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分裂症的6大潜伏症状(专业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儿童精神分裂症一、概况儿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在这种疾病中,儿童对现实的理解出现异常。
儿童精神分裂症涉及思维、认知、行为或情感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幻觉,妄想和极端混乱的思维和行为,损害孩子的各项正常功能。
儿童精神分裂症本质上与成人精神分裂症相同,但它发生在生命的早期,对儿童的行为和发育有深远的影响。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较早,在诊断、治疗、教育、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都面临着特殊的挑战。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终生治疗。
尽早发现并开始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可能会显著改善孩子的长期结果。
二、症状精神分裂症涉及思维、行为或情感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症状和体征可能各不相同,但通常涉及妄想、幻觉或行为紊乱,并反映出功能受损,最终可导致精神残疾。
虽然儿童较少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在临床中仍然有见到许多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发生在18岁之前,甚至发生更早的13岁以下的儿童。
(一)早期迹象和症状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发育问题,如:语言发育延迟;延迟或者不寻常的爬行;延迟走路;其他不正常的运动行为,例如:摇动或挥动手臂;这些体征和症状在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中也很常见,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所以排除这些发育障碍是诊断的第一步。
(二)青少年期的症状群青少年的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在这个年龄段可能更难识别。
这可能部分是因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一些早期症状在青少年时期的典型发育中很常见,比如:缺乏朋友、疏远家人;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无法入眠;易怒或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奇怪的行为;物质滥用等。
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相比,青少年更不容易产生妄想而更容易产生幻觉,多较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的幻视为特征。
也可有幻听(言语性或非言语性)、以及感知综合障碍(如认为自己变形、变丑等);情感更多表现孤僻、退缩、冷淡,与亲人及伙伴疏远,无故滋长敌对情绪等;思维障碍更多表现言语减少、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思维内容贫乏;行为异常常表现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动作。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北京回龙观医院李艳丽一、精神分裂症概念的发展史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
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病程多迁延。
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 50% 左右,慢性精神病院患者的 60% 左右。
二、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的三大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enth version, ICD-10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ifth version, DSM-5)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 - 3 )(一) ICD-10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包含1. 症状标准2. 病程标准3. 排除标准症状标准:具备下述( 1 ) - ( 4 )中的任何一组(如不甚明确常需两个或多个症状)或( 5 ) - ( 9 )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
( 1 )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思维被撤走及思维广播。
( 2 )明确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想性知觉。
( 3 )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患者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幻听。
( 4 )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和能力。
( 5 )伴转瞬即逝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
( 6 )思潮断裂或无关的插入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语词新作。
( 7 )紧张性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 8 )阴性症状,如显著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下降,但需澄清这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神经阻滞剂治疗所致。
精神疾病总论1.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包括两个方面:心和身,.心是心理的疾病,它起主导地位;明显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叫心身疾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
治疗原则包括:心身同治和心理干预目标3.精神障碍:包括认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智能障碍、意识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八种。
个论:1. 认知障碍:1)感觉障碍: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包括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感觉过渡:受到刺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感受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觉异常:没有刺激,自发感觉;内感性不适:难以表达的异常感觉,无定位;感觉减退:对刺激感受性减低。
2)知觉障碍:对客观事物全面属性的反应,包括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有东西看错了;幻觉:没有刺激,感观出现知觉体验,无中生有,最常见的是幻听。
又分为内脏性幻觉:有定位的无中生有;功能性幻觉:同一感官发生;反射性幻觉:不同感官发生。
