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流行病学
- 格式:ppt
- 大小:9.02 MB
- 文档页数:103
流行病学史的内容流行病学史,是指对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
在中国,从远古至今已发生了大量传染病和地方病。
流行病学史在国外主要是以医学史为背景来研究人类与传染病、寄生虫病斗争的历史。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的进步,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医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应用于临床,导致了一系列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蔓延,给人民健康造成巨大损害,给社会生产力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因此,有必要从流行病学角度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认识这些疾病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规律,借以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和控制疾病的能力。
1.重视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积极参加疫情防治,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3.人人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4.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病媒生物,切断传播途径,保护人群健康4.预防为主,早期发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1.传染病病原体在空气中能存活很长时间,对一般人而言只是污染环境或接触到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才可感染,所以,要消灭传染源,清除传染环境,改善卫生条件,这是预防传染病的基础。
2.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等特点,如不注意加强个人防护,很容易发生传染病流行。
3.传染病流行前常有征兆,如患者感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食欲减退、低烧、疲乏无力、出汗、腹泻等症状。
接触过传染病病人后,一些病人的鼻涕、痰液、粪便、尿液也可成为传染源。
公共场所中如有传染病患者,则往往通过不洁水源、土壤、灰尘而使传染病蔓延。
4.同一地区的居民往往集中在一起,形成流行高峰,在流行高峰时间去游泳池游泳,若未注意消毒,很容易传染上呼吸道传染病,而且很难预防。
5.有关部门制定的《传染病管理法》《消毒法》等法规,实施以后,人们的防病意识普遍提高,许多传染病得到较好的控制。
但是,目前仍然还有一些新发传染病在继续危害人类的健康,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地方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技术参考答案1在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应用流行病学方法不能进行:A流行特征研究B病因研究C精准治疗D防治措施效果评价考生答案:C2地方病的监测方法有:A随机抽样监测B重点监测C哨兵监测D以上全是考生答案:D3验证因果关系最强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A病例对照研究B队列研究C生态学研究D横断面调查考生答案:B4流行病学是的诊断学。
A基础医学B临床医学C公共卫生D预防医学考生答案:C5下列哪一项不是判定因果关联的标准A关联的强度B关联的时间性C关联的可重复性D关联的逻辑性考生答案:D6对于病因清楚的疾病,认识个案可作为认识流行过程的向导与根据,便于进行A追查传染源B检验病因假设C疫苗接种D疫区消毒考生答案:A,C,D7假设是分析性流行病学工作的前提和导引,一般来源于:A对病区及人群的观察B文献C研究者的专业D主观猜测考生答案:A,B,C8流行病学调查的作用包括:A形成假设B检验假设C证明因果关系D描述流行病学现象考生答案:A,B,C,D9描述性研究的任务包括:A描述差异B描述三间分布C提示病因线索D描述相关考生答案:A,B,C,D10描述性研究方法有:A队列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生态学研究D横断面调查考生答案:C,D11在描述性研究中使用差异法,基本不涉及对照组问题,是在现况中发现差异而不是制造、设立差异然后再去检验假设,所获结果是关于现象的一种通常意义上的解释。
A正确B错误考生答案:A12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A正确B错误考生答案:A13分析性研究结果的推理方式,基本上是演绎而不是归纳,结论只能来自调查或实验的第一手资料。
A正确B错误考生答案:B14逻辑队列是将并非同时发生的一些事件,按事件诞生的时点加以归拼,视作同一时间发生的一批事件,即按一个现实的队列加以理解、操作,所以是概念上的、逻辑上的。
A正确B错误考生答案:A15人群动态观察属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A正确B错误考生答案:B。
流行病学在地方病研究中的应用地方病,即某一地域范围内特殊的慢性病,是全球各地经常出现的疾病类型。
因为其地域特异性,地方病影响到的主要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这些地区往往缺乏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对此,流行病学为地方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一、流行病学概述流行病学是疾病研究中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它包括疾病的调查、监测、分析和控制等一系列工作。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广泛,不仅涉及传染病的研究,也包括了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
在地方病研究中,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地方病形成的病因学及其病变机制,寻找防治地方病的有效措施等。
特别是对于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区的地方病,流行病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1. 病例控制研究法病例控制研究法是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索疾病与暴露因素的关联性。
对于某一地方的地方病研究,病例控制研究法往往能提供很好的帮助。
比如,某地区出现肝癌高发的情况,利用病例控制研究法,调查研究这些患者和非肝癌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特点、病史等,找出可能导致肝癌高发的原因。
2. 横断面调查研究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法也是流行病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通过调查患者的人群特点、地域分布、病变分布等情况,来探究疾病的流行现状和特征。
对于地方病研究,横断面调查研究法尤为重要,它能够提供病情分布的规律性、病人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数据,为寻找病因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 空间分析法空间分析法主要是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将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地点的病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疾病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聚集现象,从而为最终制定疾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对于某一病种在某一地区高发的情况,空间分析法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发病的地理分布范围和聚集现象,从而精确地制定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案。
三、结语流行病学在地方病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为地方病的早期预警,精准的病因分析和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科学手段。
第三十一章地方病流行病学地方病(endemic diseases)是指属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称是在某些特定地区经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地方病的发生与流行,与病区中的某种地球化学或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居住在病区的人群均有发病之可能。
其发病与否取决于个体暴露时间、暴露程度以及对相应病因的易感性。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各级政府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与文化水平的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国地方疾病区广阔,暴露人口众多,某些种类的地方疾病依然危害着病区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防治地方病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长期任务和工作重点之一。
第一节概述一、地方病的分类地方病按其病因可分为三类: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疾病。
1.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是地壳化学结构、水文地质、火山爆发等原因使地表或地下水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多引起的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和燃煤型氟斑牙与氟骨症)、地方性砷中毒等。
2.自然疫源性疾病指某些地区自然界存在某疾病原体与贮存宿主、自然条件下该病在野生动物或禽畜间流行,人因与动物传染源接触而感染发病。
如鼠疫、布氏杆菌病等。
3.与特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地方病的典型实例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发现确认的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地氟病氟源”引起的氟中毒。
贵州的毕节、云南的胎通、湖北的三峡、陕西的安康、汉中等地居民生活用煤中含氟量高,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氟污染空气、水、食物引起人群氟中毒(称燃煤型氟中毒),也有因食用富氟的水产品、茶、粗制海盐引起的氟中毒。
由于血吸虫病的感染也与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也属此类地方病。
二、地方病流行特征典型的地方病应具备以下流行病学特征:1.地方性(endemic)地方病相应的病因长期、稳定的存在于某一地区使暴露的易感人群患病,如无人为干预该病可在病区长期存在。
地区分布的特征--地区分布的几个概念(流行病学)
1.地方性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这种状况称为地方性。
