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院感知识培训(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实习生新上岗人员院感知识培训讲义一,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源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病历统计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二,医院感染分哪几类?何谓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通过哪些措施可以得到控制?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的不同来源,医院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医院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感染的病源体来自病人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病人,医院工作者,探视者,病人家属和医院环境.院感可以散发,也可以暴发。
外源性感染通过消毒,灭菌。
隔离等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可以得到控制.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储菌库(皮肤,口腔,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丛或外来的已定植菌。
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内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这类感染呈散发。
救目前水平,内源性感染还难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类药物等降低感染的风险。
三,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1)接触传播:直接,间接,飞沫。
(2)空气传播:飞沫,飞沫核,菌类,医院性气溶胶。
(3)媒介传播:主要通过食品,水。
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物,医疗器械和设备,生物媒介的传播引起医院感染。
四,医院的危险因素有那些?如何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1)易感因素,年龄,基础疾病;糖尿病,肝硬化和肿瘤等,放疗和化疗,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环境的变化,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拥挤,这些因素使病人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多重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增加了院内感染和真菌感染的机会。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本季度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包括消毒灭菌、手卫生和医疗废物管理。
消毒和灭菌消毒是指使用化学、物理或生物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而灭菌则是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
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不同的环境类别有不同的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例如,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Ⅱ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和重症监护病房,Ⅲ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妇科检查室、注射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Ⅳ类环境包括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方法和剂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物理消毒法包括热力、紫外线、远红外线和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则包括浸泡、擦拭喷洒和喷雾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是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而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cfu/cm2.洗手的时间包括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以及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分为五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和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损伤性医疗废物。
为了依法加强对医疗废物规范处置,我院设置了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垃圾袋、黄色垃圾袋和红色垃圾袋。
运送医疗废物的工具应符合防渗漏和防遗撒的要求。
在院领导的重视与关心下,我院院内感染做了大量工作。
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开展必要的临床监测等,采取多种措施,使我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将以院内感染控制在最低水平。
为了今后进一步搞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现将我院本年度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总结如下:一、领导高度重视,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院领导高度重视语言感染管理工作,院长直接担任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指导院感办开展日常工作。
第一,注重依法管理,按照规范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断学习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各项政策法规,院领导强调依法行医,规范管理。
由于院领导的重视和院感办主任认真负责的管理,我院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不断强化。
第二、为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质量,院领导重视重点科室的建设,对产房、手术室、检验科等重点科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配置基础设施。
第三、吧控制高危科室的医院感染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经常到临床第一线了解情况并检查督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设法解决,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
二、充实卫生院感染组织机构根据卫生部规范要求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
医院按照职责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每季度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对质量检查结果组织讨论和考核,同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规范地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科室院内感染存在问题组织医务人员讨论;各级院内感染监控人员履行了院内感染管理的相应职能,从而使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规范、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的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管理检查制度、院内感染管理教育培训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制度等。
三、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结合本院实际,营造氛围,院感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院内感染培训,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院感知识培训知识精选【篇一】院感知识培训知识内容: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与控制一、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处(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二、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单位应同时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四、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五、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1、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e、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f、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六、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七、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关于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及时做好下述工作:1、组织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协助医院进行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3、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协助对感染病人的诊治。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通用11篇)院感知识培训内容1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何时发布实施?20xx年6月15日发布,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2、住院床位总数在多少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100张以上。
