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6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 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
究知识。
尤其是才艺展示,通过各小组选派代表, 开展唐诗朗诵比赛, 使学生的组 织能力提升了,表
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 学生的灵活 变通,给师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恰当的处理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启发教
学的关系,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参与者和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与传统可相比有以下
几点优势:
1、 充分借助导学案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自主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改变以往 自学中没有头绪的现
象。
2、 课堂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素材,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的现象。
3、 轻知识,种方法。
无论是在导学案设计上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侧重了方法的指 导,让学生在以后的
学习中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4、 注重弥补教材的不足,在解决赵州桥高超的设计特点时,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古
代中国其它几座石拱桥的图片进行对比, 比较它们与赵州桥有何不同, 突破教学重
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对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示范性, 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恰当的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具备的优势。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讲述这一环节在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
教
后
反
思
占八、、。
隋唐的文学艺术精选教学反思5篇反思一:通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己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反思二:1.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隋唐的文学艺术对我们今天的影响学生的积极*高,参与意识很强。
2.知识点与知识点过渡非常自然巧妙,整节课浑然一体。
3.板书设计独特、新颖,重、难点。
反思三: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复习提问法、启发式、读书法、讨论法相结合,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指导学生读书,分析教材中的有效信息,使学生学会读书,理解能力的增强,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设置了一些讨论题目,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利用视频、音频加强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例如:对《步辇图》的介绍,采用录象,学生就比较感兴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为学生提供的网站,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同时利用网页的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信息量。
本节课我还重视课堂教学的检查落实,通过开火车式提问,效果不错,基本上每个学生均参与了课堂。
反思四:1.本课主要学习四个方面内容:诗歌、书法和绘画、石窟艺术、音乐和舞蹈。
他们属于艺术类的内容,学习此类内容,除了掌握历史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勒特",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是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教学时应大胆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并给予正确的指引。
2.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缺乏相应的主动*,在讲授新课时对于简单问题应设有小问题这样有利于督促学生看书激发求知欲,这样教师在讲授时学生更能深刻认识到自己哪个地方出现了错误做出标记,慢慢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3.学习每一节课,对涉及易错难写字词多加强调引起学生注意。
以避免出现错别字现象。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第7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反思(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要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为此,在本课的导入中我用了两幅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片引入,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继而自然导入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然后让学生以现代的眼光评价赵州桥的优点,甚至大胆提出改良的方案。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虽然部分学生的意见有些幼稚,但毕竟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在讲唐诗时,学生极易按照课本的内容来总结归纳。
在教学中我提醒同学要通过对诗歌的朗诵去认真体会作者作品的特点,不要照搬课本的内容,讲出自己真实的体会。
你对于作者的作品特点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幺?结果虽然在教学中比预计的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却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讲出自己的真实体会,总的效果比让学生按照课本的说法照念要好得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至于被课本的说法所限制。
但,毕竟诗歌是属于文学范畴,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的确一个难点,总感觉在这方面把握的还不是很到位,看来自己的文学修养还得进一步提高。
七年级下册历史《辉煌隋唐文化》教学反思二、教学内容安排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以下内容安排:1.引导学生对隋唐时期进行背景知识梳理,了解该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2.简要介绍隋唐文化的特点,引发学生对该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3.使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隋唐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如壁画、陶瓷等;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活动,深入了解隋唐文化的成就和影响;5.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扩展对隋唐文化的认知;6.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展示和展览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内容安排,我打算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结束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我得出以下几点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和发表观点,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2.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情景再现等手段,对隋唐文化的特点和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活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加,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4.学生在文化展示和展览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综合评价来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隋唐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提高,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上还有待改进和完善。
以上是对本节课《辉煌隋唐文化》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过程,我对于隋唐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并且对于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
希望我的教学反思能够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辉煌隋唐文化一》教学反思1. 引言本次教学反思是针对七年级历史下册《辉煌隋唐文化一》这个话题进行的,该话题主要介绍了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隋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我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总结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2. 教学过程回顾2.1 教学目标设定在本节课中,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 -能够分析隋唐文化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引发学生对隋唐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其对历史的热爱。
2.2 教学内容呈现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我使用了PPT幻灯片展示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以及与其他时期文化的对比。
通过图文展示,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我利用问答、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我还组织了一次课堂展示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并展示他们对隋唐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3. 教学反思3.1 教学优点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我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以下是教学中的几个优点:•多媒体展示:通过使用PPT幻灯片,图文结合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展示:通过组织课堂展示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并展示他们对隋唐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
3.2 教学不足之处尽管在本次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学准备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隋唐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一些细节和背景知识掌握不牢固,这导致我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有时候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书等,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乐舞展厅】气势恢宏盛世特色氛。
