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层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12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目标】1.学习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体会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
2.教学难点:掌握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周定舫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的历史背景。
2.学习运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1)教师郑重朗读:(出示课件2)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5)周定舫(1931-1993),记者。
浙江定海人。
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
他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2)课文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写作背景:(出示课件6)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期间经历5年8个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和葬礼情况。
第二部分(3--10)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第三部分(11--13)悼念马克思的离去,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四、分段理解,提炼核心内容第一部分:恩格斯在开头先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葬礼情况,表达了自己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哀悼之情。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对他的身份和职务的介绍。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是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的评价。
恩格斯从马克思的科学成就、思想贡献、政治理论、社会活动和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的评价。
第三部分:恩格斯在结尾部分再次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的离去的悼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都是用了讳饰的手法,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悲痛和依恋之情。
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可能更加准确,但是不如原文表达的含蓄和委婉。
二)第二部分1、“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两个方面,分别讨论了马克思的贡献,这种分法有何意义?明确:这种分法体现了马克思的全面性和多方面性。
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在实践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这种分法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和实践成果。
2、“他的理论是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基础的”中,“以……为基础”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表达了马克思理论的根基和基础,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总结,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3、“他的理论是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基础的,而这个发展的基础又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中,“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表达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反思《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从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真正含义,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一、本文篇事物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
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所以略讲,只作一般性了解。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在学生能力上的培养。
五、课前预习: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按说明文的结构特征,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安排: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明确体裁、解题复习、思考、圈画2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字、词、结构等)阅读、讨论、思考3 创设问题情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朗读、讨论、思考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分析课文第2—5节重点了解这一部分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阅读、勾画、思考2 组织学生自己分析6—10节的说明顺序;完成表格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3 学习评价:你认为文题中的“人民英雄”究竟包括哪些人?思考、自由发言4 组织交流: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畅所欲言第三块: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向您介绍我们的**中学”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组织、参与活动:出示中学平面图讨论、自由发言、个别发言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1. 到网上去收索更多有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把收集的资料了出一期板报。
2. 课后请收集为国捐躯的顺德烈士的事迹,并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篇二教学目的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立意深远的辞章之作1. 引言1.1 概述王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滕王阁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篇辞章以娴熟而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富丽堂皇的场景,并通过对于滕王故事的传奇描述,将其与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深远的立意与思想内涵。
