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分析和语义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章语义场与词义的类聚问题定位:义项与义素分析是对词义的微观分析,是就词的某一个意义本身而言;语义场与词义的类聚是对词的宏观把握,讨论的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目的要求1.掌握语义场的定义与性质;2.掌握语义场的类型;3.掌握同义词的辨析方法;4.把握反义词的特征与不平衡性等问题。
一、什么是语义场(P275)定义---语义场是指义位形成的系统。
即通过不同义位的对比,根据它们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别。
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个义位含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于一个语义场,同时又含有一些区别义素表明彼此间的差别。
例如:椅子凳子沙发(类义义场)共同义素:坐具;区别义素:+[靠背]+[弹簧]二、语义场的性质1.系统性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中的词,它们在意义上是互相依存和互相限制的。
也就是说要确定一个词的范围,必须首先比较这个词与同一义场的其他词在意义上的联系,以及这个词在语义场中所占的位置。
一般说来在一个语义场中,每增减一个词,这个场所包括的词就要作相应的调整。
例如:爱人【爱人】原指“恋爱中的一方”;后指“丈夫或妻子”。
分析:“恋爱”一词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其原义由“朋友”“对象”代替,导致“朋友”“对象”各增加一个义项。
【朋友】①彼此有交情的人。
②指恋爱的对象。
【对象】①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
②特指恋爱的对方。
分析:“朋友”“对象”各增加了一个义项,构成一个语义场。
“爱人”与“丈夫”“妻子”构成一个语义场,并使“妻子”“丈夫”的使用频率减弱。
当前随着“先生”“太太”“老公”“老婆”等词语的流行,爱人的使用频率也有所降低。
图示:【爱人】原义:恋爱中的一方——朋友、对象(增加义项替补)(转移)现指:丈夫或妻子——丈夫、妻子//先生、太太、老公、老婆注:【爱人】①丈夫或妻子。
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现代汉语词典》83与96版)又如:哥哥姐夫姐姐嫂子在城市多以“哥哥”代替“姐夫”,以“姐姐”代替“嫂子”,相应“哥哥姐姐”的指称范围增大,“姐夫嫂子”的使用频率减低。
语义场名词解释语义场是指一个词汇的固定和经典的上下文范围。
它主要通过关键词和上下文的语法结构来确定。
语义场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使用。
在语义场中,我们可以找到与一个词汇直接相关的其他词汇,它们通常在语义上有关联。
例如,在"学习"这个语义场中,我们可以找到"知识"、"教育"、"课程"等与学习相关的词汇。
这些词汇通过共同的语义属性和概念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语义网络。
语义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不仅考虑一个词汇的词义解释,还要考虑它在具体语境下的意义。
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而语义场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它的意义。
例如,在"银行"这个语义场中,这个词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边的土堤。
我们通过上下文来确定词汇的具体意义。
语义场的研究对于语言学、认知科学和自然语言处理都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汇的语义关系,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翻译、信息检索和语义分析等领域,语义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语义场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利用语料库、词汇测试和心理实验等。
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数据和测试结果,我们可以获得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构建语义场,并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模型。
总之,语义场是一个词汇的固定和经典的上下文范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汇的意义和使用。
通过语义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语言,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什么是词义客观事物(这里指人脑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一切生物、非生物、事件以及它们的行动、状态、性质等等)反映在人脑中,产生感觉(sensation),知觉(perception),表象(representation);人脑把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concept)。
人们用语言形式把概念固定下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符号(sign),这就是有一定意义的词。
也就是说,词的意义的"人"赋予它的,难怪英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说过,"Words have no meaning; peop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人赋予之)。
传统语义学家通常用三角图形来说明词义,称"词义三角"(triangle of significance):意义(概念)Meaning (Concept)词Word形式Form……所指对象Referent这个图形表示:第一,词有两个方向--"形式"和"意义(概念)"。
"形式"首先是指词的语音形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发音,其次是指词的书面形式,也就是平常的说的拼写;与此相对的是词的意义(其核心部分是概念),也就是词的内容。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形式和意义;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统一在每个词中。
第二,词义与所指对象联接在一起--一方面,词义在客观世界中是有所指的,另一方面,词义又是客观世界的某一(或某些)事物在语言中的反映。
客观世界是无穷无尽、无限丰富的,客观世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千差万别。
人类语言无法完完全全地准确表达客观世界。
一种语言无论词汇多么浩瀚、词义多么丰富,都不足以完完全全地准确反映客观世界。
现代语义学家对"词义三角"提出很多批评,涉及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
但是如果我们从学习语言的实用目的出发,粗浅地分析词义、解释有关词义的种种现象,传统语义学提出的"词义三角"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三)词义分析和语义场前面已经提到,词义是词的内容,每个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每个词义又可以进一步分析成若干个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或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作为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
叶姆斯列夫(Hjelmslev)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语言理论导论》中应用于语义成分分析了"公羊、母羊、男人、女人、男孩、女孩、公马、母马"这组词。
