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型留置针与针管回缩式留置针在手术室中应用的对比分析-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80.78 KB
- 文档页数:1
2018年9月护理学报September,2018第25卷第17期Journal of Nursing(China)Vol.25No.17※药械护理直型留置针改良操作方法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吴延华,肖蕾,王琰,许彬彬(江苏省中医院手术室,江苏南京210029)[摘要]目的探讨直型留置针改良操作方法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4—12月使用直型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的手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98例和试验组10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方法置入直型留置针,即穿刺后操作者以左手中指按压套管尖端血管、食指按压套管后座的方法固定后与延长管、输液器连接。
试验组采用改良操作方法,以止血带阻断套管尖端静脉血液回流,同时采用左手拇指食指双指捏合套管后座的固定方式连接,连接完成后再放松止血带。
比较2组操作的时间、血液回流污染率、连接前滑脱率、连接处漏液率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操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回流污染率、套管固定前滑脱发生率、连接处漏液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直型留置针改良操作方法不影响1次穿刺成功率,利于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血液回流污染,降低套管固定前滑脱及套管后座连接处漏液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增加患者舒适度,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患者;直型留置针;改良操作法[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8.17.055直型留置针较Y型留置针流速快,能够确保手术患者术中的快速输液输血[1],同时具有血栓形成率低、患者舒适度高、易于固定[2]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患者。
但直型留置针为开放式留置针,穿刺前无法直接连接输液器,穿刺后需要阻断静脉或控制静脉血液回流完成连接,常规采用操作者手指按压套管尖端静脉的方法,但由于操作者按压力度、按压位置及患者配合程度的差异性等因素,易造成回血溢出污染,增加感染率和患者恐惧感[1,3]。
直型针与Y型针在急诊科应用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直型针与Y型针在急诊科使用过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22年1月-7月留观48小时以上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直型留置针组(实验组)与Y型留置针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为直型留置针组,对照组为Y型留置针组,对比两组使用套管针过程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脱管率、堵管率、液体外渗)等数据。
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略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直型留置针较Y型留置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推广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直型针;Y型针;急诊科;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良事件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目前临床常规输注应用最广泛的外周静脉工具[1]。
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降低了患者反复进行静脉穿刺的频率,有利于患者痛苦的减轻以及满意度、舒适度的提升,特别针对于危重症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路,便于抢救。
放置静脉留置针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随着留置针的广泛应用,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种类的留置针应用于临床,如直型留置针、Y型留置针、动静脉留置针等。
本文以我院急诊科2022年1月-7月收治的120例留观48小时以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直型针与Y型针在急诊科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2022年1月-7月留观48小时以上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直型留置针组(实验组)与Y型留置针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
实验组: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28-96岁,平均年龄(73.47±7.23)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8-95岁,平均年龄(73.43±7.23)岁。
两种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在手术室应用中的比较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效果,寻找为手术患者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的方法。
方法选择须建立静脉通道的手术患者584例,按就诊日期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改良组326例,对照组258例,并对两组患者应用两种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改良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98.2%,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3.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改良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静脉通道建立迅速,保证手术中静脉补液通畅,提高了手术室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手术室穿刺方法【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197-02手术室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场所,是抢救病人生命的战场,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而作为手术室的护士,在参与手术工作中,开放静脉通路是我们的基本工作技能,也是麻醉、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1],但由于手术病人的特殊病情以及麻醉用药的特殊要求,只有熟练的穿刺技术,才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路。
