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_素材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39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战国时期著名的骚客和辩士。
他有一次对齐王进行了一次精
彩的讽刺,向世人展示了他聪明才智和独特的见解。
这次事件至今
被后人称为《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当时为楚国客卿,他听说齐国的齐王趋向于纳谏。
于是邹忌决
定前去齐国,试图劝说齐王改变一些不明智的决策。
当邹忌进见齐王时,齐王心存疑虑,问邹忌道:“你是一个楚国人,你对我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邹忌则回答:“君问邹忌于齐,曰:‘地有余而人不足,何也?’”
齐王听后,感到非常困惑,于是向邹忌解释他的问题:“这里的土
地非常肥沃,可供耕种的面积很大,但人口却并不多,你的问题是
什么意思呢?”
邹忌淡然一笑,继续道:“上以为夫稽之谓富也,下以为夫治之谓
贤也。
夫富者,所以为贵也;而贤者,所以为富也。
今齐地方千里,百姓强而无敌,臣亦不以为富;齐相成纳谏臣以为贤,臣亦不以为贤。
”
这段话让齐王不禁陷入深思。
邹忌以农业生产与政治才华作为比较,向齐王指出了纳谏和治国有道之间的关系。
他欲告诉齐王,虽然齐
国的土地肥沃,但并不足以成为富裕之国;尽管齐国的军力强大,
但并不能完全代表贤明治国的标志。
邹忌接下来的言辞更进一步击中了齐王的要害:“夫齐千乘之国,
力能扶持而费用不足,以奉其君;然而治其民者,不谋其所将立,。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
昔者齐景公,与邹忌、管仲、晏婴三人俱游。
齐景公问曰:“三人者何谓也?”管仲对曰:“臣闻之,进贤退不肖,否则退贤而进不肖也。
”齐景公曰:“善。
”既而退而谓晏婴曰:“子为我谋国,何如?”晏婴曰:“国家安乐,则臣无功;国家危难,则臣有责。
”齐景公曰:“善。
”又问邹忌,邹忌曰:“臣听管仲、晏婴之言,臣自以为可以及管、晏矣。
”齐景公曰:“何故?”邹忌曰:“管仲、晏婴谓臣进谏,则臣进;不进,则臣退。
今国家危乱,而陛下不听臣谏,臣乃退也,何以及管、晏矣?”齐景公默然。
后齐景公与晏婴、邹忌相继崩,齐王继位,邹忌常谏之,齐王不听。
一日齐王宴群臣,邹忌乃谓之曰:“臣闻之,国家者,天下之重器也。
陛下不听臣谏,国家必有大乱。
乱则陛下之位不保,国家之灭亡乃至于此。
”齐王默然。
后来果然,齐国被吴国所灭。
此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智的君王应该听取忠谏,尊重贤能,否则国家必然会陷入危难之中。
- 1 -。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智者,被誉为“智者邹忌”。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睿智的见解在当时备受尊敬。
在战国时期,齐国王室荣光尽失,国力日渐衰退。
邹忌曾多次谏言齐王以振兴国家,然而齐王不仅置之不理,还将邹忌贬为乡下的牧羊人。
然而,邹忌并未气馁,而是以其独特的方式继续给齐王纳谏,直至齐国重新崛起。
邹忌曾说:“明君之国不如持斧之臣,持斧之臣不如纳谏之君。
”这句话意味深长,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明智的君主应该学会纳谏,并从谏言中汲取智慧。
在当时,国君往往以自己的高高在上而目空一切,拒绝听取臣下的劝告。
然而,邹忌的纳谏之道却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
他以自己过人的才智和独到的见解向齐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和军事战略的建议。
然而,这些谏言往往被齐王视若无物。
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邹忌以一个民众的身份向齐王献谏。
他说,齐国国力的衰退是因为当时国家法度的松弛,而不是因为人民素质的下降。
他建议王室正视这个问题,并重新强化国家法律的实施。
齐王不仅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且还将邹忌贬为乡下的牧羊人。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邹忌继续向齐王提供建议。
他将一头完全白色的羊牵到宫殿前,告诉齐王,如果他能让这只羊变成黑色的,那么白天就不会变黑。
齐王一听就明白了邹忌的意思: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如果不采取措施改变自己的错误做法,国家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邹忌的纳谏之道给齐王带来了强烈的启示。
他认识到自己忽视邹忌的建议是多么的错误,于是决定重新听取邹忌的意见。
齐王终于重视起邹忌的智慧和见解,并将其聘为重要的军事顾问,纳谏之事从此被重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邹忌为齐国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齐国得到了强大的战争力量,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齐王终于意识到,纳谏并不是一种弱点,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君主应该懂得纳谏,因为纳谏不仅能帮助他更好地了解国家的需要,还能从臣下那里获取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5篇范例)第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1、文学常识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它是西汉末年-------------编撰的一部--------------------体史书。
