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独立性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共3篇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随着公司治理的不断深入,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保障公司治理公正、规范企业行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是,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仅仅是对董事会决策的保障,也是对公司利益的保护,更是对投资者信心的维护。
那么,什么样的独立董事才是真正的独立呢?首先,独立董事必须不具有与公司利益的利害关系。
独立董事不能是公司管理层、股东、员工、竞争对手或重要供应商、客户等的代表或委托人。
这保证了独立董事不会因既得利益而偏袒某一方。
其次,独立董事应当具有充分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这体现在审查、评估公司的关键信息以及提出必要的疑问和建议时的专业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此外,独立董事还应当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职业背景。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董事会决策和监督业务方向,保障公司经营和品牌形象的长期稳定。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更是至关重要。
上市公司面临更加宏观的市场竞争和监管,处境也更具有复杂性和敏感性。
因此,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更为凸显。
但是,一些非独立的董事,也许因某些原因或利益得失而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偏袒某一方,从而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因此,在上市公司选择独立董事时,需要对独立董事是否熟悉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其与公司存在的任何利益关系等进行更加严格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
印度公司治理专家恰尔(Narayana Murthy)曾指出,独立董事应该具备一种“另类思考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公司发掘潜在问题和机遇。
同时,独立董事也可以发现那些管理层认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却并不是真正的问题。
这不仅有助于公司不断地创新发展,还可以防范管理层犯下重大错误,为公司治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衡量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的一个关键指标。
浅谈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摘要】目前独立董事制度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来源于独立董事科学、客观、公正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行为,对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制衡,保护中小股东及各方面的利益等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现实生活中,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主要是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没有得到保证,独立董事很难独立。
本文就怎么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性;改进与完善一、独立董事的相关理论独立董事制度是包括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规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角色和作用、必备的素质能力、推选与任免程序、任期、报酬、独立董事会议、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机构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
独立董事最根本的特征是独立性。
所谓独立性是指独立董事必须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序、行权等方面独立,不受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限制。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格上的独立性;二是产生程序上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选聘、任命等一系列程序上保持独立;三是经济上的独立性,经济上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从表面上去理解,独立董事只要认真工作、尽职尽责,并就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就应该获得与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应的报酬,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行权上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意见能够得到尊重和执行。
二、独立董事建立的理论依据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必然面临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如何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减小企业的代理风险,控制代理成本,成为公司治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代理成本的降低,必然要求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效率,同时又必须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所以希望通过创立独立董事制度来改变经营者决策权力的结构,达到监督、制衡的作用,从而保证经营者不会背离所有者的目标,促进代理与委托双方利益的一致,提高运营效益。
也就是说改革经营管理者权力配置结构来促进经营管理层的安全有效运行,从而减少代理成本。
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独立董事是指在公司董事会中独立于公司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一类董事,他们的任职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独立董事应具备独立性。
独立董事不能与公司或其控制人存在任何利益关联,不能有利益冲突的情况发生。
独立董事应当独立思考,客观公正地行使职权,不受任何个人或组织的影响。
第二,独立董事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
独立董事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能够全面理解和分析公司的业务状况、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独立董事应具备相关行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三,独立董事应具备良好的声誉和职业操守。
独立董事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不得有违法违纪行为。
独立董事应当以诚信为本,保护股东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司的长远利益。
第四,独立董事应具备时间和精力的充分投入。
独立董事的任职是一项重要的职责,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独立董事应当积极参加公司董事会和相关会议,关注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及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独立董事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独立董事应能够与其他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股东进行有效沟通,能够积极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工作,能够与董事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公司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是确保其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职权,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监督的基础。
