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一框课后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随堂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是(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B.生物的反应形式C.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D.劳动和社会交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C项说法错误;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D项说法错误。
2.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们对已知和熟悉的事物的偏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这种偏好其实并不是年龄在起作用,而是可以通过特定脑区的灰质变化来解释。
这一科学发现印证了( )A.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B.大脑是意识产生的唯一源泉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这说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题意不符;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B项说法错误。
3.沃森是IBM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作为电脑医生,沃森每秒可以处理500 GB的数据,诊断准确率高且不用休息。
但行医远远不是处理数据这么简单,病人和家属的情绪抚慰、实践中细微差别的把握,无论哪一点都离不开人类的医生。
这说明( )①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某些功能上是可以替代人类的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永远不能代替人的意识③人工智能虽然也有意识,但却不如人类的情感丰富细腻④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又可以超越人类思维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沃森每秒可以处理500GB的数据,诊断准确率高且不用休息”,说明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某些功能上是可以替代人类的,①符合题意;“行医远远不是处理数据这么简单,病人和家属的情绪抚慰、实践中细微差别的把握,无论哪一点都离不开人类的医生”,表明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永远不能代替人的意识,②符合题意;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认为人工智能也具有意识,说法错误;④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超越人类思维,说法错误。
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一)学考达标练1.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自身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
可见( )A.动物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B.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C.动物与人都改变着自然界,没有本质区别D.动物与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起点【答案】B【解析】人通过自身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B正确;动物的活动是没有意识没有目的的自发的活动,A错误;动物与人都在改变自然界,但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C错误;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动物的活动不能称之为实践活动,D错误。
故选B。
2.如今,随着农村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入推进,部分农村“带头人”正由“威望型”向“能人型”转变;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及下辖市县,当地农村近年间涌现出一批懂市场、会经营、敢闯敢干的“能人型”村支书,使当地农村面貌和村级活力大大提升。
上述材料说明(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③村支书的能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了社会存在的发展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随着农村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农村带头人正由“威望型”向“能人型”转变,说明村支书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符合题意;村支书思想观念转变,带动当地农村面貌和村级活力大大提升,说明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了社会存在的发展,④正确;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错误;村支书的能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③错误。
故选B。
3.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落后、错误的观念,如男尊女卑、多子多福、及时行乐等。
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单元知识综述一个人健康人格的成长需要具备面对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本单元主要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有关挫折和意志品质的知识、面对挫折的方法、提高意志品质的方法。
学会正确认识挫折和运用对待挫折的方法,就能培养我们乐观向上的态度,做生活的强者。
本单元从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对意志品质的特点、意志品质培养方法的学习和活动体验,引导学生自觉磨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坚强起来。
教法学法概述活动式教学方法是特色,包括合作式、小组合作式学习、班级分享式学习、情境活动式学习等。
[教学目标]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们面对挫折能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用英雄模X人物、先进人物、名人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深刻体悟“人生难免有挫折”,进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坚强意志。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挫折的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道理,懂得挫折能磨炼意志的道理。
[教学重点]造成挫折的因素。
[教学难点]人的活动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3X白纸(一X提前写好愿望、其余两X空白)、学生编排小品。
[教学过程]教师:(打出第一X幻灯片,呈现出供学生选择的直线图和曲线图)同学们,如果这两条线代表人生进程图,你会选择哪一条?把你的选择绘制到第二X 纸上,并附上你的选择原因。
学生:(绘制过程略)教师: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他的选择吧!学生1:我绘制的是一幅直线图,因为我希望我的一生一帆风顺。
学生2:我的选择是绘制一幅曲线图,因为我知道我们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平坦,肯定有困难有挫折,我是一个很现实的人。
……教师:感谢以上同学们让我们分享了他们的选择。
第一幅直线图是我们的理想状态,而第二幅曲线图呈现的是一种现实状况,我们期待一生平安,永远幸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大家想想,这些会真的实现吗?学生:不能,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麻烦。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填空题(36)
1、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共同开发了中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是世界古代文明中文艺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3、中华文化的特点:、;
4、中华文化的地位:是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5、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是中华民族共有的;
7、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等。
8、中华传统美德有生生不息、的品质,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和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年一代的光荣;
二、简答题(64)
1、中华文化的组成?
