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期权理论综述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引言实物期权对于企业的评估、投资决策等都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实物期权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理论体系。
目前,实物期权理论在发达国家已逐渐深入人心,取得了人们的认同,而且在实业界开始应用实物期权定价方法或思想进行投资决策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但在我国,实物期权研究较晚,且在认识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多误区。
因此,研究实物期权在实业界的应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寻找一个适合的方式帮助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作出正确决策。
实物期权较传统的评估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根据项目前期的预测结合期权思想适时作出调整投资的决策;使得企业能够在变化多端的竞争市场中适时调整竞争战略,作出正确决策,获得最大收益。
第二,有助于企业正确评估自身价值;期权在国内外都在发挥着它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国内国外的企业都会多多少少购买一部分期权来进行投资或者降低风险。
在期权被购买的同时,期权还会自身产生成本和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评价中运用能够将期权考虑在内的计量方法进行评估,正确的计算企业自身真正市场价值。
第三,有助于国内的实物期权理论形成一个系统个理论体系,从而促进实物期权的发展与利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的实物期权理论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对于实物期权在我国实业界的应用是没有帮助的。
在实业界应用实物期权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将一些传统方法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充分考虑进去,计算出真正的企业价值。
而且,应用实物期权理论还可以与国外企业接轨,实现跨国合作或者进行跨国合并等等,带动我国经济的大发展。
第一章实物期权概述1.1 期权的概念1.1.1期权的基本概念期权是一种合约,也是一种未来选择权。
期权给予期权持有人在某一时间或者在该时间之前的任何时间以固定的价格购进或出售一种资产的权利。
例,小王在2011年12月买入了一套价值100万元房子,并且和某公司签订了一项期权合约,该期权合约规定小王可以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的任何一天可以以120万元的价格将该房子出售给该公司。
实物期权综述:理论与应用作者:瞿成元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05期摘要:金融期权理论始于Bachelier(1900),成于Black and Scholes(1973a),是金融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自Black and Scholes(1973b)以来,许多文献开始使用期权的思想来解决企业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形成了实物期权的理论。
基于此,结合已有文献,对实物期权理论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实物期权基本模型及其一般分析过程,探讨了该理论存在的问题,以期加深读者对实物期权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实物期权;Ito引理;Bellman方法;或有债权分析引言作为20世纪末2l世纪重要的研究成果,实物期权(RealOp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金融学界“反哺”经济学界的经济理论。
它的创立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新的思维,同时也更好解释了一些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投资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投资理论的不足。
实物期权由金融期权演变而来。
Bachelier(1900)首次使用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和鞅(Martingale)来描述证券价格在连续时间中的运动过程,Sprenkle(1961)引入了几何布朗运动(Geometric Brownian Motion),之后在Boness(1964)、Samuelson(1965)等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Black and Scho~s(1973a)、Me~on(1973)正式解决了金融期权定价的问题。
Black-Scholes(1973a)之后,期权定价成为金融资产定价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文献开始另辟蹊径,利用期权定价的思想研究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问题,克服了传统NPV法则的不足。
在新古典的投资理论中,企业投资决策往往会用到Jorgenson(1963)和Tobin(1969)的理论,而Dixit and Pindyck(1994)认为这两种理论背后的渊源均是NPV 法则,也即当NPV>0时企业选择投资,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项目价值被低估,因而新古典投资理论的投资决策在不确定的投资环境中将偏离最优的决策,而且这一偏离将随着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而变大。
实物期权理论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褚建坤长期以来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经典方法是折现现金流(DCF)法,但是DCF法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用DCF方法进行估价的前提假设是企业持续稳定经营,未来现金流可预期。
