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_电化学测量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93.00 KB
- 文档页数:107
电化学测量1、恒电位法2、稳态极化曲线3、线性电位扫描4、交流阻抗法5、电化学工作站6、支持电解质7、暂态电极过程8、电位阶跃法9、双脉冲电流法10、控制电流法11、辅助电极12、电化学稳态13、液接界电位(势)14、三电极体系15、参比电极16、溶液的欧姆压降1.恒电位法利用恒电位仪,控制研究电极相对参比电极的电位按照人们预想的规律变化,不受电极系统的影响,同时测量相应电流变化的方法。
2、稳态极化曲线当电极过程的基本过程,如双电层充电、电荷转移、扩散和传质达到稳定状态时,测量的极化曲线。
3.线性电位扫描控制电极电位以恒定的速度变化,同时测定通过电极的电流。
4、交流阻抗法以小振幅正弦波为干扰信号,电极系统的响应近似为线性,测量了电极系统在宽频率范围内的阻抗谱,研究了电极系统的方法。
也称为电化学阻抗谱。
5.电化学工作站由计算机控制的电化学测试仪通常称为电化学工作站。
使试验智能化,可存储大量数据,自动化的方式操作数据,将数据以更加方便的方式展示。
6、支持电解质也称为惰性电解液,是添加到被测电解液中的高浓度电解液。
其目的是消除电迁移,减少分散层的影响,提高导电性。
7.瞬态电极过程组成电极过程的各基本步骤如电化学过程、传质过程、双电层过程均处于暂态,即都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
8、电位阶跃法在一定电位下,突然向电极施加一个小的电位阶跃后,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响应曲线,从而找到电极参数并研究电极过程。
9.双脉冲电流法对电极施加一个较大电流脉冲i1,持续时间很短,用这个脉冲对双层充电,紧接着施加第二个较小电流脉冲i2,持续时间较长。
同时记录电位随时间的变化。
10、控制电流法使用恒电位仪,根据预期规律控制研究电极的电流变化,该规律不受电极系统的影响,同时测量相应的电位变化。
11、辅助电极:也叫对电极,它用来通过电流以实现研究电极的极化。
12.电化学稳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电化学系统的参数(如电流、电位、浓度分布等)变化不大,可视为不变。
关于高中化学《电化学》的教案第一章:电化学概述1.1 电化学基本概念1.1.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1.2 电极与电极反应1.1.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1.2 电化学基本原理1.2.1 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平衡1.2.2 电化学平衡及其移动1.2.3 电化学系列和电极电势1.3 电化学应用领域简介1.3.1 电镀与腐蚀1.3.2 电池与燃料电池1.3.3 电解水与水的净化第二章:电镀与腐蚀2.1 电镀原理及过程2.1.1 电镀的基本概念2.1.2 电镀池的结构与组成2.1.3 电镀过程及条件控制2.2 电镀的应用实例2.2.1 金属制品的电镀2.2.2 塑料制品的电镀2.2.3 电镀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2.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2.3.1 腐蚀的基本类型2.3.2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2.3.3 金属的腐蚀防护方法第三章:电池与燃料电池3.1 电池的基本概念与分类3.1.1 电池的定义与组成3.1.2 电池的分类及特点3.1.3 电池的性能评价3.2 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3.2.1 一次电池3.2.2 二次电池3.2.3 燃料电池3.3 电池的应用及发展趋势3.3.1 电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3.2 电池在工业领域的应用3.3.3 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四章:电解水与水的净化4.1 电解水的原理与过程4.1.1 电解水的反应方程式4.1.2 电解水的实验操作4.1.3 电解水的影响因素4.2 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原理4.2.1 沉淀法4.2.2 过滤法4.2.3 吸附法4.2.4 膜分离法4.3 电解水与水的净化的应用实例4.3.1 家庭用水净化4.3.2 工业用水净化4.3.3 电解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第五章:电化学分析方法5.1 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5.1.1 电位分析法5.1.2 电流分析法5.1.3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5.2 电化学分析仪器的构造与使用5.2.1 电位滴定仪5.2.2 离子选择性电极5.2.3 电化学发光分析仪5.3 电化学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实例5.3.1 水质检测5.3.2 药物分析5.3.3 食品分析第六章:电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6.1 电化学制备方法简介6.1.1 电镀与电铸6.1.2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6.1.3 电化学合成与制备6.2 电化学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6.2.1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6.2.2 电化学合成金属材料6.2.3 电化学加工与表面处理6.3 电化学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6.3.1 半导体材料的电化学制备6.3.2 电化学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6.3.3 电化学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第七章:电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7.1 