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试卷(1)
- 格式:doc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6
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考试试卷古代文学试题一、填空(1×10=10分)1.《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2.司马迁称《史记》的写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史家之绝唱,成一家之言。
”3.“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这几句话评论的对象是建安文学。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
7.宋初西昆体的主要代表诗人有三位,他们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8.宋代被誉为“集大成”的词人是周邦彦。
9.“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评论的是关汉卿。
10.“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评论的是《三国演义》。
二、解释名词术语(5×4=20分)1.赋、比。
兴答:《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譬喻;兴是寄托,即先说他物以引起诗歌所要吟咏的事物。
比兴的手法在《诗经》中有大量的运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重大影响。
2.永明体答: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变文答:变文是将佛经所述演绎为说唱的底本,即“经变文”的简称;同理,变相则是“经变相”之意,是把深奥难懂的佛经改用直截了当、浅显易懂的图画形式展示出来。
4.桐城派答:清代散文流派。
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
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
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
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三、简答题(10×2=20分)1.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内容与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答:无题诗的创作是李商隐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李商隐无题诗中,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确有寄托"者、有"戏为艳体"者、有"实属狎狎邪"者……,有自慨生平的诗篇,有脍炙人口的政治讽刺诗,有描写真诚纯洁的爱情、描写唐代一般男女关系的艳情诗,还有写景咏物的诗篇.无题诗是李商隐艺术成就的结晶,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无题诗的佛道意趣在于对生命、感性的执着,在于对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表达。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络属性。
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络文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学属性。
在文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
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
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
这三类文学传统中,古典文学与通俗文络文学的影响最深,新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自我实现”的现代性价值观,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小说创作。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
以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言情、历史等类型文体表现风格。
比如,传统诗文艺术想象与华美意境,影响了蒋胜男、顾漫等一大批女性网络作家的写作。
洪荒神话、人物传说、典章制度,更影响了奇幻、悬疑、历史等诸多类型。
阿菩的《山海经密码》源自《山海经》,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夏商朝代交替之际,以一个少年的大荒游历,再现历史与神话的奇绝想象。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文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福建省泉州市2014届高三1月期末质检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本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做选做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
3.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将子无怒,。
(《诗经·氓》)(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3),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4)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6),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爱莲亭记[清]邱兢郡①之北郭有水滢然,曰萧湖。
湖之北,舍舟步行,不五六里,曰后湖。
湖与运河止间.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东绕盐河一带,周环约十数里,淮之胜境也。
余生长于淮,未获一至其地。
癸巳秋七月,溽暑初伏,凉风暂起,买舟于菰蒲曲之港口。
菰蒲曲者,水南程先生别业,切近伏龙洞者也。
舟行数十弓②,左转石桥,云景波光,千顷一碧。
济南大明湖、杭州西子湖,向之叹为澄涵沱澹者,仿佛遇之。
于是载沉载浮,与波上下,推篷四望,旷然神怡。
钓艇横烟,遥歌断续,菱汊也;蔬篱茅茨,数家掩映,蒲洲也;禅林道院,隐隐丛丛,柳湾也;绿树红桥,蔼蔼宛宛,爱莲亭也。
亭四面皆种莲花,故因以名,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
阎省庵题联句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
”盖实景也,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
甫.登舟遥望焉,以为即之甚易,乃度渔梁③,穿荻港,沿荇田,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
2020-2021学年安徽省怀远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
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
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
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
如刘眘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诗24首。
有些家族性、地域性的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
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
二是批评史价值。
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选《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
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
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序》主张“声律风骨”兼备,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
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评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均被后世奉为圭臬。
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
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试卷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考试试卷古代文学试题一、填空(1×10=10分)1.《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2.司马迁称《史记》的写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这几句话评论的对象是曹操。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
