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6第24课《截竿进城》教案语文S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截竿进城的教案教案标题:截竿进城的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截竿进城》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激发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
阅读与理解:2. 学生阅读《截竿进城》故事,可以适当分段阅读,每段后进行简单的问题回答,确保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主题、人物性格、故事结局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文学欣赏:4.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元素。
5.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教育意义: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农村孩子追求知识的坚持和努力,以及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7.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回答问题:“你认为教育对于你的未来有什么重要意义?”并与同桌分享。
合作与交流:8.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情节和对话,发挥想象力,展示合作和表演能力。
9. 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观看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总结:10. 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追求,鼓励学生坚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扩展活动:- 邀请一位城市的大学生或者工作人员来班级进行分享,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追求的作文。
评估方式:-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 学生完成个人思考和写作,教师评估他们的回答质量和思考深度。
- 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文学欣赏的表现,包括小组讨论和表演的成果。
24 截竿进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竿、竖”等10个生字,会写“太、站”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截竿进城”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懂得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读懂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直接导入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去,可是竹竿竖着拿太高,横着拿太宽,进不了城……最后他是怎样进城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截竿进城》。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在看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找拼音朋友帮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师生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老师检查读文情况。
4.出示课文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老师领读。
5反馈交流识字方法。
巧记:“大”字下面多一点。
(太)多“看”两眼。
(着)1.写出下列生字的韵母。
竿横愁照2.拼一拼,写一写。
〖=D2(〗tài chánɡ〖=〗〖=D2(〗zhàn zhe〖=〗〖=D2(〗hái yǒu 〖=〗〖=D2(〗juéde〖=〗三、指导书写1.刚才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课文中的生字了,那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写规范吗?2.出示会写生字,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3.学生先自由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笔顺书写,描红,提出难写的字。
3.我会写,我会填。
要共()画,第五笔是()。
4.反馈书写情况,教师针对指导。
如:“觉”上面是“”。
还:最后一笔捺要写得长而平滑,托住“不”。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书写,展评。
站偏旁是(),共()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巩固1.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二、学习课文1.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这个人最后到底是怎么进城的。
24 截竿进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竿、竖”等10个生字,会写“太、站”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截竿进城”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懂得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读懂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直接导入
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去,可是竹竿竖着拿太高,横着拿太宽,进不了城……最后他是怎样进城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截竿进城》。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在看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找拼音朋友帮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师生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老师检查读文情况。
4.出示课文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老师领读。
5反馈交流识字方法。
巧记:“大”字下面多一点。
(太)多“看”两眼。
(着)1.写出下列生字的韵母。
竿横
愁照2.拼一拼,写一写。
〖=D2(〗tài chánɡ〖=〗〖=D2(〗 zhàn zhe〖=〗〖=D2(〗hái yǒu 〖=〗〖=D2(〗jué de〖=〗三、指导书写
1.刚才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课文中的生字了,那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写规范吗?
2.出示会写生字,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3.学生先自由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笔顺书写,描红,提出难写的字。
3.我会写,我会填。
要
共()画,第五笔是()。
4.反馈书写情况,教师针对指导。
如:“觉”上面是“”。
还:最后一笔捺要写得长而平滑,托住“不”。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书写,展评。
站
偏旁是(),共()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巩固
1.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二、学习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这个人最后到底是怎么进城的。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他把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高,进不去。
他又把竹竿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宽,还是进不去。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长竹竿,让学生分别竖着和横着拿着从教室门口进出,感受这个人进不了城门时发愁的心理。
3.谁帮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将竹竿带进城?(学生举手说)
4.嗯,同学们都能想出一些办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真了不起呢。
这时,过来一个老头儿……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老头儿的办法是什么?(把竹竿截成两段)
(3)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为什么?
生甲: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好,把竹竿截成两段,这个竹竿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生乙: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把竹竿截成两段,就可以拿着进城了。
……
5.这个人认为老头儿的办法怎么样?他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就按照老头儿说的,把这竹竿截成两段,高高兴兴地进了城。
写几个与“高高兴兴”相似的AABB式的词语。
(平平安安许许多多)
6.全班齐读课文。
4.照样子,写词语。
例:左思右想(带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七()八()()惊()怪
例:高高兴兴(AABB式)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
(2)老头儿的方法是将竹竿()。
三、总结全文
1.老师觉得这个老头儿的方法也不是很好,你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将长竹竿的一端对着城门入口的方向。
)(演示方法)
2.学完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这个笑话的可笑之处了吗?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会闹这样的笑话,所以我们要多动脑,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6.我会动脑。
除了将竹竿截成两段,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将竹竿拿进城?
[教学板书]
截竿进城竖着比城门高
横着比城门宽进不去
老头儿截成两段带进城遇到问题
多角度思考
[教学反思]
《截竿进城》这则故事。
说的是有个人拿着竹竿进城,但竹竿的长度比城门还长,左一下不得进,右一下不得进,正在这焦急的时刻,一位老头儿让他将竹竿截成两段带进城的故事。
内容比较简短,但是寓意深远。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通过直接读课文去领悟文章的寓意是
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互动游戏(让学生自己拿竹竿过教室门),有的同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提出来了为什么不将竹竿一前一后拿着过。
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老头儿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老头儿的方法虽然将竹竿带进了城,但是竹竿已经没有用处。
并从中明白了遇事要懂得变通,不能固守成规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