本文将对《滕王阁序》进行全面分析解读,并探讨其修辞手法与艺术特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首先概述《滕王阁序》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然后突出唐代社会背景以及王勃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接着详细分析《滕王阁序》的主题、意义、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并指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与意义。
随后,我们将探讨《滕王阁序》所使用的样式、修辞手法以及其美学价值的特点,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力。
最后,我们将对《滕王阁序》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行评述,指出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与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通过全面解读与分析,揭示该篇辞章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思想内涵,并探讨其艺术特点、修辞手法及美学价值。
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滕王阁序》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评述。
本文也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滕王阁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2. 突出背景与历史背景:2.1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和开放的一个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最灿烂的时代之一。
此时,唐朝的政权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在经济方面,广阔的土地开垦和渠道交通的改善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与此同时,随着进口货物的增多,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触也日益增加。
文化方面,唐朝积极借鉴了前代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外国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多元化的文化风貌。
2.2 王勃的时代地位和影响力:王勃(650年-676年)是唐朝初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因为历史人物的评价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要准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历史人物往往具有多重性格和多面性,他们的行为和言论也常常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以求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举止来评价他们。
一个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为人处世和道德水准。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言论和行动来了解他们对待人民和国家的态度,以及对待权力的态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来了解他们的为政理念和治国才能。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举止进行评价,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为人和为政之道。
其次,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的成就和影响来评价他们。
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就和影响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来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来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成就和影响进行评价,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来评价他们。
一个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往往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需要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他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环境来评价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为政理念。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来评价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进行评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为政理念。
综上所述,评价历史人物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举止、成就和影响,以及时代背景和环境来评价他们。
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我们才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体系,存在着丰富多样的阶级结构。
这些阶级关系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机会分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
首先,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可以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几个主要阶层。
贵族是社会最高层的阶级,他们通常拥有土地、财富和政治权力。
贵族的地位和权力往往是世袭的,他们享有特权和优待,可以参与政治决策,并享受豪华生活。
其次,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包括文人、学者和官员等。
士人通过考试取得功名,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他们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农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和劳动者,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农民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通常受到地主和官员的剥削和压迫。
然而,农民也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经营方式,并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状况。
工匠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手工业者,他们以技艺熟练而著称,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
工匠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通常受到社会上层阶级的限制和控制。
然而,工匠也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和经济收入,他们通过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阶层,中国古代社会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次要的阶级。
例如商人、奴隶、妇女等。
