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王安石
- 格式:docx
- 大小:27.64 KB
- 文档页数:6
王安石的《读史》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二卷诗歌解读(文)若吾解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劳苦、辛苦。
),行藏(行止、事迹)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以讹传讹),末俗(近世的习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精华),丹青(史籍)难写是精神(尊重史实的正义的思想)。
区区(一点点的历史记载)岂尽高贤(贤明高才的尊称)意,独守千秋(年代久远)纸上尘。
[注]①黩誾: 音袒暗,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翻译:自古以来,人们为求取功名富贵而付出不可想象的辛苦,希望功成名就,名垂千古。
可是身后的事迹是由后人来书写的,生前哪里知道会是谁来书写自己的事迹呢?有些史实由于缺失或者是没有确切地证据而致使后人书写时模棱两可,是似而非,导致以讹传讹。
而近代世俗的治学的风气更加混乱,以至于黑白颠倒,假亦真时真亦假。
由此现在看来,那些流传下来的典籍不一定就是那么至善至美。
史籍的撰写可贵的是保持尊重客观史实的要求。
可惜实际操作上太难啊|!所以说一点点的史籍记载的内容,并不能全部展现古代贤明高尚人的事迹,可是后人却是以为千秋万代,那些贤人高士都在史籍的记载中了吧。
殊不知有多少贤人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为后人所知。
悲哉!试题分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分析:选择B。
史实虽然不一定完全真实,但是说成高贤都被历史泯灭,却是与事实不符。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第一问:史书是由人来编写,且受阶级的局限,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史实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2020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参考答案第14题 B第15题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歌鉴赏诗歌译文: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可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啊,而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历史真相了。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之中画出人物之精神一般难。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咏史怀古诗复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必备知识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人伤己,对比失落。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㈡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专题六|诗歌鉴赏1个客观题3个主观题题型1设题四个角度,解题三个步骤——客观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众人[宋]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
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对点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标题的“众人”指普通人,“何足”二字说明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议论纷纷,反而坚定地认为这些是非是值得高兴而不值得担忧的。
B.三四句用典,说明大家交口称赞的不一定是圣贤,反之亦然,还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的处境,且与尾句相呼应,点明了自己做人的方向。
C.从诗歌艺术方面看,全诗以说理和散文笔法为诗,较缺乏形象和情感的打造,虽表现出宋诗重议论的特点,但读起来诗味并不丰厚。
D.本诗内容虽主要写的是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一位立场坚定、充满自信,以圣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诗人的风骨。
解析:选A A项,“反而坚定地认为这些是非是值得高兴而不值得担忧的”错误。
根据一二句的诗意可知:作者认为面对众人议论纷纷,并不值得争辩,他既不会高兴也不会担忧,表现了诗人高度的镇定。
2.本诗内容恰好阐释了《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出的哲理,请指出哲理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不畏”二句表现的哲理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会自信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被事物的重重表象迷惑。
②本诗中的一二句,作者不以众人的议论纷纷而“喜”或“病”,众人的看法不过是像浮云一样,只是事物的表象,三四句中以“贤圣与否不以人的论说而定”举例充分论证了这一点。
但作者并不否认像五六句圣人那样以较高的客观标准对人进行客观评价,但无论如何(众人也罢,圣人也罢),人善恶好坏的本质是由人自己决定的,这体现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谛。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真题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020全国2卷诗歌鉴赏王安石《读史》独家翻译译文及试题准确解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4.B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14.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
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
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
王安石诗词鉴赏阅读2020最全全国卷版书湖阴先生①壁二首(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4.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的居住环境干净、优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15.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CD(C项,“无奈与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项,“由远及近”错误。
)15.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任答两种2分)“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运用拟人手法,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
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结合诗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4分)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王安石专题练【题文】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诗词内容。
该题考核诗词内容。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题文】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王安石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和甫咏雪【注】王安石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新法推行之时。
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起笔写降雪前的景象,运用拟人写风起云涌,渲染大雪来时阴云密布的场景。
B.诗歌第二句写诗人坐看雪落山丘时雄奇阔大的美景,描写极其细腻,富有韵味。
C.颈联用“便疑”“终欲”两词,诗人想象大雪包裹整个世界,终将带来美好的春天。
D.尾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
2.诗歌的颔联有什么含意?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抱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
昌叔:王安石的妹夫。
②岩峣:高山。
③分:甘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本诗既有登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4.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毛泽东《沁园春·雪》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水帘洞①王安石淙淙万里落石颠,皎皎一派当檐前。
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
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
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值钱。
【注】①这首诗是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满,回金陵老家探亲,路过白荡湖登临浮山时所作。
水帘洞:在金谷岩西侧,即滴珠岩。
