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苏民歌《无锡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295.90 KB
- 文档页数:3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音乐色彩作者:赵倩来源:《小演奏家》2013年第10期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元素,主要是东西文化的并置和冲突。
在乐器的使用上,既有西式交响乐队中的小提琴,又有中国的琵琶、二胡。
在音乐形式上,有低缓悲悯的交响乐旋律、天真无邪的教堂颂歌、抒情暗淡的小提琴音调和如泣如诉的二胡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又有代表秦淮妓女身份的世俗民间小调。
那么,在文化背景的铺陈和紧张、激烈、沉静、悲伤、悲壮等情绪限制的前提下,在电影配乐上,作曲家若想通过音乐为电影增色,就需要针对不同故事情节(场景)、人物形象及整体的情感基调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或主题音乐。
因此,这对作曲家的要求不低,至少要在中西音乐的创作中游刃有余。
评价一部影片的配乐,我们需要关注其是否具有较为完整的音画对位关系,亦即音乐和画面、音乐与故事、音乐与人物之间相互衬托、相互提升和形塑的互动关系。
通俗而言,即是说观众是否会因某一个影片的某一段情节记住一段旋律,或者因为其特定的配乐而对某一桥段和人物产生深刻的记忆。
答案若是肯定的,则其配乐即是成功的。
那么,对于《金陵十三钗》的配乐而言,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这里仅举两例以飨读者。
日军实施暴行一节,在音乐表现形式及与画面的统一性安排上,恰当迎合、引导了观众情绪爆发。
音乐形式主要有:交响乐、女声合唱和小提琴演奏。
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出现,音量低缓、宽阔舒张;女声合唱的颂歌抒情纯洁、满载凄楚;小提琴旋律清晰明亮,痛斥的情绪显而易见。
它们与侵略者的暴行和学生痛苦的叫喊声形成音画的对位和并置,侵略者的卑劣行为在音乐情绪的塑造中,愈发令人发指。
本来,单从情节而言,画面的构成及学生的尖叫声和鬼子的淫笑声,已能引起观众相应的情感反应,但是从视听统一的心理体验而言,似乎还存在些许缺失,需要有一定的引导使观众的情绪彻底发泄,那么,上述背景音乐则填充了观众心理的空白。
音乐的缓弛与故事情节的紧张形成的巨大反差和对比,是作曲家的精心设计,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抗衡的张力,更容易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摘要】《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展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经典电影,而其中的音乐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影的背景,并分析了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接着从选曲与运用、配合戏剧节奏、情感表达、角色情感呼应以及与电影主题的一致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了音乐对电影的影响。
结合以上内容总结了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整体效果,探讨了音乐在电影中的独特价值,并对音乐艺术进行了全面赏析。
该电影中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灵魂,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慨。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电影, 音乐艺术, 赏析, 选曲, 戏剧节奏, 情感表达,角色情感, 主题, 整体效果, 独特价值, 总结1. 引言1.1 电影《金陵十三钗》背景介绍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历史剧情片,于2011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南京保卫战时期13位南京女子的故事,以及她们与南京保卫战相关联的命运。
这些女子中有的是红十三队队员,有的是战时风云人物,有的是平民百姓。
影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当时南京市民在战火中的生活状态及心灵变化,同时也突出了女性在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坚强和感人一面。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南京保卫战为背景,通过展现13位女性的命运来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节设定和人物关系描写,展现了当时南京市民在抗战期间所经历的生活困境和心灵挣扎。
电影也呈现了南京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有着生动的再现。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背景介绍丰富而详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历史画卷。
通过对13位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命运的描写,观众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和温情。
1.2 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音乐在电影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加强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增强戏剧性,引导观众的情绪,并且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故事。
浅析江苏民歌《无锡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运用作者:秦焕然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3期摘要:清末北方《侉侉调》传入南方后与当地音乐和方言结合,被填以不同风格的歌词,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由吴语演唱的《无锡景》被广泛的传播了下去,使《无锡景》成为了吴歌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清末传遍大江南北,可见其时调历史悠久、传唱地域广阔,后《无锡景》经改编用于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环境、人物性格的塑造,尽显秦淮艺妓的风情也彰显影片的特色,成为影片一大亮点。
本文对该曲和其在电影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并从中得到些许启示。