商人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他们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积累财富,并逐渐在社会中崭露头角。
奴隶是最底层的阶级,他们失去了自由和人权,成为贵族和富人的财产。
妇女在古代社会中地位较低,受到男性的压迫和限制,但也有少数例外,如一些女性统治者和女性知识分子。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体系,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平等。
这些阶级关系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机会分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一、翻译诗歌,理解含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霜风①陆游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
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
③雁行,队伍的前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 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 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 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内心依旧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遗憾。
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9分)减字木兰花朱敦儒刘郎①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②。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③。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①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
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作者此时也因战乱而流浪南方。
②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有“桃花依旧笑东风”之句。
这句是说诗人已老,花月繁华引不起他的兴致。
③浔阳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作此词时已是在南渡之后,人已老,首句写“刘郎已老”有自比之意。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赏析一、教学目标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他们继承先烈未完成的事业,奋勇向前。
二、难点、重点分析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分析: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
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瞻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分析:瞻仰意为恭敬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
3.作者用哪几个词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作者为什么要列数字、打比方呢?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
纪念碑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
以上种种仅是稍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
作者打比方、列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增强了实感。
4.说明的顺序。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面前的?阅读2~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归纳: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
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
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
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
技法提分点27精心筛选,抓住关键,概括中心意思三方法分析概括文本要点读文支招陌生语境文本阅读技巧第一步外围入手,浏览感知先浏览三道题目的题干,初步感知,明确重要信息。
如本文,“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开向生命的窗子”。
这些重点信息可以在浏览题目时获取。
第二步整体把握,理解层次1.文中标题是本文论述对象。
2.初读文本,尝试锁定中心论点,第②段首句“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可暂定为中心论点,运用假设印证法,读至后文时加以印证或纠偏。
3.论述思路:①段提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
②—⑤段揭示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
⑥段论述罗丹的雕刻对人类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步全局意识,归纳概括1.主体部分是②—⑤段。
②段的首句既是本层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②—⑤段讲了3个要点,②段讲雕刻的观念,③段讲雕刻的内容,④⑤段讲雕刻的形式。
2.“开向生命的窗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罗丹将自己的雕刻品比作“开向生命的窗子”。
罗丹雕刻品蕴含着无限的生命的意义。
典题文本(2015·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个小题。
罗丹的雕刻熊秉明①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
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定俗成的要求。
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②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
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重点知识第六课,敬业与乐业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曾任《时务报》主笔,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文章分析:课文共9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①(2~5段)有业之必要。
②(6~7段)敬业之重要。
③(第8段)乐业之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
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
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分析感知: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1.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从低到高分三级水准:记忆、理解、应用。
三级之间是递进和相互包含的关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中心,应用是目的。
历史知识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但就形式而言,却并非混沌无序而使学习无从入手。
大致说来,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换句话说,不论学哪一时期、哪一地域的历史时,都可以从上述这五个角度来进行把握。