该方法隐含了两个不切实际的假设,即企业决策不能延迟而且只能选择投资或不投资,同时项目在未来不会作任何调整。
该方法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现实影响因素,因而在评价具有经营灵活性或战略成长性的项目时,会低估项目价值,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
其次,DCF法只能估算现有业务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价值,而忽略了企业潜在的投资机会可能在未来带来的收益,也忽略了管理者通过灵活地把握各种投资机会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增值。
实物期权的概念最初是由Myers(1977)提出的,他指出一个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权。
当企业面对不确定作出初始投资时,不仅给企业直接带来现金流,而且赋予企业对有价值的“增长机会”进一步投资的权利。
如等到项目有了更好的预期回报,或是不确定性降低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投资,而不必在一开始就投资,这种“等待”也会增加项目的价值。
实物期权理论认识到了商业行为灵活性的重要性,特别在现代商业环境下,管理者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力,企业经营前景也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因此对实物期权的研究也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二、研究实物期权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为了准确地运用实物期权理论评价投资项目,就必须实际地考虑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期权定价公式。
以下几点是需要特别加以考虑的:1.注意价值漏损和信息成本的影响价值漏损出现的原因是标的资产的持有者能获得来自标的资产所带来的便利收益。
比如股利,专利权收入,储存成本,以及其他暗含的便利收益。
在发生价值漏损的时候,实物资产的价值会相应地改变。
这时需要根据标的资产的价值漏损,对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常,将价值漏损设为标的资产不变的百分比,这样处理通常相对简单,而且有效。
《实物期权理论在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
企业通过并购能够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然而,如何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是并购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评估方法往往侧重于财务报表和可量化资产,但往往忽略了企业所拥有的未来成长机会和不确定性因素。
实物期权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实物期权理论在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二、实物期权理论概述实物期权理论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理论,它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获得一种或多种选择权,如扩张、缩减、放弃等,这些选择权具有类似于金融期权的特性。
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实物期权理论强调了未来投资机会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将企业看作是一个具有多种期权的投资组合。
三、实物期权理论在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1. 识别目标企业的实物期权在并购过程中,首先需要识别目标企业所拥有的实物期权。
这些期权可能来自于企业的技术专利、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未来扩张机会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期权的识别和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目标企业的潜在价值和成长空间。
2. 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在识别了目标企业的实物期权后,需要运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对实物期权的定量分析以及对未来成长潜力的预测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得出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估结果。
3. 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在并购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实物期权理论强调了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性,通过考虑市场变化、政策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和风险。
这有助于并购方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四、案例分析以某科技公司并购案例为例,该公司在考虑并购一家初创企业时,运用了实物期权理论进行价值评估。
首先,他们识别了目标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专利和未来成长机会等实物期权。
实物期权理论综述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引言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企业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市场经济的最高准则。
进行价值评估、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资产重组和其他一切战略活动的抉择依据,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新思潮。
