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受者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分析内容摘要:器官移植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对于挽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器官移植产生的伦理道德争论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重点探讨器官移植面临的社会伦理问题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器官移植,器官来源,器官供应,器官分配器官移植技术是通过手术用一个健康的器官去替换该丧失功能而无法挽救的器官,从而使生命个体重新获得正常的生理机能。
①通常分为自体移植、同系移植、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它被誉为“21 世纪医学之颠”,为人类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器官移植而重新获得了健康。
1948年,肾透析机首次在波士顿被使用。
第一次人体之间的肾移植则出现于1954年。
之后,1959年用于免疫排斥问题的抑制药物被研制出来,1961年首次在人身上使用。
突破接踵而来,但是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移植器官的短缺,器官分配的不平等日益困扰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重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器官来源的伦理问题分析用于移植的器官主要有两个来源:活人与死者,即所谓的活体供者和尸体供者。
虽然两种移植方式不同,但是却都面临着各自的伦理困境。
对活体供者而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较为敏感,关键的问题是征得同意。
如果接受者是至亲,而且处于危急时刻,合格的捐献者可能感到压力很大而被迫成为一个捐献者,其实内心里他们并不一定愿意成为一个捐献者,但是如果不这么做又会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所以人们必须关心确保给予这些预期的捐献者自由选择的心理和伦理空间。
此外,器官捐献要绝对自愿,这不仅意味着供者的知情同意,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威胁利诱的情景下的同意。
许多国家的医疗法规中,不是一、二级的亲属关系则禁止活体捐赠,也禁止对外国病人进行活体捐赠。
对于迫于贫困或其他压力下的“自愿”应该禁止,器官移植技术不能只为有钱的强势人群造福而给弱势人群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伤害。
器官移植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价值的无限延伸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器官移植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为那些患有严重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
除了对于患者个体而言,器官移植还具有广泛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价值,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医疗行业本身,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器官移植在经济上具有巨大价值。
随着器官移植手术的推广和普及,相关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器官捐献、移植手术以及后续的抗排斥治疗等环节,不仅需要大量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同时还对医疗服务市场和相关产业链带来了巨大需求。
这就促进了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条件。
其次,器官移植对于社会的效益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器官移植的成功对患者个人而言意义重大,它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器官移植还给予了患者的家庭希望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继续为社会贡献他们的才能和能力。
这对于社会和家庭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器官移植也带来了道德伦理问题的讨论。
由于器官匮乏的现实,供需矛盾严重,等待排队的患者往往面临生命的倒计时。
因此,一些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器官买卖、器官交易等问题。
这引发了对于道德伦理的探讨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以保证器官移植的公平和合法性。
同时,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器官捐献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公众对器官捐献事业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器官移植还有助于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的发展。
通过器官移植手术,医生和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探究器官移植的机制和效果,为医学科研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研究对象。
同时,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医生和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手术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对医学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尽管器官移植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器官移植的高昂费用成为了许多患者的负担,使得一些患者无法承担移植手术的费用。
第6卷 第5期2015年9月器官移植OrganTransplantationVol 6 No 5Sep 2015·临床研究·DOI:10 3969/j issn 1674 7445 2015 05 008基金项目:广西自然基金(2013GXNSFAA019253);广西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项目(桂科攻14124003 8)作者单位:530021 南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移植医学研究院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军区器官移植中心通讯作者:孙煦勇,Email:sxywn@sohu com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31例临床效果分析蓝柳根 秦科 董建辉 黄莹 曹嵩 李海滨 李壮江 周洁惠 孙煦勇 【摘要】 目的 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收治的31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31例供体中符合中国标准Ⅰ类8例、Ⅱ类3例、Ⅲ类20例。
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
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2~13min,平均为9min;冷缺血时间为240~600min,平均为350min。
31例受体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
其中29例受体恢复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血栓形成、排斥反应,4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平均8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1d,病情稳定后出院。
受体总体存活率为81%,1例术后2d死于原发性肝脏无功能,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4例肿瘤受者死于肿瘤复发转移。
结论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
