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8.84 KB
- 文档页数:8
【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能力目标:通过倣发酵实验和制作慢头、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往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以教材,导学案以及相应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讨论、动手操作等环节了解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交流对细菌真菌的认识】设置目的:这节课是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五节,范老师让同学们谈一谈当想到细菌和真菌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从而让同学们思考人类与细菌、真菌的关系。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活动:让学生讨论说出常见食品的保存方法】设置目的:从生活出发,展示几种食品的图片,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食品在生活当中的保存方法,然后学生边回答范老师边板书,将几种常见的保存食品的方法呈现在了黑板上,接着质疑“这些方法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呢?”,引发同学们的讨论,最后找出大多数的方法有效是因为成功的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也有一些方法能直接将细菌和真菌杀死,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三)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活动:展示酵母菌的发酵实验】设置目的:让学生正确理解发酵的含义。
(四)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环境保护、污水治理【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设置目的:让学生了解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环境保护、污水治理。
课堂小结设置目的:使得学生从全局上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彼此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领悟到分享的意义。
四、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原理回家制作米酒。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理性思维。
2、学习目标知识: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根本形态;2、能识记细菌的构造特点;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拟,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 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2、通过观察细菌构造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构造,总结出细菌的构造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3、通过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和构造较为陌生。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的形态、构造和生殖,进而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细菌?预习任务和?细菌?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起食物〔肉汤〕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
产生兴趣,主动探究肉汤变质图片细菌的发现提出问题:肉汤中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资料阅读:教材71页--细菌的发现学生阅读完毕后答复以下问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注重显微镜功绩〕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里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微生物学之父〞?4.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阅读教材第71页,认真思考。
细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衣藻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特点。
2.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难点】1.芽孢是一个休眠体,易于孢子混淆。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1.多媒体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衣藻结构示意图。
2.显微镜;细菌的永久涂片。
3.有关细菌方面的资料影片片段。
学生:课下收集各种有关细菌的资料或图片,尤其是收集最新科技成果。
【教学场景】[教师活动]出示世界鼠疫大流行时造成人死亡的影视资料片段和云南师道南《死鼠行》中的一句“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教师:以上同学们所看到的是一种传染病引发的灾难,有哪位同学知道是哪种传染病?它是有什么引起的?死鼠行中的诗句又说明了什么?学生:鼠疫,老鼠。
说明那时的鼠疫在我国流行且十分猖獗。
教师:鼠疫曾经给人类带来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内人间的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故防治鼠疫对人类健康仍有重要意义。
那么鼠疫真的是有老鼠引起的吗?学生:不是,我阅读过相关资料查到引起鼠疫传播的是一种杆菌。
学生:我在网上也看到过相关的资料,引起鼠疫传播的是一种杆菌。
教师:对,引起鼠疫传播的是一种杆菌,杆菌是细菌的一种。
我们生活中剩饭变馊也是细菌在作怪,看来同学们对细菌的大名早有耳闻了。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细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点评:从鼠疫疾病入手,结合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剩饭变质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浓厚的生物学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看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一篇: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分类、计算等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
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
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
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
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推断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以趣味性学习吸引学生,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嘴,动笔,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分别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的生活。
教材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其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对细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了细菌的生殖方式及速度的基础上,最后以“技能训练”冲击学生的情感。
【学情分析】在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后,就细菌和真菌再分别单独具体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由于细菌微小,无法用肉眼观察,所以学生对细菌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是帮助学生了解细菌的关键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对细菌分裂后的细胞数目的计算,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巴斯德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缜密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填表格等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难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细菌模型。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演示,启发互动,小组合作,引导推测等策略。
5.4.2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生殖方式。
2.对比细菌和动植物细胞,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家长和老师就教育我们,吃饭前要洗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而在我们看似洁净的手上同样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细菌。
这三幅图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的图片,大肠杆菌,一般寄生在人和动物的大肠内,是有益的,但是进入其他器官可引起尿道炎、胆囊炎、阑尾炎等。
葡萄球菌,是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的元凶。
空肠弯曲菌,可引发急性肠炎等肠道疾病。
看到这些,你还敢小瞧细菌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细菌,用科学知识应对它们。
二、新课讲授(一)细菌的大小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幅人体图片拍摄的是什么?它们就是我们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的头发上和皮肤上的细菌。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观察研究发现,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生物。
如果我们拿一粒米来做对比,它的大小相当于10亿个细菌堆积在一起。
因此,我们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
(二)细菌的发现如此小的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故事发生在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出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
一天,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惊奇地看到许多小生物,不禁发出感叹:“在人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小居民,竟然比整个荷兰王国的人还要多”。
