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第9章-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 格式:ppt
- 大小:207.00 KB
- 文档页数:25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习题一、选择题1、经济增长最基本的特征( ).A、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B、技术进步;C、制度和意识的调整;D、社会福利的增加;2、经济周期中两个主要阶段是()。
A、繁荣和萧条;B、萧条和复苏;C、繁荣和衰退;D、衰退和复苏;3、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 )。
A、繁荣、衰退、萧条、复苏;B、衰退、萧条、复苏、繁荣;C、萧条、复苏、繁荣、衰退;D、复苏、繁荣、衰退、萧条;4、经济周期的中心是().A、价格的波动;B、利率的波动;C、国民收入的波动;D、就业的波动;5、持续时间约为15~25年的经济周期是由经济学家( )提出的。
A、基钦;B、朱格拉;C、库兹涅茨;D、康德拉季耶夫;6、下列各项中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是()。
A、投资过度论;B、心理周期论;C、消费不足论;D、太阳黑子周期论;7、根据哈罗德模型,当资本—产量比率为4,储蓄率为20%时,则经济增长率为()。
A、5%;B、20%;C、25%;D、80%;8、加速原理表明()。
A、GDP增加导致投资的多倍减少;B、GDP增加导致投资的多倍增加;C、投资增加导致的GDP多倍增加;D、投资增加导致的GDP多倍减少;9、强调经济增长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经济增长模型是( ).A、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B、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C、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D、增长极限论;10、经济活动之所以发生周期性的波动,是由于( )。
A、乘数的作用;B、加速数的作用;C、技术变动的冲击;D、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二、判断题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2、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技术进步。
( )3、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 )4、朱格拉周期是一种短周期.()5、经济增长最基本的标志是技术进步。
( )6、刺激消费水平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 )7、加速原理断言GDP的增加导致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8、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之一。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原理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经济问题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决策原理,为日后的经济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2. 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形成、竞争机制等。
3.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构。
4. 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5. 培养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安排1. 原理与方法-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2. 微观经济学- 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弹性和边际分析- 市场均衡和效率- 市场结构和行为-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3. 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 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4. 经济学分析的应用- 公共政策和经济效益评估- 企业决策和市场竞争- 个人理财和消费决策- 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 发展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经济学原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实例分析:运用具体案例和实际数据,帮助学生将经济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和分析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课堂演示:通过模拟市场、实际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经济意识。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和讨论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2. 作业与报告:布置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报告,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经济学根底概念总结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拥有的稀缺资源中生产出最多的物品和劳务。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
时机本钱:为了得到*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边际变动:对行动方案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个小时〔或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滚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实证表述: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标准表述: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未要求〕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根据时机本钱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时机本钱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比较优势。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市场:*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个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笔记序言1. 高鸿业教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是一本权威的经济学教材,深受学术界和学生群体的认可。
在这本书中,高鸿业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涵盖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货币与金融市场、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宏观调控和国际贸易等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 本章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
高鸿业教授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简洁的语言,帮助读者建立了对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整体认识。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心问题3.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高鸿业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解决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章:货币与金融市场4. 本章主要介绍了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高鸿业教授全面地介绍了货币与金融市场的组成和功能,分析了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调控,为读者深入理解货币与金融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四章: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5. 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高鸿业教授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的内在联系和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的建议和政策措施,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五章:宏观调控6. 本章主要介绍了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手段。
高鸿业教授对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工具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为读者理解宏观调控提供了清晰的认识框架和操作指导。
第六章:国际贸易7.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高鸿业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和政策调控,为读者深入理解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语8. 高鸿业教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笔记内容丰富、理论深入、逻辑清晰,是一本权威的经济学教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经济学原理复习第1章经济学导论第1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 资源的稀缺性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的矛盾二、 人类社会面临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物品、为谁生产三、 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经济市场: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指令经济:是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混合经济:又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以区别于上面所说自由放任经济 第2章供给与需求第1节需求曲线一、 影响需求曲线的因素商品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偏好、预期二、 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决定因素影响需求的因素 因素变动相关物品价格 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的移动第2节供给曲线一、影响供给的因素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 二、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决定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 因素变动价格 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投入价格 供给曲线的移动技术供给曲线的移动预期 供给曲线的移动第3节供求均衡一、 市场均衡供给与需求相等二、 供给或需求的变化对均衡的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需求增加 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价格 ,数量需求减少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价格 ,数量供给增加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价格 ,数量供给减少 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价格 ,数量,确定哪一种需求或供给1.考虑家庭旅行车市场。