逐渐完善捐献供体器官功能保护措施,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功能评估、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是改善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脑 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肝移植;预后 【中图分类号】R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7445(2015)05 0008 06Clinicaleffectanalysisoflivertransplantationfromdonationaftercitizen sdeathin31cases LanLiugen,QinKe,DongJianhui,HuangYing,CaoSong,LiHaibin,LiZhuangjiang,ZhouJiehui,SunXuyong InstituteofTransplantMedicine,the303rdHospitalofPeople sLiberationArmy,GuangxiKeyLaboratoryforTransplantationMedicine,GuangxiTransplantationMedicineResearchCenterofEngineeringTechnology,OrganTransplantationCenterofGuangzhouMilitaryRegion,530021Nanning,ChinaCorrespondingauthor:SunXuyong,Email:sxywn@sohu com【Abstract】 Objective Tosummarizetheclinicalexperienceandcurativeeffectanalysisoflivertransplantationfromdonationaftercitizen sdeath Methods Clinicaldataof31casesoflivertransplantationfromdonationaftercitizen sdeathinthe303rdHospitalofPeople sLiberationArmywereretrospectivelystudiedResults Amongthe31donors,8donorsmetClassⅠofChineseStandard,3metClassⅡand20metClassⅢ Thelivergraftwasobtainedaccordingtothestandardizedorganprocurementprocess Thewarmischemiatimeofthelivergraftwas2 13minwiththeaverageof9minandthecoldischemiatimewas240 600minwiththeaverageof350min Thirty onerecipientsunderwentthelivertransplantationsuccessfully Twenty ninerecipientsrecoveredwellandtheliverfunctiongraduallyrecoveredwithoutthrombosisandrejection Fourrecipientsdevelopedbiliarystrictureandthedrainagewasunobstructedafterbiliarystentplacement Theaveragestaytimeinintensivecareunit(ICU)was8dandtheaveragelengthofstayaftertransplantationwas21d Therecipientsweredischargedwhentheconditionswerestable Theoverallsurvivalrateoftherecipientswas81% Onerecipientdiedofprimaryliverdysfunctionat2daftertransplantation,onerecipientdiedofpostoperativepulmonaryinfectionandfourtumorpatientsdiedoftumorrecurrenceandmetastasis Conclusions Donationaftercitizen sdeathmayexpandthesourceoflivergraftsandtheshorttermeffectisgood To第5期 蓝柳根等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31例临床效果分析graduallyimprovefunctionprotectivemeasuresfordonororgans,tostrictlycontrolindicationsofdonors,tostrengthentheassessmentoforganfunctionandtoshortenwarmandcoldischemiatimeareimportantmeasurestoimproveclinicaleffect【Keywords】 Donationaftercitizen sdeath;Donationafterbraindeathpluscardiacdeath;Livertransplantation;Prognosis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供体器官严重短缺制约着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第8卷 第1期2017年1月Vol. 8 No. 1Jan. 2017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 【摘要】 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正在快速发展中,为体现全社会对器官捐献者的尊重与褒奖,国家积极倡导针对存在困难的器官捐献者家庭进行救助。
但是,我国器官捐献困难救助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红十字会在器官捐献全流程的中立性和纯洁性体现不充分,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衔接机制尚未形成,救助主体、救助功能和救助资源分散,在捐赠人与受益人权利义务以及救助金的保管、使用与监督等方面尚属空白。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器官捐献工作是大势所趋。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颁布与实施,为非政府性慈善救助组织的设立和器官捐献困难救助模式创新提供了思路与法律保障。
【关键词】 器官捐献;救助;慈善组织;慈善救助;慈善法【中图分类号】R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7)01-0002-05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1]。
从已完成的案例来看,90%以上的捐献者家庭存在生活困难需给予救助[2],建立合乎国情的器官捐献后困难救助体系是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
慈善事业是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在扶贫赈灾、扶老助残、恤幼济困、助学助医、生活帮扶等慈善组织参与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庭困难救助的探索杨顺良作者简介:杨顺良,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器官捐献工作体系的创建与关键技术研究,肾移植长期存活术后个性化免疫抑制治疗。
现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
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植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肾移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移植感染学组委员、福建省泌尿外科学会委员、南京军区器官移植学会委员。
兼任《器官移植》、《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和《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编委。
中国心脏死亡捐献器官评估与应用主要内容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与心脏死亡诊断标准1.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属于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 三大类巾的“巾国二类(C 一Ⅱ)”,即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onationafter cardiac death,DCD 注) 或者称无心跳器官捐献(non- heartbeating donation, NHBD)。
近年来,DCD 在我国已发展成为移植器官来源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巾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联合制定本专家共识,以规范 DCD 器官的评估与应用,保障移植疗效。
1.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根据《巾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 2 版)》,心脏死亡的判定标准,即呼吸和循环住手,反应消失。
由于循环住手后心电活动仍可能存在,判定死亡时不应彻底依赖于心电监测,可采用有创动脉血压和多普勒超声协助确认。
DCD 器官获取时,需要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循环的住手。
但为确认循环停止的不可逆性或者永久性,应至少观察2 min 再宣布死亡。
死亡诊断必须由非移植团队的相关专业医师完成。
建议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应用有创动脉血压检测和多普勒超声协助确认死亡。
2 DCD 器官的获取2.1 生命支持系统的应用确认供者已处于脑死亡或者存在不可逆脑伤害后,使用或者撤除生命支持的时机,应该主要考虑捐献的器官有最佳预后。
可控的 DCD 供者确认死亡后,即可进行器官获取手术。
而意外的心脏骤停或者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如拟行器官捐献,推荐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恢复相应的器官灌注,以防其过度缺血 2。
3]。
在征得家属书面允许后,可在ECMO 支持下,同时予以脑死亡判断。
关于人体器官移植的社会伦理思考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层出不穷,器官移植对于挽救器官功能丧失或衰竭的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该技术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进步,大量在过去难以治愈的器官衰竭者重获新生,其正面效果自不待言,但这一技术在恩泽人类,给人类带来莫大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空前的伦理冲撞,使患者、捐献者及病人家属、医生都陷入了不同的伦理困境。
同时,这一系列的伦理难题也使人类伦理背负起了沉重的十字架,如果我们对此置若罔闻,社会将有可能陷入混乱、灾难之中。
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难题,从多方面并试图在实践伦理层面上寻找其解决途径,引导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新出现的伦理问题,这不仅十分必要,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器官移植,来源,伦理问题,伦理对策器官移植是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是代偿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被损害、丧失的功能而无法挽救的器官的医疗手段。