只有具备独立性、专业知识和经验、良好的声誉和职业操守、时间和精力的充分投入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才能胜任独立董事的角色。
[我国独立董事的冷思考]我国独立董事案例独立董事制度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随后在英国和法国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我国从1997年开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1997年12月,证监会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以选择性条款的形式首次引入独立董事,“公司根据需要可以设立独立董事”。
2001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意见,希望通过独立董事制度的确立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8月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在董事会中加入与公司没有利害关系的独立董事,寄望独立董事能从客观、公正的立场监督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业务有效执行。
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严重问题,从不服处罚的郑百文独立董事状告证监会,到乐山电力独立董事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做专项审计,再到伊利股份独董风波,自从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推广以来,有关独立董事的负面风波不断。
与此同时,从伊利股份和乐山电力,到被严义明作为抨击目标的科龙电器,人们无奈地看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竟然是依靠个人的“良知”,而非有效的制度安排来保障的。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深入的反思。
一、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实施的缺陷就与公司经营者无重大利害关系,而能进行客观、公正的独立监督的设想来说,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其出发点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环境及文化背景,而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在各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那么要保证其制度有效的实行就值得怀疑了。
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现阶段实施中存在以下的几点缺陷:1、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强成熟市场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独董制度,在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却遭遇“水土不服”。
这使得过去的5年中,关于“花瓶”的指责一直纠缠着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们。
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
《上海证券报》2004年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三分之一的独董在董事会表决时从不说“NO”,35%的独董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高管有分歧的独立意见。
我国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问题概述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层和大股东的董事,他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而是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和大股东进行监督和建议,维护公司的公平公正和合法合规。
在我国,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职责和权利都得到了明确规定。
但是,独立董事在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如独立性不足、工作难度大、收益不足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1. 独立性不足。
大股东往往在公司内部有较大的话语权,容易对独立董事产生影响,使其难以保持独立性。
2. 工作难度大。
独立董事需要在公司的各个领域进行监督和建议,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知识,因此工作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3. 收益不足。
独立董事的收益相对于其他董事较低,使得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担任独立董事,导致独立董事队伍的质量不高。
三、对策建议1. 加强独立董事培训。
针对独立董事的特殊职责和要求,加强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和监督能力。
2. 增加独立董事收益。
对独立董事的报酬进行合理提高,使其收益水平与其他董事相当,提高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完善独立董事选任方式。
加强对独立董事的选拔程序和标准,确保选任的独立董事独立性和专业水平,提高独立董事自身的职业声誉和公司的形象。
4. 对独立董事进行有效监管。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独立董事进行有效的监管,加强对独立董事的考核和评估,确保他们的独立性和监督效果。
总之,对于我国独立董事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增强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维护公司的公平公正和合法合规。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学院(中心、所):山西大学法学院专业名称:民商法学课程名称:论文题目: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授课教师(职称):研究生姓名:李杰年级:研究生二年级学号:201321803002成绩:评阅日期: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年月日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油气行业最大的生产和销售商,于2007年决定采用境内市场IPO方式进行融资用于油气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改制方案的制定使得经过改制而设立的股份公司在资产、财务、人员等各方面都具有了独立性,然而对其更重要的是改制后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纵观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历程,虽然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制约其作用发挥的关键原因正是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缺失。
本文将结合案例中的一些情形,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进行独立性原因缺失的探讨,提出相应的独立性保障方案,从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作用的发挥。
一、我国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原因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大多都是原有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之后形成的,公司在治理模式上采取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和代表职工等相关者利益的监事会所构成的“二元制”治理模式。
其主要存在两个矛盾:一是董事会与中小股东的利益矛盾。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都是有股东大会选举的,但是在国有股份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大股东不仅能操纵董事会也可以操纵监事会,由此选举的董事会成员自然可以代表大股东的利益,而监事会的监督也只能是流于形式。
在董事会决策时,会出现全然不顾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
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利益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经理层受雇于董事会,负责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