前面有,但后面无中生有;如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就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幻觉产生于另外一个感官3)感知觉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整体正确,个别有误。
2 思维障碍:思维障碍主要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内容障碍两大类。
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表现为语流增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多见于躁狂症2).思维迟缓反应慢,话少,患者自觉脑子变笨,思考问题困难。
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多见于抑郁症;3)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症):知道没有必要,但却无法摆脱。
强迫症最核心的是强迫观念。
4)***思维、思维***:除思维奔逸和思维迟缓外均为精神分裂症。
5)思维散漫:答非所问,但能听懂。
6)思维破裂:答非所问,听不懂。
7)思维贫乏:缺乏进一步联想。
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
6).病理性赘述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
前面的回答文不对题,最后一句才是答案。
7).强制性思维:外力强行加入,不痛苦;受外界被动影响;别人让他想的;见于精神分裂症。
儿童的精神病是令所有家长都很担心的问题,可是家长却不知道儿童精神病的症状到底有哪些。
儿童精神分裂症有哪些典型症状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较成年人的发病率较低,但是考虑到其危害性,所有还是需要家长特别重视的。
一般来说儿童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并不明显,只是在情绪上,行为上以及精神上出现轻微的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危害会逐渐的增大。
患儿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多是与年龄的大小有这不可分割的关系,年龄越小其症状越不明显,单调贫乏。
智能障碍:主要见于早年起病的患儿。
大多病例一般无明显的智能障碍。
情感障碍:患儿大多表现为孤独、冷僻、退缩,与周围人不合群等。
他们会有意与亲人及小伙伴疏远或无故滋长敌对情绪等。
感知障碍:患者的感知障碍多以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为特征,可有幻视、幻听(言语性或非言语性)、幻想性幻觉以及感知综合障碍(如认为自己变形、变丑等),尤以少年患儿为常见。
运动和行为异常:患者常表现为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动作。
少数患儿表现紧张性木僵和兴奋,冲动、伤人和破坏行为。
言语和思维障碍:年小的患儿常见的表现有,木讷、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思维内容贫乏。
年长患儿可有病理性幻想,内容离奇故怪的妄想内容,并常有被害、罪恶、疑病和妄想等症状。
于儿童来说,精神病是常有的事,只要我们了解了精神病的早期症状,我相信,治疗精神病就不在话下了。
那么早期精神病的症状都有哪些呢?警惕精神病的早期症状精神病给我们的广大的患者朋友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了能更好治疗精神病,及早发现病情,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精神病的早期症状,希望广大的患者家属引起注意,那么精神病患者的早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南昌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陈友珍主任介绍说,首先,患者们会出现在性格上的改变,这个表现是早期的精神病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比如表现孤僻,不愿见人,常常发呆,独自发笑,悲观厌世,对人冷漠,对事物的兴趣降低,整天疑神疑鬼,情绪多变,对他人怀有敌意,无故发脾气或者紧张恐惧,长期回避社交和工作等。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探索和描述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依据。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状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地域差异,各国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都不尽相同。
美国1986年以前,以初次去各精神病院患者计算,估计年发病率为0.11‰ ~ 0.70‰。
英国Nottingham城市1983 ~ 198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16‰,另两个城市为0.11‰和0.14‰。
德国Mannheim的发病率较高,为0.54‰。
七十年代中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达0.09‰~ 0.35‰,其中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山东崂山(0.09‰),最高的地区是上海(0.27‰)和四川(0.35‰)。
大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 ~ 1990年间发病率为0.17‰ ~ 0.26‰,平均发病率为0.22‰。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2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率为0.07‰~ 0.14‰,患病率大约为1.4‰ ~ 4.6‰。
就年龄而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在15 ~ 45岁,发病年龄跨度为30年;就性别而言,两性间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有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要早5年左右。
根据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报道,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差异也比较大,其范围在1‰~ 11‰之间。
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的危险性约为7‰~ 13‰,不论城乡,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美国的报告数据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 ~ 1.5%,NIMH则报告为0.9% ~ 1.9%,但美国某些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
1982年和1993年我国两次全国协作调查以及各地区调查结果均显示在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首位。
1982年,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9],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 4.75‰,终身患病率为 5.69‰,城市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06‰,农村为3.42‰,总患病率城市为7.11‰,农村为4.26‰。
