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乔叟笔下巴斯妇的婚姻观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乔叟的巴斯夫人的故事
乔叟的巴斯夫人是英国文学家乔叟的著名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乔叟遇到的一个名叫巴斯夫人的独特女性角色。
巴斯夫人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女骑士,她的外表威严,自信满满。
她善于驾驭马匹,并且精通狩猎和射箭。
巴斯夫人熟谙世事,善于交际,她以她的见闻和谈吐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然而,巴斯夫人的生活经历并不仅仅局限于驭马和狩猎。
她自少年时就结过五次婚,且丈夫寿终正寝或去世。
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乔叟以真实而又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巴斯夫人的爱情观。
她坦诚地表示自己相信并追求真爱,而婚姻只是实现人生中的一小部分。
她欣赏诗人的浪漫情怀,梦想着找到一个真正的爱人。
巴斯夫人还是一个受人尊敬和注目的纺织师。
她出色地运用自己的技艺,带来了经济上的成功。
她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她坚信“生活短暂,应该珍惜每一天”。
通过乔叟对巴斯夫人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坚强、独立、富有智慧和热情的女性形象。
她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角色,她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寡妇们的生活态度和力量。
乔叟的巴斯夫人的故事揭示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在中世
纪英国社会中的复杂性。
尽管巴斯夫人在独立和坚强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她仍然受到一些男性的嘲笑和怀疑。
然而,她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总而言之,乔叟的巴斯夫人是一位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角色。
她的强大个性、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她成为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女性角色和性别观念的深层思考。
坎特伯雷故事集读后感不过,有些地方不去深究也并不影响正确理解和顺利阅读,因此从整体意义上来说,这个译本还是很有价值的,比较真实流畅地传达了作者的本意。
这也就为本人接下来的文字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较科学的基矗整本书看下来,最大的感言是——乔叟这厮太油菜了(油菜=有才)!且不论他的写作是采用十音节“双韵体”(后来发展为著名的‘英雄双韵体’)的抑扬格诗再加上两篇散文,光是看他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足矣。
从高贵的骑士到贫贱的农夫,从尊荣的女修道院长到口无遮拦的巴斯妇,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无一雷同。
他们的语言,行为,外貌,无一不反映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现状。
他们并不是生活在远古字里行间的虚构人物,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时期甚至是现在的,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客店老板和乔叟自己在整部故事集里可算是特殊的存在。
正是由于热情豪爽的客店老板提出的建议和乔叟这个文学家的记录,这些朝圣者的故事才得以流传。
客店老板算是个穿针引线掌管全局的人物,风趣幽默,聪明又不失严谨,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说出最符合环境的话语。
乔叟一直默然,一度被人忽略甚至忘记他的存在,但最后他那个关于梅利比和他夫人慎子的故事,着实给本人留下了印象深刻。
骑士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期典型的骑士精神和骑士恋爱观。
两个落难皇子爱上了敌国皇后的妹妹,最终反目,酿成悲剧(虽然某些方面来说算是圆满结局)。
年轻美貌的贵族女子,没有任何肉体接触的“柏拉图”式恋情,为了心爱的女子决斗,战神Mars和爱神Venus的争战……典型的骑士传奇。
最后的结局又隐隐透露出只能用爱去换取爱,而不是用武力。
管家(田产经纪人?)的故事讽刺报复了磨坊主,因磨坊主讲了个讽刺木匠的故事(仅为推测,因乔叟并未写出该故事),而管家以前是个木匠。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法院差使和游乞僧的身上,两个人相互以故事讥讽打压对方。
却让读者从中看出二者半斤八两,都是以各种手段讹骗百姓钱财的骗子。
他们故事的结局里,法院差使成为魔鬼的奴隶,游乞僧则受到了生平最大的羞辱。