器官移植是医学的进步,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随着该项医疗技术从实验阶段到目前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医学的发展与人们传统的观念、道德、伦理冲突逐渐暴露出来,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观和幸福观。
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新的审视和认知,认真反思我们已有的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是否完全解决;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普及,认真反思其给人类带来的利弊、以及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将从哲学的视角来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引导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新的伦理问题。
一、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及其必要性(一)器官移植的含义在明确什么是器官移植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器官。
辞海是这样规定的:“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能行驶一定生理功能”。
知道什么是器官后,我们就比较好理解什么是器官移植了;目前为止,医学界和学术界还未对其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百度给出的答案是:“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
大学生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认知与接受程度的调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器官和遗体捐献是一项伟大而具有挑战性的公益事业,对于拯救生命和促进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器官和遗体捐献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大众对于此类行为仍存在着诸多误解和偏见。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教育,对于器官和遗体捐献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往往较低,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和观念障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了解大学生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以及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器官和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才能为器官和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新生命。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分析影响其态度的因素,探讨大学生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教育需求和法律意识。
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我们希望提高大学生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认知水平,增加他们的接受程度,促进公众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研究大学生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态度,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我国器官和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1.3 研究意义器官和遗体捐献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拯救更多生命、促进医学发展和倡导社会公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器官和遗体捐献的潜在捐赠者和受益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推进器官和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了解程度、态度和行为倾向,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对器官和遗体捐献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研究结果也可以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进一步规范和推动器官和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2023中国心脏死亡捐献器官评估与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已进入发展新阶段,心脏死亡捐献(DCD)在器官捐献中的占比逐年下降。
为了更科学、规范地指导DCD器官的评估与应用,保障移植疗效。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和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在《中国心脏死亡捐献器官评估与应用专家共识(2014版)》基础上,综合近年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予以更新。
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肾移植;共识2015年全面开启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以来,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日趋完善。
为进一步规范心脏死亡捐献(donationaftercardiacdeath,DCD)器官科学评估与安全应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等,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和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中国心脏死亡捐献器官评估与应用专家共识(2014版)》进行更新,新版共识重点阐述心脏死亡判定标准、器官获取、质量评估及临床应用等内容。
新版共识也适用于我国过渡时期脑心双死亡捐献器官的评估与应用。
一.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与心脏死亡判定标准(一)我国心脏死亡器官献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属于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三大类中的〃中国二类(C-H)〃,即国际标准化DCD,或称无心跳器官捐献(non-heartbeatingdonation,NHBD)11-2]o DCD在全国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2019年、2023年及2023年中的占比分别为47.1%.41.7%及23.2%β(二)中国心脏死亡判定标准根据《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和《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流程和规范(2019版)》,心脏死亡的判定标准即呼吸和循环停止,生命体征消失。
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受者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作者:范琳琳黄海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第36期[摘要] 目的分析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受者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方法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简表(WHOQOL-BREF)为研究工具,对2016年3~9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移植门诊随访的64例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受者进行测评。
结果①64例随访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全国常模(P < 0.01),在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中,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于全国常模(P < 0.01),主观支持高于全国常模(P < 0.01)。
②在生存质量的4个维度中,生理领域得分低于全国常模(P < 0.01),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 < 0.01)。
③社会支持总分与生存质量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主观支持对生存质量总分呈显著正向影响(P=0.018)。