·综 述·精神分裂症的几个生理学诊断指标的研究与进展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650000) 王继堃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几个主要生理学诊断指标,从神经电生理、脑影像、眼动及瞳孔振荡的方面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P300 脑影像 眼动瞳 孔振荡 中图分类号 R749.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
病人具有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缺乏正确判断自身的能力,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缺损。
最初认为精神分裂症属功能性精神病,但随着近年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等多方面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现在认为精神分裂症具有器质性改变———脑结构异常。
多数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神经生理异常,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声音、视觉、躯体刺激时所产生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潜伏期延长,振幅减小。
眼平稳跟踪测验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眼跟踪功能异常。
就目前的研究和发展水平,精神分裂症患者尚没有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的阳性结果。
能否建立客观的诊断方法或指标是精神卫生工作者面临的最富挑战的工作。
1 主要的几种生理学检查1.1 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电生理 P300是一种经典且成熟的认知性电位。
其通过受试者对具重大信息意义的刺激信号(常用听觉“odd-ball paradigm”作为刺激)作出认知时,例如,默记或按键反应,从头皮上记录到的诱发电位,其潜伏期约为300ms,从而反映受试者选择性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认知过程的变化。
Roth和Canno n[1](1972)首次记录到精神分裂症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此后的研究发现,①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在颞部和前额区比较明显,反映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息加工处理上存在着基本损害[2、3];②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额叶前部下方和扣带回前部皮质的血灌注量减少,双侧皮层下区血灌注量增加,并且血灌注量与左侧额叶前部下方的皮质功能和P300波幅密切相关,与扣带回前部皮质P300波潜伏期密切相关[4、5];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P300波幅是降低的。
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其一级亲属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探究性眼球运动研究王秀珍;李坚;陈桂兵;孙太鹏;王建文;陈刚【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P300 and exploratory eye movement(EEM) among schizophrenic children, normal children and their first degree relatives. Method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P300 and EEM were tested on 40 children with schizophrenia meeting the crierion of 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ental Disorders (3rd edition) , 22 siblings and 59 normal children and their 80 parent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groups of schizophrenic children and their siblings and normal children on P300 and EEM( all P <0.01). The latent period of N2 and P3 and the amplitude of P3 in schizophrenic children and siblings groups were prolonged and decreased than those in normal children. The number of eye fixation ( NEF) and the responsive search score ( RSS) in schizophrenic children and their sibling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normal children.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all P <0.01). There were similar results between schizophrenic children's parents and normal chil-drens parents (all P <0. 01). The latent period of N2 and P3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NEF and RSS( r = -0.344 ~ -0.490,P <0.05,0.01). The amplitude of P3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F and RSS( r = 0.414, 0. 451, all P< 0.01). Conclusion: P300 potentials and EEM were all abnormal in schizophrenic children and their first degree relatives. Deficits in P300potentials and EEM may be the potential biological essential marker of schizophrenia.%目的:比较儿童精神分裂症、健康儿童及其一级亲属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探究性眼球运动(EEM)的差异. 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儿40例及同胞22例、父母80例,健康儿童59例及父母80例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EEM检测. 结果:儿童精神分裂症组及其同胞组与健康儿童对照组P300、EE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儿童精神分裂症组及同胞组较健康儿童对照组N2及P3波潜伏期延长、P3波幅降低、凝视点数(NEF)、反应性探索评分(RSS)较健康儿童对照组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儿童精神分裂症父母组较健康儿童父母组以上检测结果类似(P 均<0.01).N2、P3波潜伏期与NEF、RSS均呈负相关(r=-0.344~-0.490,P<0.05、0.01);P3波幅与NEF、RSS呈正相关(r=0.414、0.451,P均<0.01). 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级亲属均存在P300、EEM异常改变,P300、EEM缺陷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分裂症生物学素质标志.【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23)001【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儿童;一级亲属;事件相关电位P300;探究性眼球运动【作者】王秀珍;李坚;陈桂兵;孙太鹏;王建文;陈刚【作者单位】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通常把发生于青春期早期(即12~16)岁的精神分裂症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临床上以个性改变、特征性思维障碍、感知觉异常、情感与环境不协调、孤独性表现为主要特征[1]。