20世纪中叶,女性主义批评以异军突起之势,迅速成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欧美批评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
著名文艺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称道说“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当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势力。
”女性主义批评历来以抨击经典和权威著称,提出颠覆父权文化,消除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
今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又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肯定女人的个人意识,女人的尊严以及女人对社会文化作出的贡献。
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女性主义批评要求重新思考文学研究的概念领域,即修正传统的,男性化的理论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本文借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英国著名作家乔叟在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进行探讨。
一、乔叟笔下的巴斯妇乔叟笔下的巴斯妇内心深处萌动着夏娃的叛逆本性,她刚强独立,无视权威,敢于向命运挑战,在家庭里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她的权力甚至超过男人,成为家庭里的决策人。
她的出现,她的所作所为无处不体现着乔叟要求解放妇女的人文主义思想。
首先,巴斯妇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世俗偏见的一种批判,乔叟笔下的巴斯妇骑着高头大马,戴着沉重的阔边大帽,穿着红色长袜,与男人们同吃同住,谈笑风生地同行于去朝圣的路上。
巴斯妇既没有象中世纪传统文化中的女性那样给男香客们带来灾难或不幸,也没有受到男香客们的歧视,更没有像《贝尔武甫》的妇女们一样被看作是妖怪。
相反,男香客们都很乐意地听她讲故事,跟她打情骂俏。
乔叟笔下的这个巴斯妇完全是一个与男人们平起平坐的自然人。
其次,巴斯妇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乔叟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的有力鞭笞。
在中世纪男人主宰一切的封建社会里,女人的天然归属就是婚姻。
由于完全生存在第二性的境况中,她们被置于供男人们选择的境地。
而男人们的择偶标准是:要么貌美出众,甚至倾城倾国;要么就是圣母玛丽亚式的忠贞、温驯、富于献身精神的“高尚淑女”。
吴澧:女人在婚姻中到底要什么来源:南方周末曾有女士对老农说:吴某人,你是我见过的最一本正经的男人,那就问你一个专门刁难臭难人的大难题——“假设你娶了个美艳如花的老婆,但她一天24小时之内只有一半时间美艳如花,另一半时间却丑陋如魔鬼。
你是愿意晚上享受实际好处呢,还是白天带出去满足虚荣心?”老农大笑啊:这问题诱导的两个答案,听上去都不那么正经。
但老农碰巧知道政治正确的回答。
问到我,还真是问对人了。
这问题本是个西方民间故事。
九十年代初,有位心理学家Clarissa P.Estes 博士,写了本畅销书《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埃斯蒂斯认为女人的天生“野性”(俺宁愿称“天猩”)被社会压抑了,女人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潜力,就必须重新发现并把握自己的“野性”。
书中按女权主义者的心意改写了这个故事。
埃斯蒂斯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里拿来一节很有名的桥段,嫁接在这个故事前面。
不过她把乔叟讽刺女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话删掉了。
现在俺来讲这个故事,自然毫不犹豫再加进去。
手头没有埃斯蒂斯的书,凭记忆而谈,记忆里欠缺的细节,咱就自由发挥了。
若干年前,好莱坞出过一部大片《亚瑟王》(King Arthur, 2004)。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亚瑟王的传奇时代,不过电影里没有。
亚瑟王有个天下第一美的王后,是他手下每个骑士的梦中情人。
亚瑟王的传说,主要就是王后的一段三角恋爱。
不过电影拍的是亚瑟王在罗马帝国的瓦解时代如何统一英格兰的故事。
影片末尾,最后决战,还让亚瑟举着剑很现代很政治正确地叫道:骑士们,让历史记住,我们是以自由人的身分,As FREEMEN,自己决定要打这一仗!电影里,王后更感兴趣的也是冲锋打仗(题头图)。
话说某天,骑士加文在溪边偶遇王后洗澡,按理是应该回避的,但他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亚瑟王知道后非常气愤,要砍加文的脑袋。
王后倒不觉得事情有这么严重,劝说亚瑟王再给加文一次机会。
毕竟,在电影里,王后胸前扯根布条,光着膀子就上阵了(埃斯蒂斯博士一定很欣赏)。
浅析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思想意蕴作者:赵晓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摘要:杰弗雷·乔叟,中世纪英国一位最杰出的诗人。
