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102一、培养目标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掌握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包括作物育种学、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所研究的方向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备田间、实验室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成果或新进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期与学制(一)学制:实行2-3年弹性学制,在职硕士研究生不得少于3年;对于提前修完学分,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提前进行论文答辩,通过者可以提前毕业;对于不能按时修完学分或不能按时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可推迟毕业。
但在校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硕士生不得超过5 年。
(二)学期设置:每学年为两学期,每学期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
三、研究方向1. 作物品质改良2. 物理新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3. 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4. 作物分子育种5. 种子科学与技术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见附表2五、教学大纲和参考书目见附件4六、学位论文(一)至少用一年半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
(二)学位论文应尽可能结合科研任务,选择对经济建设或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或理论意义的课题,最迟必须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在学科组作论文开题报告,就研究生对所选课题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工作进度、预期成果等进行讲议和审核。
导师及其指导小组应加强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注重培养研究生“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三)中期考核期间,应组织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全面审查其取得学分情况,学位论文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
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目标定位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农业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我们要培养出能在农业领域独当一面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不可或缺。
2.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让学生对农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室实践、农场实习、企业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4.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如、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以拓宽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1.学术导师:选择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
2.实践导师:邀请农业企业、农场负责人等担任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3.国际导师:引进国际知名教授、学者,为学生提供国际化视野。
四、培养过程1.课程学习: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进入下一阶段。
2.实践环节:学生需参加实验室实践、农场实习等,以提升实践能力。
4.论文答辩:学生在完成学术论文后,需进行论文答辩,通过答辩后方可毕业。
五、质量保障1.教学评估: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2.学术监督:对学生的学术论文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论文质量。
3.实践考核: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效果。
4.毕业审核:对学生的毕业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培养质量。
六、就业指导1.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2.校企合作:与农业企业、农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
3.创业支持:鼓励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等服务。
4.就业跟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了解就业情况,为培养方案改进提供依据。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农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生物育种培养方案以下是6 条关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生物育种培养方案的内容:1. 嘿,你知道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强基计划生物育种培养方案可太牛了!就像给你一双翅膀,让你能在生物育种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这里有最顶尖的老师指导,能带着你一步步深入这个神奇的领域。
张同学就说哇,参与了这个计划后,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呢。
这难道不是你一直梦寐以求的机会吗?2. 哇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强基计划生物育种培养方案简直太棒啦!这就好比是为你打造了一条专属的成功之路。
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就像李同学说的,感觉自己如同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还等什么呢,别错过这个好机会呀!3. 听我说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生物育种培养方案那可不是一般的厉害!简直就是为你开启宝藏的钥匙。
想想看,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就像茁壮成长的树苗,充满生机与活力。
王同学之前还很迷茫,参加了这个计划后就像找到了方向。
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吗?4. 哎呀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生物育种培养方案真的太让人惊喜啦!它就像一艘巨轮,带你驶向生物育种的广阔海洋。
在这里有丰富的实践机会,刘同学感慨道,通过实践才真正理解了知识的意义。
难道你不想登上这艘巨轮去探索吗?5. 嘿呀嘿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生物育种培养方案绝对是顶级的存在!就如同璀璨的星星照亮你的未来。
在这里,你能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奋斗,就像赵同学说跟他们一起努力特别有动力。
这样的机会可是不多见的哟!6. 哇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基计划生物育种培养方案厉害得不要不要的!就好像给你配备了最厉害的装备去征战。
在这里你会有全方位的提升,何同学就特别庆幸自己加入了。
你还在等什么,赶紧来体验吧!我的观点结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强基计划生物育种培养方案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优势,是追求生物育种梦想的同学们不可错过的绝佳选择。
作物(095101)一、领域简介作物领域是以作物学一级学科为基础,以大田作物为对象,研究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作物高效栽培生理生态、作物多熟制理论与技术、作物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体系。
我校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2010年获得全日制专业学位作物领域招生资格,201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本领域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的教学队伍,现有硕士专职指导教师41名,校外实践导师20人,校内导师中有正高职称25名,副高职称16名,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5人。
有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棉花研究所、隆平种业、亚华种业、衡阳市农科所、岳阳市农科所等研究生实践基地8个。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改良分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创新研究平台。
“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各部委、省部级课题及国际合作交流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申请专利或著作权45项,登记、审定农作物品种36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657篇,出版专著、教材25部。
本学位点先后与隆平种业、亚华种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合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术研发和作物生产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专门人才,为我国作物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从事作物育种、农业技术推广和作物生产管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从事特定职业工作的素养和创业精神;具有严谨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作物领域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作物领域上具备基本研究和应用能力,能独立从事本领域的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见解;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能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02,非全日制学术型)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作物遗传育种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献身农业;自觉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
