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的历史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358.59 KB
- 文档页数:5
综合课-法理学绪论、法的本质与特征、法的起源与演进、法的作用与法的价值(二)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22.00)1.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必须紧抓统治阶级意志性、物质制约性两方面。
A项不符合法的统治阶级意志性。
C、D两项不符合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既执行政治职能即阶级统治的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即社会公务职能。
2.对法律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是______。
A.国家的历史传统B.国家的阶级结构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D.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本题考查法的两个本质之间的关系,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物质制约性)是法的第一层次本质(阶级意志性)的决定因素。
这里要特别注意法的两层次本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是同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并非是并列的,存在反映与被反映、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3.下列关于法的第一层次本质——国家意志的体现,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
A.法律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这说明法不可能是全民意志的体现,一定具有阶级性B.统治阶级的意志必须要变成国家意志,才能被视为法律C.表现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都是和其根本经济利益相关的意志√D.虽然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但法的内容也反映被统治阶级以及统治阶级的同盟阶级的某些要求和愿望法律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这说明法不可能是全民意志的体现,一定具有阶级性,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偏向性、倾向性。
因此,A项说法正确。
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直接等同于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必须要变成国家意志,才能借助国家机器来保证法律的施行。
因此,B项说法正确。
表现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下列特征:(1)整体性、统一性,即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个人的意志,而是经过一定斗争形成的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2)相关性,即体现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根本经济利益相关的意志;(3)非单一性,即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状况,故在一定情况下,法的内容不仅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也反映被统治阶级以及统治阶级的同盟阶级的某些要求和愿望。
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法律作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历史特殊性和社会属性。
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旨在揭示法律本质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并指出法律的产生与消亡都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密切相关。
首先,马克思认为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社会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通过国家强制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马克思指出:“法律本身是一个阶级的法律,而统治阶级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
”法律的规定和实施往往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依据,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特权地位。
因此,法律具有阶级性质,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其次,马克思认为法律是一种政治工具。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离不开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法律本身是受到一定政治意志的强制力。
”法律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政治效果。
统治阶级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关系,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且法律的内容和形式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和利益的制约。
第三,马克思认为法律的存在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密切相关的。
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必然伴随着法律的变化。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法律不能脱离物质条件和心灵条件去抽象地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法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法律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封建法律是统治阶级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法律则是维护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和压迫的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法律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工具。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揭示了法律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并指出法律与社会经济形态密切相关。
法律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法律也必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称,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中。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社会形态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源于其中包含的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深刻社会理论和政治思想的哲学体系,一直以来都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旨在理解人类的本质属性以及社会和经济条件如何塑造和影响这些属性。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强调了其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
1. 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可以追溯到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历史背景对于人的本质的塑造作用。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本质属性包括社会互动、合作和共同劳动等方面。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进程来发展和展现的。
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得以表现。
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历史性的,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的人的本质可能有所不同。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人的本质的重要影响。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它决定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的,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和机会都受制于经济结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它们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维护者,它们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因此,人的本质也受到上层建筑的塑造和影响,包括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3. 阶级斗争与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社会是由阶级对抗和斗争驱动的。
阶级斗争是人的本质发展和解放的动力之一。
不同阶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这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人的本质解放的前提,因为他们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最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4.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本质最终,马克思主义展望了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消除了私有制、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形态。
•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有人说,各国有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句话怎么理解?•3、结合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列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第一,从创立者以及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恩创立的,由后来各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创立者:马恩•继承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发展:马恩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理论阶段邓小平理论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阶段科学发展观阶段•第二,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第三,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第四,从教学体系建构来说,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中介)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应用(列宁语)科学社会主义——(逻辑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结、归宿和核心。
寻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是追求的社会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一致)、开放性(与时俱进实质是对开放性的进一步强调)。
唯物而辩证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首创,并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实践观点包含丰富的内容,它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强调注重“改变世界”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凭借其深刻和全面的观点,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独特的解释。
本文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的关系展开探讨,探索马克思主义在解释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由所有制和分配关系构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和改变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矛盾的冲突推动的。
这一观点为历史的理解和解释提供了基本框架。
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些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历史的演进。
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历史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和权力转移的过程。
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历史分析方法,即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鼓励人们从社会实践出发,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问题出发,全面分析社会现象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
这种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的特点和规律,对历史进行科学的解读和理解。
4.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进程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进程的解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发展的方向性、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阶级斗争的推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而这种发展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进行的。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高形态的社会制度,它取消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实现了社会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
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表明了生产力的变革和阶级关系的转变。
这种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理解和解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和差异。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法哲学
摘要:
一、马克思法哲学概述
二、马克思法哲学的主要内容
1.法律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
2.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3.法律与社会公平正义
三、马克思法哲学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马克思法哲学概述
马克思法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法治和司法的理论和观点。
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揭示了法律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法哲学为我们认识法律、分析法治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法哲学的主要内容
1.法律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通过立法来维护自身利益、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
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法律体现不同阶级的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成为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2.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指出,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法律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而变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法律与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认为,法律应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尊卑、强弱,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法律将逐步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三、马克思法哲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法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法律现象、分析法治问题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