192赵小兵在各类电影作品中,经常会有各种悬疑或恐怖类型的作品是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主角进行描述的,很多人对于精神分裂症的了解也是通过各类电影作品。
电影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多重人格,其性格非常怪异,并且剧情中往往充斥了行凶、杀人等恐怖悬疑元素,这让很多人对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是非常可怕的带有暴力伤害倾向的犯罪分子。
而真实的精神分裂症究竟是怎样的呢?各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电影中,哪些是现实中该病患者可能存在的,而哪些又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杜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各种含有精神分裂症元素的电影中为大家探寻真实精神分裂症。
首先当然就是来解释一下很多相关类型电影中多人格主角与现实生活中精神分裂症的具体区别。
可能很多人受电影内容的影响会将人格分裂与精神分裂症混为一谈,其实这两种疾病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医学角度来看,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疾病,而且是精神疾病中非常严重的一种,患上精神分裂的患者可能出现多种精神疾病症状,且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相对比较严重,经常会出现幻视、幻听、幻触等一系列感知障碍。
在一系列感知障碍中以幻听最为常见,患者会在发病期间听到一些并不存在的声音,有的可能听见别人在呼喊自己的名字,有的可能听到一些奇怪的异响,所以患者经常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恐惧和焦躁,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头脑中常常抱定一个不合理或者不符合思维逻辑的信念,而在这一基础上患者表现出胡言乱语,精神错乱以及其他怪异行为,患者如果已经出现这些病情那么就说明患者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
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被发现后已经处在严重的发病状态,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能够在潜伏期症状较为轻微的情况下前来就医,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较重时往往分不清现实与幻觉,这是导致患者出现危险的最主要原因,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在发病期间在幻觉的支配下走向一个危险的环境之中,而患者本身则对这一情况毫无防范。
多数带有精神分裂元素的电影中其主角表现出来的精神症状更贴近于人格分裂,从电影角度上来看,多数有此类元素的电影其患者表现经常是有多重人格,并且多重人格会在一个人身上自觉或不自觉的转换。
儿童广泛发育障碍PDD共病研究进展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
该类障碍病因尚未明确,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与重复,主要包括四个亚类:儿童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
目前有关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的共病研究甚少,有关Asperger综合征的共病研究也较少,故本文主要对儿童孤独症的共病研究进行回顾。
这些回顾将有助于全面深入的了解儿童孤独症,并有助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探讨和全面治疗。
一、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是儿童孤独症共患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约75%的孤独症患者伴有精神发育迟滞,19.8%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患孤独症谱系障碍,89%-11.7%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患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与精神发育迟滞之所以同病率较高,原因在于两种障碍均与脑器质性因素有关,同时,儿童孤独症尚伴有各种涉及精神发育迟滞的综合征和神经系统疾病,其中包括脆性X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等等。
1.脆性X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是精神发育迟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因,同时,也是近十余年来,被认为与儿童孤独症联系较为密切的一个疾病。
无论男性或女性脆性X阳性患者,均有较对照组明显多的孤独症行为。
既往研究表明,5-25%的孤独症患者伴有脆性X综合征;20%的脆性X综合征男性患者患孤独障碍,另外20%的脆性X综合征男性患者3岁前曾符合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
Fisch-GS总结回顾了既往研究,发现在儿童孤独症组和精神发育迟滞组中,脆性X综合征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分别为5.4%和5.5%)。
以上研究结果,部分提示脆性X综合征与儿童孤独症有特殊关系,脆性X可能是儿童孤独症的一个病因。
部分则提示脆性X综合征与儿童孤独症无特殊关系,脆性X与儿童孤独症的共存只是反映了脆性X与孤独症经常伴有的精神发育迟滞的关系。
目前,随着DNA检测技术的发展,脆性X智力低下1(FMR-1)基因已被检出,并定位于Xq27.3。
案例说|谈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半年前,小明的妈妈发现上高三的孩子常常独自在偷笑,还以为孩子是因为自己争气考上一中而高兴呢。
没有多久,小明的心情变的烦燥,情绪不稳,上课常常发呆,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对父母冷漠,也越来越不愿与人交往。
一开始小明妈妈以为小明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明的状况越来越怪异,经常自言自语,精神显的紧张不安、敏感多疑。
瞧着神情淡漠的小明,心急如焚的父母赶紧带着小明来到医院找心理医生咨询。
◇医生在心理门诊见到了神情呆滞的小明,经过交谈和精神检查,医生告诉小明的父母:“孩子患了精神分裂症……”不等医生说完,小明的父母都哭了:“这种病就是精神病吗?能治的好吗?我们家没有人得过这种病啊…”分析小明常常独自在偷笑、自言自语、敏感多疑,其实就是患了精神分裂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28岁。
目前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精神疾患。
