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真菌的名词解释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
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
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
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或植物,现在成为自己的界,分为四门。
真菌自成一门,跟植物、动物和细菌相区别。
真菌和其他三种生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
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黏菌(现属于变形虫界)、卵菌及丝壶菌(被归于囊泡藻界不等鞭毛门)不再列入真菌的范围,但是真菌学与真菌学家的研究范围仍包括上述物种,因此,现在把传统的广义真菌称为菌物。
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 1万属12万余种(属与种都是单位,且属大于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种为单位)。
按照林奈(linneaus)的两界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其中,担子菌亚门是一群多种多样的高等真菌,多数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如银耳、金针菇、竹荪、牛肝菌、灵芝等,但也有豹斑毒伞、马鞍、鬼笔蕈等有毒种。
另外,半知菌亚门中约有属是农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还有些属是能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皮肤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瘟、节瘟和谷里瘟等。
(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
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
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coenocytic hypha),后者称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
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chitin),其次是纤维素。
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1、灰黄霉素就是一种选择性的抗真菌剂用作化疗动物和人类的皮肤感染。
真菌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
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
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
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者称有隔菌丝。
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
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细胞核,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
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
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真茵的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hhypha)。
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菌丝体(mycelium)。
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称为菌落(colnny)。
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管状,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质,无色或有色。
菌丝可无限生长,但直径是有限的,一般为2—30微米,最大的可达100微米。
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septum)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是丝状体。
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plasmodium)或具细胞壁的、卵圆形的单细胞。
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往往以菌丝体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穿过细胞扩展蔓延。
当菌丝体与寄主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因渗透压的关系进入菌丝体内。
有些真菌如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称为吸器(hauStorium)。
吸器的形状不一,因种类不同而异,如白粉菌吸器为掌状,霜霉菌为丝状,锈菌为指状,白锈菌为小球状。
一、真菌的定义: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并且是吸收营养的生物群。
二、真菌的特征及分类(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
(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
(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
真菌大多腐生,以已死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
少数寄生的真菌主要寄生在活植物上。
(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与其他生物的异同细菌:(Bacteria) 有细胞壁,无核,有核区--- 属原核生物。
粘菌:无细胞壁,有核,繁殖产生孢子。
藻类:光合色素--自养生物。
高等植物:有根、茎、叶,自养三、真菌的繁殖真菌经过营养阶段后便进入繁殖阶段,产生新的个体。
繁殖方式有二种;有性繁殖(sexual)、无性繁殖(asexual),分别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孢子是真菌繁殖体的基本单位。
(一)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即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而产生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式。
1、无性繁殖的方式营养菌丝可以直接断裂产生孢子或新个体;以原生质割裂的方式产生无性孢子;以芽殖的方式产生芽孢子或裂殖(分裂繁殖)进行细胞的增殖;产生分生孢子;孢子萌发后产生新个体。
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
2、真菌无性孢子的类型1、节孢子(arthrospore):由菌丝分枝顶端的细胞不断增加隔膜,以断裂的方式形成。
节孢子为单细胞,短柱状或椭圆形,多串生,因大量产生植物体表呈粉沫状,故有人称粉孢子(oidium)。
2、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由菌丝顶端或中间的单个细胞或某几个细胞,也可能是相邻近的数个细胞膨大、细胞壁加厚、原生质浓缩,最后脱离菌丝而形成的一种孢子,可长期休眠,寿命较长。
