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7 自读文本 短文两篇(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5
课时分层作业(二)听听那冷雨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52662010】①进入初冬季节后,时有寒风吹拂,尤其是早晨,走在街头上,有一种料料峭峭....的寒意袭来,让人不自主地将脖子缩一缩。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圣保罗在他的书信里,说过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为这福音的奥秘,做了带锁链的使者。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②⑤⑥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④⑥A[①料料峭峭:指春寒,略带寒意的意思。
用来形容冬寒,适用对象错误。
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用来形容社会生活画卷,符合语境。
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用来指从事另外的专业,不合语境。
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用来形容《封神演义》和《聊斋志异》对后世的影响不相上下,望文生义,可用“并驾齐驱”。
⑤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惊,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后多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用词符合语境。
⑥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西南财大知名教授大闹机场”的新闻被不少媒体和报纸报道,引发网友热议,涉事教授的行为,引发了师德何在的叩问。
B.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C.广东省《融合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学业分层测评(十)[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21680080】(1)小张由于开始不喜欢法学专业,加上刚进大学时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大一时经常宅在寝室里,____________地过了一年。
(2)阿Q本来是看打架的,但不知道为何却挨了别人几拳,一时____________起来,等他清醒了,打架的人不见了,只有几个看客还饶有兴趣地望着他。
(3)当日中午,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到群众报警,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在自己经营的建材店里坐了很久,__________,可能是走失人员。
A.神志不清昏头昏脑浑浑噩噩B.浑浑噩噩昏头昏脑神志不清C.昏头昏脑神志不清浑浑噩噩D.神志不清浑浑噩噩昏头昏脑【解析】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
昏头昏脑:形容头脑昏沉,不清醒,糊里糊涂。
神志不清: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
“浑浑噩噩”与①句中的“迷茫”语境相符。
“昏头昏脑”与②句中的“清醒了”语境相符。
“神志不清”与③句中的“走失人员”语境相符。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尤其是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这个观点否定的人很多。
B.美育在学校的遭遇,应该主要归咎于当下教育强大的应试属性,在分数定前程、成绩决定命运、唯升学率独大的教育话语体系中,以美育课程育人难免沦为空话。
C.论坛上,嘉宾们紧扣“创业成就梦想创新开拓未来”的主题,就“‘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创业的机遇与挑战”“青年创业与城市文化”等话题上进行交流。
D.航空公司付费选座虽然不属于政府定价领域,但航空公司在推出付费选座前应该听证或者预告,这样容易引发争议,也不符合国有控股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解析】A项,表意不明。
“否定的人很多”在本句中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很多人否定语句前半部分的观点,一是语句前半部分的观点否定了很多人。
学业分层测评(四)[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21680029】A .其孰.能讥之乎 孰:谁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辅助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 D .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完全 【解析】 C 项,谬:使……错,弄错。
【答案】 C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 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 C.⎩⎨⎧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蚓无爪牙之.利 【解析】 B 项,得,均为“心得,收获”;A 项,观,前者是“景象”,后者是“观察”;C 项,以,都是连词,前者是“因为”,后者相当于“而”;D 项,之,前者为代词,他;后者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21680030】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B.火尚足以明.也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解析】C项,与例句同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A、B两项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D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答案】 C4.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此余之所得也④所谓“前洞”也⑤遂与之俱出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⑥/②③④⑤【解析】①⑤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②③④判断句,⑥状语后置句。
【答案】B[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
石门亭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
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
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课时分层作业(七)短文两篇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①将在京剧院演出的《四郎探母》,王蓉蓉、胡文阁领衔的实力阵容,让德州观众翘首以待....。