其临床特点是病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节。
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一般没有意识和智能障碍。
本病可分为四种类型:单纯型:多在青少年时发病,起病缓慢,诱因不明显。
可先有头痛、头晕、失眠、精神不振等早期症状,逐渐对环境不感兴趣,显得孤独懒散。
与家人情感疏远,言语和动作缓慢减少,少有幻觉和妄想。
预后多不良。
青春型:在青春期发病,起病缓慢,表现孤僻怪诞。
情感多变,易冲动,言语杂乱无章,妄想荒谬,常有幻觉,表现古怪愚蠢、淘气、幼稚、扮鬼脸等行为。
此型预后不良,出现精神衰退较早。
紧张型:青壮年起病。
急性、亚急性起病居多。
少数缓慢起病。
早期精神不振、乏力、少动、对周围事情缺乏兴趣、缄默不语,动作被动或违拗、出现典型的木偶型状态,或紧张兴奋状态出现,此型预后较好。
儿童精神疾病的常见类型及症状儿童精神疾病是指儿童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异常的状态,常常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以下是儿童精神疾病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症状。
一、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指儿童在注意力、多动性和冲动性方面表现异常。
这种疾病通常在学龄前或学龄期初期出现,并可能延续至成年期。
ADHD的症状包括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分散、过度活跃、冲动,以及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学习障碍、社交问题以及自尊心下降等。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早期出现。
ASD症状的严重程度因儿童而异,但常见的一些特征包括社交交往困难、沟通障碍、刻板重复性行为、固定兴趣爱好以及感官问题等。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儿童在社交和学习方面遇到困难。
三、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在儿童中也存在。
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以及强迫症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过度担忧、害怕以及强迫行为等。
焦虑障碍可能影响儿童的情绪、睡眠以及学习能力。
四、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儿童也可能患有这种疾病。
抑郁障碍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责以及对事物的消极态度等。
儿童抑郁症还可能表现出躯体疾病症状,如头痛、腹痛等。
抑郁障碍可能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五、进食——摄食能量不足障碍(ARFID)进食——摄食能量不足障碍是一种与饮食和摄食行为相关的疾病。
儿童患有ARFID常常对食物存在抗拒或害怕的情绪,可能对某些食物有偏好或者排斥。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儿童不足和营养不良,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总结:以上所述只是常见的几种儿童精神疾病的类型及其症状,具体症状和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早期的发现和干预可以降低疾病对其生活的影响,并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治疗。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和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与指导,以保障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福祉。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6大潜伏症状(专业文档)
在我们的印象中,童年的生活应该是色彩斑斓,孩子们享受着天真烂漫的童年,谁也不会把可怕的精神分裂症和儿童联系在一起,然而你并不知道,很多精神分裂症都是在童年时慢慢形成的,下面我们来看看。
1、儿童期焦虑表现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份地焦虑或惊恐不安,耽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而要求呆在家里,不愿去上学,如送患儿去上学,就诉说腹痛等,检查又无异体征。
2、儿童期恐惧表现
这种表现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经安慰解释,仍不能消除恐惧。
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
当惊恐时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出汗、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另有一类儿童主要表现对学校的恐怖。
强烈拒绝上学,长期旷课,对上学表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并常诉述自己有病,但查不出其疾病所在,而在家可以学习,亦无其他不良行为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学校恐怖症。
见于学龄儿童,女孩较男孩为多见。
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可能由于对学校关事物的恐惧、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3、儿童期社交敏感表现
大多见于5~7岁儿童,主要表现与周围环境接触时,反复出现过分的敏感、紧张恐惧、胆怯、害羞、退缩,因而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去公共场所或学校。
4、儿童期强迫症表现
较为常见,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5、儿童期癔症表现
常见于少年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见。
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癌症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癌症。
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
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
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津症相近似。
病症的诊断须详细了解病史和检查,弄清发病的本质。
因癔症发作的症状多种多样,常有假性的躯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容易被误诊,尤其在躯体疾病同时伴有某些精神因素时容易误诊。
6、儿童期抑郁症表现
是发生于儿童时期以持续心境不愉快、情绪低落、悲伤哭泣、兴趣减少、活动减少、迟钝、少语、失眠、食欲减退等为核心症状。
少数病例可伴其他不良行为。
本症多发生于少年期,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
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同时,大家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一定会健健康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去医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