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模式及陈述性知识与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第三章信息加工模型4

一、信息加工的模型的一般原理4

二、信息加工的特点及分类4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信息加工5

第四章竞争模型6

一、竞争模型的含义、核心和研究方法6

二、语言学习环境的作用6

第五章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学策略7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差异7

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7

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在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7结语10参考文献11

绪论

有关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40年代(Fries,1945),当时其研究目的主要是出于语言教学实践的需要,其方法论基础是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现在,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学共同关关心的多学科交叉的课题。认知心理模式是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活动程序,可以说是各种教学范式的内部运作。语言的认知研究对于建立和熟练运用教学范式与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信息加工模型和竞争模型。本文的前半部分将主要介绍这几种重要的认知模型的特征及其重要意义。本文的后半部分将把重点放在对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应用与策略的介绍。

第一章

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一、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的概念及其发展

John R. Anderson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于1983年提出。简称为ACT模型。

ACT模型是关于人的认知结构的模型,用以理解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时的知识结构内部的运作过程。它的发展过程如下图示:

AC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