根据下面所列的每一个时间的决定因素受到影响。
还要指出,需求或供给是增 加了,还是减少了。
(])人们决定多生孩子。
1.(])人们决定多生孩子。
即人们偏好更多的孩子,需求增加。
(2)钢铁工人的罢工提高了刚才的价格。
,即投入品的价(2)钢铁工人的罢工提高了钢材价格。
工人罢工引起工资提高,供给量减小。
格提高,从 而提高钢材的价格。
供给的价格提高(3)工程师开发生产出新的自动化机器用于家庭旅行车。
,供给量提(3)工程师开发生产出新的自动化机器用于家庭旅行车。
技术提高高。
(4)客货两用车价格上升。
经济周期与经济学原理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波动,还是某些力量(如投资者的心理、银行信贷政策等)人为干预的结果?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经济学家的难题。
然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周期与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经济周期的定义、原因、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周期中的应用。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通常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期内经历的经济增长波动。
这种波动通常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起伏,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低谷。
经济周期通常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引起,如市场需求、生产成本、政策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经济体中的某些行业或地区出现增长放缓或衰退,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
二、经济周期的原因1.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市场需求增加时,某些行业或地区会出现快速增长,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的增长。
然而,当市场需求减少时,这些行业或地区的增长速度会放缓,甚至出现衰退,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
2.生产成本变化: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会导致经济周期波动。
例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或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都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决策。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某些行业或地区的增长放缓,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
3.政策变化:政策变化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例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可能导致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
这些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加剧或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
三、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周期中的应用1.供需原理:供需原理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市场需求增加时,供给不足可能导致价格上涨;当市场需求减少时,供给过剩可能导致价格下跌。
供需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行业或地区在经济周期中会出现增长波动。
2.投资与消费: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在经济学中,投资是指企业购买新的设备、厂房等生产资料的过程;消费则是指个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经济学原理》总目录第一篇导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篇微观经济理论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第五章产品市场理论第六章生产要素理论第七章微观经济政策第三篇宏观经济理论第八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决定理论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十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二章开放经济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1、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A.互相对立的B.没有任何联系的C.相互补充的D.部分联系的2、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是指()A.技术B.信息C.价格D.行政命令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什么B.如何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都是4、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B.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D.由于存在资源浪费而产生的稀缺5、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A.资源配置B.资源利用C.市场出清D.完全理性6、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失业理论B.通货膨胀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经济增长理论7、关于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并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而应当是相互补充的。
B.规范经济学是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则是以规范经济学作为指导的。
C.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的、决策性的问题,就越具有规范性。
D.以上说法都对二、多项选择1、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体格决定理论B.消费者行为理论C.生产者行为理论D.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等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A.宏观经济政策B.经济周期与增长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3、下列关于资源稀缺性的正确的说法有()A.资源稀缺性是相对于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B.地球上的资源本来就少C.资源稀缺性存在于世界各地D.资源稀缺性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三、判断题1、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另一种长期宏观经济现象——经济波动的理论。
本章分三节展开,第一节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经济理论对经济波动根源的认识;第二、三节分析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其中,第二节利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分析经济波动传导的机制,第三节简要介绍实际商业周期理论,分析实际冲击产生经济波动的机理。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及其原因本节简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和动因,使我们对经济周期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两节进一步分析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作准备.一、经济周期的概念关于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又译为商业循环)的含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要数凯恩斯和密切尔。
凯恩斯说:“循环运动是指当经济体系向上前进时,促使其上升的各种力量初则逐渐扩大,相互加强,继而逐渐不支,到某一点时,向下力乃代之而起,向下之力最初也是逐渐扩大,互相加强,发展到极致,又会逐渐衰退,最后也让位于相反的力量。
”①美国经济学家密切尔(W 。
C 。
Mitchell )说:经济周期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是有很多经济活动的几乎同时扩张,机制已普遍的衰退、收缩与复苏所组成的,而且是重复的出现。
②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图7-1是一个典型的表示经济周期的曲线图.①John Maynard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pp313~314. 参见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3月新2版第271页,或者,《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4月出版,第325页。
② 密切尔,《经济周期问题及其背景》,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27年,第4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