为了提高手术病人术前静脉穿刺的效率,提高病人满意度,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比较两种浅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改良组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科就诊的手术病人584例,男性 368 例,女性216例,年龄23~78岁,平均38岁。
按就诊日期将患者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改良组326例,对照组258例。
穿刺部位均选取前臂静脉。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病人均排除急诊休克、血管畸形病人。
1.2 方法方法:两种穿刺方法由一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手术室护士操作。
采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D(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型号18G。
在选择静脉时,选择健侧肢体较为表浅,粗直、柔软有弹性的静脉,尽量避免在关节活动处的静脉进行穿刺。
留置针的不同送管法在儿科患者静脉穿刺中的效果比较简介静脉留置针是一种用于静脉通道的介入性医疗设备。
留置针置入后,方便了医生进行输液、血管造影、血管灌注和血液透析等技术操作,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诊疗效果。
静脉留置针的送管法是指将导管进入静脉的方法,常用的送管法有Seldinger法和改良Seldinger法。
其中,改良Seldinger法相比Seldinger 法,有更小的创伤和较好的导管插管成功率,并且适合于长时间留置。
在儿科患者中,留置针送管法的选择和技术操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留置针不同送管法在儿科患者静脉穿刺中的效果比较角度,对留置针送管法进行探讨。
留置针的送管法Seldinger法Seldinger法是当今临床上常用的静脉留置针送管法之一,特别适合于初次穿刺、心脏和血管插管以及有上肢静脉功能限制的患者。
Seldinger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用无菌技术准备好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后,用锐针刺破静脉,然后将针管插入至静脉内;2.抽出锐针后,用钢丝向下穿刺穿过针管,钢丝底部边缘靠近皮肤;3.缓慢推进钢丝,使其贯穿穿刺部位,直至走到静脉内;4.抽出钢丝,用导管维持静脉通畅。
改良Seldinger法改良Seldinger法是在Seldinger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旨在减小穿刺部位与导管的直径差异,缩小穿刺侧壁损伤,提高插管成功率和留置时间。
改良Seldinger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用无菌技术准备好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后,用锐针穿刺,如发现要靠肝脏或颈静脉,可根据情况考虑铺垫防护。
先用小刀片做出皮肤切口,把管子的导管模移入皮肤皮下层,◇逐步扩张,用手抓住皮肤,使皮肤下结缔组织不脱落。
2.抽出锐针后,通过金属导丝慢慢穿刺到穿刺部位并缓慢行进至目标部位的静脉腔内;3.抽出导丝,插入导管进入静脉内;4.经由导管内注药或者留置针输液。
不同送管法在儿科患者静脉穿刺中的效果比较疼痛感Seldinger法和改良Seldinger法中,感觉到疼痛的患儿数量与程度相近。
静脉留置针两种送管方法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比较静脉留置针因具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对老年患者更是拥有独特的优势[1]。
但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血管壁硬化、脆性增高,皮下脂肪少,血管易滑动、弯曲,给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穿刺技术不当或者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机械性损伤是继发静脉炎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影响了老年患者再次接受留置针的使用。
故首次穿刺成功率至关重要,如何进一步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是护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2]。
我科在使用针管回缩式留置针的过程中,利用产品设计上的特点,寻求一种新的送管方法,使穿刺成功率提高,减少对血管的损伤,缩短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13 年2 月至2014 年5 月入住科室的老年患者220 例,年龄在60--86 岁,平均年龄71 岁,患者同意使用留置针输液。
排除以下因素:偏瘫或双上肢感觉异常及精神病患者。
材料选择由威海洁瑞公司生产的针管回缩式留置针,型号均为24G。
由操作熟练的同一责任护士完成,并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
1.2 方法血管选择:在患者前臂中上1/3 与中下1/3 之间手臂[3]的粗、直、弹性好的浅静脉、易于固定、便于活动的部位进行套管针穿刺;避开静脉瓣、关节等部位,不宜选择已有渗漏、静脉炎、感染、血肿发生的部位以及患侧肢体和反复穿刺的部位[4],选择直径≥3.0mm 的血管[5]。
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110),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左手拇指仍绷紧皮肤,左手食指推Y 型分叉处,将套管送入血管内,同时右手拇指食指退针芯,中指向进针反方向绷紧皮肤,套管成功送人后,透明贴膜无张力固定留置针。
实验组右手拇指和中指持针翼,食指放在针翼顶端,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缓慢进针2-3mm,左手保持原状不动,绷紧皮肤,右手食指与中指夹住针翼,拇指放到延长管底端向前推,同时食指和中指夹针翼向后退针芯,外套管利用针芯的支撑,将送套管和退针芯同时完成,套管顺利通过皮肤进入血管内,之后撤针芯至安全保护组件,直至退槽,此时左手拇指固定Y 型部位,右手持安全保护组件,整体向右旋转并卸下弃于锐器盒内,透明贴膜无张力固定留置针。
直型留置针与 Y 型留置针在Ⅰ期药物临床试验血样采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直型留置针与Y型留置针在I期临床试验血样采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完成的I期临床试验资料中,随机抽取使用直型留置针和使用Y型留置针的各100例受试者试验数据,分为A组(使用直型留置针)和B组(使用Y型留置针)进行统计分析,回顾性探讨两组受试者的留置针应用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统计数据,A组受试者的留置针堵管率及血样溶血率均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I期临床试验中使用直型留置针有利于保持留置针管腔通畅,减小留置针堵管率和血样溶血率,比Y型留置针更适用于血样采集操作。
【关键词】直型留置针;堵管率;溶血率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中,血样的采集是试验的关键环节,正确及时地采集血样可为试验结果的分析或评价提供客观的依据[1]。
留置针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避免频繁的静脉穿刺给受试者造成痛苦,还会方便血样的采集操作。