“讽”是--------------------------的意思。
2、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修八尺有余。
()(2)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孰视之()3、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的差异,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何不同?4、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二)二鹊救友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王在位的时候,皇室的势力强大,令王者骄奢,当时卫将军邹忌对此内心很担忧,因此他就向齐王纳谏,替国家发言,表达自己的尊严。
在邹忌看来,他朝廷的首脑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保持恪尽职守,切忌过度奢侈,以免招致灾祸。
邹忌站在宫殿中,临正对齐王,对着那云淡风清的午夜,说道:“今朝君侯,受朝政之重,参天地之宏,虑国际之明,计大治之所需;要把握分寸,不可成为宝藏藩篱之役,不节制,不享受,不赏赐,那样就会祸及朝政。
”邹忌此言一出,齐王在位只得深思,由此可见邹忌敢于对王者直言,对礼冠楚裳的美好习俗提出异议,表示了宪法的尊严,而且也提示了皇室一定要保持国家利益的重视,恪尽职守。
继邹忌之后,还有人不断地发出警告声。
然而,齐王仍旧不顾大众的反对,总是用钱供养他自己的奢华生活,增加他俯视百姓的虚荣心。
越到后来,民不聊生甚至到了搜刮,不但拖累了国家经济,也为国家招来各种灾害,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历史问题。
因此,邹忌的纳谏显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也教训了以后的在位者,要像邹忌一样,知道何时该尊崇何时该纳谏,切忌太骄奢。
邹忌讽齐王纳谏寓言故事邹忌是齐国有名的大臣,他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仿照妻子的身材和相貌,创造出一个令国王都赞叹不已的美人,可谓“战国第一美女”。
后来,邹忌又用自己妻子的容貌和才学方面超过自己的事例,向齐威王进行了广泛的劝谏,终于使齐威王成功地纳谏除弊,最终齐国大治,被列强尊称为“圣明之国”。
其实,像邹忌这样善于劝谏的贤士并非少见,比如著名的“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故事中那位冒着生命危险在主公面前冒死进谏的将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而邹忌能够成功劝谏,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从本国利益的角度出发,敢于提出尖锐批评意见,这才是他获得成功的根本。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不愿提出真正的意见,怕伤害到同事或领导的感情,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对此,我想提醒大家注意:首先,要把握好批评的“火候”,不要等到问题严重时再去提出意见,否则你的好心只会让别人受到损害;其次,不要把批评当作泄私愤的工具,否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则寓言中所说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兵由此起也。
”意思是燕国和赵国开始施展谋略的时候,他们首先选择了占领地势险要的地区,然后派出勇敢善战的士兵来争夺天下。
这段话就深刻揭示了两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特点,即赵国对待外敌入侵的态度和燕国对待异族的态度,而两者的差距也恰恰就表现在对待谏臣的态度上。
后世许多人谈到燕赵文化时,都会举出《战国策》中燕太子丹礼遇荆轲的故事,认为这就是燕赵民风的写照。
其实,这个故事体现的只是燕赵在用人时讲求侠义、气节的一面,跟文化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
实际上,燕赵的民风确实是比较豪爽刚直,但这与《战国策》中所记载的那些充满着谋略和智慧的刺客故事是完全不同的,而是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和手腕。
面对过失,能够及时改正固然很好,但如果一味推卸责任,甚至据理力争,这就有点小题大做了,也有悖于“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宽广胸怀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人都难免会犯错误,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改正,如果总是念念不忘别人的过失,甚至睚眦必报,难免会招致怨恨。
讽谏的例子
讽谏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威王身边有一个美男子邹忌。
有一天,邹忌分别对妻
子、妾、客人说,自己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们都说我最美。
后来邹忌见到徐公,自愧不如。
他以此事来讽谏齐威王,希望齐威王能够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改良政治。
3.优孟衣冠
4.楚庄王想要为自己喜爱的马穿上衣裳并葬之以大夫之礼。
优孟听后前去哭
诉,说如果楚国这样对待马,就太过分了。
他以这种方式讽谏楚庄王,最终使楚庄王放弃了过分的想法。
5.孟子见梁惠王
6.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什么好