因“常泻四时雨,别当一洞天”,故得其名,悬瀑奇观,当为国内罕见。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水帘洞顶上流水的气势磅礴,表现出诗人亲临其境时内心的震撼。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水帘洞内清风嗖嗖、水声淙鸣、白日一线的奇景,流露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惊奇与喜爱。
C.颈联有比拟,有夸张,再现了水帘洞前云卷云舒、云蒸雾聚的动态画面。
D.尾联议论,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浮山水帘洞内外“幽人”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留恋。
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简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后元丰行①王安石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②,龙骨③长干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④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⑤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①后元丰行: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十年后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时写的。
他还写了另一首《元丰行示德逢》,所以此首加“后”以示区别。
②稌(tú):糯稻。
③龙骨:也称“翻车”,灌溉农具。
④堑:挖掘。
⑤杙(yì):系,拴。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化用“五风十雨”的典故,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气象。
B.“千里”“没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麦苗和黍稠密茂盛、长势喜人的景象。
C.荻笋胜过牛乳,百钱才够买酒,从侧面写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百姓的富庶生活。
D.这首以神宗年号为题的诗,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富于理想色彩。
8.简要概括诗中老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
五、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9~10题。
渔家傲①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②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后隐居金陵时的作品。
②欹眠:斜着身子睡觉。
③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亦指仕途。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柔蓝”极言水色清碧,“萦花草”烘托了烂漫春光。
B.上阕“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C.“忽忆故人今总老”一句表面上感慨故人已老,实际上是伤己,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项,错在“描写极其细腻,富有韵味”。
此句写雪,着眼于下雪时山垄茫茫一片,从大处着笔,并无细腻的描写,且笔锋直露。
2.(1)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
(2)托物言志,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含意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为托物言志诗。
前两联借写雪的色彩、功用来表达诗人自己也要为国为民平治险秽的理想。
颔联的意思是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
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
颈联的意思是整个世界成了白皑皑的一片,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变得美好。
表达了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功业有成的信心。
尾联的意思是贫穷的地方不会想冬季的瑞雪,只有在那晴空万里时,才会忆及。
此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
诗人借此批评那些目光短浅、不理解新法的保守者。
而王安石的这首七律写于变法之前,在这首诗的颔联里,诗人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自己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3.B【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本题中,B项,“颔联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不正确。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意思是本来应该你我手执绿酒共赏黄色的菊花,又何必有穿着红色裙子的女子吹紫箫相伴。
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4.王安石诗:表现出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李白诗:表现了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
毛泽东词:表现了英雄人物被祖国壮丽秀美景色吸引、倾倒,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
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这是一道结合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的题目,此诗中的“犹分低心事折腰”中的“分”意思是“甘愿”,“低心”意思是“放低姿态”,再结合前句“渊明久负东篱醉”,说明陶渊明已经长久没有悠闲地在东篱饮酒了,说明他已经出仕,这样理解,此句中的“折腰”,是“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李白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意思是“怎么能低下我高傲的头,弯下我高贵的腰去侍奉那些权贵”,可见表现的是“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毛主席的诗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折腰”是倾倒的意思,对象是“祖国壮丽秀美景色”,表现的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
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直抒胸臆”错误。
不是直抒胸臆,是通过“朱门”与“幽人”的问答,委婉地表现出山间生活的令人神往。
6.运用了夸张、想象、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
首联写檐前石巅落水,运用“万里”“皎皎一派”等句进行了夸张;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去描写风声、落水声、白日与水帘;颈联运用拟人与想象的手法写洞内外的浮云雾气收卷自如,似有缺月相挂的奇景。
流露出诗人对浮山及水帘洞奇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简析”,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淙淙万里落石颠,皎皎一派当檐前”,抓住“万里”“皎皎一派”等分析,运用夸张手法,写檐前石巅落水的雄伟景象。
“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抓住“清风”“吹”“鸾鹤唳”“白日”等分析,从听觉和视觉去描写风声、落水声、白日与水帘等景象。
“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有比拟,有夸张,再现了水帘洞前云卷云舒、云蒸雾聚的动态画面。
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C项,“百钱才够买酒”理解错误,此句是说花上百十个小钱就能沽到斗酒,表现的是因年丰酒价低,百姓生活富足的。
8.老翁形象:悠闲惬意,淳朴率真,对生活心满意足。
用意:用老翁形象以点带面(用老翁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面展现国富民安的社会景象,歌颂新法所取得的成果,表达诗人心系天下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诗歌反映出的核心要素以及诗人的基本性格特点,从诗歌语句中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老翁的形象描写在最后四句,意思是,老翁乘着只小船沿着护城河向西南漂流,有时在杨柳间系上小舟。
满目美景看不够,又乘兴斜躺着漂过金陵石头。
见到的人都是那么的欢乐,个个红光满面,喜上眉头。
“西南流”“杙小舟”“乘兴欹眠”“逢人欢笑”这些动作、情态描写,生动地勾画了老人坐船进城寻亲访友的快乐和对于生活心满意足的情态,表现了老翁的生活自得和惬意。
分析塑造老翁形象的用意,主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以及诗歌的主旨。
开头两句为作品第一部分,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
下六句为第二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盛况。
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
根据注释“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十年后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时写的”可知,本诗是北宋中叶变法改革的颂歌,也是作者心系天下,希望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的直接展露。
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