②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不绝如缕....。
③在科学家眼中,做科研需要一种“至善”的精神,一种对完美、极致的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
④生命只有一次青春,高中生正处豆蔻年华....,要选择追求,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感受生命的色彩,做青春的主人。
⑤国民党中常委江硕平表示,感谢洪秀柱完成现阶段任务,抛砖引玉....,对党贡献很多,当前本党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需共同努力。
⑥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右绌..,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A[①翘首以待:把头高高抬起,含有期盼的成分在里面。
②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不恰当。
应用“不绝于耳”。
③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④豆蔻年华: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用错对象。
⑤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谦敬失当。
⑥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年来,公安部推出一系列涉及面广、影响力较大的出入境政策,吸引了很多海外优秀人才来华络绎不绝。
B.要形成健康绿色的网络传播生态,除了依靠法治手段,还要重视网络伦理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
C.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从不屈服于权威的压力,从不徇私情,坚持做到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D.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保持既有理又有礼的大国风度,塑造温和而自信的国际形象。
D[A项,句式杂糅。
可以删去“络绎不绝”。
B项,成分残缺。
模块综合测评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
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
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就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看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
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
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
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与和谐。
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说:“欲令众山皆响。
”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
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的答答的声音,这是画家微妙的音乐感觉的传达。
其实不单绘画如此,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
再说“生动”。
谢赫提出这个美学范畴,是有历史背景的。
在汉代,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飞动、虎虎有生气的。
画家喜欢画龙、画虎、画飞鸟、画舞蹈中的人物。
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
所以,谢赫的“气韵生动”,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美学要求,而且首先是对汉代以来的艺术实践的一个理论概括和总结。
谢赫以后,历代画论家对于“六法”继续有所发挥。
如五代的荆浩解释“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笔法记》)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
这样把自我融合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为典型的形象了。
这样的形象就能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余地。
所以黄庭坚评李龙眠的画时说,“韵”者即有余不尽。
自读文本短文两篇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追求成功的过程当中,我们十有八九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困难,一定会碰到瓶颈,也一定有“头撞南墙”的时候。
《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他先当众表演移山,然后故事的结局足可让你回味三日不止——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
“移山大法”启示人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如果无法说服他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能力;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赏读: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
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赏读: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赏读: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
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
学业分层测评(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21680056】(1)汪忠玉自幼喜爱绘画,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他的笔下________,花团锦簇,竞相开放,鲜艳欲滴。
(2)税收优惠政策纠错不能________,而是要留出缓冲空间,让企业形成新的预期,经济形成新的平衡。
(3)蜀绣针法讲究,具有________、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这得益于疏朗的构图、清秀细密的纹样和优雅尊贵的审美韵味等。
A.一蹴而就一气呵成一挥而就B.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一蹴而就C.一挥而就一蹴而就一气呵成D.一气呵成一蹴而就一挥而就【解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