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1)统计地方性:一些疾病的发生与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有关,如痢疾、伤寒等疾病常在卫生条件低劣、饮用水质不佳、生活习惯较差的地区持续存在。
这种现象被称为统计地方性。
(2)自然地方性:一些疾病在一个地区存在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称为自然地方性。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该地的自然环境适于病原体发育或其传播媒介的存在,如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地理分布有严格的地方性。
二是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环境中微量元素有依存关系,如高氟地区的氟斑牙和低氟地区的龋齿。
(3)自然疫源性: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赖于人而依赖于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传染人,如森林脑炎,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
2.输入性传染病
输入性传染病也称外来性传染病,是指本国不存在或已经消灭,由国外传入的传染病。
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指争论疾病〔包括损害〕和安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掌握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安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理论流行病学(数学流行病学)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或用电子计算机仿真,从理论上争论疾病发生、进展和转归的规律。
3.暴露:争论对象接触过某种欲争论的物质、具备某种待争论的状态或特征。
4.个体疾病的自然史:疾病在个体中由临床前期、临床期和临床后期的自然发生进展过程。
5.疾病的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6.发病率:指肯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病例消灭的频率。
7.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肯定人群中某病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8.死亡率:指某人群在肯定期间内,死于全部缘由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9.病死率:表示肯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10.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消灭,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11.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2.爆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临床病症相像的病人。
13.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
14.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常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15.长期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转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16.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17.描述性争论: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别调查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安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争论供给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与重点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地方性(endemic):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这种情况称为地方。
3、横断面分析: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对某以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健康特征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4、个体调查(case investigation):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属于描述性研究,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5、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
6、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手机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的健康状况和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7、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它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种因素的暴露情况与某种疾病发生的频率,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8、普查(census):是指为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某一地区或者具有某种特征)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9、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特定范围内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10、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概率。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集锦1.流行病学:指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疾病的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3.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4.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5.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7.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8.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9.暴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0.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
11.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经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12.长期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13.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14.描述性研究: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
15.现况调查: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16.抽样调查: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流行病学在地方疾病发调查中的应用在地方疾病发调查中,流行病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原因和控制方法的学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方疾病的发生规律、确定风险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等。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在地方疾病发调查中的应用。
一、疫情监测与监测方法疫情监测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通过监测疫情可以及时掌握地方疾病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传染病报告制度、爆发性疾病报告制度、定点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最常见的监测方法,通过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报告疾病病例,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蔓延。
二、病例调查与病例定义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病例调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可以掌握患病者的基本情况、症状、疾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有助于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
同时,病例调查还需要明确病例定义,即根据特定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确定一个个体是否属于病例。
病例定义的准确性对于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流行病学调查设计与样本选择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需要设计调查方案和选择合适的样本。
调查方案应该明确调查目的、方法、样本容量和数据处理等,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样本选择需要代表性,以代表目标人群为原则,确保调查结果的推广能力。
常用的样本选择方法包括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群集抽样等,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关键的步骤。
数据采集应该准确、全面、规范,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医学记录、实验室检测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比如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等,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进一步揭示地方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五、疾病防控策略制定地方疾病的防控是流行病学调查的最终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