于是他把这些不同形态的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
俄国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皇也都亲临列文虎克家中。
请大家思考,列文虎克发现细菌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人们虽然看到了细菌,但是细菌怎么来的却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争议。
有部分人从肉汤变质、腐肉生蛆等现象得出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最终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巧妙的鹅颈瓶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慢慢伸开你的手,你看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手上有生物吗?主要是什么生物?你看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督预示标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说出细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自学梳理请同学们读课本71----74页,并回答下列问题:1.细菌具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2.细菌是怎样进行生殖的?小组答疑待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各小组由组长主持、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完成以下程序:1.让每个组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讲给其他同学听。
2.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对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推选好准备在全班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问题和同学。
展示评价学习目标一: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
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板书:细菌的发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细菌的发现”内容,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做出解答:(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设计了巧妙的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
教材59页图V-30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列文·虎克能发现细菌,是因为他用了显微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物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的进步,因此,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越来越来紧密。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目标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请部分同学到讲台前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
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细菌的结构:教师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的结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3)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经小组同学讨论,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班内展示。
回答:(1)一个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构成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还有荚膜或者鞭毛等结构。
(2)有些细菌在细胞壁的外面生有荚膜,主要起一种保护作用;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3)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结构比较表:小结: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它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提问:(1)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3)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回答:(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2)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具备光、叶绿体等。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细菌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教师强调: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
学习目标三:细菌的生殖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图片,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2)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3) 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4)请你讨论分析并尝试回答形成的芽孢属于生殖细胞吗?教师指导学生联想七年级所学习的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细菌的分裂生殖图解,分裂过程的录像。
理解细菌分裂的速度之快,经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后得出结论,全班展示回答。
回答:(1)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
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由此看出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细菌能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4)芽孢不是生殖细胞。
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质疑: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但是我们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细菌所充满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菌的适应性、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细菌繁殖速度虽然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快速繁殖;繁殖产生的细菌有的不能适宜各种环境,很快就会死亡,例如一般细菌在100℃的高温下几分钟就能被杀死,有些细菌甚至在阳光下照射一会就能致死。
联系拓展1.巴斯德用一个鹅颈瓶保存的肉汤四年都没有腐败其原因在()A 鹅颈瓶是封口的,细菌根本无法进入B 鹅颈瓶中的空气不能与外界空气相通C 没有空气,细菌无法生存D 鹅颈瓶口又细又长,空气中的细菌很难通过这样的瓶口进人肉汤2.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多数营异养生活B.都是单细胞生物C.都能使人和动植物产生疾病D.都没有真正的细胞核3.下列结构不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是()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壁D.荚膜4.巴斯德向世人证实了()A 细菌是由有机物自己产生的B 细菌是由有机物的某些物质进化而来的C 细菌是自然发生的D 使有机物腐败的细菌原来已经存在总结导预1.细菌的发现:艰难而曲折。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杆状、球状、螺旋状3.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4.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预习另一类异养生物《真菌》。
完成课本70 页作业。
板书设计1.细菌的发现:艰难而曲折。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杆状、球状、螺旋状3.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4.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反思】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
为了激发学生对细菌的探究兴趣,本节课以日本731部队研制细菌入手,导入新课,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图片资料,从而使知识更加直观化、更加生动。
例如通过图片展示细菌的几种形态和结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的多样性。
在借助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突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即不含有成形的细胞核;从结构中没有叶绿体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知道细菌是与植物、动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细菌的繁殖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本节课通过设计“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这一技能训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细菌的繁殖之快,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比较能力。
同时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于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还不够,细菌的结构有DNA,授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染色体、基因这些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并明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顺利理解只有DNA结构意味着细胞核的结构较简单,是还未真正成形的细胞核。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
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细心钻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连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清除页眉横线的步骤:点击--插入--页眉页脚--页眉页脚选项,把显示奇数页页眉横线(B)的勾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