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也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一蹴而就”指一下子完成,符合②句语境,这就排除了A、B两项:“一挥而就”指绘画快,符合①句语境;③句中的“气韵连贯”与“一气呵成”语境相符。
【答案】 C2.(2016·全国丙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解析】本题从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成分残缺。
乱加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去掉“随着”或者“使得”。
B.成分赘余。
“如果有一天”“的时候”重复,去掉“的时候”。
D.语序不当。
将“历时三年”放到“开展的”之后,同时在“历时三年”之后加“的”。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之”通常有以下五种用法,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的标志(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4.揣摩作者的精妙构思,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
开头以类比发端,用、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
中间从、、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最后奇峰突起,列举三位古人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
(2)《爱莲说》以为线索,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争名夺利者的厌恶,对完美道德者的礼赞。
5.理解填空。
(1)《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中表明莲具有高雅、庄重气质的句子是:。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陶后鲜.有闻()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023-2024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第③段横线内,应填入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1.(2)对第②段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3)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加以赏析。
1.(4)这篇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条写出。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1.(5)作者将记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请作具体分析评价。
A. 耳耶B. 矣乎C. 也焉D. 者哉【答案】A【解析】(1)“窃念墩不过土一抔”为陈述句,陈述句结尾可用耳、矣、也,结合“不过”一词可以得出句末应该是“罢了”,故选A。
【答案】B【解析】(2)“知”在这里是“知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B。
【答案】(3)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奔涌的雪白闪亮的江水比作“烂银坌涌”,将“江中帆樯”比作“月中桂影”;而远处的“高壤”则如天空中央高而四周下垂的形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观长江的壮美景色。
【解析】(3)此题答题步骤为:明确修辞,解释修辞的表现,明确修辞的效果。
这里明显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观长江的壮美景色。
【答案】(4)①与好友游览胜景的快乐;②人生苦短,乐景少而易逝的感伤。
【解析】(4)文中关于情感的词句有“三人者喜”、“自喜其美”、“以是执笔而悲也”,根据这三句以及其前后文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5)第①段议:佳节、胜境、名流齐具,是难得乐事,引出下文。
第②段叙:叙事情缘起,叙不速之客,叙游览缘由。
第③段先叙后议再抒情:记游览经过,绘眼前美景;怀想古人,生发感慨。
第④段先叙后议再抒情:叙归来享美味、饮美酒,再发议论、抒感慨。
学业分层测评(七)[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汪忠玉自幼喜爱绘画,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他的笔下________,花团锦簇,竞相开放,鲜艳欲滴。
(2)税收优惠政策纠错不能________,而是要留出缓冲空间,让企业形成新的预期,经济形成新的平衡。
(3)蜀绣针法讲究,具有________、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这得益于疏朗的构图、清秀细密的纹样和优雅尊贵的审美韵味等。
A.一蹴而就一气呵成一挥而就B.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一蹴而就C.一挥而就一蹴而就一气呵成D.一气呵成一蹴而就一挥而就【解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
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也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一蹴而就”指一下子完成,符合②句语境,这就排除了A、B两项:“一挥而就”指绘画快,符合①句语境;③句中的“气韵连贯”与“一气呵成”语境相符。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解析】本题从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成分残缺。
乱加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去掉“随着”或者“使得”。
B.成分赘余。
“如果有一天”“的时候”重复,去掉“的时候”。
D.语序不当。
将“历时三年”放到“开展的”之后,同时在“历时三年”之后加“的”。
【答案】C3.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B.①④②③⑤C.②⑤③①④D.①④②⑤③【解析】排序的关键是确定首句,综合这五句话,谈的是“信念”问题,因此容易确定首句是第②句,而⑤是对②的解说,③句中的“还要加上一点”承接⑤,由④句中“可是发展到现代”可以判断其应放在第①句后面。
【答案】 C4.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数学语言学”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不超过65个字)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差别悬殊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
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
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
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