电化学传感器7.1.1 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7.1.2 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7.1.3 电化学传感器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实例7.2 电化学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7.2.1 酶电极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7.2.2 电化学免疫分析7.2.3 电化学法检测生物分子7.3 电化学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7.3.1 电化学药物治疗7.3.2 电化学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7.3.3 电化学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第八章:电化学环境技术与能源转换8.1 电化学与环境污染治理8.1.1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8.1.2 电化学法处理废气8.1.3 电化学法处理固体废物8.2 电化学在能源转换与储存中的应用8.2.1 电化学电池与超级电容器8.2.2 电化学燃料电池8.2.3 电化学法海水淡化与水资源利用8.3 电化学环境技术与能源转换的发展趋势8.3.1 清洁能源的电化学制备8.3.2 电化学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8.3.3 电化学在碳捕获与封存中的应用第九章:电化学实验操作与安全9.1 电化学实验室基本设备与操作9.1.1 电化学实验仪器介绍9.1.2 电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步骤9.1.3 电化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9.2 电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9.2.1 实验室化学品的安全使用9.2.2 实验室用电安全9.2.3 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9.3 电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指导9.3.1 电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原则9.3.2 电化学实验实践案例分析第十章:电化学课程教学评价与反思10.1 电化学教学效果评价方法10.1.1 学生学习成绩评价10.1.2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10.1.3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评价10.2 电化学教学反思与改进10.2.1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10.2.2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10.2.3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拓展10.3 电化学教学发展趋势与展望10.3.1 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更新10.3.2 教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10.3.3 电化学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高中化学《电化学》的教案,共分为十个章节。
电化学测试原理
电化学测试原理是基于电化学原理的一种实验方法,用来研究电化学过程中的电流、电压、电荷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电化学测试原理包括电池测试原理、电解池测试原理等。
电池测试原理是通过将被测试物质置于电池中,利用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来研究其电化学性质。
在电池中,纳入两个不同的电极(阳极和阴极),它们与电解液接触,形成两个半电池。
阴极半电池发生还原反应,接受电子;而阳极半电池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电子。
这些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动,并在电池中产生电流。
电池测试中,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可以分析电池的性能和反应动力学。
电解池测试原理是通过电解池实验来研究物质的电化学性质。
电解池由两个电极(阳极和阴极)和电解液组成。
当外加电压施加到电解池中时,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这些反应在电解液中引起电荷的转移,形成电流。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可以分析电解物质的电导率、溶解度、电极反应速率等。
电化学测试原理的应用十分广泛。
它可以用来研究金属腐蚀、电解过程、电池性能等领域。
通过测试原理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电化学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 电化学测量 第一章 电化学测量的基本知识1、学习电化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如下:对”未知”施加扰动信号 得到相应信号 判断分析得”已知”扰动信号:是测量条件的选择与控制;响应信号:是试验结果; 分析判断:是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2、三电极与两回路a 、三电极与两回路的实测图:三电极与两回路的原理图:b 、两回路① 极化回路(串联电路)由:极化电源、WE 、CE 、可变电阻以及电流表等组成。
功能:调节或控制流经WE 的电流;目的:实现极化电流的变化与测量② 测量回路(并联电路)由:控制与测量电位的仪器、WE 、RE 、盐桥等组成。