记忆对记忆的要求主要指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再认再现;也指对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再认再现。
“记忆”有“记”和“忆”的过程。
“记”可分为“认识”和“保持”两个环节。
“忆”也可以分“再认”和“再现”两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再现,是记忆的四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保持的前提,保持是巩固识记成果的重要手段;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再现的必要条件,而再认和再现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同时还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所以平时要重视对这四个环节的全面训练,历史学科的试题以选择题、问答题等形式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
历史学科的学习常常给学生死记硬背的感觉,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探索记忆的途径和方法。
在此强调两点:一是反复刺激。
实践证明“泛读”比“精读”更有助于记忆。
历史学习在“精读”一段时间后应该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泛读,如用一段时间复习一个单元的历史、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每隔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就不容易忘记。
二是理解。
记忆分无效记忆和有效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理解是无法应用的。
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有效的,才能应用。
理解理解,是指能抓住历史事物的实质,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它主要表现是解释、转换和推论。
历史学科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科书表述的理解,掌握学过的知识。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学习目标中考导航 1.学习按照空间顺序、方位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了解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懂得中国人民为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3. 缅怀先烈,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树立奋勇向前的信心。
1.“瞻仰”“上溯”“挑衅”“逾越”“天堑”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分析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
3.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是中考的易考点。
知识点01 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风格分为平实性和生动性两种。
(1)准确、严密(严谨)、科学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严谨科学。
(2)一般科普类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说明文语言还有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特点。
【微点拨】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
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作者简介周定舫,1931年生,浙江省海淀县人。
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
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千古风流人物英雄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住在我的心中。
他,总和我隔着一张纸------宛若芝兰的一个男子,扑面而来的是他那淡淡的忧郁,忧郁从文字中缓步走来,簇拥着这盛白的花朵。
他,就是苏轼,是一个温文如玉的词人,也是我欣赏的一个才人。
心中的苏轼,眼中游动着时隐时现的孤寂,阳光把他的雪白衣裳染红,暗无边际的世界里,涌起一层层金黄的愧丽余晖。
他转身向我走来,笑着,如一朵青涩的芝兰,甜美而安静,在微风中徐徐散开。
他吟唱着:我欲乘风归去。
他的身后,是大江东去的尽头,是海,茫茫的且燃烧着的海。
他写下:捡尽寒枝不肯息,缥渺孤虹影。
老师在上课时说,我们不能叫他东坡,那是亲密朋友才能叫的。
我想,那是弥漫书卷气的友情,也是渐行渐远的亲情,更是在乱世中不愿散去的爱情。
苏轼,苏东坡,一生失意写下“何日遣冯唐”的梦境,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痴狂。
我了解的武则天她,总和我隔着一帘纱----帝王之阳刚,女子之阴柔,一个人选择了前者,竟忘却了自己是女子之身,她就是妖傲的武媚娘,武则天。
人们注以她篡权的骂名,说她是一枝昙花,妖艳只能一现于深夜中。
她留下的一切,却让后人值得研究,值得探索。
你看,那座无字碑就是人们现在火热研究中的,说明她还是受人关注的。
我这样形容她:西子之美,倾国倾城,柳眉弯月,柔情似水,灿若桃花,全身上下芬芳着仙境中难以琢磨的味道。
但,那始终是脆弱的,让人禁不住要呵护的美,让人在冰凉文字城堡中窥探的美。
如此的美是女子之美!她无所畏惧地独舞在一丛又一从的帝王之花中,她选择了一辈子孤独,一辈子沧桑,一辈子在男人当道的权术争斗中迷失自己,一辈子用生命祭奠海市蜃楼般的梦幻王朝中。
公元690年,武则天,建周,称帝。
我在历史的书页上看到了那里寄放着她早已忘怀的灵魂。
我了解的诸葛亮他,总是羽扇纶巾,一副儒雅像------诸葛先生,当年坐于空城之上,他看到了城下千军万马的惊异目光,何等的惊心动魄啊!他是完美的,我心中的神话故事在风中飞舞,随着落叶飘然而至。
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意思是说,数千年的历史舞台上,显赫一时的人数不胜数,但是历史无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那些卓越非凡的人才能遗泽后世,名垂青史。
然而,历史的本性在于真实,历史的进程也是无数人物合力推动的结果。
因此,拨开笼罩在历史人物身上的各种迷雾,用正确的方法再现其真实面貌,用发展的眼光评判其功过是非,于历史有“正本清源”之功,于今天有“经世致用”之益。
一.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和原则1.评价历史人物,首先必须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性、辩证性原则)。
研究历史的前提必须是历史的真实,要讲求实事求是,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坚持辩证的观点,应用两点论,做到一分为二。
当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对有争议的人物进行评价容易出现如下几种认识上的偏差。
第一种是难以脱离“非此即彼”的思维底色。
这种评价观认为历史人物的价值“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好人”,穷尽赞誉之词,认定其一好百好,甚至是文过饰非,掩盖其错误与不足;对“坏人”,大都恶评如潮,认定其一错百错,甚至是妄自揣测,忽略其成就与贡献。
例如在对孔子评价时,认为其儒家学说是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应该大行其道,甚至称应该“独尊儒术”,将其作为国家核心价值取向。
这种评价很明显忽略了儒家学说中存在的保守性、片面性和务虚性。
又例如在对直系军阀头目吴佩孚评价时,认定其是镇压革命的刽子手,穷兵黩武的祸国者,却看不到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断然拒绝日本人要其出任“华北王”时所体现出的民族气节。
这些都是将历史人物绝对化、脸谱化的表现,事实上是一种不健康、不科学的评价观。