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时抓住几个关键句:“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目的是“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和“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
【答案】“数学语言学”是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并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5.依照下面数字的对话,再写两组对话。
要求:符合数字的外形和结构。
示例:9看见6说:没事儿玩什么倒立啊。
0看见8说:胖就胖吧,系什么腰带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重在考查仿写能力。
解答时首先选取一对数字,对它们的外形进行对比分析,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联系实际生活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一)7看见2说:别以为你跪着我就会嫁给你。
(示例二)2看见5说:哟,几天没见,就抬头挺胸,真是太不谦虚了。
6.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从构图的分支关系来看,“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总体分“活动”和“讲座”两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几项具体内容。
要按顺序介绍清楚“活动”和“讲座”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
做到内容全面,表达连贯,语言简洁,不要超过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探索新的光源陶诗秀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盏白炽灯,标志着电光源应用的开始。
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电光源存在着温度高、光效低的缺点(只有10%的电能转变为光能)。
20世纪40年代,人们由萤火虫发光得到启示,发明了日光灯,它的温度较低,光线柔和,光效较高(比白炽灯高4倍),使用寿命长(为白炽灯的7—10倍),此为第二代光源。
第三代光源是高压钠灯,它光效高,透雾性强,光色较好,其亮度是日光灯的2-2.5倍,较日光灯节电60%,但是,无论是日光灯还是高压钠灯,与萤火虫发的光相比,都相形见绌。
萤火虫的光有下列优点:一是发光过程不产生辐射,为冷光;二是发光效率高,能直接将100%的化学能转变为光能;三是光线柔和,适宜于人的眼睛。
因此,对于这种光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早在晋朝,即有“囊萤读书”的故事。
《古今秘苑》一书中也记载着我国渔民利用荧光捕鱼的事例。
渔民把光细菌涂在钓饵上,诱鱼上钩。
另一方法是将羊的膀胱吹胀,装入百余只萤火虫,放入深水中,引诱鱼虾,而捕取之。
1900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的“光学之宫”里,没有一盏电灯,却格外明亮。
原来人们用一个容积为25升的玻璃瓶,培养从死的乌贼身上取下来的发光细菌,这些发光细菌发出的光像皎洁的月光一样,照亮了整个展览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从一种发光的海生甲壳动物体内提取发光物质的干粉末。
这种粉末只要与水接触,便可产生瞬息的生物光。
当时就用这种光源作为闪光灯。
近几年,对生物光的研究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方面从萤火虫等生物体的发光器中分离出了纯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等,另一方面又用化学方法合成了荧光素等物质。
如今由荧光素、荧光素酶和腺苷三磷酸等混合而制成的冷光源,已开始在含有易爆性瓦斯的矿井中充作照明灯,在弹药库中用作指示灯,或为“蛙人”提供水下发光灯。
由于没有电源,不会产生磁场,因而,可在这类光源的照明下,从事清除磁性水雷的工作。
我国纺织工业部门还生产出了夜光花布。
赫劳特等人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研制成一种人造生物光源。
现已作为商品投入国际市场。
这种人造生物光源由4种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即双草酸酯、荧光剂、过氧化氢和催化剂。
其发光机制为:双草酸酯被过氧化氢氧化,释放出能量,此能量传给荧光剂,使它产生荧光,催化剂可加速反应的过程,使发光强度增高。
近年来,生物光源还逐步应用于枪炮瞄准器,夜间作战地图,船只和飞机的罗盘及各种仪表、夜光表等。
由此可见,生物光对于国防、渔业、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有删改)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代光源是白炽灯,1879年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盏白炽灯,这是人类光源应用方面的一个伟大成就,尽管电光源温度高、光效低。
B.第二代光源是日光灯,相对于白炽灯而言,它的温度较低,光线柔和,光效较高,使用寿命是白炽灯的7-10倍。
C.第三代光源是高压钠灯,它光效高,特别是对雾的穿透能力强,光色也比较好,亮度高,比白炽灯节电60%。
D.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都是人类对光源进行研究利用过程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特别是高压钠灯,光效高而节能。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选项内容主要涉及对三代光源不同特点的论述,信息区间主要在第1段,考生要注意分析选项表述的内容与原文在本质上有没有改变。
C项,“高压钠灯……比白炽灯节电60%”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较日光灯节电60%”。
【答案】 C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尽管已经获得了第三代光源——性能优异的高压钠灯,但仍然重视对萤火虫的光的研究,因为它具有发光过程不产生辐射、发光效率高、光线柔和的优点。
B.中国对生物光认识与运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囊萤读书”的故事表明早在晋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生物光运用到生活中。
C.晋朝人将生物光运用于捕鱼作业当中,把光细菌涂在钓饵上,诱鱼上钩;将羊的膀胱吹胀,装入百余只萤火虫,放入深水中,诱捕鱼虾。
D.现代社会人们仍在尝试运用生物光,1900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的“光学之宫”里,那“像皎洁的月光一样”的光亮,便是发光细菌发出的。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选项内容主要涉及第三代光源的特点、人们对生物光的认识与运用情况,对比时要注意运用的时代、领域等方面的信息。
C项,“晋朝人将生物光运用于捕鱼作业当中”表述有误,原文是说“《古今秘苑》一书中也记载着我国渔民利用荧光捕鱼的事例……而捕取之”,没有明确指出朝代。
【答案】 C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人从发光的海生甲壳动物体内提取发光物质的干粉末,让其与水接触产生生物光,制作了闪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