7.宋初西昆体的主要代表诗人有三位,他们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8.宋代被誉为“集大成”的词人是周邦彦。
9.“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评论的是关汉卿。
10.“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评论的是关汉卿。
二、解释名词术语(5×4=20分)1.赋、比。
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比,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2.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变文文体名。
简称“变”。
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亦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如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4.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
四川省遂宁市高三语文4月线上教学摸底小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5分) (共1题;共15分)1. (15分) (2020高三下·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非常相似。
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
()。
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休戚相关金玉良言拍手称快虽然B . 息息相关金玉良言拍案叫绝虽然C . 息息相关金科玉律拍案叫绝即使D . 休戚相关金科玉律拍手称快即使(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 . 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 . 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 . 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 .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江西省赣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记、笔谈、丛谈、随笔、随录、漫录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
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赅。
在种类多样的札记体著述中,有一种是以学术探讨为主要内容,可称之为学术札记,其间多有真知灼见,是古代学术园地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札记是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
如宋朱熹训诫其子说“思索有疑,用册子顺手札记,候见质问”,以防怠学。
此外,札记写作还有利于学人存稿备忘、沟通心得、练笔习文等。
如明杨爵说:“或有所得,则随笔之,以备遗忘。
”学术札记多有精妙之见。
顾炎武写作《日知录》,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积30年之功才写成此书,可见其札记乃苦心致思之所得。
古代学术札记多类此,是学者们在学术爱好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或登记了学者思索某一学术问题时乍现的灵光,或载录了学者经久探究某一学术问题所得的结果……其中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
清汪远孙说:“唐以后往往不注一书,而偶有所得,杂见于笔录丛说者,其中不乏精邃之论。
”学术札记不乏内在系统性。
古代札记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有感而发,信笔所至,了无拘束。
正如洪迈所说:“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
”也如吕叔湘所言:“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
”因此,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
学术札记也当然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
古代学术札记缺乏形式上的系统,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
江苏省扬州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供应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对于如何了解“天人合一”思想,朱熹有段话很重要,他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
人初产生时,虽然得之于天,但是一旦有人,“天”的道理就要由“人”来彰显,即“人”对“天”就有了责任。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处。
因此,“天人合一”学说认为,“知天”(相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和“畏天”(对“自然”应有所敬畏,要把爱护自然作为一种神圣的责任)是统一的。
“知天”而不“畏天”,就会把“天”看成一死物,不了解“天”乃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刚健大流行;“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成外在于“人”的神奇力气,而使人不能真正得到“天”(自然)的恩惠。
所以“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应担当起合理利用自然,又负责任地爱护自然的使命。
“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模式和理念应当说可以为解决当前“生态危机”供应某些有意义的资源。
“人我合一”(同人我)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冲突供应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人我合一”是说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
为什么“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
”人世间的道理(人道)是由情感起先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动身点。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这种爱人的品质由何而来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
2021届平泉县七沟镇崖门子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王志勇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五中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考试科目: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考试分数:2013年 3 月 02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考试试卷古代文学试题一、填空(1×10=10分)1.《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2.司马迁称《史记》的写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这几句话评论的对象是建安文学。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
7.宋初西昆体的主要代表诗人有三位,他们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8.宋代被誉为“集大成”的词人是周邦彦。
9.“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评论的是关汉卿。
10.“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评论的是《三国演义》。
二、解释名词术语(5×4=20分)1.赋、比、兴。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2.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变文文体名。
简称“变”。
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亦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如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4.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三、简答题(10×2=20分)1.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内容与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
