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七章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性质)1、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情况:“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国际环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2、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的矛盾问题:(毛泽东)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考: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什么要对外开放: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表现为(1)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即生产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2)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3)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毛概论第七章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为十七大概括的“十个结合”: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四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五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六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七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八是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九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十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
5.开放和改革的关系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6.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依据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怎样对外开放,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难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由30年改革开放后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多媒体ppt教学、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确立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国内国际背景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我们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与国际差距明显拉大,我们只能通过改革带领人民追赶时代潮流。
2、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
改革的实质在于体制创新,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
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改革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革命。
同时,改革引起了整个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也不能不引起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的重大转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改革也不能不是一场革命。
但是,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暴力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变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
改革不是根本制度的重新选择,而是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明确地区分开来,把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改革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有效地结合起来。
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在改革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关系:第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才能保证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不允许否定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抵制那些以改革为借口去动摇乃至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改革是要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只有对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具体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都要把握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改革具体体制的关系,树立长期改革的思想。
4、总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小平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第一,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
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
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第二,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一方面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加以排斥;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
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2.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
3.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性。
邓小平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江泽民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是目的,是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