但是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国有股份一股独大的情形,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对管理层的约束也会流于形式,会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探讨摘要: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
因此,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障问题就更加突出。
文章以独立董事独立性为研究对象,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力求为完善公司治理中所采用的这项制度有所裨益。
标签:独立董事独立性公司治理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理论上是指除了董事身份外与公司没有任何其他契约关系的董事,他们既不是公司的雇员及其亲朋好友,也不是公司的供应商、经销商、资金提供者,或者向公司提供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服务的机构职员或代表,与公司没有任何可能影响其对公司决策和事务行使独立判断的关系,也不受其他董事的控制和影响。
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董事会成员基本上以原来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为主,致使董事会被大股东把持或“内部人”控制,没有形成健全的董事会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董事会中,超过50%的董事是由一个大股东委派的,超过50%的董事属于公司内部的执行董事。
外部董事对公司的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许多公司尚未设立外部董事。
在董事会被国有大股东把持的情况下,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它受制于上级主管部门,只需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决策时只从大股东或自身利益出发。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比例过高,高达60%以上。
两职合一虽然有利于提高其创新自由度,但却削弱了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而且权力过分集中,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一、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独立董事的提名和选举机制不健全独立董事的选任,尤其是提名,是独立董事能否发挥其独立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存在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实际上是由控股股东直接掌握的,因此在實际中,独立董事的选任过程中是很难体现出中小股东的意愿的。
独立性提高探讨如何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提高独立董事独立性一、引言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其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
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在国外比较流行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独立董事制度便被引入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
但独立董事制度贯彻实施五年多以来,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和基础,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缺失,正在从根本上动摇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
二、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因素分析1.独立董事的选举机制。
在我国“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中,持有50%以上投票权的股东就可以控制董事会任命,再由董事会提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便成为大股东的“次级附庸”,独立性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在独立董事独立公正的前提下,独立董事的提议或意见如果有悖于大股东、管理层的意愿,很可能面临被罢免的风险。
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显示,在担任或曾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4000人中,有10%属于非正常离职;独立董事在行权时,可能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选择沉默或不作为。
由此可见,独立董事的退出机制不完善,也会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2.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显示,止到2004年6月为止,沪深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超过半数来自财会经济类专,11%为法律专业,44%为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可见,中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人才来源结构不尽合理。
唐清泉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不同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后发现,没有哪一种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更好的表现;只有公司既聘请来自企业界,又聘请来自非企业界的独立董事,且比例均衡时,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才有更好的表现。
3.独立董事知情权。
根据《上海证券报》中国独立董事现状调查,35%的受调查独立董事表示,未能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知情权,或获取足够支持自己做出独立判断的信息。
即使没有故意的误导和信息歪曲,独立董事们的决策和判断也必然受到影响,独立性难以真正发挥。
独立董事独立性思考
《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应当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
同时,《治理准则》第五十二条也指出,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许多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期望很高,常常就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以及资本运营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要求独立董事做出评价、分析和判断。
我们认为,上市公司财务独立董事在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在健全与评价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可能会有所作为。
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我国独立董事存在现状
所谓“独立董事”,即指在经济利益上、人事关系上独立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之外的外部董事,因此,《指导意见》指出,“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他们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从大公司、政府退下来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二是具有财务(含会计、审计、资本经营)、律师等方面专业的人才;三是化工、电子、生物等高层次方面的技术人才。
作为上市公司外部的非执行董事,除了第一类少部分人才外,第二类与第三类人才都有人们所称的第一职业,即我们称其为本职工作,而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只是他们的第二职业或兼任职业,这就形成了独立董事的“双重身份”。
独立董事的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但是,这种双重身份给独立董事的事务执行带来两难境地: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时间安排上的矛盾。
大部分独立董事都有其本职工作,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他们推到上市公司的前台;独立董事资源的稀缺还可能使有的专业人士身兼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这就形成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时间安排上的矛盾:既要花时间完成本职工作,又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完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职责,这样就很难保障独立董事的知情权。