第二种是脱离历史背景,以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
例如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论褒贬不一,主张“贬”的评价认为秦始皇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其维护王朝统治是以对劳苦大众的压迫为基础的,“焚书坑儒”甚至称得上是历史的倒退。
然而事实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始皇的“集权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做法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建筑艺术总课时2课时总课题课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目标 1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 学习在说明中注意语言运用的特色。
3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说明中注意语言运用的特色。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第一课时文本体式特征分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
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学生学情了解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不陌生。
学习说明文时,教者应带领学生从说明对象的特征入手,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
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1.正音正字。
(出示投影,要求学生注音)瞻仰(zhāngyǎng)矗(chù)立五卅(sà)奠(diàn)基砌(qì)墙上溯(sù)伟绩(jì)镏(liú)金挑衅(tiǎoxìn)逾越(yúyuè)天堑(qiàn)重幔(chóngmàn)不朽(xiǔ)横幅(fǘ)发髻(jì)镶嵌(xiāngqiàn)销毁践踏徒手熊熊火焰峻峭老巢搀扶(chānfú)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题目: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分析学院:专业:姓名:学号:2014年4月20日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分析摘要本论文针对唐太宗,汉武帝,曹操,康熙等四位帝皇的丰功伟绩进行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针对问题1:我们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查找了四位帝皇的丰功伟绩,总结出了文化、经济、军事、外交等四个因素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要性,得出了表1至表4的历史人物丰功伟绩表。
针对问题2: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目标”、“准则”、“方案”的层次结构框架图,进而确定准则层间各准则间对比比较得出的矩阵,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跟特征向量,并利用S.T.Saaty定理进行一致性指标检验,得出了准则层对方案层一致性指标验证通过的结论。
然后同同种方法再次验证方案层的权重比值以及检验其一致性指标,得出各准则中每个方案相互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
最后,由‘方案’对‘目标’层次的排序权值可以得出结论四位历史人物的排序:曹操,唐太宗,汉武帝,康熙。
关键词:丰功伟绩、层次分析法、一致性判别、MATLAB一、问题重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看秦皇汉武,思太宗高祖,文韬武略,丰功伟绩,数不胜数,而他们留下的种种事迹在深深的影响着后人,因此有着许许多多评价集于一人身。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能单凭主观因素,而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评价。
通过合理的搜索,结合所学知识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如下问题:问题1:利用手头资料,查询曹操,汉武帝,唐太宗以及康熙的丰功伟绩,并制作成图表形式;问题2: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这四人的丰功伟绩,给出排序。
二、问题分析问题1 的分析,此问题答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所得,但需客观选取。
问题2的分析,此题可以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目标”、“准则”、“方案”的层次结构框架图,再通过选取代表型的事迹并作出其参数表,进而确定准则层间各准则间对比比较得出的矩阵,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跟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并利用S.T.Saaty定理进行一致性指标检验,得到准则层的等级,最后通过数据处理得出历史人物的综合排序。
三、模型假设3.1、假设所查资料符合史实;3.2、假设所得资料大部分人都认同。
四、符号说明符号符号说明Ti准则层中各准则Ci方案层对目标层次总排序aij准则层中各准则对比比较所得的比值xi准则层中各准则于矩阵中的行yi准则层中各准则于矩阵中的列A 准则层中各准则对比比较所得的正互反矩阵λ正互反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ω准则层对目标层的特征向量CI 一致性指标RI 随机一致性指标CR 一致性比率B i 方案层对准则层每个准则的正互反矩阵λi 准则层每个准则的最大特征值ωi 方案层对准则层的特征向量五、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和求解5.1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图表5.1.1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表1 唐太宗的丰功伟绩文化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
经济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军事外交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5.1.2汉武帝的丰功伟绩表2 汉武帝的丰功伟绩文化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经济兴修水利,推行屯围、屯耕等措施,推创代田法和新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军事出兵抗击匈奴,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外交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5.1.3曹操的丰功伟绩表3 曹操的丰功伟绩文化发布求贤令,广纳人才,教育方面迅速发展。
经济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经济逐渐加快复苏。
军事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外交横扫北方势力,统一北方,让北方百姓安居乐业,加快了时代的统一。
5.1.4康熙的丰功伟绩表4 康熙的丰功伟绩文化兴文重教,编撰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经济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废止圈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撤除三藩势力,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外交抵御外侵,缔结和约,开放海禁,废止圈地。