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很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比较法、现金流折现法、风险资本法和实物期权法,各种方法都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假设。
与传统的比较法和现金流折现法相比,只有实物期权方法更能挖掘不确定环境下投资所具有的灵活性价值。
实物期权法的核心思想是:在确定投资机会的价值和最优投资策略时,理性的投资者应根据环境的可变性,寻求一种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使投资价值最大化的方法。
根据这一思想,投资者可以灵活采取投资、等待、放弃、转换等多种方案,增加投资决策中的灵活性。
二、实物期权理论发展的综述随着期权理论的发展,投资分析中的期权的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各种情况下定价方法的研究;二是对不同投资状况下所具有的期权性质的研究;三是实物期权理论在具体企业和决策中的实证分析。
这三个方面常常互相交织,互相促进。
下文主要从定量研究和定性理论分析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的实物期权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1、国外定量研究实物期权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源于Black、Scholes、Mer-ton、Cox、Ross、Rubinstein、Margrabe、Stuz、lohson以及Geske等专家对金融期权定价的研究成果。
Black、Scholes(1973)和Merton(1973)用套利组合和风险中性理论分别给出不考虑红利和考虑红利的欧式期权定价公式,统称Black-Sholes期权定价公式,并以此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Cox、Ross及Rubinstein(1979)在风险中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离散时间的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并证明连续的二项式模型等价于B-S公式。
在此之后,Stuz分析了两种风险资产最大和最小的期权问题;Johson 对风险资产问题进行了扩展分析;Geske研究了组合期权定价问题,虽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实物期权理论一、实物期权的内涵1、实物期权理论产生的背景长期以来对企业价值直接评估的经典方法是折现现金流(DCF)法,但是DCF法却存有很大的问题:首先,用DCF方法来对进行估价的前提假设是企业或项目经营持续稳定,未来现金流可预期。
但是这样的分析方法往往隐含两个不切实际的假设,即企业决策不能延迟而且只能选择投资或不投资,同时项目在未来不会作任何调整。
正是这些假设使DCF法在评价实物投资中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现实影响因素,因而在评价具有经营灵活性或战略成长性的项目投资决策中,就会导致这些项目价值的低估,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
其次,DCF法只能估算公司已经公开的投资机会和现有业务未来的增长所能产生的现金流的价值,而忽略了企业潜在的投资机会可能在未来带来的投资收益,也忽略了企业管理者通过灵活的把握各种投资机会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增值。
因此基于未来收益的DCF法对发掘企业把握不确定环境下的各种投资机会给企业带来的新增价值无能为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经济学家开始寻找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真实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在期权定价理论的基础上,Black、Scholes、Merton等学者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理论界逐步将金融期权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企业经营中来,并开创了一项新的领域——实物期权,随着经济学者的持续研究开拓,实物期权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
2、实物期权的含义实物期权(realoptions)的概念最初是由StewartMyers(1977)在MIT时所提出的,他指出一个投资方案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
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取得一个权利,在未来以一定价格取得或出售一项实物资产或投资计划,所以实物资产的投资可以应用类似评估一般期权的方式来进行评估。
同时又因为其标的物为实物资产,故将此性质的期权称为实物期权。
Black和Scholes的研究指出:金融期权是处理金融市场上交易金融资产的一类金融衍生工具,而实物期权是处理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投资结果的非金融资产的一种投资决策工具。
实物期权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郭健!(山西大学,山西太原!"!!!#))〔摘要〕实物期权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它主张给决策者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随时修正决策方案的权力,以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
目前实物期权理论主要运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柔性制造、企业的价值评估、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等方面。
〔关键词〕实物期权,企业管理,应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世纪.!年代以来,随着布莱克(/0123)和欺科尔斯(4256078)以及迈尔斯(497:1;9<=7;8)教授的开创性工作,实物期权理论在西方国家得以迅速发展。
期权不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避险工具和投资获利工具,而且也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实物期权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仅就实物期权思想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加以分析,以期进一步探索我国企业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实物期权理论的基本原理实物期权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斯图尔特・迈尔斯教授于+(..年提出的。
