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基本理论共32页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32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概念整理工程热力学第一章、基本概念1.热力系: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人为地选取一定范围内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称为热力系(统),建成系统。
热力系以外的物质称为外界;热力系与外界的交界面称为边界。
2.闭口系:热力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开口系:热力系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绝热系:热力系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孤立系:热力系与外界无任何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3.工质:用来实现能量像话转换的媒介称为工质。
4.状态:热力系在某一瞬间所呈现的物理状况成为系统的状态,状态可以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两种。
5.平衡状态: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实现平衡态的充要条件:系统内部与外界之间的各种不平衡势差(力差、温差、化学势差)的消失。
6.强度参数:与系统所含工质的数量无关的状态参数。
广延参数:与系统所含工质的数量有关的状态参数。
比参数:单位质量的广延参数具有的强度参数的性质。
基本状态参数:可以用仪器直接测量的参数。
7.压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垂直作用力。
对于气体,实际上是气体分子运动撞击壁面,在单位面积上所呈现的平均作用力。
8.温度T:温度T是确定一个系统是否与其它系统处于热平衡的参数。
换言之,温度是热力平衡的唯一判据。
9.热力学温标: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而不完全依赖测温物质性质的温标。
它采用开尔文作为度量温度的单位,规定水的汽、液、固三相平衡共存的状态点(三相点)为基准点,并规定此点的温度为273.16K。
10状态参数坐标图:对于只有两个独立参数的坐标系,可以任选两个参数组成二维平面坐标图来描述被确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坐标图称为状态参数坐标图。
11.热力过程:热力系从一个状态参数向另一个状态参数变化时所经历的全部状态的总和。
12.热力循环:工质由某一初态出发,经历一系列状态变化后,又回到原来初始的封闭热力循环过程称为热力循环,简称循环。
13.准平衡过程:由一系列连续的平衡状态组成的过程称为准平衡过程,也成准静态过程。
工程热力学第一章工质——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
热力学系统——简称系统、体系,人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
闭口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热力系统,闭口系统又叫做控制质量。
开口系统——与外界不仅有能量交换而且有物质交换的热力系统,开口系又叫做控制容积,或控制体。
区分闭口系和开口系的关键是有没有质量越过了边界,并不是系统的质量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绝热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热力系统。
绝热系是从系统与外界的热交换的角度考察系统,不论系统是开口系还是闭口系,只要没有热量越过边界,就是绝热系。
简单可压缩系——由可压缩流体构成,与外界可逆功交换只有体积变化功(膨胀功)一种形式,没有化学反应的有限物质系统。
对于简单可压缩系,只要有两个独立的状态参数即可确定一个平衡状态,所有其它状态参数均可表示为这两个独立状态参数的函数。
准平衡过程——又称准静态过程,不致显著偏离平衡状态,并迅速恢复平衡的过程。
准平衡过程进行的条件是破坏平衡的势无穷小,过程进行足够缓慢,工质本身具有恢复平衡的能力。
准平衡过程在坐标图中可用连续曲线表示。
可逆过程——工质能沿相同的路径逆行而回复到原来状态,并使相互作用中所涉及到的外界回复到原来状态,而不留下任何改变的过程。
过程不可逆的成因一是有限势差的作用,二是物系本身的耗散作用,所以可逆过程,首先应是准平衡过程,同时在过程中没有任何耗散效应。
实际热力设备中所进行的一切热力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不引起任何热力学损失的理想过程。
可逆过程可用状态参数图上连续实线表示。
膨胀功——又称“体积功”。
机械功的一种。
由系统体积变化而由系统对环境所做的功或环境对系统所做的功。
第二章热力学能——原称内能,由分子或其他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及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内动能、内位能及维持一定分子结构的化学能和原子核内部的原子能以及电磁场作用下的电磁能等一起构成的内部储存能。