处吗?”孟子回答:“只要你不对我们施行杀戮的政策,不夺民所欲,就有好处了。
”之后他列举出君主按照这个做就能得天下的例子。
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讽谏。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邹忌修(长,此处指身高)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与……相比谁更……)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通“熟”,仔细)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意念被动句,受蒙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指责、议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满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邹忌身长八尺多高,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
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了一下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朋友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
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战国时期的名将和谋略家,被誉为“长者子”。
他曾经历多次战争,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政治人物。
在齐国辅佐国君的时候,他曾用智慧和谋略成功地纳谏,使得齐国一度得到繁荣与发展。
在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将会看到,邹忌是如何在齐国王子纳谏时,以一句犀利的话语让齐王惊呆了的。
在这篇文言文中,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形呢?时在战国,齐王平原君最近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他在一连串的胜利中,成为了傲视群雄的霸主。
然而,这个王子在历经一系列的胜利之后,变得自大而膨胀,心生狂妄之心,既不听取士人的劝告,也不重视各种规章条例。
他需要一些人来提醒他,唤回他的常识,以确保他的国家和他自己的利益。
于是,各地的名士们,纷纷前往齐国,在齐王的分封集会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邹忌也是其中之一。
当他到达齐国时,齐王对他的到来很是欢迎。
齐王对邹忌说:“长者子,我相信你是为我国谋划的佼佼者,你可曾想过一个计谋,让我国无往而非胜吗?”邹忌答道:“您的高贵,我是很清楚地认识到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不尊重法律,那么他的国家就会容易陷入内乱。
”齐王听到邹忌的话,非常生气。
他不停地敲打着桌子,面露愤怒之色。
这时,在场的人们都沉默了下来,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的齐王已经有些失去控制了。
然而,邹忌却不畏惧,他有勇气继续向齐王直言不讳。
邹忌说:“请您听我说一句话,就像我对您说话一样,直截了当,不保留。
您应该明白,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不尊重法律,那么他的人民就不可能尊重法律。
如果您不尊重规章和法律的话,那么您的部属也不会恪守情面,您的各方面管理也会不安定、混乱。
这样的话,您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能使这个国家安定下来。
”邹忌的说话让齐王惊呆了,因为他同时指出了齐王现在的问题所在,而且还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齐王恍然大悟,他在深入地思考和反省之后,最终回复道:“公子说得对,您的话让我好好地想了一想,我发现您说得有道理。
从今往后,我将尽我的全力使国家更加稳定。
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
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
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这是前370年的事。
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
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
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纳谏作文素材《纳谏作文素材》素材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这家伙可有意思了。
他呀,长得还算英俊潇洒。
一天早上,他穿戴整齐后就对着镜子左看右看。
先是问他老婆:“你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帅啊?”他老婆毫不犹豫地就说:“你帅,徐公哪能跟你比。
”邹忌听了有点小得意,不过心里还是不太踏实。
接着他又去问他的妾,妾也说他比徐公帅。
后来有客人来,他又问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也说他比徐公帅。
邹忌这个时候就开始琢磨了。
其实呢,他仔细瞅过徐公,知道自己确实没有徐公帅。
他就想啊,为啥老婆、妾和客人都不说实话呢?老婆是偏爱他,妾是害怕他,客人有求于他呀。
然后他就想到齐王了。
齐王是一国之君,周围的人都阿谀奉承齐王,那齐王肯定听不到真话。