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锦瑟》、《夜雨寄北》。
(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
如其《安定城楼》一诗,八句中连用四个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绝伦。
(3)锤炼字词,工于造语。
如“集鸟翻鱼艇,残虹拂马鞍”,一个“翻”,一个“拂”,写尽了水禽飞舞嬉戏、残虹行空如彩的景象。
(4)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5)诗中运用典故,意境含蓄,情味隽永。
(6)语言清丽精工,音韵和谐。
总之,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用含蓄象征的手法,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曲折细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诗有气氛、有追求、有意境,融艺术性、生活性、思想性为一体,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
“无题诗”的这些特点,在我国文坛上影响非常深远,为后人所喜爱,并广为传诵、引用。
2.《儒林外史》一书的讽刺特点。
(1)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而且,作者的讽刺还往往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2)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
《儒林外史》的讽刺,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其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得到高度的统一;在表现讽刺对象的喜剧性特征时,绝不以主观好恶去阉割客观形象的丰富性、整体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场景使其获得“讽刺的生命”。
(3)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
《儒林外史》能真实地展示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锋利冷峻,振聋发聩,使讽刺包含有深邃的社会批判和巨大的文化容量;同时也形成了“戚而能谐”、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品格。
(4)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
在作品中作者往往直书其事,不加断语,既不介入事件的讲述,也不带任何褒贬色彩,而是把合理的夸张和客观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的深意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在蕴藉中见出锋芒,在超然中寓有沉痛,真正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考试题(共50分)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2分,共10分)1、小篆——小篆又叫篆书,本来也是战国文字的一种,但是它被延用到秦汉时代。
2、隶书——隶书出现于战国晚期的秦国,秦汉时期延用下来,汉代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主要书体。
3、形训——“形训”指通过对古文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以获得字的本义的方法。
4、战国文字五系说——二十世纪初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一篇文章中将战国文字分为两部分:西土文字与东土文字。
后来,唐兰先生表达了相同的主张,将战国文字分为秦文字和六国文字。
战国文字二分法使人们对战国文字的认识得到深化,直到今天仍有它的应用价值。
五十年代末,李学勤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将战国文字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以一个国家代表。
这种划分方法后来被学术界接受并改进,形成“战国文字五系说”:秦系、楚系、齐系、晋系、燕系。
比起“二分法”来,“五系说”对战国文字的分析更为精密科学。
“五系说”的提出,不仅为战国文字的考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战国时期文化分布的认识。
5、右文说——因为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形旁在左、声旁在右者居多,所以人们把声旁称为“右文”,这种认为声符含义的理论就叫做“右文说”。
二、说一说“隶变”发生的时代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意义。
(10分)隶书出现于战国晚期的秦国,秦汉时期延用下来,汉代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主要书体。
由篆到隶的变化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相传隶书是秦始皇时程邈发明的,那么秦代就是古今文字转变的时代。
三、从记载文字的材料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哪些种类?(10分)战国文字指的是上起春秋末年,下迄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内所有的出土或传世古器物上的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分类标准是文字依存的材料,而战国文字的分类标准是时代。
因此,从逻辑上看,战国文字所概括的内容与甲骨文和金文有重合之处。
实际情况是,战国文字这一概念中也包含有战国时代的金文。
战国文字或写,或刻,或铸,或嵌印,载于众多品类的古物上。
常见的有铜器、铁器、金器、银器、玉器、石器、陶器、木器、漆器、竹简、木牍、绢帛、货币、玺印、封泥等。
以上四种情况使得战国文字的研究比起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来更加困难。
一些战国文字材料虽然早就出土传世,却长时期无人问津。
二十世纪初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一篇文章中将战国文字分为两部分:西土文字与东土文字。
后来,唐兰先生表达了相同的主张,将战国文字分为秦文字和六国文字。
战国文字二分法使人们对战国文字的认识得到深化,直到今天仍有它的应用价值。
五十年代末,李学勤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将战国文字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以一个国家代表。
这种划分方法后来被学术界接受并改进,形成“战国文字五系说”:秦系、楚系、齐系、晋系、燕系。
比起“二分法”来,“五系说”对战国文字的分析更为精密科学。
“五系说”的提出,不仅为战国文字的考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战国时期文化分布的认识。
四、“六书”中的“造字之法”和“用字之法”是怎样提出来的?(10分)古人对文字分类归纳,总结出一套古文字的构形理论来,这就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
后代通行的六书名称和顺序如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叙》里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中的每一种以八个字为定义,并举二字为例,精炼、工整,但有些方面表述并不是很明确。
后代学者关于“六书”有很多的解释,其中争论最多的是“转注”,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但是,有一点学者们达成了共识。
从宋元到清代,文字学家们对“六书”进行研究,逐渐认识到,“六书”中前四书的运用产生新的字形,被称为“造字法”,后二书的运用不产生新的字形,被称为“用字之法”,这就是所谓的“四体二用”说。
五、形声字有两个怎样的不同来源?(10分)形声字从结构上来看都是一形一声,仔细考察起来,却有两个不同的来源。
(1)同音假借字附加形旁形成的形声字这里说的假借,是指在早期的文字使用中,语言中有了这个词,而文字中没有这个字,就借用同音的字来写这个词,这就是“六书”中的假借。
假借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十分盛行。
但假借虽然解决了有词无字的问题,用得多了,却容易造成表达上的混淆。
例如:辟,本义是法,《说文》:“辟,法也。
”《诗·大雅·板》:“无自立辟。
”假借字附加形旁以后,使这些字的表义性更加明朗化,保证了书面语言交流的准确,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形声字。
(2)记录同源词的字附加形旁形成的形声字词汇在语言中不断地使用,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便造成了词义的引申,一个词的词义不断引申,发展,便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同一词兼有的词义太多,在表达时不能确指哪一词义,也存在不清晰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个弱点,人们也采取了在原有的字上附加形旁分化的方法,如:②俾,门侍人也。
(《说文》,即守门的男奴仆)奴仆的地位低下,引申为人体下部的大腿,加“骨”为“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