关键词:无锡景;金陵十三钗;民歌;电影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08-02一、江苏民歌《无锡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之前在北方广泛传播的江苏民歌《无锡景》通过《侉侉调》而在南方广为盛传,民歌的流传经常伴随着变异,有时候会因时因地不断的变化,当遇到地方性语言的传染之后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导致民间音乐的题材和风格发生变化,同时音乐还在其他因素上适当的进行的变动,广泛流传于江浙沪一带,尤其是以吴语演唱的《无锡景》流传最为广泛。
《侉侉调》在南方流传过程中,“曲调的…侉味‟逐步变…糯‟,越发苏南化了。
”①已与当地音乐风格与色彩融合,吴岫明在《中国民歌赏析》中提出的观点是江苏民歌《无锡景》和南方的多个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包括《蒋老五侉侉调》、《上海景》、《杭州景》、《南京景》和《苏州景》。
《侉侉调》在北方变体中则较适合于叙事,周青青在《中国民歌》中也提到了这种看法,他认为与“无锡景调”同曲异词的北方民歌还有很多,其中包括《盼五更》、北方的《照花台》和河北获鹿民歌《探清水河》等。
江苏一带的民歌大致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民歌的风格曲调接近北方的北方方言区,这一部分指的是徐州一带,这一带与皖、鲁、豫等地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二部分指的是南北民歌的交叉地带,也就是说的广大苏北平原地区,这一带属于江淮方言区,因此是北方与南方吴语区的进行民歌过渡的地方,这一部分可以遍布到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第三部分指的是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也就是吴语区。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江苏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江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达方式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同时也成为了创作人员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旋律、歌词以及表达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首先,江苏民歌的旋律元素富有感染力和传统特色,其舒缓、优美、朴实的旋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声乐作品中,创作人员可以借鉴江苏民歌的旋律元素,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手法打造出独特的作品。
比如,在李宗盛的经典作品《多情剑客无情剑》中,他选用了江苏民歌的旋律并添加了一些新的音乐元素,使得这首歌曲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深受听众喜爱。
其次,江苏民歌的歌词元素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特别是表现爱情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歌曲,广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创作人员也可以运用江苏民歌的歌词元素进行创作,通过其深刻的表达方式打动人心。
例如,著名的中国歌曲《茉莉花》就是通过借鉴江苏民歌的歌词元素而创作出来的,该歌曲以简单、清新的歌词表达爱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最后,江苏民歌还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擂台唱法、小调唱法、说唱唱法等,使得江苏民歌在中国民歌中独具一格。
在中国声乐作品中,创作人员可以融合江苏民歌的表达方式,并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例如,在陈奕迅的《十年》中,他结合江苏民歌的说唱唱法和流行音乐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综上所述,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达方式成为创作人员的重要创作素材。
通过运用江苏民歌元素,创作人员可以为中国声乐作品注入新的灵魂与活力,让中国声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创新性和传统特色。
七年级音乐小调集萃歌曲《无锡景》教案小调集萃歌曲《无锡景》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学习江南民歌和民间音乐,增强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感悟江南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装饰音和波音及出现的地方语言“呀”、“末”等衬词所表现出的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歌曲《茉莉花》,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歌曲名字,哪个地区的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
一曲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格的歌曲,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笔下“日出江南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样的美景。
江南名城景致如画,江南小调如江南山水般秀丽,柔美、细腻.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江南民歌《无锡景》。
一歌曲学习:1、聆听歌曲《无锡景》回答问题: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委婉抒情、清新秀丽)歌曲表达的意思?这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江苏民间小调。
全曲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与特产,为五声宫调式,节奏如轻打的鼓点一般,旋律细腻秀美,旋法曲折,特点鲜明,衬词亲切温柔,富有地方特色。
用吴语演唱,则乡土气息散发得益发浓重。
2、学唱歌曲:(1)听听《无锡景》A 关注歌词内容介绍了江苏名城无锡的哪些特色用了哪些语气衬词B 关注旋律特点歌曲的结构乐句旋律的走向怎样师生讨论旋律---“音串”曲折下行的模进。
“小桥流水”形象的音乐化身。
结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
一曲多段词分节歌形式。
歌词---多语气衬词“呀”“末”。
柔和的语调让听者倍感亲切。
师总结《无锡景》歌词有很多版本大体都是生动地介绍无锡城的历史、风光、特产与城市发展新面貌的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
( 2)唱唱《无锡景》A 视唱歌谱。
击拍学唱难点解决曲谱当中的装饰音记号倚音、波音以及切分节奏的唱法。
B 普通话学唱难点解决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的唱法。
《无锡景》在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运用解读
邱爱金
【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7)004