功能:实现控制或测量极化的变化;目的:测量WE 通电时的变化情况c 、三电极的优点研 WE辅助CE通回为了记录通电后WE 电位变化,需RE极化电源经典恒流法测量电路① 可以同时测量极化电流和极化电位; ② 三电极两回路具有足够的测量精度。
d 、两类溶液体系① 被测体系:研究电极所处的溶液体系。
② 测量体系:参比电极所处的溶液体系。
3、三电极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要求a 、电解池/容器:是装电解质溶液、WE 、CE 所用,是一种容器,要求稳定性好,不溶出杂质,不与电极物质、电解液发生反应,大部分无机电解质是玻璃的,强碱电解液例外,具体要求如下:① 化学稳定性高;② 体积适中,太小:研究体系浓度变化;太大:浪费。
浓度变化: ,可见c 与J0有关→η。
③ 鲁金Luggin 毛细管距离;太近:电位测不准;太远:较大的欧姆压降;距离(管直径) ,这是半定性半定量关系。
④辅助电极的位置、大小及形状;位置:与WE 平行放置;大小:S CE >5S WE 。
φ研-φ参=φ研-φ界+IR Ω⑥ 恒电位测量中,电解池的内阻要小。
b 、参比电极作用:比较,本身电位的稳定。
应具备的条件:① 可逆电极(浓度不变,电位不变);这是热力学说法,符合Nernst 方程。
② 参比电极是不极化电极(i 0→∞);实际上i 0不可能∞,所以需要控制流经RE 的电流非常小,即:I 测<10-7 A/cm 2。
第1章 绪论1.1 电化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1.1.1 电化学的产生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1、电化学的产生电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1791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Galvanic )从事青蛙的生理功能研究时,用手术刀触及解剖后挂在阳台上的青蛙腿,发现青蛙腿产生剧烈的抽动。
分析原因后认为,由于肌肉内有电解液,这时是偶然地构成了电化学电路。
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当时成立了伽伐尼动物电学会,但未搞明白。
1799年伏打(Volta ),也是意大利人,他根据伽伐尼实验提出假设:认为蛙腿的抽动是因二金属接触时通过电解质溶液产生的电流造成的。
故将锌片和银片交错迭起,中间用浸有电解液的毛呢隔开,构成电堆。
因电堆两端引线刺激蛙腿,发生了同样的现象。
该电堆被后人称为“伏打电堆”,是公认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化学电源。
2、电化学在历史上的作用伏打电堆的出现,使人们较容易地获得了直流电。
科学家们利用这种直流电得以进行大量的研究,大大地扩展了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同时促进了电化学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化学理论的发展。
1)扩展了对于物质的认识。
最初人们认为自然界中有33种元素,实际上其中有一部分是化合物。
如:KOH 、NaOH 、NaCl 、O H 2等。
1800年尼克松(Nichoson )、卡利苏(Carlisle )利用伏打电堆电解水溶液,发现有两种气体析出,得知为2H 和2O 。
此后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电解4CuSO 得到Cu ,电解3AgNO 得到Ag ,电解熔融KOH 得到K 等等。
10年之内,还得到了Na 、Mg 、Ca 、Sr 、Ba 等,这就是最早的电化学冶金。
10年时间,人们所能得到或认识的元素就已多达55种。
没有这个基础,门捷列夫周期表的产生是不可能的。
2)促进了电学的发展1819年,奥斯特用电堆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影响,即所谓电磁现象。
1826年,发现了欧姆定律。
这都是利用了伏打电堆,对于电流通过导体时发生的现象进行了物理学的研究而发现的。
[循环伏安法原理]cv循环伏安法原理1 电化学测试的基本知识电极电势、通过电极的电流是表征复杂的微观电极过程特点的宏观物理量。
电化学测量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量包含电极过程各种动力学信息的电势、电流两个物理量,研究它们在各种极化信号激励下的变化关系,从而研究电极过程的各个基本过程。
基于电化学的测量规律、按照对应出现的时间顺序,电化学测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电化学热力学性质的测量方法,基于Nernst方程、电势-pH图、法拉第定律等热力学规律;第二类是依靠单纯电极电势、极化电流的控制和测量进行的动力学性质的测量方法,研究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测定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第三类是在电极电势、极化电流的控制和测量的同时,结合光谱波谱技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引入光学信号等其他参量的测量,研究体系电化学性质的测量方法。
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极中包括四个基本过程:1)电荷传递过程(charge transfer process):电化学步骤。
2)扩散传质过程(diffusion process):主要是指反应物和产物在电极界面静止液层中的扩散过程。
3)电极界面双电层的充电过程(charging process of electric double layer):非法拉第过程。
4)电荷迁移过程(migration process):主要是溶液中离子的电迁移过程,也称为离子导电过程。
另外,还可能有电极表面的吸脱附过程、电结晶过程、伴随电化学反应的均相化学反应过程。
因此,要进行电化学测量,研究某一个基本过程,就必须控制实验条件,突出主要矛盾,使该过程在电极总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降低或消除其它基本过程的影响,通过研究总的电极过程研究这一基本过程,这就是电化学测量的基本原则。
电化学测量的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实验条件控制;2)实验结果的测量;3)实验结果解析。
在电化学测试中,一般采用三电极体系进行测量。
图1 三电极体系电路示意图由图可知:电解池由三个电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