他指出,一个投资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所创造的利润乃是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
亦即企业可以取得一个权利,在未来以一定的价格取得或者出售一项实物资产或者投资计划,而取得此项权利的价格则可以使用期权定价公式计算出来,所以实物资产的投资可以应用类似于评估一般金融期权的处理方式来进行评估。
因为其标的物为实物资产,所以他把这种性质的期权称之为实物期权。
由此可见,所谓实物期权是指企业持有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权利(而不是义务),包括延迟、放弃、扩展、转换、紧缩、改变等权利,是存在于实物资产投资中具有期权性质的选择权。
换言之,就是将期权的观念和方法应用在实物资产上,属于广义期权的范畴。
可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实物期权的基本内涵。
实物期权应用及案例分析实物期权是一种能够掌控实物资产的合约,它允许持有者在特定时间内以预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种资产。
实物期权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大量的行业和领域,包括农业、贸易、加工业、矿业和金融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实物期权的一些应用以及相关案例来深入了解它的作用和效用。
1. 农业行业实物期权在农业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业产品的价格普遍波动较大,因此,实物期权可以帮助生产者通过购买或出售期权来规避风险。
例如,某一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成本,如种子、化肥、农药、劳务等,这些成本的浮动会影响作物种植的成本和收益。
通过购买实物期权,农民可以获得对价格未来变化的更好的控制,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农业市场的变化,从而规避市场风险。
2. 贸易行业实物期权在贸易行业中的应用可以让买方和卖方更好地管理价格和供应链风险。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购买实物期权来锁定产品的价格,并确保能够在未来以确定的价格收到产品。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而实物期权可以帮助减轻这种风险。
3. 加工业实物期权在加工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原材料的成本,同时确保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
例如,在食品加工行业,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实物期权来锁定原材料的价格,并确保能够在未来获得必要的原材料。
实物期权也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比如避免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影响。
4. 矿业实物期权在矿业行业中的应用也非常有价值,因为矿业产品的价格会受到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和市场供需因素的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实物期权来锁定价格,并确保在未来以这个价格出售矿产品。
实物期权也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比如在国际政治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减轻因供应链中断造成的影响。
5. 金融行业实物期权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股权期权就是实物期权的一种形式,它允许员工在未来以约定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
这种期权有助于公司留住人才,同时也可以为员工提供一种激励和奖励措施。
国内实物期权管理理论分析一、引言实物期权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它允许持有者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按照预定价格购买或者出售实物资产。
在国内,实物期权的管理理论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国内实物期权管理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二、实物期权的概念实物期权是指持有者有权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以预定价格在交易市场上购买或者出售实物资产的一种金融权益。
与期权的价格、和期权执行机制密切相关。
三、国内实物期权管理的发展历程国内的实物期权管理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主要是认识和立法的初步阶段;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市场需求和制度设计;成熟阶段,逐渐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
四、管理理论分析1. 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是实物期权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投资者减少损失。
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包括对冲、分散投资等。
2. 价格理论实物期权的价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基础资产价格、交易市场的供求关系、行业政策等。
价格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把握市场走势。
3. 经济学理论实物期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