3、芽孢子(blastospore):多半由单细胞的营养体(如酵母菌)以芽殖的方式而形成。
其形态与母细胞相似,芽孢子不仅在脱落母细胞以后继续产生孢子繁殖,而且芽孢子在脱离母细胞以前也可进行繁殖。
真菌重点知识介绍一、概念真菌是一类生物体,特征为体细胞有真核结构,不含叶绿素。
真菌主要靠吸收外部有机物质生存,通常被认为是生物中最重要的分解者。
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泛,有些真菌是人类所知的,如食用的食用菌、制药业中的霉菌等,有些真菌则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导致感染的霉菌、绿色霉素等真菌毒素。
二、名词解释(一)菌丝体:真菌体内的一种细胞结构,长丝状,多分支,一般都是透明的。
(二)菌落:菌丝体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聚集体,由菌丝构成。
(三)孢子:真菌不通过繁殖器官进行繁殖,而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其中无性孢子的繁殖过程非常简单,有性孢子则需要两个菌丝体结合。
(四)菌种:在真菌学中,一般将有着特定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同一亚种真菌组合在一起。
这组真菌被称为一个菌种。
菌种命名一般是以首次描述者的名字命名的。
(五)拟菌类:真菌界的一种,形态很像真菌,但其先胚体是细胞分裂,不同于真菌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拟菌类包括双响菌和粘菌。
三、分类(一)壳菌门:这是最广为人知的真菌类群之一,包括食用菌、木耳等。
特点是无菌丝,繁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二)担子菌门:这里包括了许多食用菌,包括蘑菇、松茸等。
这类真菌的特点是产生蘑菇或其他地上部分的繁殖器官。
(三)接合菌门:这是一类真菌表现出两个不同生殖型的生命阶段,一部分是有性生殖,一部分是无性生殖。
这类菌类包括酵母菌和霉菌。
(四)棒菌门:棒菌菌丝的主体被称为“基质”,是从一些群体的分化过程中出现的。
这类真菌的生长要求湿润和温暖的环境,如贝加尔湖畔原始森林中的真菌。
四、特点(一)真菌无需绿色植物来产生食物。
真菌体细胞内部有细胞壁和真核膜,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相反,真菌是寄生生物或腐生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营养。
(二)真菌的菌丝类似于植物的根系。
菌丝在培养皿上生长,形成了传统的真菌繁殖形态,它们负责扩大菌体和寻找新的食物。
(三)真菌是异世界的生命体。
真菌的宿主通常是植物和动物,特别是在主体受到感染和免疫受到破坏的情况下。
名词解释真菌
真菌(Fungi)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有12万余种,但尚未发现的真菌估计有100万到1000万种之多,据统计,每年发现的新种大约有1000到1500种。
在已经命名的真菌中,与人类或动物疾病相关的不足500种,而能感染正常个体的不足50种。
然而越来越多环境中的霉菌成为了条件致病菌,能够导致免疫力功能不全或低下的宿主发生严重或致命性的疾病。
11、真菌的定义(1)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没有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3)一般都能通过无性和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4)其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或两者兼有。
2、真菌与细菌、卵菌的区别 (1)真菌与细菌的区别: (2)与卵菌的区别:卵菌:孢子体发达 配子体简单 类似高等植物 细胞壁含纤维素 多有性繁殖 真菌:细胞壁为几丁质 配子体明显发达 多无性繁殖 二、真菌的一般形态与特性 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的所形成的结构。
从孢子萌发形成菌丝,菌丝生长发育到生殖器官形成前的阶段,称作营养生长阶段。
这个阶段的菌丝体称作营养体。
繁殖体:指真菌繁殖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1、菌丝的变态结构(1)附着胞:是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可以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面,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表层的细胞壁,起着附着和吸收养分的功能。
(2)附着枝:菌丝两旁长出的短的分枝结构,只起附着或营养功能,无侵入功能。
(3)吸器:植物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寄主间隙延伸穿过细胞壁,在植物细胞内形成的膨大或分枝状的结构——吸器,其功能是增加真菌对营养的吸收面积。
形状不同。
(4)假根:菌丝产生的类似植物根的结构,深入基质吸收营养;并固定、支撑菌体。
(5)菌环和菌网:菌丝组成的环状物及多个菌环形成的网。
均用于捕食(套住或粘住)小动物(线虫)。
3、菌丝体的组织化很多真菌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菌丝体能形成一定的组织,其中菌丝互相交织的程度不同,有的较紧,有的很疏松,二者一般称为密丝组织。
疏丝组织:密丝组织疏松,多少能看出菌丝体,大致作相互平行排列,机械力可分开。
拟薄壁组织:大致由等径的菌丝细胞组成,排列紧密很象高等植物的组织,组织中的细胞一般是不易分离的。
(1)菌核:由菌丝紧密交接形成的一种坚硬结构。
外为拟薄壁组织,内为疏丝组织。
形状不一,颜色较深,渡过不良环境。
生物教案:《真菌》(优秀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生物教案:《真菌》,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真菌的写作思路。
生物教案:《真菌》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通过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认识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制作孢子印。
教学方法观察法、模拟实验法、实验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提前组织部分学生亲手培养蘑菇和霉菌。
(2)课件(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剪刀、烧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1)部分同学培养蘑菇和霉菌。
(2)各种颜色的纸片。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
在和谐、优美的自然中,有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别做着自己的贡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大自然的平衡。
它们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类是什么呢?学生:还有一类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教师: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细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真菌。
2、提出问题展示课题:第三节真菌教师:对于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有部分同学亲手培养了一些真菌,还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3、创设情境,展开新课展示自己培养的蘑菇和霉菌。
第二章
1.真菌的定义
2.真菌的隔膜类型
3.菌丝的组织型
4.何谓菌丝变态?真菌的变态类型有哪些?