④客观支持与社会关系领域呈正相关(P < 0.05);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呈正相关(P < 0.05);单项低分项对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受者社会支持水平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两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医务人员应注重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采取方法有效利用。
[关键词] 肝移植;社会支持;生存质量;相关性[中图分类号] R6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c)-0093-04[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DCD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Guang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ilitary Command from March to September 2016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WHOQOL-BREF). Results①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otal scores of social support of 64 outpatients visited were lower than national norms (P < 0.01),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the scores of o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of support were lower than national norms (P < 0.01), the scores of subjective support were higher than national norms (P < 0.01). ②Among the four dimensions of WHOQOL-BREF, the scores of physical health were lower than national norms (P < 0.01), the scores of the domain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environment were higher than national norms (P < 0.01). ③The total scores of social suppor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s of WHOQOL-BREF (P=0.001), and the subjective support contributed most(P=0.018). ④Objective support scor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omai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P < 0.05), utilization of support scor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omain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P < 0.05), the items of low scores were negativecorrelated with the domains of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suppor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patients with DCD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ich affect by many factor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yed to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by medical workers, and take effective use.[Key words] Liver transplantation; Social support; Quality of life; Correlation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成熟运用,肝移植已经成功挽救了大批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命,成为延长肝衰竭患者寿命的唯一有效方法。
公民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是肝移植手术供体的重要来源之一[1]。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国内首家正式挂牌成立的的器官获取组织(OPO)[2],2006年开始开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移植工作[3]。
随着手术成功率和存活率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肝移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问题。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党团、工会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与物质的帮助与支援,反映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4],也是影响肝移植受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
本文通过对64例DCD肝移植受者的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状况的调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提高DCD肝移植受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16年3~9月,选取我院肝移植门诊随访的64例患者进行调查。
纳入标准:①供体来源为心死亡器官捐献;②首次实施移植手术,未合并其他严重疾病;③年龄18~70周岁,具有独立的读写功能,无明显认知障碍;④术后时间≥1个月;⑤自愿接受调查。
64例患者平均年龄(49.37±2.67)岁;其中,男54例(84.37%),女10例(15.63%);初中及以下学历16例(25%),高中学历16例(25%),大学及以上学历32例(50%);未婚3例(4.69%),已婚61例(95.31%);月收入2000元以下17例(26.56%),2000~5000元10例(15.63%),5000元以上37例(57.81%);支付方式:医保52例(81.25%),自费10例(15.63%),公费2例(3.12%);术后时间:1~12个月28例(43.75%),>1~3年16例(25%),>3~5年10例(15.63%),5年以上10例(15.63%);术后工作情况:参加社会工作18例(28.13%),半工作半休息13例(20.31%),休息33例(51.56%);原发病数量:1个42例(65.63%),2个16例(25%),3个6例(9.37%)。
1.2 方法由专人负责发放、讲解填写方法,患者自行填写,问卷当场回收。
本次调查包含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简表(WHOQOL-BREF)共3份问卷。
1.2.1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民族、宗教信仰、月收入、原发病、术后时间等。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5]编制,共10个条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方面,每个条目评分1~4分,满分为66分,总分越高表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单项得分≤2分为单项低分项。
1.2.3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简表(WHOQOL-BREF) WHOQOL-BREF 是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的简表,已在多个国家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8]。
2000年郝元涛等[9]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WHOQOL-BREF中文版,包含生理领域(7个)、心理领域(6个)、社会关系领域(3个)和环境领域(8个)及家庭摩擦、食欲和生存质量总评价共计27个条目,总分26~130分,其中,3、4、26项为反向计分,其余条目均正向计分。
各领域得分=该领域所属条目的平均分×4。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A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DCD肝移植受者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生存质量各领域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对社会支持总分、各维度与生存质量总分、影响DCD肝移植受者生存质量因素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DCD肝移植受者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与全国常模比较DCD肝移植受者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低于全国常模[10](P < 0.01),主观支持高于全国常模[10](P < 0.01),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全国常模[10](P <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