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教案设计精品精品教育.doc
- 格式:doc
- 大小:13.01 KB
- 文档页数: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优秀11篇)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课本教案篇一教材解读:《莫泊桑拜师》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他的悉心指导,最终成名的事,表现了莫泊桑的勤勉好学、执著追求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
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莫泊桑写作成长的经历:由刚开始的“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却“平平常常” ;到“全神贯注地观察” ,作品“有了进步” ;直至“仔细观察、用心揣摩” ,并写出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然后引发疑问,找出成长的两个关键问题,再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动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总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4、简介福楼拜。
习作7教案
教学要求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收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进行筛选和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翻开语文书,除了看到一篇篇有趣的课文,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呢?它们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有的藏在课文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
2、让我们打开语文书,从中你有没有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呢?
二、交流感悟
1、交流从课文中的发现的隐藏的故事。
老师将学生交流的话题随机写在黑板上。
2、怎样才能把这隐藏着的故事写好呢?
(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筛选和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
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
3、小组内进行讨论,理清写作思路。
三、完成初稿,交流完善。
1、在练说的基础上,自拟文题写作。
2、指导学生修改写作。
(1)、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2)、认真修改习作,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3、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7 语文书中的故事
藏在成语中、课文中的故事读守故事的所思所想所悟。
2019年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最后附习题答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习题4两个句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师述: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大西洋海面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海难,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
顷刻间船上乱成一片……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当时场面的混乱与可怕吧!学生齐读1-2节。
2、诺曼底号遇险了,(板书:遇险)在这十万火急的情况下船长是如何带领船上的人虎口脱险的呢?(板书:脱险)4、今天这堂课和大家一起走近船长哈尔威。
二、引入新授(一)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四次命令。
1、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3-28小节。
找一找从乘客们遇险到脱险之间,哈尔威船长一共下达了几次命令?(板书:命令)2、指名答。
3、听写:吼、简短有力、喊、叫、巍然屹立(生字巍,山字头写扁点)(二)顺学而导,重点感知一、二两次命令。
1、过渡:四次命令中,作者重点写了哪几次命令?2、我们来看哈尔威船长下达的第一次命令。
(1)指名读。
思考:这一次命令中,你读出了什么?(扣“必须”“全都”再读)预设:(船长让妇女儿童先走,船员断后——这是指挥的经验)(从“必须”“全都”我读出了船长的沉着、镇定,船长是在帮助大家消除恐惧,是在尽最大可能让大家安静下来船长是充满智慧的人,……——这是指挥的艺术。
)(2)、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读出船长的沉着、镇定和决心。
板书上的“吼”字:“吼”字三读a哪一种动物的叫声我们称之为“吼”?(狮吼)b狮乃“百兽之王”呀!吼、喊、叫是三个表示叫的词儿,意思相近,可韵味不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7》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小说《威廉·莎士比亚》的大致情节和主题。
2.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生词和词组。
3.学生能够掌握小说中的语言技巧。
4.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小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小说《威廉·莎士比亚》的大致情节和主题。
2.生词和词组的理解和记忆。
3.小说中的语言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威廉·莎士比亚》的主题,并将其表达出来。
2.掌握小说中的语言技巧,如比喻、借代等。
三、教学准备1.小说《威廉·莎士比亚》。
2.词语和词组的相关解释和例句。
3.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用PPT播放一些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引出小说的主题和大致情节。
然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讨论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威廉·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阅读(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威廉·莎士比亚》。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发相关的生词和词组,并让学生尝试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便于后续的学习和应用。
3. 理解和讨论(25分钟)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有关小说的问题,引导他们对小说进行深度理解和思考。
比如:1.从小说的标题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物?2.小说中的情节和主题究竟是什么?3.小说中有哪些句子或者段落给你的印象深刻,为什么?4. 语言技巧学习(20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小说中的语言技巧,如比喻、借代等。
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技巧,并在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这些技巧。
5. 讨论和总结(15分钟)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次课的收获和经验进行讨论和总结,以便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小说《威廉·莎士比亚》的大致情节和主题,并掌握其中的语言技巧。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7篇)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一《灯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_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_,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
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_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练习7》教案教材分析:本次练习主要有五大板块:“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语文与生活”主要让学生了解“煮书” 的含义及怎样“煮书”。
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诵读与积累”也与读书有关,旨在让学生在理解古今贤文的基础上,懂得读书的重要性。
“口语交际” 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推荐图书,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本次练习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
