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06.89 KB
- 文档页数:5
第21课抗日歌曲大联唱【学习目标】1.学唱抗日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2.在学唱抗日歌曲的过程中,真切的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以万民众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3.知道历史歌曲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感受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增强民族情感,学会合作。
【学习重点】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学习难点】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学法提示】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一、导入示标: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这首歌是一部影片的主题曲,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唱出了当时青年学生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逐渐成为青年学生毕业时所必唱的一首歌曲。
歌名及词曲作者,,。
2.这首歌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它号召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曾长时间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歌名及词曲作者,,。
3.“我的家……,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歌名及词曲作者,。
4.这首歌作于1937年7月,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名及词曲作者,。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歌曲联唱:每组起唱一首歌的开始一二句,由下一组接唱至少三句以上;接唱组再起唱另外一首,再由第三组接唱,如此循环,唱不出组被淘汰,由下一组接唱,直至剩下最后一组为止。
第21课抗日歌曲大联唱【学习目标】1.学唱抗日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2.在学唱抗日歌曲的过程中,真切的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以万民众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3.知道历史歌曲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感受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增强民族情感,学会合作。
【学习重点】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学习难点】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学法提示】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一、导入示标: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这首歌是一部影片的主题曲,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唱出了当时青年学生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逐渐成为青年学生毕业时所必唱的一首歌曲。
歌名及词曲作者,,。
2.这首歌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它号召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曾长时间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歌名及词曲作者,,。
3.“我的家……,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歌名及词曲作者,。
4.这首歌作于1937年7月,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名及词曲作者,。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歌曲联唱:每组起唱一首歌的开始一二句,由下一组接唱至少三句以上;接唱组再起唱另外一首,再由第三组接唱,如此循环,唱不出组被淘汰,由下一组接唱,直至剩下最后一组为止。
【关键字】历史教学设计《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学设计和简要实录一、课程分析《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是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单元共有五课时。
第一课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使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救亡歌曲《九一八小调》、《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课时《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学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初步掌握了《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长城谣》、《游击队之歌》等抗日歌曲的出处及历史作用;第三课时《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学生按要求搜集并学习了冼星海的主要成就;第四课时《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学生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这样基础上,第五课时的《抗日救亡歌曲联唱》创设情境地地学习历史,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多方位、多角度理解历史的能力,有助于强化对时代特点的把握,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有助于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初二(5)班的许多学生都喜欢唱歌,在前几节课的学唱上他们都表现得很活跃,他们在音乐课和历史课上已经学会了许多抗日歌曲,估计这次开口联唱的难度不会很大。
但这节课涉及到对历史信息的获取,着就要组织学生发挥深圳学生家庭具有网络信息物质条件的优势去解决问题。
另外,在如何使学生在联唱中更好地去延伸拓展历史内涵,如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问题上,仍需努力。
三、活动目标其一是通过学唱优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其二是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其三是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其四,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跨学科活动课题】《永不消逝的战歌——歌声中的抗战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是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抗战歌曲为小切口,再现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的历史史实,日本不断扩大对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人民上下纷纷联合起来,用抗战歌曲的传唱,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
本节活动课依据202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历史与音乐进行结合,通过这些历史史实和抗战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以史为鉴,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内容学生多有所接触,且主要来自于影视,但学生对于日军全面侵华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没有深刻认识日本灭亡中国的目的。
另外,本课是一篇很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学生学起来感兴趣,且又会加深对日本军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但,由于时代不同,学生以欣赏流行音乐为主,经典红歌学生相对陌生,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学唱抗战歌曲的意义。
【教学目标】1.学唱抗日救亡歌曲,重温1931-1945年抗战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感受音乐旋律传递的历史信息,加深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2.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升学生史料史证分析能力,提高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了解历史、解析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家国情怀。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学唱抗战歌曲难点;理解抗战歌曲的时代背景;用葫芦丝演绎抗战歌曲【教材过程】(1)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号早晨,总会想起防空警报,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中国进入艰难的局部抗战,抗日战争历时14年,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它是中国人民誓死抗击日本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历史。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抗日烽火的时代,聆听抗日战歌,重温抗战历史。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与探究之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与探究之二》,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音乐界人士如何通过歌曲演唱会等形式,鼓舞民众抗日救亡的故事。
本课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音乐界人士的爱国情怀以及他们对抗日救亡事业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这一特定主题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同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音乐界人士的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认识他们对抗日救亡事业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抗日救亡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音乐界人士的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
2.难点:音乐界人士如何通过歌曲演唱会等形式鼓舞民众抗日救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界人士的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
2.欣赏法:学生欣赏抗日救亡歌曲,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音乐界人士对抗日救亡事业的贡献,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活动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与探究之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
3.视频:准备相关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的视频资料。
4.课前作业:让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界人士的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
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nti Japanes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songs
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学习与探究之四
活动目标
通过学唱优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
从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内容、创作背景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提高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在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交流学唱后的感受,培养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布置场景、合唱救亡歌曲,培养互相帮助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学生熟悉所学课文中反映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内容,掌握背
景性知识。
全班分四个小组,组内分工协作。
教师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
各组或查阅书面、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
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收集以下资料:
(1)有关抗日救亡歌曲作者、词曲内容等方面的资料;
(2)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影像资料片,诸如影片{英雄
儿女)(青春之歌》、伴唱带等;
(3)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标语等。
教师将课文中列出的抗日救亡歌曲印成歌片,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学唱,每组同学至少学会3首(学生也可选择其他抗日救
亡歌曲)。
每小组选出若干名代表组成参赛队,另抽出1名学生组成裁
判组(其中记分员两名),各组其余学生均作为本参赛队的啦啦队。
裁判组制定分组竞赛规则及评分表。
四个小组共同布置场景(为营造历史氛围,两边墙上可悬挂
学生收集的历史图片,标语等。
如条件允许,可把收集的影像资
料片制成课件,在联唱进行中适时播放)准备好竞赛用的抢答器、记分板、纪念晶。
活动过程
主持人致开场白: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3 000万同胞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不久华北又告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全国各界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一首首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融进了人们的血脉,成为抗战年代的进军号角。
今天我们举行抗日救亡歌曲大联唱,从艺术的角度具体感知这段历史,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主持人宣读竞赛规则和竞赛程序
(5分)演喝水平
(3分)准确说出所唱歌曲
的创作背景(2分)
附加分:说出词曲作者总分
(每说出一个加1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参考规则对照以上评分表。
为体现历史发展的进程,联唱按各组参赛歌曲的创作年代顺序在小组中穿插进行。
每首歌演唱结束后,由本组一名参赛队员简要介绍本首歌的创作背景。
主持人
喊“开始”后,其他三小组同学抢答,说出这首歌的词曲作者。
根据各队得分情况,给优胜队队员颁发纪念晶。
最后教师对学生学唱抗日救亡歌曲活动进行总结。
师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主持人宣布此次活动课结束。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