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市场环境、预测未来趋势,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
五、实物期权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实物期权管理在国内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监管不严格等。
但同时也存在着机遇,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实物期权将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六、总结实物期权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实物期权管理的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实物期权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国内实物期权管理理论的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实物期权理论综述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引言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企业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市场经济的最高准则。
进行价值评估、以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资产重组和其他一切战略活动的抉择依据,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新思潮。
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很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比较法、现金流折现法、风险资本法和实物期权法,各种方法都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假设。
与传统的比较法和现金流折现法相比,只有实物期权方法更能挖掘不确定环境下投资所具有的灵活性价值。
实物期权法的核心思想是:在确定投资机会的价值和最优投资策略时,理性的投资者应根据环境的可变性,寻求一种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使投资价值最大化的方法。
根据这一思想,投资者可以灵活采取投资、等待、放弃、转换等多种方案,增加投资决策中的灵活性。
二、实物期权理论发展的综述随着期权理论的发展,投资分析中的期权的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各种情况下定价方法的研究;二是对不同投资状况下所具有的期权性质的研究;三是实物期权理论在具体企业和决策中的实证分析。
这三个方面常常互相交织,互相促进。
下文主要从定量研究和定性理论分析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的实物期权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1、国外定量研究实物期权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源于Black、Scholes、Mer-ton、Cox、Ross、Rubinstein、Margrabe、Stuz、lohson以及Geske等专家对金融期权定价的研究成果。
Black、Scholes(1973)和Merton(1973)用套利组合和风险中性理论分别给出不考虑红利和考虑红利的欧式期权定价公式,统称Black-Sholes期权定价公式,并以此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Cox、Ross及Rubinstein(1979)在风险中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离散时间的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并证明连续的二项式模型等价于B-S公式。
在此之后,Stuz分析了两种风险资产最大和最小的期权问题;Johson 对风险资产问题进行了扩展分析;Geske研究了组合期权定价问题,虽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Margrabe(1978)分析了两种风险资产互换的期权价值,McDonald和Siegel(1985)把Margrabe的研究应用扩展到包括红利的欧式期权,Carr(1995)用实物期权的方法研究了考虑红利的美式外汇期权。
在实物期权定价的研究中,独立实物期权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Myers(1977)首先提出把投资机会看作增长期权,并具体分析了其定价方法;McDonald(1985)等人和Paddock(1988)等人分别研究了延迟期权的定价方法,并应用于含有延迟期权的项目评价中;Carr(1988)讨论了分阶段投资期权的定价问题;Trigeorgis(1988)等人对改变营运规模(扩张或收缩)期权的定价方法进行讨论;McDonald和Brennan(1986)等人研究了停启期权的定价公式;Myers等人又提出了放弃期权的评价方法;Kensinger(1987)和Kulatilaka(1994)研究了转换期权的定价问题;Trigeorgis(1988)则对企业增长期权的定价作出众多贡献。
以上研究都是对运用单独期权进行定价,但是一个投资机会和项目常常是多个实物期权的组合,他们之间的价值往往是相互作用的。
最早的实物期权组合定价方法是由Brennan和Schwartz(1985)提出的,他们讨论了关于一个矿区的停起期权和放弃期权的组合价值。
他们发现,滞后作用是两个实物期权价值相互影响的主要表现之一。
Trigeorgis(1991)使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复杂多重期权投资的定价问题。
Trigeorgis(1991,1993)详细分析了实物期权价值相互影响的一般性质,他发现,对于一系列实物期权来讲,后续期权的存在会有效地提高居前期权的标的资产的价值,另外,居前期权的执行可能改变(扩展或收缩)标的资产的价值,从而改变后续期权的价值,因此,实物期权的价值并不具备可加性。
2、国外定性分析和理论扩展的研究结合现代投资中的不可逆投资理论和沉没成本理论,实物期权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各个经济领域,包括项目投资时机的确定、非公司金融安排评价、研究和发展方案评价等各个方面。
众多学者把研究集中在用实物期权分析战略投资时机和投资特征。
Baldwin(1982)发现企业面对不可逆转的决策时,最优投资要求必须有一个正的NPV溢酬来弥补获取未来投资机会的损失。