第二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理论目前已为人们发现的自然界中可被利用的能源中,除风能和水能是以机械能的形式提供给人们外,其余各种能源往往直接以热能的形式,或通过相应的设备进行能量转换将它们转变为热能提供给人们。
热能利用方式,一为直接利用,即将热能直接用来加热物体,如烘干、蒸煮、采暖、熔化等。
另一为间接利用,即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或电能加以利用,如热力发电厂。
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转换的客观规律,即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分析工程上借以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过程的媒介物质(如水和蒸汽)的基本热力性质,以及应用热力学基本定律分析计算工作物质在热力设备中所经历的变化过程。
第一节 工质及状态参数一、工质和热机能实现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设备,称为热机,如内燃机、蒸汽机和汽轮机等均为热机。
在热机里要使热能不断地转换为机械能,必须借助于一种工作物质,工作物质经过吸热、膨胀而完成作功,如汽轮机和蒸汽机的工作需要蒸汽;内燃机的工作需要燃气。
这种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工作物质叫做工质。
由于工质在热力设备中要连续不断地流动并膨胀作功,因此,工质应有良好的流动性与膨胀性。
同时,工质还要价廉、易得、热力性能稳定、不腐蚀设备、无毒等。
在物质的三态中,气态物质受热膨胀的能力最大,流动性也最好,显然,气态物质最适宜作工质。
而水蒸汽具有价廉易得,无毒,不腐蚀设备等优点,所以火力发电厂主要以水蒸汽为工质。
热能动力装置的工作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工质从高温热源吸取热能,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并把余下的一部分传给低温热源的过程,如图2-1所示。
在工程热力学中,高温热源就是指能不断地供给热能的物体,简称热源。
低温热源指接受工质排出剩余热能的物体,简称冷源。
二、状态参数用来描述和说明工质状态的一些物理量(如压力、温度等)则称为工质的状态参数。
状态参数值只取决于工质的状态,因而,任何物理量,只要它的变化量等于初始、终止两态下该物理量的差值,而与工质的状态变化途径无关,都可以作为状态参数。
⼯程热⼒学与传热学(第⼀讲)1-1、2渤海⽯油职业学院⽯油⼯程系——晏炳利第⼀篇⼯程热⼒学第⼀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热能的利⽤、热⼒学的由来和典型能量转换装置的⼯作过程。
⽬的是使学⽣从宏观上上了解⼯程热⼒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研究⽅法等。
为在以后章节中能够联系实际的进⾏热⼒学分析。
第⼀节热能利⽤及热⼒学发展简述⼀、热能及其利⽤能源:是指为⽣产和⽣活提供各种能量和动⼒的物质资源。
⾃然界中已为⼈们可利⽤的能源有:⽔⼒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燃料化学能、原⼦能等。
能源的开发和利⽤的程度是⼈类社会发展的⼀个重要标志。
能源的利⽤⽅式:①以机械能的形式直接利⽤(如⽔⼒能、风能);②以热能的形式利⽤(如太阳能、地热能、燃料化学能、原⼦能等)。
热能的利⽤⽅式:①直接利⽤热能加热物体(如采暖、烘烤、冶炼、蒸煮等);②间接利⽤。
包括:a通过热机(蒸汽机、蒸汽轮机、内燃机、燃⽓轮机、喷⽓发动机等)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b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热能通过热机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较低,早期蒸汽机的热效率为1%~2%;近代⼤型发电机的热效率也只有35%~40%。
因此,合理有效地实现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提⾼能源利⽤率是关系到社会和⼈类发展的重要课题。
⼆、热⼒学的发展简史古代——钻⽊取⽕。
最简单的由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南宋时期——利⽤⽕焰的热⼒来产⽣机械能驱动⾛马灯旋转。
利⽤⽕药燃烧产⽣的喷⽓推动⽕箭飞⾏。
近300年来,⼈们从观察和实验中逐步总结出热现象的规律,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学。
热⼒学定义:是⼀门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能量、物质和它们之间相互作⽤规律的科学。
热⼒学是在研究如何提⾼热机的效率和制造性能更好的热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突出事件有:①18世纪前,⼈们没有正确的、科学的热理论;②1714年,法伦海特建⽴了华⽒温标,使热学⾛上了实验科学发展的道路,并产⽣了“热质学说”。
该学说认为热是⼀种能流动的没有质量的物质(称为热质),它可以进⼊⼀切物体中,不⽣不灭,物体的冷与热取决于物体中含热质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