5.2 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5.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1 层次结构分析框架图5.2.2 确定准则层对目标层的矩阵并计算通过分析准则层中各准则对目标的关系,即各准则对比比较所得的比值,可用ij a 表示各因素x 1,···,x n 相对于目标y 的重要性,用下表数值表示:表 5 准则对比比较表x i /x j x i 等价于x j x i 比x j 重要x i 比x j 重要的多 x i 远远比x j重要 x i 最重要a ij13579若介于x i 和x j 之间则取2、4、6、8;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结合历史分析,可以得到丰功伟绩中各项准则的重要性,如下表所示:表6 准则所占比重表文化T 1经济T 2军事T 3外交T 4丰功伟绩所占数3476由各准则对比比较得到比例系数,从而得到正互反矩阵,文化T 1 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经济T 2 军事T 3 外交T 4唐太宗C 1 汉武帝C 2 曹操C 3 康熙C 4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112141112131221214321A利用Metlab 语言可以求出矩阵A 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为:0104.4=λ )1281.0,1380.0,2561.0,4778.0(=ω5.2.3 一致性判别一般情况下,矩阵A 未必为一致性矩阵,为了得到较准确的结论,通常要求矩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所以我们要对矩阵A 进行一次性检验,一般用1max --=n nCI λ来衡量一致性,CI 越小,则一致性越好;若A 为一致性矩阵,还可用T.L.Sssty 一致性指标对矩阵A 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可得:0035.01440104.41max =--=--=n nCI λ一致性比率为:1.0030.090.00035.0〈===RI CI CR所以矩阵A 通过了一次性检验,即准则层对方案层一致性指标通过。
5.2.4构造方案层对准则层每个准则的正互反矩阵由历史史实资料以及客观分析可得题中四位帝皇的丰功伟绩中各因素所占重要性,如下表所示:表7 方案层对准则层的准则细分表唐太宗C 1 汉武帝C 2 曹操C 3 康熙C 4文化T 1 3 4 3 5 经济T 2 7 3 5 7 军事T 3 5 7 8 3 外交T 46576所以,方案层对准则层每个准则的正互反矩阵为: (B i 矩阵与历史人物中的C i 呈一一对应关系)⎥⎥⎥⎥⎥⎥⎥⎦⎤⎢⎢⎢⎢⎢⎢⎢⎣⎡=1211212122112113122311B ⎥⎥⎥⎥⎥⎥⎥⎦⎤⎢⎢⎢⎢⎢⎢⎢⎣⎡=12212121131212312222112B⎥⎥⎥⎥⎥⎥⎥⎦⎤⎢⎢⎢⎢⎢⎢⎢⎣⎡=12213121121312212133213B ⎥⎥⎥⎥⎥⎥⎥⎦⎤⎢⎢⎢⎢⎢⎢⎢⎣⎡=12122121322131121221214B 通过MATLAB 语言编程可以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如下表所示:历 史人 物丰 功 伟 绩表8 方案层对准则层每个准则矩阵的计算结果i 1 2 3 4ω0.4778 0.2561 0.1380 0.1281ωi 0.4249 0.2707 0.4512 0.2707 0.1438 0.4182 0.2609 0.1205 0.2701 0.1205 0.1190 0.4182 0.1613 0.1906 0.1689 0.1906λi 4.0458 4.0710 4.0711 4.0710CIi0.0153 0.0237 0.0237 0.0237CRi0.017 0.0262 0.0263 0.0263所有CR都小于0.1,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即方案层对准则层一致性指标验证通过。
已知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向量)0707.0,1509.0,4097.0,3687.0(=ω所以各方案Ci 在目标中的层次总排序,应该为ω与ωi对应向量的两两乘积之和。
即,C1在目标中的排序权值应该为:C1=0.4778*0.4249+0.2561*0.1438+0.1380*0.2701+0.1281*0.1613=0.2971同理,可分别计算出C2、C3、C4的排序权值C2=0.4778*0.2707+0.2561*0.4182+0.1380*0.1205+0.1281*0.1906=0.2167C3=0.4778*0.4512+0.2561*0.2609+0.1380*0.1190+0.1281*0.1689=0.3205C4=0.4778*0.2707+0.2561*0.1205+0.1380*0.4182+0.1281*0.1906=0.2167所以得到方案对目标层次总排序Ci=[0.2971,0.2167,0.3205,0.2167] 结论:由准则层对目标层权重比例可以得出,这四位历史人物的的排序为:曹操,唐太宗,汉武帝,康熙。
六、模型的评价6.1 模型的优点1、层次分析法原理简单易懂,适用于错综复杂问题的定量分析。
2、方法简单易行,应用领域广。
3、用此方法解决问题,图文结合,更清晰的呈现了论文内容。
6.2 模型的缺点1、层次分析法中的成对矩阵构造过程主观性较强,且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问题不能做出很好的决策。
2、用该方法作出的分析仅有定性关系,因此,决策者难于作出最佳决策。
3、对于准则层的因素考虑的不够全面,使得模型得出的结论不够全面。
七、模型的改进与推广6.1模型的改进1、增加准则层的准则因素,使之更全面。
7.2 模型的推广层次分析法原理简单易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决策分析、预测评估、资源分配等领域,我们还可以通过次模型解决定量和定性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选择最佳旅游景点,选取最适合的手机,给论文排名次等。
八、参考文献[1] 陈汝栋,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第二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王正盛,MATLAB与科学计算,第一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3] /view/1f3f497a27284b73f2425018.html九、附录利用Metlab语言编程求出矩阵A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 A=[1,2,3,4;1/2,1,2,2;1/3,1/2,1,1;1/4,1/2,1,1]A =1.000000000000002.000000000000003.000000000000004.000000000000000.50000000000000 1.00000000000000 2.000000000000002.000000000000000.33333333333333 0.50000000000000 1.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25000000000000 0.50000000000000 1.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d,v]=eig(A)d =Columns 1 through 3-0.83260488381834 -0.90867218303711 -0.90867218303711-0.44627991209762 0.16091959890517 -0.23620991973368i 0.16091959890517 + 0.23620991973368i-0.24044106869361 0.08990067597245 +0.25321913013985i 0.08990067597245 - 0.25321913013985i-0.22313995604881 0.08045979945259 -0.11810495986684i 0.08045979945259 + 0.11810495986684iColumn 4-0.00000000000000-0.89442719099992-0.000000000000000.44721359549996v =Columns 1 through 34.01036290224090 0 00 -0.00518145112045 +0.20379438478709i 00 0 -0.00518145112045 - 0.20379438478709i0 0 0Column 4-0.00000000000000>> d1=d(:,1)d1 =-0.83260488381834-0.44627991209762-0.24044106869361-0.22313995604881>> a=d1/sum(d1)a =0.477831400735160.256119750991150.137988972778110.1280598754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