Kulatilaka(1988)对生产同一产品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其中考虑了从一种方法转换到另一种方法的转换成本。
Pindyck(1988)研究了边际能力的价值,认为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项目的边际能力价值必须大于购买成本、安装成本和获得这项边际能力的投资的期权价值之和。
McDonald和Siegel(1985)研究了当单位产出价格低于单位变动成本的时候,无成本暂时关闭所具有的期权价值。
Dixit和Pindvck(1994)研究了当产品价格存在不确定性、投资不可逆转时,选择生产量的期权;同时考虑了在不确定情况下,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决策,指出由于沉淀成本或转换成本的存在,即使是价格短期内表现出很强的吸引力,长期决策可能并非最优。
Kogut和Kulatilau(1994)分析了在汇率波动呈现均值回复状态时,跨国企业国际厂址选择权问题和战略期权问题。
Keste(1984)发展了项目增长期权的竞争和战略特性,建议相互关联的消费品生产应以序贯性取代平行性;Tfigeorgis(1991)把序贯投资项目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作为正在进行的战略规划和控制过程的一部分进行检验,使用期权定价技术检验了早期投资,这种早期投资可以事先预期竞争的进入,当受到随机竞争进入的影响时,可以估价延期期权。
Ang和Dukas(1991)考虑了竞争和信息不对称,讨论折现现金流的时间模式,把未到期的项目终结的可能性作为随机竞争进入的结果。
Kulatilata(1992)脱离完全竞争的一般假设,揭示了当早期投资产生竞争优势时,企业投资决策如何影响竞争者的产品决策和市场均衡价格。
Smit和Ankum(1993)给出了在实物期权框架下针对不同的市场结构和竞争反应的博弈理论框架,在博弈论的理论工具支持下,采用实物期权分析以达到战略和竞争一并考虑的目的。
Sarkar(1998)用实物期权的方法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不确定性不仅不会减少投资项目价值,而且会对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
Pennings和Lint(1997)用实物期权的方法,对企业在进入一个市场、分期投资和放弃投资情况下的投资决策进行整合分析;Takalo和Kanniainen(1997)用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专利保护的效应,证明专利保护的加强会降低项目的期权价值,进而降低项目的价值,同时提高了市场引进该技术的临界成本和发明者推迟申请专利的可能性。
Alvarez(1996)用实物期权的方法研究面临需求不确定和可能存在过度供给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实用的对信息技术基础进行投资的一般评价方法。
Tfiantis和Hodder(1990)建立了一个实物期权模型,用于当边际收益不确定时,为具有灵活性的设备定价,这个模型考虑了需求曲线的下降和禀赋约束,并且允许在同时生产几种产品。
Bengtsson(1999)研究了当一种产品需求或总需求不确定时,临时雇佣合同的期权价值。
3、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对实物期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茅宁(2000)、王永平(2001)、梁彤缨(2001)等人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总结。
张志强、张彩玲(2000)把实物期权的方法应用于公司战略的评估与决策,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普遍性。
沈玉志、黄训江(2001)应用连续性期权的分析方法,推导针对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评价模型。
周春生、长青、郭良勤(2001)用二叉树的方法,推导出在不确定和不可逆情况下,项目投资所含有的延迟期权的价值。
谭跃(2001),用增长期权思想和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公式,研究了3G牌照对中国通信公司的价值。
高芳敏(2001)用举例的方法说明了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中的应用。
齐安甜、张维(2001)针对传统评价方法在企业并购投资决策评价中的不足,用实物期权法对有效规避并购风险进行研究。
齐安甜、黄凤文、石玉丽(2002)用实物期权理论对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进行研究,为非正常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并购投资创造了弹性。
张维、安瑛晖(2002)用实物期权的方法探讨了项目投资机会的非独占性问题,即如何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科学、合理的共享投资机会的分析。
三、实物期权在管理中的应用实物期权不仅仅是一种企业价值评价方法,更是一种高风险项目的管理思维方式。
实物期权的思维方式包括3个组成部分:(1)期权是或有决策。
你可以在看到事情是如何发展之后,再制定决策的机会。
(2)期权估价与金融市场估价是一致的。
实物期权方法是使用金融市场的输入量和概念,来为所有类型的实物资产复杂的损益进行定价。
其结果是使管理期权、金融市场的选择方案、内部投资机会以及交易机会具有等值基础上的可比性。
(3)期权思维方式能够用来设计和管理战略投资。
在战略管理中,这种采用实物期权的思维方式可以分解为四个步骤:识别期权、创造期权、评估期权和实施期权,这四个部分紧密联系、不断循环,互相促进,致力于提高投资的整体价值。
采用以实物期权为出发点的思维管理方法,必要的第一步是识别期权的存在。
大多数的决策都会依将来的情况不同而造就不同的期权,如推迟、扩张、加快或者放弃原定的投资等选择权,这些选择权应被当作实物期权来对待。
实物期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在投资过程中固有存在,有些可以通过在决策过程中增加灵活性的成分创造出来。
通过设置将来可斟酌决定的机会,管理者们可以在制定经营决策的过程中构造增加灵活性,创造新的价值更高的期权。
以下两种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们创造和构建出更多期权的途径:(1)找出分解决策的机会。
(2)扩展思路,寻求更多的未来行动机会。
期权一旦被发现和创造出来,接着就是评估期权的价值和实施期权。
执行实物期权的要求比较复杂:持续的检测、不断掌握信息动态并及时做出决策是实现期权价值的前提,最重要的是对这个动态的过程要把握得至详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