【摘要】《无锡景》是江南民间小调,全曲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民族音乐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邱爱金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华语电影中民间歌曲的运用研究——以《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为例 [J], 郭秀敏;梁曼姝
2.配乐在影片中的“题眼”作用——以《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为例 [J], 张宁
3.重述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形象”研究--论《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影片对国家形象的女性化解读 [J], 李营营
4.浅析中西方音乐在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运用 [J], 宋晓梅
5.电影《金陵十三钗》配乐创作特色——以江苏民歌《无锡景》的再创作为例 [J], 梁瑞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语电影中民间歌曲的运用研究——以《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为例作者:郭秀敏梁曼姝来源:《云梦学刊》 2013年第3期郭秀敏1 梁曼姝2(1.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2.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摘要:随着电影产业化程度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且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华语电影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在全球崭露头角。
为了更加突出影片的民族性、强调故事发生时的历史环境,导演在背景音乐以及主题曲等的创作中大胆使用民族音乐的元素来配合影片叙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之,民族音乐开始在华语电影中广泛加以运用。
以《金陵十三钗》的音乐为例,分析民歌在电影配乐中的运用,并对华语电影通过民族化、本土化的音乐在国际电影市场竞争中获得青睐产生启示。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间歌曲;电影配乐;《金陵十三钗》;秦淮景中图分类号:J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3)03-0127-03电影艺术是一种集合视、听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融会了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优点,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视听相容的超强体验。
电影艺术以视听元素为核心,其中随着大众鉴赏水平的提高,音乐,作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越来越被重视。
影片叙事过程中,音乐配合、烘托出内容,两者共同诠释出电影的情感魅力。
在华语电影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背景、文化语言氛围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情节发展中广泛应用,使华语电影彰显出具有本民族独特风格的电影特征。
一、民族音乐和民间歌曲的内涵(一)民族音乐的概括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
总的来说就是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
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有传统音乐,又有现代音乐;此外,民族音乐还指目前流传的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
概括说来,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
81品 评电影音乐《秦淮景》中的民歌元素蒲 晶本文以苏南民间小调《无锡景》为研究方向,深入探讨了电影《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中的民歌元素。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认识本曲“前世今生”的发展过程,并通过谱面分析结合方言与评弹的演唱技法,塑造歌曲的形象与情感基调。
其次深入探究每一句的气息咬字、强弱快慢、发声方法、歌曲处理等演唱思维方式,并将之融合进中国地方小调的传统旋律色彩,从而能够使演唱者更加严谨细腻、贴切生动地演绎与诠释歌曲的意境色彩。
第二部分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电影艺术及新媒体中的运用,带给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新思考,在符合观众审美的同时又体现了古为今用、传承与发展的民歌新潮流。
《秦淮景》是作曲家陈其钢根据江南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选本歌为研究主题,一是旨在加强对江南小调及苏州评弹的学习,因为小调及曲艺对于民歌演唱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是民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探究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使人重新思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做到既符合观众审美,又顺应古为今用、传承与发展的民歌新潮流。
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演唱技巧,一是从谱面入手,歌词采用吴侬软语的江苏方言演唱,结合苏州评弹“说噱弹唱”的行腔走字,初步探索歌曲的强弱、快慢、衬词的演唱方式;二是从情感角度入手,把握歌曲的艺术风格,将自己带入歌曲之中,着重把握感情基调,更完美地诠释歌曲。
一、《无锡景》的概况与演唱技巧分析(一)《无锡景》的来源与发展现状《无锡景是江浙一带极具代表性的民间小调之一。
其母调为“无锡景调”,在南方又被称为“侉侉调”,清末时经优伶、戏子盛演,方言声韵皆极具讲究,口口相传,在江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
音乐内容多为歌唱地方民俗风情,传入无锡后,将无锡当地的风景填入歌词中,便出现了“无锡景调”的代表性民间小调《无锡景》。
到了清末,“无锡景调”已传遍我国大江南北,尤其在苏锡、华北、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流传甚广,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迥异,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异变,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曲调,较出名的有湖南民歌《侉侉调》、扬州小调《卖油郎》《五更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