2、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
3、中华文化的影响?
4、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5、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影子》课后作业(带答案)
1. 拼一拼,写一写。
zài wǒhòu
的前面是丁丁,面是明明。
2.我会写句子。
(1)影子在我的左面。
在。
(2)影子常常跟着我。
常常。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回答问题。
影子在(),
影子在(),
影子常常跟着我,
就像一条小黑狗。
(1)“常常”的意思是说有时候影子也不会跟着我,如,作者用词真准确。
(2)影子还在哪里?请你也仿照课文内容写一写。
参考答案:
1. 在我后
2.(1)弟弟在我的后面。
(2)妈妈常常和我一起看电视。
3.前后(1)白天(2)影子在南,影子在北,影子常常跟着我,它是我的好伙伴。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这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实践
2.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句话告诉我们()
A.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文化创新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我们应该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
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我国科考队对珠峰高度重新进行了测量,这次科考测高活动,搜集了很多第一手信息,经过研究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对于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具有多样性
D.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科学
5.2005年春节以来,河南文化领域好戏连台,一批“叫得响”的创新精品赢得广泛认同: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歌颂公安局长楷模的豫剧《嵩山长霞》、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风中少林》都好评如潮。
这一切都源于河南省委的文化发展战略:挖掘文化底蕴,培育文化优势,打造中原文化品牌。
这表明()
A.文化创新的基础在于文化继承
B.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的发展
C.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D.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6.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大量使用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大量使用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说明艺术创作()A.具有发展性,不受时代的影响
B.具有继承性,是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
C.具有创新性,是创作者主观意识的体现
D.具有客观性,不受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7.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
8.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
”这表明()
A.艺术创作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艺术创作来源于实践D.艺术创作必须是“身所历”“目所见”9.据人民日报报道:动漫不仅使电视荧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音像制品,动漫游戏产品的动漫产业.这说明:()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C.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D.文化创新的途径就是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
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启示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书本是知识的源泉
C.文化的创新需要想象D.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1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句话表明了:()
A.文化创新的源泉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D.文化创新的方法
12.从神秘、瑰丽的云南红土高原走出来的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映像》迄今完成1400多场公演,海内外票房过亿元。
这部舞台剧凝结着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多年的心血,是她长期深入云南山采风、甄选、排演的艺术结晶。
这启示我们()
A.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B.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改造民族文化C.勤学苦练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博采众长13.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高尔基在《海燕》中呼唤:“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这反映了()
A.鲁迅、高尔基的科学思维B.鲁迅、高尔基所处的社会现实状况
C.当时人们的心理D.勇敢者的不怕困难的精神
14.2007年10月2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为了绕月探月工程的顺利开展,我国科学家对月球岩石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主量与微量元素等10多项研究,经过研究形成一批科研成果,采集到了很多第一手信息,发表数十篇相关论文,这对于指导绕月探月工程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和基础
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15.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名句主要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创新是文化的源头活水D.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16.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C.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D.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
17.2005年7月26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正式发行。
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共增收新词语6000多条,范围涉及语文、政治、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比如“体认”、“愿景”、“和谐社会”、“丁克家庭”等都已收入。
这说明()
A.文化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文化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是人脑主观自生的D.文化先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18.(不定项)“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个领风骚数百年。
”这篇《论诗》的诗的确道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永无止境。
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积极参加社会实践D.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9.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响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②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005年6月7日,“连线浙江──世界作家看浙江”湖州线文学采风活动在南浔拉开帷幕。
本次文学采风活动为期11天,共有来自德国、法国、希腊、日本、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的港澳台地区的24名作家和媒体专栏作家参加。
作家进行文学采风的依据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④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D 6.B 7.C 8.C 9.C 10.A
11.C 12.A 13.B 14.B 15.A 16.B 17.B 18.ABCD 19.C 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