5.基本概念:
吸器(haustorium)、附着胞(appressorium)、侵染垫(infection cushion)、菌索(rhizomorph)、菌核(sclerotium)、子座(stroma)
6.酵母的细胞循环
第三章
1.真菌细胞的结构(包括酵母菌)
2.以粗糙脉孢菌为例简述细胞壁的组成
3.物质穿膜运输的能量学
4.协助扩散的三个主要特征
5.A TP介导的H+同向转移的主动运输
6.真菌细胞中核分裂的特点
7.真菌线粒体DNA的特点和功能
8.膜边体的概念
第四章
1.真菌对大分子CHO和CH化合物的利用
2.真菌对单糖和双糖的利用
3.真菌利用氮源的一般途径
4.真菌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利用:
5.为什么大多数真菌喜欢铵盐?(简述在细胞内部,氨进入氨基酸的过程)
6.尿素的利用
7.Mg2+和Mn2+在真菌中的重要性
8.为什么ATP是高能化合物?
9.含铁体的概念
五
1.菌丝顶端生长得泡囊学说及其生长机制(泡囊的三重性)
2.菌丝分枝生长的机理
3.比生长速率和平均倍增时间
4.酵母出芽生殖的机理
5.何谓两型生长?(dimorphism)两型生长的分类?
六
1.不经过性结合而产生的孢子是无性孢子,包括、
、
等,无性孢子有的产生在一定的结构里,如
、
、
、
等。
2.游动孢子(zoospore)的形态与结构
3.真菌游动孢子的鞭毛类型、结构和功能
4.试述分生孢子的发育类型和发育方式,以及分生孢子的产孢结构
5.何谓同宗配合?何谓异宗配合?
6.性的亲和性原理
7.真菌性细胞结合的方式有哪几种,简要加以叙述。
8.举例说明性分化的内分泌控制
七
1.简述脂肪酸的β氧化和脂肪酸合成的过程
2.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前体和中间产物是什么?
3.试述青霉素(penicillin)的发现者、生产菌、青霉素的结构、主要的半合成青霉素4.头孢霉素的生产菌及结构
5.为什么黄曲霉素的初始效应大多限于肝中?
八
1.真菌作为遗传学材料的优点
2.何谓异核现象,有哪些表现形式?
3.准性生殖的意义,准性生殖的过程
4.准性生殖(parasexual reproduction)和有性生殖的比较
九
1.孢子的被动释放和主动释放
2.主动释放有哪几种方式?
3.什么叫休眠、外源性休眠、内源性休眠
4.造成外源和内源休眠的原因
5.激发孢子萌发的方法:
6.以鲁氏毛霉为例叙述孢子萌发的过程
十
1.腐生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意义
2.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
3.大量的真菌在土壤中以休眠的形式出现,休眠的形式包括哪些?土壤中影响真菌生长的因素包括哪些?
4.土壤微生物间的拮抗现象(抗生作用的竞争作用的概念)
5.真菌通过竞争而获得营养的能力称为竞争性腐生能力(competitive saprophytic ability),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6.土壤真菌的演替规律
7.真菌毒素及其中毒症
8.真菌产毒的条件
十一
1.表皮寄生菌、皮肤癣、内生真菌、外生真菌
2.昆虫寄生菌、活体营养寄生菌、死体营养寄生菌
3.节肢动物寄生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虫霉感染、虫草感染、白僵菌病
4.植物初始感染的途径
5.当寄生真菌成功的侵入宿主后,寄生菌能否在宿主体内生活,这主要取决于宿主是否产生抗性,产生抗性的过程首先是致病菌与宿主之间如何识别,近年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识别理论
6.何谓基因对基因学说?举例之
7.有些致病菌不能在宿主定居的原因?
8.寄主被侵染后组织解体和死亡的症状
9.坏死的症状主要有哪些?
10.引起植物微管束枯萎的机理
11.细胞识别系统的基本原理
十二
1.菌根、菌根菌、共生现象、共生体
2.外生菌根的特点及菌根相互作用的本质
3.试述V A菌根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内生菌根的特点及菌根相互作用的本质4.天麻和密环菌
十三
1.真菌在五界系统和八界系统中的地位
2.当前真菌鉴定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原理
3.本书采用的真菌分类系统包括那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