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省社会平均工资
- 格式:docx
- 大小:15.47 KB
- 文档页数:1
201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压力,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趋好的发展态势。
1 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604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6.05亿元,增长4.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第二产业增加值8911.64亿元,增长12.6%,占55.5%;第三产业增加值5607.52亿元,增长9.9%,占35%。
人均生产总值42692元,比上年增长10.6%。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376.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2%,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
2 农业据抽样调查,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05.1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7%。
其中,夏粮1237.4千公顷,下降3.8%;秋粮1867.73千公顷,增长1.5%。
粮食总产量1215.8万吨,下降2.4%。
其中,夏粮423.6万吨,下降10.3%;秋粮792.2万吨,增长2.5%。
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产量比上年增长(%)粮食 1215.80万吨 -2.4棉花 5.79万吨 -13.8油料 59.52万吨 -1.4其中:油菜籽 39.67万吨 -0.7烤烟 8.54万吨 -6.7蔬菜 1629.36万吨 6.8水果 1764.41万吨 4.2其中:园林水果 1487.38万吨 3.5其中:苹果 942.82万吨 -2.3茶叶 4.07万吨 15.5全年造林面积341.1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
水产品产量12.52万吨,增长18.7%。
2013年畜牧业生产情况指标产量比上年增长(%)肉类总产量 112.56万吨 5.1其中:猪肉 88.34万吨 5.8牛肉 7.52万吨 0.3羊肉 7.04万吨 2.7奶类总产量 188.55万吨 -0.3其中:牛奶 141.09万吨 -0.5禽蛋产量 55.40万吨 6.8牛年末存栏 143.13万头 -2.5其中:奶牛 46.53万头 -0.8羊年末存栏 638.84万只 -0.9猪年末存栏 897.90万头 -0.3家禽存栏 6708.40万只 -0.63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50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2013年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3年,是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发展困难最大的一年。
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始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审时度势,突出重点,综合施策,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省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全年经济运行情况(一)从运行轨迹看: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增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发展仍处上升通道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2013年,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普遍下行的影响,全省经济增速较上年也呈回落态势,但总体运行平稳,全年在11%— 11.2%之间运行。
一季度增长11.2%、上半年增长11%、前三季度增长11.1%,全年依然保持11%的增速,全年上下波幅仅0.2个百分点,为历史年度最小波幅,经济稳定增长特征明显。
发展仍处上升通道。
201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604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较2012年回落1.9个百分点,但仍领先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6.0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8911.64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5607.52亿元,增长9.9%。
11%的增速,从横向看,增速居全国第6位,依然位居经济增长第一方阵;从纵向来看,与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2年11%的年均增速持平,发展仍处上升通道。
人均生产总值位次前移。
2013年,陕西人均GDP为42692元,较上年增加4128元,接近 7000美元,在全国的位次超过湖北,前移一位,居第13位。
(二)从实体经济看:农业灾年实现“十连丰”,工业增速位居全国第五,为经济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业灾年实现“十连丰”。
2013年,陕西省出现了50年不遇的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在夏粮减产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以秋补夏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粮食喜获“十连丰”,为历史第二个高产年。
201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4.03.01
【实施日期】2014.03.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1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陕西省统计局2014年3月)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压力,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趋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604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6.05亿元,增长4.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第二产业增加值8911.64亿元,增长12.6%,占55.5%;第三产业增加值5607.52亿元,增长9.9%,占35%。
人均生产总值42692元,比上年增长10.6%。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376.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2%,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
二、农业
据抽样调查,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05.1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7%。
其中,夏粮1237.4千公顷,下降3.8%;秋粮1867.73千公顷,增长1.5%。
粮食总产量1215.8万
吨,下降2.4%。
其中,夏粮423.6万吨,下降10.3%;秋粮792.2万吨,增长2.5%。
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其中:油菜籽39.67万吨-0.7
烤烟8.54万吨-6.7
蔬菜1629.36万吨 6.8。
2013年中国各行业各地区平均工资2014年05月27日 09:48:22来源:新华财经新华网消息国家统计局网站27日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统计局在一套表联网直报单位范围内对不同岗位的工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涉及16个行业门类的87万家法人单位。
调查单位的就业人员按岗位分为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类。
调查数据显示,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5676元,其中,单位负责人107374元,专业技术人员63074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6403元,商业、服务业人员39322元,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0044元。
单位负责人平均工资最高,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2.35倍;商业、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86%。
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73。
分四大区域看,东部地区岗位间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3.09;中部地区岗位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23。