于是邹忌就跑去给齐王讲这个事儿,还把自个儿扮帅这事给齐王描述得清清楚楚。
齐王也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立刻下令说谁要是能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有赏赐。
这命令一下,大臣们纷纷进谏,齐王都虚心接纳。
过了一段时间呢,大家想提的意见都提完了,国家治理得那叫一个好,在各国中的威望也上升了。
这就说明了纳谏的重要性,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的毛病。
素材二《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李世民手下有个魏征,那可是出了名的直性子。
唐太宗还时不时地被魏征气得吹胡子瞪眼。
不过啊,唐太宗还是很敬重魏征,这就很难得。
我记得有一次,唐太宗想盖个宫殿来着,那宫殿设计得别提多奢华了。
大臣们好多都不敢吭声,毕竟谁也不想惹皇帝生气。
可魏征不这样,他挺身而出。
他跑到唐太宗面前,咧着嘴就开始讲道理了,说什么劳民伤财啊,大兴土木会让百姓怨声载道啊,噼里啪啦讲了一大堆。
唐太宗一开始脸可黑了,心里估计在想“你魏征怎么老跟我过不去”。
但是呢,唐太宗回到后宫还是冷静下来想了想。
他想了想以前国家刚建立的时候,百姓还不富裕,自己这个时候要盖豪华宫殿确实不妥。
于是就取消了这个计划。
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唐太宗能听进去魏征的谏言,哪怕当时气得很,最后还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善言直言慎言作文素材《善言直言慎言》素材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古代,有个叫邹忌的家伙,那可是个聪明绝顶的人。
他呀,长得还挺帅气,但他知道自己可能没美到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
有一天,他就问自个儿的老婆,我和那城北的徐公比,谁更帅呢?他老婆毫不犹豫就说,老公你最帅,徐公哪比得上你。
邹忌听了,心里有点小得意,但还不太确定。
又问他的小妾,结果小妾也是同样的回答。
后来有客人来,他再问客人,客人还是说他比徐公帅。
可是后来邹忌真的见到了徐公,哎呀妈呀,人家那叫一个仪表堂堂,自己和人家比差远了。
他就琢磨啊,老婆偏爱我,小妾害怕我,客人有求于我,所以都说假话。
然后他脑袋一转,跑到齐王那儿去说事儿了。
他就不像别人那样直言说大王你身边都是奉承话,他很巧妙地把自己这个事儿给齐王讲了一遍。
齐王一听就明白了,哦,原来我身边也可能都是说着顺耳话,不完全是真话啊。
于是齐王就下令让大伙直言纳谏,刚开始是官员们,后来老百姓也能说真话了。
齐国就因为这样变得越来越强大。
邹忌这就是善言啊,他没有一上来就指责齐王的不是,而是巧妙地用自己的故事让齐王自己悟出来,这可比直接批评齐王效果好多了。
素材二《魏征直言进谏》再说说唐朝时候,那李世民可是个厉害的皇帝。
但是他身边有个魏征,那也是个特刚直的人。
有一次啊,李世民为了自己的爱女长乐公主准备嫁妆,想要给的比自己的妹妹永嘉公主更多。
这按常理来说,自己的女儿嘛,疼一点多点嫁妆也没啥。
但是在那个时候的制度里头,这不合规矩。
魏征知道了这事儿,那可不管李世民是不是皇帝,直接就去找李世民说了。
他一点都没委婉,就说陛下您这不合规矩,不管是啥原因,制度就是制度,不能乱了。
李世民当时听了可生气了,心说我就这点私心你都不给我留。
可是后来李世民冷静下来,就觉得魏征说得对,毕竟要是开了这个头儿,那以后随便破坏制度就没法管理国家了。
魏征啊,他每次进谏都是这样,心里咋想就咋说,一点弯都不拐。
就像在朝堂上,有时候李世民想法有点问题,他总是直接站起来就开始噼里啪啦讲,不管李世民的脸色有多难看。
纳谏作文素材《纳谏作文素材》素材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话说在古代齐国,有个叫邹忌的家伙,长得还挺帅。
他有一天对着镜子,问自己的老婆:“我和城北徐公谁美啊?”他老婆想都没想就说:“你美,徐公哪能比你。
”邹忌心里有点小得意,但还是不太踏实。
又去问他的小妾,小妾也说他美。
后来有客人来,客人也说邹忌比徐公美。
嘿,邹忌正美着呢,结果过了几天徐公来了,邹忌一看,人家那才是真帅啊。
他就开始反思,为啥大家都哄我呢?原来是因为老婆爱他,小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
邹忌这个脑子转得快啊,他心想,我这齐王殿下可不也这样吗?身边的人要么爱他,要么怕他,要么有求于他。
于是他就跑去跟齐王说这事儿。
齐王也是个明白人啊,听了邹忌这么一说,就下了命令,让大家都来给他提意见,能当面说的当面说,不好意思的写个纸条也行,还设立了大奖。
这命令一下,刚开始还没几个人敢说话,可渐渐的人就多了起来,大家都来给齐王提意见。
齐王就一件一件改,没过多久,齐国那可是变得超级强大,大家都来朝拜齐王呢。
就像在咱们生活中啊,我记得以前我们班上选班长,新上任的班长一开始可霸道了,大家都不敢说啥。
结果有个同学就像邹忌一样,用了个特别的方式告诉班长,他身边围着说好话的都是有目的的。
班长一听就改了,也让大家提意见,后来我们班变得可团结有序了呢。
素材二《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一代明君。
他手底下有个魏征,那可是出了名的爱提意见。
这魏征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小喇叭,一天到晚在李世民耳边嘟嘟嘟。
有时候李世民心里那叫一个烦啊,就像咱家里老妈在耳边唠叨一样受不了。
有次李世民都气呼呼的要发火了,他可是皇帝啊,心想我还治不了你魏征了。
可是他忍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魏征虽然说话不好听,但都是为了他好,为了大唐好。
就好比咱下棋,李世民在下一盘治理国家的大棋,魏征就是那个旁边指手画脚的“军师”。
有一回李世民想要扩大宫殿,魏征听说了,跑到李世民跟前就说,陛下啊,您这搜刮民脂民膏去盖房子可不行啊,百姓咋办呢?李世民那个气啊,一甩袖子就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