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3
年”,杜甫流寓西南一带,居无定所,生活落魄,每日甚至饮粥度日,几经辗转,后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有了稳定的生活,并在严武的举荐下做了节都。
本诗正是在他居于稳定的生活中创作。
稳定的生活,加上草堂周围的景色秀丽,因此喜悦闲适气氛很浓,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于细致生动的景物之中传达人情。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那么这首诗中所含有的内心的烦扰之情,似乎就要变得少一些了。
临江仙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诗背景交代“诗人见有人将自己的形貌画在风筝上”大笑而作,后“一举登第”等,结合文本的“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还有“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自然接触,诗人首先是以机智的语言在回应嘲笑,同时也在这里表达了高远的志向。
诗歌注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典故的解释,这部分一定会在诗歌主题理解上有很大帮助,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研究。
诗歌的主体探究方式多种多样,有时还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内容来帮助我们理解内容,当然,不管哪种方法,都不能断章取义,要注意将诗歌读成一个整体,关注诗歌前后句意的关联,从整体出发,把握局部重点,理解诗歌才能不偏,不片面。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必备知识】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
因素分布地区理想自然带现实自然带成因地形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高山植物区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较低纬和较高纬呈南北延伸洋流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水的灌溉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无陆地的缺失北极地区冰原带无为海洋,无陆地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东南部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俄罗斯远东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方法总结】1.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依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其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四大地域分异规律四大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呀,简单来说就是地球表面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这些特征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哦。
嘿,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舞台,而不同的地域就像是舞台上的不同场景。
地带性分异规律就是这个舞台的总导演呢!首先是纬度地带性,它就像是一个严格按照纬度来安排节目的导演。
从赤道向两极,气候呀、植被呀等都有明显的变化。
就好比赤道地区热得像个大火炉,植物们都长得郁郁葱葱,像一群穿着华丽彩衣在狂欢的舞者;而到了两极地区,冷得让人直哆嗦,只有那些特别耐寒的植物才能存活,就像穿着白色厚棉袄的安静守护者。
比如非洲大陆,从赤道往南北两端走,你能明显看到植被从热带雨林逐渐变成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等。
然后是经度地带性,它呀,就像个指挥交通的警察,决定着降水的分布。
从沿海到内陆,降水越来越少,自然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沿海地区就像是个雨水充足的大花园,各种植物争奇斗艳;而内陆地区则像是个缺水的沙漠,只有那些特别耐旱的植物才能艰难生存。
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从东部较为湿润的地区逐渐向西部干旱地区过渡,植被也从森林变成草原再到荒漠。
垂直地带性呢,就像是一个喜欢玩叠罗汉的调皮孩子。
在一座高山上,从山脚到山顶,气候和植被会像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地变化。
山脚可能还是温暖如春,长满了茂密的植被;到了半山腰,可能就有点凉意了,植被也变了样;再往上到山顶,可能就白雪皑皑,一片寒冷的景象了。
就像喜马拉雅山,从山底到山顶,你能看到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仿佛在短短时间内经历了不同的世界。
非地带性呢,则像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捣蛋鬼。
有时候会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出现一些特殊的景观,打破了地带性规律的“常规”。
比如在沙漠中突然出现一片绿洲,就像在一片荒芜的沙漠中突然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地域分异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着重要的作用呢!比如在农业生产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到气候和地形等因素。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归纳整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
在复习时可以适当进行微专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气候→地形,地形→河流等。
★★重难点突破★★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考向透析]此考点的考题往往涉及两种问题,一是直接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地理要素的区域特征,或某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或其他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二是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评价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
试题载体往往涉及到区域图、景观图、人们的地理实践活动等。
[学法指导]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要素进行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各种区域图、景观图,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特点。
从地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多方面解析分析描述。
(2)分析地理环境变化: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产生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分析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找出哪一要素是联系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纽带,分析这一问题在两个不同区域产生的“因”和“果”。
通常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通过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4)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小议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作者:王玉莹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2年第06期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3章第3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主要讲述了3种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而在一些教辅书的延展中则又重点提到了非地带性,并将非地带性规律与地方性分异等同起来,笔者认为二者有实质上的不同,浅论如下:一、定义不同非地带性(azonality)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此定义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一般由以下因素引起,如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等,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的地理环境的现象,所以使地带性规律变得更加复杂。
地方性( locality)是指:在局部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及地下水埋深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地带性特征产生变异的现象(此名词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所以说地方性分异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如课本中的例子:华北平原的地方性分异,华北平原的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度性的洼地区。
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地方气候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这些均不能等同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范围不同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与地带性同一尺度,只是它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是复杂化了的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而地方性分异是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的,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和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