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也不同,本文结合所在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使用的直型留置针与Y型留置针进行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完成的I期临床试验资料中,随机抽取使用直型留置针和使用Y型留置针的各100例受试者试验数据,其中男131例,女69例,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7.48±3.24岁。
所涉及临床试验均为在给药第0h-12h采血点分布密集,约占采血点总数的75%,本研究设定该血样采集阶段为统计范围。
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1.2.1留置针型号 A组受试者使用的直型留置针,型号为:(型号:REF383014 直型;规格:22G*1.00IN,0.9mm*25mm);B组使用的Y型留置针,型号为:BD密闭式留置针BD密闭式留置针(型号:REF 383083 Y型;规格:24G*0.75IN,0.7mm*19mm)。
直型与Y型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陈清霞;林秀贤;曾美虹
【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年(卷),期】2006(12)11
【摘要】目的观察直型留置套管针与Y型留置套管针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运用情况.方法对150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随机分为直型静脉留置套管针与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每组各75例,观察两组病例的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阻塞的情况.同时观察年龄与留置效果的关系.结果两组留置针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留置时间、发生阻塞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留置情况与年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外周静脉输液中有效选择穿刺部位与针型是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关键.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陈清霞;林秀贤;曾美虹
【作者单位】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应用流式细胞仪比较直型与Y型留置针留置效果 [J], 张丽红;周园;孟维慧;谢芳;王会敏
2.小儿静脉输液中应用Y型留置针效果观察 [J], 韦艳;刘霞
3.直型留置针与针管回缩式留置针在手术室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J], 邱镜石;徐静
4.直型留置针与Y型留置针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 [J], 金越;秦妍
5.小儿静脉输液中应用Y型留置针效果观察 [J], 韦艳;刘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应用效果比较作者:沈蕾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2种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按输液日期单双号将12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置管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改为前后持针翼,见回血进针,拔出针芯,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
结果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P【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3--02静脉留置针目前在国内应用日渐增多,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
在静脉输液中应用留置针,可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患者的血管,使患者在输液时感觉更为舒适,延长每次静脉穿刺的间隔时间,使静脉输液更加方便,而且减轻护士的工作量[1]。
我科通过改进持针、绷紧皮肤、送管方法措施后,有效提高输液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
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我院内科病房对连续3天及以上或一日两次输液患者在接受知情同意后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淺静脉穿刺置管120例,按日期单双号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3.7±14.6)。
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5.4±13.7)。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所选静脉为弹性好、较粗直的前臂静脉、贵要静脉,远离关节及静脉瓣。
均采用BD公司生产Y型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型号为22G*19mm,公称流量33L/min。
按静脉输液备齐用物,选好静脉,排空输液管空气,与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上止血带,嘱病人握拳,用碘伏棉签消毒穿刺点皮肤两次,范围≥8cm,打开留置针包装,取出留置针连接输液管,再次排气。
手术室中丫型留置针和直型留置针的应用优缺点探析目的分析研究手术室中丫型留置针和直型留置针的应用优缺点。
方法我院手术室收治的2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甲组采用丫型留置针,乙组采用直型留置针,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回血溢出率、舒适度。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回血溢出率以及舒适度比较有差异,P <0.05比较有差异有統计学意义。
结论丫型留置针和直型留置针各有优缺点,两者相比,在手术室中采用丫型留置针,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回血溢出污染率,而采用直型留置针更为安全舒适。
标签:手术室;丫型留置针;直型留置针在临床操作中,各种类型的留置针陆续被应用到临床护理中,但不同类型的留置针优缺点不同。
本次研究中,重点对比分析丫型留置针和直型留置针应用优缺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手术室收治的220例患者,五官科36例,颌面外科14例,骨科65例,妇产科105例,年龄为8~84岁,平均年龄为(46±1.1)岁。
术中均先给予患者实施静脉留置穿刺治疗,2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110例,乙组110例。
1.2方法2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采用丫型留置针穿刺,明确具体的消毒穿刺以及血管部位,待干后,并轻轻将留置针针芯松动,采用150~300实施静脉穿刺,出现回血后,边退针变将外套管置入其中,直至将外套管完全置入到血管中,之后松开止血带,将针芯拔出,先清除留置针内的空气,并与输液管进行连接,并采用无菌透明贴进行固定,明确表明穿刺时间以及日期。
乙组采用直型留置针,穿刺时,首先应明确消毒穿刺以及血管部位,待干后,接受穿刺者,左手皮肤绷紧,右手拿着直型留置针以15~45°较实施皮肤穿刺,发现回血后,并尽量将角度压低,之后约进针2mm,退出5mm针芯,导管、针芯、针座固定,送入到血管中,并对软管血管端进行按压,拔出针芯,采用无菌透明贴进行固定,明确穿刺时间以及穿刺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