2)熟悉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现状、方向以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植保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3)至少精通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该语种写作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1) 作物分子育种2) 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3) 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三、学习年限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补修课和实践环节,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学位课:不少于20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9学分。
2、非学位课:不少于12学分。
3、补修课: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相关本科专业主干课程2~3门。
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4、实践环节:2学分五、实践环节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
学术活动为必修环节,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1个学术学分,其中,必须在院(系)及以上级别学术会议上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每次0.5学分,参加院(系)及以上级别学术会议,每次0.1学分。
另外,还应从其它实践环节中至少选1个实践环节,考核合格后取得1学分。
参加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应填写《长江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考核登记本》并交导师审核签名,并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将《长江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考核登记本》交院(系)研究生秘书备案,院(系)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实践考核结果上报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905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校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为:1.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草业科学事业,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草业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和撰写论文;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草业科学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体和心理健康二、研究方向草业科学专业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及我校学科淀积和特色设置以下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1.牧草、草坪繁育与栽培利用2.草地生态3.草业技术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研究的最低年限为3年,最长年限为4年。
在职硕士研究生最低学习研究的年限为4年,最长年限期为5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学业的申请报告,报告批准方可延期毕业。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前答辩的时间不超过半年,在职硕士研究生不超过一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必须至少修满32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授予学位。
研究生课程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
(一)学位课(共6门20学分)1.政治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2.第一外国语基础外语4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3.草地生态学3学分4.牧草种质资源及高级育种学3学分5.植物生理生化3学分6.动物营养学3学分(二)选修课(不少于12分)1.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调查2学分2.牧草种子学2学分3.草坪学研究进展2学分4.饲用植物加工调制与保藏新技术2学分5.草业研究法2学分6.牧草病虫害防治学3学分7.分子生物学3学分8.试验设计与分析2学分9.城市园林规划学3学分10.土壤与肥料学2学分11.农业气象与应用2学分12.牧草学2学分13.研究生班讨论(必选) 2学分五、学位论文进行科学研究及撰写论文,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培养具备深厚的农业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农业科研或农业技术开发工作;2.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并取得创新成果;3.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农业领域中担任领导职务;4.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三、培养内容1.核心课程(1)农业科学基础: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2)农业生产技术:包括作物学、养殖学、植物保护学等;(3)农业经济管理:包括农业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等;(4)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遥感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等。
2.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农业机械与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政策与规划等。
3.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将安排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实际农业生产、科研项目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培养方法1.课堂教学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教授学生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2.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将由一名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个人发展指导,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3.学术交流学院将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
五、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此外,学生还需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
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引言作物栽培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培养具有深厚作物栽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制定了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课程设置1. 作物栽培基础课程包括作物生物学、作物遗传学、作物生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
2. 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包括作物种子繁育与质量控制、作物栽培技术与管理、作物病虫害防控等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关键技术。
3. 作物栽培研究课程包括作物栽培学进展、作物栽培系统与创新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作物栽培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
三、实践环节1. 农田实践学生将参与农田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作物栽培的全过程,包括土壤处理、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 实验室实践学生将进行作物栽培相关的实验研究,包括作物生长调控、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科研要求1. 科研项目学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可以是校内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术论文学生需要撰写学术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和科研论文,培养学生科学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五、实习要求学生需要参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活动,了解作物栽培实践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研究生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作物栽培基础和广阔的专业视野的研究生,能够在作物栽培领域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七、结语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作物栽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科研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农业生产、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1.系统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备从事农业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培养要求1.政治思想素质良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3.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相关 frontier 知识。
4.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具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7.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国际视野。
8.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内容和学分设置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学等,不少于6学分。
2.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不少于10学分。
3.专业课:核心课、限选课、任选课,不少于40学分。
4.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等,不少于4学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条件具备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科研平台和设施设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经费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