激励来源和光学元件的位置,可以调整激光的功率、波长和聚焦性质。
激光因其具有高度单色性、聚焦性和亮度,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通信、材料加工、医学和军事等领域。
激光光谱laser spectra以激光为光源的光谱技术。
与普通光源相比,激光光源具有单色性好、亮度高、方向性强和相干性强等特点,是用来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从而辨认物质及其所在体系的结构、组成、状态及其变化的理想光源。
激光的出现使原有的光谱技术在灵敏度和分辨率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
由于已能获得强度极高、脉冲宽度极窄的激光,对多光子过程、非线性光化学过程以及分子被激发后的弛豫过程的观察成为可能,并分别发展成为新的光谱技术。
激光光谱学已成为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材料科学等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
可调(谐)激光光源实际上是一台可调谐激光器,又称波长可变激光器或调频激光器。
它所发出的激光,波长可连续改变,是理想的光谱研究用光源,可调激光器的波长范围在真空紫外的118.8纳米至微波的8.3毫米之间。
可调激光器分为连续波和脉冲两种,脉冲激光的单色性比一般光源好,但其线宽不能低于脉宽的倒数值,分辨率较低。
用连续波激光器作光源时,分辨率可达到10-9(线宽<1兆赫)。
常见的激光光谱包括以下几种:①吸收光谱。
激光用于吸收光谱,可取代普通光源,省去单色器或分光装置。
激光的强度高,足以抑制检测器的噪声干扰,激光的准直性有利于采用往复式光路设计,以增加光束通过样品池的次数。
所有这些特点均可提高光谱仪的检测灵敏度。
除去通过测量光束经过样品池后的衰减率的方法对样品中待测成分进行分析外,由于激光与基质作用后产生的热效应或电离效应也较易检测到,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光声光谱分析技术和激光诱导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已获得应用。
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致电离和分子束光谱技术的配合,已能有选择地检测出单个原子的存在。
②荧光光谱。
高强度激光能够使吸收物种中相当数量的分子提升到激发量子态。
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荧光光谱的灵敏度。
以激光为光源的荧光光谱适用于超低浓度样品的检测,例如用氮分子激光泵浦的可调染料激光器对荧光素钠的单脉冲检测限已达到10-10摩尔/升,比用普通光源得到的最高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件一、引言激光作为一种独特的人造光,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激光原理与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光学、通信、医疗、工业加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课件旨在阐述激光的基本原理、特性以及应用技术,使读者对激光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激光的基本原理1.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光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
在量子力学中,光被视为由一系列光子组成的粒子流,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而在波动光学中,光被视为一种电磁波,具有频率、波长、振幅等波动特性。
2.光的受激辐射受激辐射是指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或分子在受到外来光子作用后,返回基态并释放出一个与外来光子具有相同频率、相位、传播方向和偏振状态的光子。
这个过程是激光产生的核心原理。
3.光的放大与谐振在激光器中,通过光学增益介质实现光的放大。
当光在增益介质中往返传播时,不断与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发生受激辐射,使光子数不断增加。
同时,通过谐振腔的选择性反馈,使特定频率的光得到进一步放大,最终形成激光。
三、激光的特性1.单色性激光具有极高的单色性,即频率单一。
这是由于激光器中的谐振腔对光的频率具有高度选择性,只有满足特定频率的光才能在谐振腔内稳定传播。
2.相干性激光具有高度的相干性,即光波的相位关系保持稳定。
相干光在传播过程中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广泛应用于光学检测、全息成像等领域。
3.方向性激光具有极高的方向性,即光束的发散角很小。
这是由于激光器中的谐振腔对光的传播方向具有高度选择性,只有沿特定方向传播的光才能在谐振腔内稳定传播。
4.高亮度激光具有高亮度,即单位面积上的光功率较高。
这是由于激光的单色性、相干性和方向性使其在空间上高度集中,从而具有较高的亮度。
四、激光的应用技术1.光通信激光在光通信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等。
激光的高单色性、相干性和方向性使其在传输过程中具有较低的信号衰减和干扰,从而实现高速、长距离的数据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