他是第一个奠定英国新的文学语言的始祖,所以常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
作为乔叟一生最后十余年间对英国文学的巨大贡献《坎特伯雷故事集》,不仅标志着他个人毕生创作的巅峰,也因其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思想价值而名誉全球。
本文中,笔者将从思想意蕴层面探讨《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价值。
关键词: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基督教;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l)是中世纪最杰出的英国诗人。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乔叟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一部诗体短篇小说集,讲述的是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三十几个朝圣客聚在泰巴客店,他们准备前往坎特伯雷去朝拜圣托马斯。
店主自告奋勇为他们担任向导,并提议在往返圣地的途中每人讲两个故事,以解旅途中的寂寞,并由店主做裁判,选出讲故事最好的人,回到客店后大家合起来请他吃饭。
众人接受了店主的建议,于是次日一同踏上朝圣之途,并开始讲故事。
全书由一个长达858行的总引,24个在朝圣途中的故事以及穿插在故事间的精彩插曲组成。
下面,笔者将重点从它的思想意蕴层面进行分析。
一、“朝圣之旅”与宗教思想《坎特伯雷故事集》记录了一段朝圣之旅。
这段朝圣之旅本身就体现着基督教的思想。
作为14世纪统领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宗教,基督教有着毋庸置疑的至高地位。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各个故事就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与基督教的密切关系。
朝圣者(pilgrim)一词来源于拉丁词“peregrinus”,意思是“陌生人”或“客旅”。
在基督教看来,人真正的家园是伊甸园,是天国。
自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失去了家园,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
所以这个世界不是人的家园,人在尘世间只是匆匆的过客。
乔叟的女性观英国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生动地描绘了 14 世纪英国各阶层人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及其精神风貌。
全书由二十四个故事和一个总引组成 , 其中涉及到女性方面的故事就有十五篇之多。
它们基本涉及两个问题 :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传统男权观念对女性的规约与预设。
关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方面的故事有两篇《巴斯妇的故事》和《梅利比的故事》 ; 其余的十三篇故事基本上都在重复着传统夫权的霸权话语对女人的规约和要求 : 对男性发自肺腑的警告――女人是红颜祸水、女人水性杨花和女人易于淫荡和堕落 ;向女性灌输的思想 : 女人要守贞节 ,女人要笃信上帝 , 女人要做一个守妇道的楷模。
从这两部分的故事来看 ,乔叟的女性观既有其超越时代的一面 , 同时又有一定的保守性 ; 他既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 ,同时又是一个在传统道德伦理方面能超越常人的人文主义者的先驱和率先传播男女平等和两性和谐的伟大诗人。
他为建立两性和谐的社会而提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 在当时的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女性主体意识指女性破天荒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 为自己的感受、利益进行应有的人性的定位 ; 而不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 , 不是以男性的利益为主 , 不是以男性衡量女性的标准为自己道德价值观的参照值来履行男权强行加在女性身上的不合理的要求。
女性主体意识在乔叟之前 , 一直沉默在历史叙事中。
在《圣经新约》中 ,基督教虽然赋予女性一些权利 ,如信仰基督教 , 传播福音,甚至使女性成为具有划时代意识的基督复活的见证人, 给了女性极大的自由和受人尊崇的权利。
但这些权利的实现也仅仅是在基督教发展初期 , 它需要发展壮大 , 需要更多的人为其传播基督教的福音和教义 , 还有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是在不危及基督教的原则上 , 妇女的部分权利才得到了基督教的认可和保护。
然而, 当基督教步入正轨 , 被西方各国纷纷接纳为各自的国教时 , 妇女由可以享受和男子一样的平等和自由 , 被降到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乔叟赦罪僧故事