“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和“口语交际”使学生乐于去写,乐于去说。
教学目标:1.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平常的学习生活屮我们可以读哪些书,不可以读哪些书,交流中掌握读书的--般方法。
2.写好钢笔字。
3.诵读《古今贤文(读书篇)》,感悟古人的读书心得。
4.学写毛笔字。
5.指导学生学会文明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际。
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平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读哪些书,不可以读哪些书,交流中掌握读书的一般方法。
2.诵读《占今贤文(读书篇)》,感悟古人的读书心得。
难点:导学生学会文明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际。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2.写好钢笔字。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语文与生活理解“煮书”,交流读名言的收获写好钢笔字指导字的布局、写字的姿势教学过程:一、完成“语文与生活”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岀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2.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3.学习第三部分。
(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2)自由读四则名言,交流收获,(一、二两则讲的是要博览群书,“采得百花才能成蜜”,不能局限于过分单一的读书种类和内容;三、四两则讲的是读书应结合生活、联系实际,多读“活书”,把“死书”读“活”,不能局限于通过单一的“死读书本”的途径获得知识)二、完成“写好钢笔字”1.认真读一读描红的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其含义。
《练习7》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有关读书的方法、故事和名言,使学牛在日常牛活中进一步学会读书。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学习读书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有关读书的方法、故事和名言,使学生在H常生活中进一步学会读书。
难点:理解《古今贤文》(读书篇)的意思。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学生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的内容,搜集教材中几篇文章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点明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同学们,木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都学习完了,相信同学们会有很多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7。
语文的学习,不止在课堂,还有很多其他途径。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
谁能说说在生活屮你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设计意图:以“牛活中处处有语文”导入木课,既激发了学牛的学习兴趣,也唤起了学生在生活中要养成细心观察、处处留心的意识,欣欣然走进新课的学习。
二、处处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牛读题、思考、交流老师所说的话的意思。
(2)学生思考后填空。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屮善于提问题的重要性。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得岀结论:在学习吋问问“为什么”是一个好习惯,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学习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教材。
2、教学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默读,大致了解意思。
(3)教师引导学牛思考以下问题:你对“煮书”是怎样理解的?你觉得哪些书需要“煮” ?你认为该怎样“煮书”呢?(4)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展开讨论。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鲁迅的四句名言。
(2)简介鲁迅。
(3)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领悟读书方法。
(4)抄写名言。
(5)诵读名言。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懂得读书要思考的道理。
22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抄写自己喜欢的一首诗作为书签。
2.在诵读中,借助工具书、联系诗句理解“绝、躬、渠、为”等字的意思;通过抓住关键词、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联系具体的事例,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的哲理。
3.初步了解宋诗说理诗的特点,读懂《观书有感》明明写水,却利用“观书有感”作题目的原因,体会借景喻理的写法将感想化为生动形象的比喻,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吟诵古诗,联系具体的事例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的哲理。
读懂《观书有感》明明写水,却利用“观书有感”作题目的原因,体会借景喻理的写法将感想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难点:读懂《观书有感》明明写水,却利用“观书有感”作题目的原因,体会借景喻理的写法将感想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1.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学习第22课《古诗两首》,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强调聿(yd)的读音。
)(二)识字学词,正确朗读。
1.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2.检查能否读正确。
重点指导:子聿(yti)、遗(yi)、为(wei)的读音。
(出示):3.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指导读好带问号的诗句。
采取指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读好两首古诗。
(三)合作探究,读懂诗意。
1.小组内先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再抓住诗中关键字词合作探究,进而读懂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帮扶指导)2.全班交流,读懂《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大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教案设计精
品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
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
3、齐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交流)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呢
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分享曾经“煮熟”的收获)三、学习第三部分
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得到的收获。
3、齐读四由名言。
4、抄写四则名言。
四、补充一些名言分组进行研读,并交流收获。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五、作业
课外记熟这四则名言,找来鲁迅的名著读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与积累,提高阅读量,激发学生多渠道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与积累
1、审题。
2、自读《今古贤文》,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交流对《今古贤文》的理解。
4、练习诵读,准备表演。
5、配乐表演。
6、背诵形式:小组比赛背诵;集体背诵;接力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这句话出自《学与问》,让我们一起认真读这两句话,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含义。
3、指导书写。
(1)观察作品,整体感知,从大小、布局、形状上去观察、揣摩。
(2)练习,书写时注意用笔的轻重,讲求提、按、顿、挫。
(3)反馈。
(4)面批,并进行指导
4、小结。
三、作业。
1、读背诵读部分内容。
2、写一段话,用上《古今贤文》中的句子。
3、练习写好钢笔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2、学写毛笔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练习7,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7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