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第八章第一讲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2.80 KB
- 文档页数:5
高二政治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人教版知识精讲【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第一框:实践的特征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1)从全框的两个内容来说。
全框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实践的含义,一个是实践的特征。
关于实践含义的叙述,教材只是给出定义,略做了解释,学生仅靠此,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
只有进一步理解实践的几个特征,反过来才会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从三个特征与实践的相关性来说实践的第一个特征是客观物质性。
这个特征是与人的意识,认识相对而言的,但它是自然界、社会、规律运动等普遍具有的特征,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
当然,实践的这一特征有它的具体内容,即构成实践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因而才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特征是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
从抽象意义上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东西也很多,不是实践所独有的,如人具有社会性,认识具有历史性等。
可见,第一、三个特征都还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征。
(3)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什么东西绝不会具有的,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所以说,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教学重点。
2. 难点: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的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在学习中容易形成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
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1. 在知识方面,要理解一个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掌握一个基本观点,即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权力性核心问题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价值型基本功能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3.政治的定义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为政以德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无为而治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兼爱兴利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以法治国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第三讲《政治体系》1.政治体系的含义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2.国家的定义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5.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复合制:(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一框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夯基达标1.对于祖国,我们都有着一份情感。
下列对于这份情感的认识正确的是()①爱国情感是一种最高尚的情感②爱国情感是一种最神圣的情感③欣赏美好是具有爱国情感的表现④爱国情感是一种最深厚的情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国家利益是以国家为完整主体的利益。
国家利益总是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国民的个体利益和国民的公共利益,并最终服从于国民利益。
据此回答2—3题。
2.对于国家利益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②国家利益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③国家利益涉及方方面面④每个人都应该有着对祖国无比深厚的情感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属于国家的核心利益的是()①国家主权、国家安全②领土完整、国家统一③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④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发展生产力,将中国建设成为技术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强大国家,这并不是终极目标。
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提高绝大多数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
这启示我们() ①要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②经济发展了,就是国家利益的全部③没有领土、人口、政权和主权,国家就不能生存④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A.③④B.①②C.①④D.②④5.邓小平强调,要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坚定地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②国家利益至高无上③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相辅相成④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6.国家的安危、兴衰、荣辱与个人休戚相关,国家的繁荣富强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政治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讲政治一.名词解释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部落联盟:若干胞族结合而形成了部落,部落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和方言。
有亲属关系和仅在方言上有差异的共同语言的若干部落,出于共同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则构成了部落联盟。
3.管理政治观分析:政治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并没有说明公众性的含义,忽视了统治性的一面。
4.氏族民主制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中的这些共同利益与利益差异和矛盾,规约氏族成员的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5.国家政权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国家政权是国家的具体化身,通常都是通过国家政权来理解国家的。
二.简答1.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进行的?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
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2.怎样理解政治的涵义及其本质?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高二政治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第二节第一框题人教版知识精讲高二政治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第二节第一框题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节第一框题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二. 知识重难点:1.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 主干内容讲解:8.1.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导入新课以上我们已经懂得了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懂得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是人们关于实践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框题。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例如:看医生、买书、买文具、买服装等生活问题要上哪里?农业生产要注意什么?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什么?等问题。
和什么打交道?和什么不打交道?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
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我们学习的数学、力学等知识都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
《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呢?客观事物是怎样反映到人脑中去的呢?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
高二政治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题第二框题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题实践的特征第二框题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 知识重难点:1. 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 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的基础;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 主干内容讲解:8.1.1 实践的特征通过学习第七课,我们已经懂得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要变成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复习提问1. 什么是理想?2.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发展方向。
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但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明天的现实。
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
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一. 实践的特征1. 什么是实践?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还提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
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
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国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八章自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5道)试题 1大陆设想并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是在()正确答案是:20世纪50年代试题 2任命特区行政长官的是()正确答案是:中央政府试题 3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职的年龄要求是()正确答案是:年满四十周岁试题 4澳门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数是()正确答案是:300人试题 5特别行政区法院的法官由()正确答案是:行政长官任命二、判断题(4道)试题 6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提出是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的。
正确答案是“错”。
试题 7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十五年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均有权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官员。
正确答案是“错”。
试题 8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
除特别规定的外,可以不实施全国性法律。
正确答案是“对”。
试题 9非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和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不能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
正确答案是“错”。
三、简答题(1道)试题 10简述一国两制的内涵答:“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国家的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这些地区的政府虽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性质仍然是国家的地方政府,不具有主权国家的性质和地位,不能行使国家主权。
四、论述题(1道)试题 11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一)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的管辖中央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外交部在特别行政区设立机构处理外交事务。
中央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驻军费用由中央政府负担。
中央政府派驻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军队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地方事务。
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必要时,可向中央政府请求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
驻军人员除须遵守全国性的法律外,还须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中央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
(二)特别行政区对中央政府的责任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课程单元13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 B.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2 . 首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 B.十三大
• C.十四大
• D.十五大
3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
• A.毛泽东
• B.邓小平
• C.陈云
• D.江泽民
4 .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于• A.组织形式上
• B.所有权的归属上
• C.经营方式上
• D.分配方式上
5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和市场属于
•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 C.不同的经济制度范畴
• D.不同的生产关系范畴
6 . 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即
• A.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
• B.不能对资源配置发挥自发调节作用
• C.对促进经济发展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 D.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多选题(共10题,每题4分)
1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
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
• A.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C.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 我国之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因为
• A.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 B.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 C.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 D.公有制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3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这一结合既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
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 D.在资源配置上,以市场为手段,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4 . 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
• A.公有资产在全国各地区均占优势
• B.公有资产在全国各行业、各领域均占优势
• C.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D.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 .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 A.个体经济
• B.私营经济
• C.股份制经济
•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6 .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需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
• A.活力
• B.繁殖力
• C.控制力
• D.影响力
7 . 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
• A.股份制经济
• B.国有经济
• C.集体经济
•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8 .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
场的关系。
为此,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 A.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 B.要发挥政府中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C.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D.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9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
•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B.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
• C.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必须全面否定,市场经济必须全面肯定
• D.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10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
政府的职责
和作用主要是
• 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 B.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 C.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 D.弥补市场失灵
判断题(共6题,每题5分)
1 . 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因此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
对错
2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是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对错
3 .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对错
4 .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对错
5 .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
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对错
6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发展,也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