乔叟的《赦罪僧故事》中,描绘了中世纪在天主教统治下的英国的不朽画面。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大胆的讽刺和幽默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看法。
在《赦罪僧故事》中,乔叟以一位曾去过罗马、耶路撒冷的巴斯妇的视角,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
这位巴斯妇结过五次婚,她自豪地述说着自己的婚姻经历,甚至拿自己和所罗门国王相提并论。
乔叟通过她的故事,以一种幽默而直白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婚姻和性的看法。
同时,乔叟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
例如,他通过巴斯妇的口述,表达了对教会赦罪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他以讽刺的方式揭露了教会赦罪制度的虚伪和荒谬。
总的来说,乔叟通过《赦罪僧故事》展示了他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独特视角和批判精神。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和社会意义。
巴斯妇读后感《巴斯妇》读后感。
《巴斯妇》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费莉西蒂·普莱斯在巴斯社交圈中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包括我在内。
在阅读完《巴斯妇》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费莉西蒂·普莱斯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独立思想的女性角色。
她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在巴斯社交圈中,她不受人们的喜爱,但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坚定不移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能像费莉西蒂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其次,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费莉西蒂和温特沃斯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曲折和波折,但他们最终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走到一起。
这让我明白了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历各种考验和磨砺。
同时,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物的爱情故事,每一个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上的波澜,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复杂和多样性。
此外,小说中的幽默和风趣也让我感到愉悦。
简·奥斯汀以她独特的写作风格,描绘了巴斯社交圈中的种种荒诞和笑料,让人忍俊不禁。
通过这些幽默的描写,我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简·奥斯汀的文学才华。
总的来说,阅读《巴斯妇》让我收获颇丰。
这部小说不仅给我带来了愉悦和娱乐,还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费莉西蒂·普莱斯的坚韧和独立精神,以及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和幽默描写,都让我深受启发。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陪伴着我,给我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浅析乔叟笔下巴斯妇的婚姻观
作者:周南
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0期
摘要:本文以杰弗雷·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里的巴斯妇人为一个浅析的特例,通过巴斯妇所讲的故事、其人、话语、婚姻,以此呈现出她所提倡的婚姻中妻子要主宰丈夫,而非夫权掌控一切。
这样双方控制权和地位的反转是有背于中世纪的婚姻观的,从侧面也反映了乔叟对女性解放的呼吁。
关键词:乔叟;巴斯妇;婚姻观;中世纪
婚姻作为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不免会带有时代的印记。
当新思想涌入、人们观念的更替、社会的推波助澜,无疑对婚姻产生些许影响。
婚姻观念的获知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婚姻。
一、巴斯妇其所讲故事
“亚瑟王宫中的一位年轻的武士,把一位少女玷污。
遂有人在亚瑟王前请愿给予公道,依照法律该武士应予死刑。
而王后再三为他求情,国王赦免武士的死罪并把其交予王后处理,王后却要求武士寻找世间女性最大的欲望是什么?找到答案方可得救。
武士在限期的一年零一天将近时并未找到相同答案。