至于语义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则是美国的人类学家威廉·古迪纳夫(W. H. Doodenough)于1956年提出来的。
此后,美国语言学家奈达(Nida)、卡兹(Katz)和福德(Fodor)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man, woman, boy, girl都属于"人"(human)这个语义范围(即语义场,semantic field),以"人"(human)这一共同的语义成分为核心,以男性(male)女性(female),成年(adult每个词的语义又可以分别通过区别性特征表示为:man: +人+ 成年+ 男性woman: +人+ 成年-男性boy: +人- 成年+ 男性girl: +人- 成年- 男性把每个词义分析成若干语义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完整地了解词义,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例如:adult和grown-up这一对同义词就可以表示为:+ 人+成年,另外再表明它们的文体区别,前者是正式用语,后者是非正式用语。
又如man这个词的多义性可以表示为:它有两个词义,第一个词义是+ 人+ 成年+ 男性,第二个词义是+ 人。
词义研究的另一种理论是所谓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这个理论最早是由德语言学家特里尔(Jost Trier)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提出来的。
他认为,每个词都身居其亲属概念之间,这些词相互之间以及它们特指的那个词一起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整体,这种结构可称为"词场"(das Wortfeld)或语言符号场(das Spraches Zeichenfeld)。
其实,语义场就是同一词类的词由于它们之间紧密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词汇小体系,这些词具有它们的共有语义成分,体现了它们的概念核心。
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词除了具有共同的语义成分以外,还具有各种非共同语义成分作为区别性特征。
按照区别性特征的不同,语义场可以分为同义、近义类义、反义等几种。
同义语义场里的词的概念意义相同,关联意义有差别;近义语义场里的词的共同语义成分的含义在程度上有细微的差别;类义语义场里的词在非共同语义成分的种别上有差异;反义语义场里的词的非共同语义成分的含义截然相反或者相对。
各个语义场之间也呈现着包含、并列、部分覆盖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用语义场的概念来进行词汇分类和语义研究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多种语言有大致相当的语义场数目,例如:时间场、空间场、年龄场、亲属场、关系场、颜色场、食物场、衣服场、同义场、反义场等;许多语言的某个共性语义场的划分也大致相同,例如:在许多语言的颜色场里的11种基本颜色:白、黑、红、绿、黄、蓝、棕、紫、粉红、橙、灰;许多语义特征是共有的,例如[±生命]、[±人类]、[±成年]、[±雄性]等。
但是,对于同样一些事物,不同的民族可能作不同的分类,在各自的语言中就有不同数量的词来表达,语义场的组成方式是不同的。
汉语的侏儒在英语里细分为dwarf和pigmy;而英语的rose 在汉语里细分为"玫瑰"、"蔷薇"和"月季花"。
汉英语言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为语义场提供了最好的例子。
英语用十三个名词(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nephew, niece, cousin, husband, wife)和几个修饰词(great, grand, step, half, first, second, in-law)就可以反映所有的辈分、同胞、血缘关系。
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要考虑年幼年长、父母关系,因此数量要多得多。
如英语中brother所概括的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哥哥"和"弟弟"两个词的词义;uncle一词可以有"叔叔、伯伯、舅舅、姑夫、姨夫"等词的词义;而cousin更包括了汉语中"堂兄(弟、组、妹)、表兄(弟、姐、妹)"这样一系列的词义。
这就是说,英语和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语义场组成是不同的。
列表说明如下:汉英语言中各有一些词因为它们的词义所指的是汉、英民族中各自特有的事物,如一些服饰和食品,因而在对方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会出现词汇空缺(lexical gaps)。
为了填补这样的词汇空缺,只能借助于创造新词、或者音译、或者借用指相似事物的词来表示。
如汉语的"豆腐"在英语中意译为bean curd,也音译为tofu;英语pudding在汉语里音译为"布丁"。
在同一种语言里,一个词和另一个词的语义场之间可能含有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地方,这时候就出现了完全同义词或部分同义词。
在两种语言里,一种语言里的某个词和另一种语言里的某个词的语义场之间也可能会有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地方,这时候就出现了完全对应词和部分对应词。
完全对应词是比较少见的,如汉语的"显微镜"和英语的microscope、英语的AIDS和汉语的"艾滋病"这类完全对应词多数是属于器具名词和术语。
两种语言中多数的对应词是部分对应词,即一种语言的某个词的某一或某些词义与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的某一或某些词义相同,拿汉语的"主人"与英语的master的词义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主人"可以是master,也可以是"师傅"、"能手"、"名师"、"名家"。
所以,不能说"主人"的词义与master的词义完全相等,而只能说这两个词的词义部分相等,换言之,这两个词的语义场部分相同。
了解英语语言中词义之间的这种关系,对我们学习和领会英语词的词义,正确地进行翻译实践,是有指导意义的。
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词义关系的必须谨防"假朋友"(false friends)。
例如,前面提到日语的"汽车"两个汉字,不指汉语的"汽车",而是汉语的"火车"的意思,如果把日语中的"汽车"的词义误解为汉语中的"汽车",那就是上了"假朋友"的当了。
汉、英词语中也有这样的"假朋友"。
如汉语中的"老闺女"不是"an old daughter",恰恰相反,而是"the youngest daughter"的意思;英语dry goods不是"干货"而是"纺织品";sweet water不是"甜水"而是"淡水";Indian summer也不是"印度的夏天",而是指"(美国北部或其它国家)晚秋的晴暖天气"。
"假朋友"这一现象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1995年出版的《剑桥英语国际词典》(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甚至针对外国学生学习英语常跟本族语对照的特点,对德、法、西、俄、日等16种语言中与英语词在拼写在意义上相近的词作了提示和对照,特别指出这些容易混淆的假借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微妙判别,避免学生误解。
至于guinea pig不是"几内亚猪",而是"(供医学实验用的)豚鼠",字面意义同实际含义不相一致,这类词语属于"命名不?quot;(misnomer)。
Blindworm(蛇蜥)是由blind(瞎眼的)和worm(虫)组成的,这种动物的实际定义是a type of small harmless European lizard with very small eyes and no legs, that moves like a snake,因为它的眼睛很小而被误认为blind,因为它没有腿而被误称为是一种w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