二、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理解
(一)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性。
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针对第三者而
言的,即独立董事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经理层与内部董事、大股东及公司的身份。
形式上的独立可以依靠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加以限定来实现。
但形式上的独立只是“独立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真正的独立,还必须同时满足实质上的独立,即要求独立董事与经理层和内部董事、大股东及公司之间必须毫无利害关系,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其做出客观、独立判断的事务。
人们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质疑,正是源于对其实质性独立的疑惑。
为了使独立董事有动力去履行职责,需要为其提供与其承担责任相对称的补偿或报酬。
但这样又使独立董事与经理层和内部董事、大股东及公司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关系,可能影响其实质上的独立。
这点正是人们对独立董事制度质疑的焦点,也是解决的难点。
(二)独立董事独立性重要性层次的理解。
在现代公司中,代理问题无所不在,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就在于如何使与公司没有利害关系的独立董事,以客观、公平、冷静的态度,评价公司经营者的表现、判断经营者的能力及确立适当的报酬机制,以促使公司代理人或经营者追求公司利益,从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也就是说,该制度的核心在于保证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那么,这种有效监督机制何以达成呢?关键就在于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就这句话而言,看上去是重义反复,但实际上不尽然。
这里所谓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独立董事对任职的上市公司具有独立性。
独立董事之所以独立,除了职务所获得的报酬之外,与任职的公司没有任何意义的利益关系,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
美国安然公司的独立董事之所以不能尽其职责,就在于他们或是与公司有业务关系,或接受研究资助、或是有关联交易等。
只有独立董事与所任职公司没有任何利益关联,才能不受既得利益左右,并客观、公正地评估公司所发生的事情及经营者的行为。
二是自身的独立性。
这点主要表现在不仅要满足法定的任职标准,即具有一定的任职资格,而且还在于个人有能力与条件来履行其独立董事之职务,并为其职务承担责任。
因为,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仅是担任该职务的最低标准或一种准入许可。
独立董事所任职公司面临的情况可能复杂得多。
特别是由于公司及行业的差异性,使得独立董事应该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来明辨公司的经营状况,并对公司的未来给出自己的建议。
还有,既然独立董事的行为完全由自己的意志所决定,它就应该对其行为负责,就得严格受制于该职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如果一个独立董事没有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了解,或不受制于该职务的激励约束机制,那么其自身的独立性也就不存在了。
三是与外部股东的独立性。
因为独立董事既不是公司经营者的代言人,也不是外部投资人的代表。
他所能够做的就是站在公司根本利益上监督公司的经营者,听取外部投资者的意见,从而协调好整个公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并为之找一个较好的均衡点。
这样对公司、投资者及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三、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制度保障
在现行独立董事制度中,用于保证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有:
(一)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
我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了7种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
包括:在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或者是上市公司前十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在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以上的股东单位或者在上市公司前五名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和最近一年内曾经具有前三项所列举情形的人员;为上市公司或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人员。
从这些规定看。
它着重是从独立于经理层和内部董事、大股东方面考虑的,而对于公司的独立方面,规定的不是很详细。
有可能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出台的背景有关,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因此而忽略这一要求,适当时还应对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
(二)独立董事的提名与选举。
现代公司制一般实行“资本民主”,即实行一股一票制,如果独立董事的选举依然沿用这种模式,占据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的大股东就可以利用选票优势来控制独立董事的选举。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使中小股东拥有足够选票权来选择独立董事的选票方式。
一种方式是累积投票制,它规定股东在投票时,可投票数等于其所持股份数乘以所要选举的董事人数,股东可以将这些票全部投给一个或若干名董事;另一种可供考虑的方式是允许中小股东征集选票权,这样可以使分散的选票权予以适当的集中,但这种方式在大股东占绝对控股地位时作用有限。
对于独立董事的提名,一般应由一个独立的提名委员会向公司股东大会推荐。
那么,公司首次聘任独立董事以组成提名委员会又如何解决呢?较可行的做法是,允许中小股东以一定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如我国证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证监会、单独或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
同时,在独立董事选举中应尽量公开,如在召开股东大会前,将候选人的资历、背景与公司有无关系等情况予以公布。
为了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监管机构可以考虑以适当的方式介入,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独立性进行审核。
具体到选举中,应尽量使用累积投票制或征集选举制等方式。
(三)独立董事的外部约束。
独立董事的外部约束主要来自于以下三方面:
1、法律责任约束。
在国外,法律一般都规定,独立董事要对参与赞成的失误决策或违法决策负连带赔偿责任。
这一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使其必须在行使特别职权时保持独立。
当然,与此同时,必须完善配套
责任保险制度,以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制的风险。
2、声誉机制约束。
独立董事大都由学术教育界和企业界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这些人士往往很看重社会声誉。
如果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能表现出应有的独立和客观,无形中将极大地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并拓展他们的未来市场。
3、市场约束。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专门对公司高管人员的经管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机构,它们以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方式,依赖市场化运作来谋求生存,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决定独立董事的选任,以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来促使独立董事忠实、谨慎地履行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