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职责有哪些?⑴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⑵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⑶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⑷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⑸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⑹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⑺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⑻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⑽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⑾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⑿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6、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由哪些人员组成?其职责是什么?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兼职医院感染监控医师、监控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主要职责是:⑴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⑵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及造成严重后果,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发现有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⑶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⑷监督检查本科室工作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情况;⑸组织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⑹做好对保洁员、配膳员、陪住及探视人员的卫生学管理;⑺完成总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本医疗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课件无菌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操作方法,使试验环境中不存在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技术手段。
无菌技术的操作可以有效减少实验过程中的污染和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有效的应用无菌技术,必须按照规定的操作原则和标准进行有序的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一、严格洗手和穿戴防护操作者必须经过严格的洗手程序和穿戴防护装备,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将微生物污染带入实验操作区。
操作人员在进入操作区前应洗手,并且全程穿戴手套、口罩、面罩、防护服等防护装备,以同目前的无菌手术操作类似。
二、实验器具的处理操作者需要准备一次性易拉罐,将培养基烧煮煮沸5-10分钟,以达到灭菌目的。
在实验操作区内,操作人员应先烧煮好培养基,将无菌培养基倾入无菌烧杯内,待培养基冷却时操作前注意灭菌或过滤,实验器具操作前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三、空气净化操作区的气环境必须保持洁净而无菌,以避免可能存在的空气传播式污染。
操作区应使用高效滤网过滤空气,保持室内通风清新,净化降尘和减少紫外线照射以降低污染环境风险。
四、操作手法操作手法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时尽量不碰触实验环境内的任何物品,包括桌子、墙壁等物品。
同时,在操作时,应尽量避免造成气流扰动,以及防止造成有机物、灰尘等物质侵入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五、环境因素的控制为有效的应用无菌技术,必须严格关注相关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
操作区内应保持常温,相对湿度不高于60%。
六、医疗废物的处理实验结束后,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和不同污染器具分置容器内,方便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污染布类废弃物需用防护袋密闭,而不是直接扔到垃圾桶里。
在实验环境中应切实遵守以上操作原则,有效的利用无菌技术,以确保实验样品的无菌状态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若有发现污染,应及时处理,重新选择无菌培养基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023REPORTING 护士院感知识培训内容•医院感染基本概念与重要性•护士在医院感染防控中角色与职责•常见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规范•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要求•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耐药菌监测报告制度目录20232023REPORTINGPART01医院感染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医院感染定义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分类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来源、传播途径等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医院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对患者的危害对医护人员的影响对医院的影响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可能受到医院感染的威胁,影响自身健康和工作效率。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影响医院声誉和形象,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和法律问题。
030201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意义保障患者安全通过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可以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保护医护人员健康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可以减少医护人员感染风险,保障其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可以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
2023REPORTINGPART02护士在医院感染防控中角色与职责护士在防控工作中定位第一线防控人员护士是医院感染防控的第一线人员,负责执行各项防控措施。
患者安全守护者通过细致观察和护理,确保患者免受医院感染的威胁。
感染控制知识传播者向患者和家属宣传感染防控知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遵循正确的消毒操作程序,确保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清洁安全。
消毒操作规范护士需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减少自身感染风险。
个人防护措施根据患者病情和感染情况,合理安排患者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院感培训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场所进行无菌操作时,为了预防院内感染,保证操作过程无菌的一套规范操作程序。
下面是一个关于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1200字范文: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一、无菌技术操作的原则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确保无菌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减少污染源,如尽量少讲话、少活动,避免污染操作区域。
3. 每次无菌操作需评估个人的技术熟练程度,确保操作正确无误。
4. 坚持使用无菌器械、药品,严禁使用已经过期的物品。
二、操作场所与器械选择1. 选择清洁、干净、通风良好的无菌操作场所进行操作。
2. 选择无菌器械,如特制的器械包装,无菌手套,无菌药品等。
三、个人卫生和防护1. 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必须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彻底清除手部污染物。
2. 使用无菌手套,穿戴好无菌手套之后,不能离开操作台,以免手套受到污染。
3. 在操作过程中,如感到手套潮湿或被污染,应立即更换手套。
4. 避免污染操作区域,如不要用手直接触摸无菌区域,尽量使用器械进行操作。
5. 使用无菌技术时,应戴上帽子、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空气传播的细菌污染。
四、操作步骤1. 打开无菌器械包装前,确保将工作台布置好,避免物品的污染。
2. 打开无菌器械包装时,应注意不碰触或接触到无菌区域。
3. 在操作过程中,如需要改用其他器械,应将该器械放入无菌操作区域,以避免器械的污染。
4.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区域的干燥和无污染状态,以保证操作的无菌效果。
5. 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染或操作不当,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避免无菌操作的失败。
五、处理无菌物品和废弃物1. 无菌物品在使用后,应及时处理,如包装损坏、过期的无菌物品不能使用,应及时丢弃。
2. 废弃物应放入封闭的装有双层无菌袋的容器中,避免废弃物的扩散和污染。
六、无菌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1. 完成无菌技术操作后,应对操作进行记录,如操作者姓名、操作时间等。
院感知识培训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环境要清洁。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减少人员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
防止尘埃飞扬。
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工作人员进行无菌操作时,
衣帽穿戴要整洁。
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不可佩戴手饰。
3)物品管理无菌物品
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
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物品必须
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外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有效期一周为宜,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
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
可保存一周左右,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无菌物品一经使用或过期、潮湿应重新进行灭菌处理。
5)取无菌物操作者
身距无菌区20cm,取无菌物品时须用无菌持物钳(镊),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域,手臂应保持在腰部以上。
无菌物品取出后,不可过久暴露,若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疑有污染,不得使用。
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操作中保持无菌: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的身体应与无菌区域保持一定距离,并面向无菌区;手臂就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水平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触及无菌物品;不可面对无菌区域谈笑、咳嗽、打喷嚏;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
7)一物一人
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