分行业门类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岗位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5.65;建筑业岗位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17。
7个行业岗位工资差距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6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7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6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18,房地产业3.5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19,批发和零售业2.88;9个行业岗位工资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建筑业2.17,住宿和餐饮业2.40,卫生和社会工作2.51,制造业2.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0,采矿业2.6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65,教育2.6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岗位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5.35;其次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01;第三是国有单位,最高与最低之比是3.19。
2013年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情况2013年,陕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措施,推动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确保全年各市(区)城镇居民收入实现平稳增长。
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8元,较上年增加2124元,增长10.2%。
从绝对值上看,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榆林和杨凌示范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最高的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三万元。
从增速上看,汉中市最高,增速达到11.8%,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
图一:2013年陕西省各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因素2013年,全省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环境与市场环境明显改善,服务业和非公产业蓬勃发展,就业增收渠道有效增多等有利因素的积极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
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人均16441元,同比增长了5.7%,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8.2%,成为城镇居民增收的最主要的拉动力。
转移性收入紧随其后,达到人均6431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6.3%,比去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相比上年有了一定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改善。
经营性收入人均1004元,财产性收入323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2%和1.3%,分别提高了0.3和0.1个百分点。
图二:2013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图三:2013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1、政策性增资有效带动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一是受去年各市(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社区增资的翘尾影响。
带动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二是今年各市(区)普遍上调2012年考核奖励标准并全部发放到位。
三是今年中秋国庆等传统节假日,部分企业工资和过节费等福利待遇增长,有效带动工资收入同步增长。
四是陕西省最低工资标准于2013年1月1日再次提高,各市(区)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于今年全部落实调整到位。
陕西省历年最低工资标准(1995-2012)1995年:按照陕政办发[1995]1号文件规定,陕西最低工资标准从1995年1月1日起调整为:一类标准为200元/月;二类标准为175元/月;三类标准为150元/月;四类标准为125元/月。
1997年:按照陕政办发[1997]49号文件规定,陕西最低工资标准从1997年7月1日起调整为:一类标准为220元/月;二类标准为195元/月;三类标准为170元/月;四类标准为145元/月。
在陕政办发[1995]1号文件工资标准的基础上,每类标准增加20元/月。
2001年:按照陕政发[2001]131号文件规定,陕西最低工资标准从2001年10月1日起调整为:一类标准为320元/月;二类标准为290元/月;三类标准为270元/月;四类标准为245元/月。
在陕政发[1999]54号文件工资标准的基础上,每类标准增加60元/月。
2005年:按照陕劳社发[2005]61号文件规定,陕西最低工资标准从2005年7月1日起调整为:一类标准为490元/月;二类标准为460元/月;三类标准为430元/月;四类标准为400元/月。
2006年:按照陕劳社发[2006]95号文件规定,陕西最低工资标准从2006年10月1日起调整为:一类工资区540元/月;二类工资区500元/月;三类工资区460元/月;四类工资区420元/月。
2008年:按照陕劳社发[2007]128号文件规定,陕西最低工资标准从2008年1月1日起调整为:一类工资区600元/月;二类工资区560元/月;三类工资区520元/月;四类工资区480元/月。
标准从2010年7月1日起调整为:一类工资区: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为760元/月,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7.6元/小时;二类工资区: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为680元/月,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6.8元/小时:三类工资区: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为630元/月,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6.3元/小时;四类工资区: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为580元/月,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5.8元/小时。
2013 年全国各行业平均工资一览表国家统计局27日上午晒出的2013年各行业平均工资显示,金融业仍然最“土豪”,而农、林、牧、渔依然最“贫寒”。
国有信息传输、信息技术行业包括了移动、联通、电信这些企业,它们与金融业一样,都带有很强的垄断色彩,进入门槛非常高;农林牧渔进入门槛低,收入也就低。
行业鸿沟仍存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74元,与2012年的46769元相比,增加了4705元,同比名义增长10.1%。
分行业来看,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是3.86,与2012年的3.96相比,尽管差距有所缩小,但鸿沟仍存。
2013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9965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4倍;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超过9092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7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2582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
尽管目前各种各样的银行有数百家上千家,但银行业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垄断暴利行业。
银行业的暴利来源于政策保护,强制性的利差是造成暴利的关键所在。
在实体制造行业苦苦支撑的同时,银行还时不时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当一个行业利润和效益不是来源于创新、改革以及自身效益的提高,而是来源于垄断的扩大,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例如,近年来,在各地频繁的水价、电价听证会中,电网、水务企业一边享受着垄断所带来的高收入、高福利,一边说成本太高,定价太低。
南方某城市一家水务公司人士说,像该公司数千人,很多人进去工作都是“有关系”。
行业收入差距肯定存在,有些行业如教育、金融等集中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人力资本的回报比较高。
行业差距在各国都存在,很难消除,但要尽量缩小。
要平衡收入差距,一方面要促进就业机会平等,另一方面要强化竞争,限制某些行业由行政垄断产生的暴利,让某些暴利行业、企业上缴更多的利润。
西部增幅最快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和增幅也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