在他愁容满面休息时,忽然看见二十几个女子在林中跳舞,武士上前问询答案,却不见女子们的踪影,只见一位奇丑无比老妇人坐在那里并且问武士在寻找什么。
武士告知了老人他要寻找的答案,老妇人要武士捧着自己的手发一个誓愿,如果武士能够尽其最大能力办到老妇人所求他的一件事情,老妇人就告诉他答案。
武士带着答案回到王宫并说道‘我的主后,这世上所有的女子最大的愿望是控制她们丈夫或是情侣,做她们的主宰。
’朝廷之上未有一个人反对武士的回答,这时老妇人在王后面前要求武士履行自己的承诺,因为这是她告诉武士的答案。
老妇人希望武士能娶自己,但是武士却因为老妇人的丑陋而拒绝,宁可放弃自己所有的财产也想要得到一个自由之身。
结果武士因为誓约还是娶了老妇人,但却对自己的妻子生疏冷淡,老妇人不气不恼,只对自己的丈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出武士是想要一个面容漂亮却给他更多烦恼的人做妻子还是丑一点却对丈夫体贴使其无限幸福的妻子呢?武士听后为之动容并把自己交托于老妇人并且听候老妇人的差遣,而老妇人也变成了一位貌美的女子,从此与武士过上幸福的生活。
”巴斯妇的故事意在指出只有妻子把控丈夫,婚姻才能幸福。
那么巴斯妇人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婚姻的观念,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巴斯妇的人、语和婚姻。
二、巴斯妇其人和话语
巴斯妇在礼拜天戴十磅重的头帕,脚穿鲜红色的袜子,鞋子又软又新。
为人桀骜。
她喜欢四处朝拜和游览与出游者谈笑风生,从不会忌讳和避嫌。
善织布超过了伊普勒和根特地区的技能。
巴斯妇在教堂门口结了五次婚。
她说道:“五次的婚姻经验作为谈论婚姻的依据是足够
了”,她还欣然接受第六个,不论何时。
中世纪社会,教会对婚姻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教会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婚姻的运行。
早期的基督教会的婚姻思想中,有着很强的禁欲观。
对性的鄙视厌恶甚至排斥成为基督教教义的一大特点,这种观点的产生虽然非基督教己创,却是受到古代社会习俗和思想的影响。
所以它贬低性,自然抬高贞洁的重要性,赞美独身。
而巴斯妇却如实的说道“我不愿完全守节”,“结婚不是犯罪,出嫁比欲火攻心好些”且提到圣人亚伯拉罕和雅阁等都是圣人却都有两个以上的妻子,为什么她不可以的辩驳。
进而说道“你们何曾见过天神明白禁止结婚”虽然规劝女子守身不嫁,但却并非律令。
她又说“圣徒给了我嫁人的自由;所以我不怕羞,也不怕人责备我再婚,我的配偶死了,我可以改嫁”。
巴斯妇人引经据典来为自己结过五次婚姻阐明自己的观点,确实对于世俗社会和教会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样为普通女性在婚姻中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新的认识。
三、巴斯妇其婚姻
巴斯妇人在教堂前举行过五次婚姻,她扬言她不介意第六次甚至更多次。
关于对丈夫的评价“他们各人的地位和情况虽然不同,倒也各有千秋。
”她进而说道“他们中间有三个好的,两个坏的,三个好人富有而年高……”。
“他们给了巴斯妇财产,所以不用费尽余力去博取他们的爱或是侍奉他们”。
因为巴斯妇认为她获取了丈夫的所有财产,意为她掌控了丈夫的所有,所以不必再花心思讨丈夫的好。
并告诉妇女们用狡辩、辱骂、捏造的方式去制服其丈夫。
巴斯妇的第四任丈夫,喜爱另一个人,致使她心生怨恨。
因此,巴斯妇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丈夫,使丈夫陷入愤怒和醋意中无法自拔,最后郁闷的死去。
巴斯妇说到“天哪!我简直是他在世间的涤罪所……”。
巴斯妇的第五任丈夫荆金,原牛津的学员,二十岁。
却是她真爱的一个,结婚后,巴斯妇把所有财产交予其丈夫。
但是荆金深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妻子应该顺从,屈服。
这与巴斯妇人所要求的主宰丈夫的思想完全是背离的,于是她撕去丈夫说经讲教的书,换来丈夫愤怒的一击,致使一只耳朵的失聪。
但是,结局是巴斯妇巧用手腕,得到了对第五任丈夫的支配权。
四、小结
巴斯妇作为乔叟笔下的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她果敢、坚毅、自我;她满腹心思、巧妙手段、出奇话语,无不呈现出一个与中世纪世俗社会和教会塑造的截然不同的女性特质。
在婚姻中,她要获取婚姻的主宰权,要使丈夫成为她的主宰,供她差遣。
其实更深一层的含义代表着乔叟呼吁提高女性的地位,解放女性,打破夫权掌管一切。
而女性除了要有本我的意识自己去争取,去反抗外,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也应该是随之变化的,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认同感,认同她们的重要性和作用,承认女性的独立人格,给予女性更多女性所应有的权力,而非一味的去指责前历史时代、社会、宗教所框定下的女性存在的不足和缺憾。
参考文献:
[1]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M].方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刘文明.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视野中的西方女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版.
[4][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