欣赏盛世恢弘的舞蹈《千手观音》,感受宗教、石窟艺术和乐舞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为什么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如此辉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感悟,认识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统治者的开明政策,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与外国友好往来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课堂小结隋唐科技、文学、艺术成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达标练习一、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生进行讲解,其余同学适当补充板书设计初一学生通过大半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掌握了初步的读书、识图、分析史料的能力,也掌握了简单的列表、列举归纳知识的能力;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基础的学习。
本课的内容学生大都接触过,相关资料课前容易收集到。
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和创设问题可降低学习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信学生能够对隋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初一的学生比较倾向于感性认识,而历史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透过历史现象看实质的能力还有待培养,本课学习学生不易理解隋唐文化学习的深层含义:即隋唐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和适时的引导。
本课内容来自鲁教版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和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第一单元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7、8课是繁荣与开放在文化方面的表现,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本课融合了科技、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多项内容,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掌握了初步的读书、识图、分析史料的能力,也掌握了简单的列表、列举归纳知识的能力;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基础的学习。
在学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一目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技术的特点,组织学生派代表进行技能大比武,感受用毛笔人工手抄和雕版印刷的不能,直观形象,易于学生接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反思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通过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通过做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辩论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全面考虑问题,突破赵州桥难点。
(2)通过诗词解析分析三位诗人的特点,同时学会归纳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对祖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二、[重难点]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三、[教学资料]1、多媒体展示平台。
2、自制课件;相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及flash音乐动画。
四、[教学过程]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反思本课采用要多种途径组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达成目标。
通过flash音乐动画:河北民歌《小放牛》,通过问题:赵州桥到底是什么人修造,什么时候修造的?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展示图片,以直观的形式唤起学生的记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前面的复习,跟学生一起找出学习同类知识的方法,为学生学会学习打下基础。
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中对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的介绍,学生在回答时就分外用心,注意力也特别集中。
登陆21世纪教育助您教考全无忧
主题课程申报材料(教学反思)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本节课老师的设计还是很用心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欣赏能力,进一步感受祖国灿烂的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要想达到这些效果,单凭老师的讲解是很抽象的,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和学生的感知来认识,所以本节课老师的讲解多在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知去了解,在讲课一开始,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去参观三个展览馆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介绍赵州桥时,为了让学生对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感知,但是花时太多,讲解有重复现象。
在讲第二个问题时,我设置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把自己的雕刻作品展示出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漏洞,我只是站在这个学生的面前作了简单的展示,应该有很多学生没有看到,应该把它放在投影仪器上进行展示会更清晰一点。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雕刻印刷术的方法,我拿了学校的章让学生自己去印刷,可能会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但是如果能当堂让学生进行制作可能更好,这一点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这样做,总之,这个问题的设计比较好,师生互动较高。
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唐诗的时候,学生很活跃,因为这些知识他们在小学都有接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没有必要多讲,我采取了唐诗大比拼这个环节,学生们很活跃,会背的唐诗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再一次认识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学生,原来他们有那么多的知识是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不了解的,其实我们的学生很棒,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要给他们发挥的空间。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完善,我相信下次再讲会更好。
21世纪教育网精品资料·第 1 页(共 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反思反思一: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反思市教研中心来我校视导,通过在于老师的指导下的讲课,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存在许多不足,先将本次视导的收获反思如下:3月7日,我讲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备课思路是这样的:由唐诗导入新课,首先对赵州桥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分析特点。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由介绍印章和石头书引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自然,说到《金刚经》。
"光耀千古的诗坛"采取了简介诗人生平、代表作、诗作特点的步骤讲解。
课后评课,特别是经过于老师的指点,认识到在讲课过程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深,重点、难点不突出,该细讲的知识讲的不细,该简单讲的知识过于复杂。
3月8日,我在历史组的共同探讨下重新备课,又执教了第二轮《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这次,对于赵州桥的讲解,针对学生在小学对于赵州桥已有过学习的经历,对于桥自身的特点的讲解作到了简明扼要,而着重讲解赵州桥存在的历史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劳动的聪明才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一目,运用成语"洛阳纸贵"导入,同时引导学生探究"雕版印刷术"的不足,引申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为以后的学习作了铺垫。
对与"光耀千古的诗坛"的讲解,这次强调了诗人生活的背景,并且在学生背诵诗歌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归纳诗人作品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巩固。
课后在于老师的领导下,我们历史组五位老师共同探讨这次讲课还存在对教材挖掘不深、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本课的学习还可在诗歌导入新课后将"光耀千古的诗坛"提到前面先讲,这样与导入衔接自然、流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通过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通过做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辩论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全面考虑问题,突破赵州桥难点。
(2)通过诗词解析分析三位诗人的特点,同时学会归纳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对祖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二、[重难点]
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三、[教学资料]
1、多媒体展示平台。
2、自制课件;相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及flash音乐动画。
四、[教学过程]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反思本课采用要多种途径组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达成目标。
通过flash音乐动画:河北民歌《小放牛》,通过问题:赵州桥到底是什么人修造,什么时候修造的?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展示图片,以直观的形式唤起学生的记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前面的复习,跟学生一起找出学习同类知识的方法,为学生学会学习打下基础。
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中对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的介绍,学生在回答时就分外用心,注意力也特别集中。
通过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作品风格迥异的原因?”这个问题,先解决基础知识,让学生先拥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历史框架,为下一步的拓展提升打下基础。
探究作品风格与社会背景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创新跟学习前人经验的关系,明白艺德对艺术的重要性,理解“没有艺德,就没有艺术家的艺术生命”的道理。
正堂课问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又给
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一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