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离子注入
- 格式:ppt
- 大小:4.88 MB
- 文档页数:61
第5章离⼦注⼊第五章离⼦注⼊15.1 概述5.2离⼦注⼊原理5.3注⼊离⼦在靶中的分布5.4 注⼊损伤5.5 退⽕5.6 离⼦注⼊设备与⼯艺5.7 离⼦注⼊的其它应⽤5.8 离⼦注⼊与热扩散⽐较及掺杂新技术5.1 概述2什么是离⼦注⼊:将原⼦电离,在强电场作⽤下离⼦被加速射⼊靶材料的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性质。
离⼦注⼊⼯艺:⽤离⼦注⼊⽅法,将⼀定剂量的Ⅲ、Ⅵ族杂质注⼊到半导体晶⽚的特定区域,再进⾏退⽕,激活杂质,修复晶格损伤,从⽽获得所需的杂质浓度,形成pn结。
离⼦注⼊⼯艺特点3杂质浓度分布与总量可控性好;是⾮平衡过程,不受固溶度限制;注⼊杂质纯度⾼,能量单⼀,洁净度好;室温注⼊,避免了⾼温过程对靶⽚的影响;杂质分布的横向效应⼩,有利于器件尺⼨的缩⼩;离⼦注⼊会造成晶格缺陷,甚⾄⾮晶化,即使退⽕也以难完全消除;是单⽚⼯艺,⽣产效率低、成本⾼;设备复杂、价格昂贵。
5.2离⼦注⼊原理射程R :离⼦在靶内移动的总路线长度;投影射程x P :在⼊射⽅向上离⼦射程的投影距离射程的横向分量x i :在与⼊射⽅向垂直的⽅向上离⼦射程的投影距离45.2.1 与注⼊离⼦分布相关的⼏个概念R =l 1+l 2+l 3…5.2.1 与注⼊离⼦分布相关的⼏个概念射程分布:⼤量⼊射离⼦投影射程的统计分布,即靶内⼊射离⼦浓度分布平均投影射程(R p ):正是离⼦浓度最⼤值位置投影射程标准偏差(?R p ):是平均投影射程的统计波动横向标准偏差(?R ⊥):是射程的平均横向分量的统计波动。
5注⼊离⼦的⼆维分布5.2.2 离⼦注⼊相关理论基础6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注⼊离⼦的能量⼀般为5~500keV,进⼊靶内的离⼦不仅与靶内的⾃由电⼦和束缚电⼦发⽣相互作⽤,⽽且与靶内原⼦核相互作⽤。
LSS理论认为注⼊离⼦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的部分:⼊射离⼦与原⼦核的碰撞,即核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射离⼦与电⼦的碰撞,即电⼦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
第五章离子注入15.1 概述5.2离子注入原理5.3注入离子在靶中的分布5.4 注入损伤5.5 退火5.6 离子注入设备与工艺5.7 离子注入的其它应用5.8 离子注入与热扩散比较及掺杂新技术5.1 概述2什么是离子注入:将原子电离,在强电场作用下离子被加速射入靶材料的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性质。
离子注入工艺:用离子注入方法,将一定剂量的Ⅲ、Ⅵ族杂质注入到半导体晶片的特定区域,再进行退火,激活杂质,修复晶格损伤,从而获得所需的杂质浓度,形成pn结。
离子注入工艺特点3杂质浓度分布与总量可控性好;是非平衡过程,不受固溶度限制;注入杂质纯度高,能量单一,洁净度好;室温注入,避免了高温过程对靶片的影响;杂质分布的横向效应小,有利于器件尺寸的缩小;离子注入会造成晶格缺陷,甚至非晶化,即使退火也以难完全消除;是单片工艺,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设备复杂、价格昂贵。
5.2离子注入原理射程R :离子在靶内移动的总路线长度;投影射程x P :在入射方向上离子射程的投影距离射程的横向分量x i :在与入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离子射程的投影距离4 5.2.1 与注入离子分布相关的几个概念R =l 1+l 2+l 3…5.2.1 与注入离子分布相关的几个概念 射程分布:大量入射离子投影射程的统计分布,即靶内入射离子浓度分布平均投影射程(R p ):正是离子浓度最大值位置投影射程标准偏差(∆R p ):是平均投影射程的统计波动横向标准偏差(∆R ⊥):是射程的平均横向分量的统计波动。
5注入离子的二维分布5.2.2 离子注入相关理论基础6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注入离子的能量一般为5~500keV,进入靶内的离子不仅与靶内的自由电子和束缚电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且与靶内原子核相互作用。
LSS理论认为注入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 入射离子与原子核的碰撞,即核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入射离子与电子的碰撞,即电子阻挡的能量损失过程。
离子注入最详细的第 5 章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另一种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方法。
将杂质电离成离子并聚焦成离子束,在电场中加速而获得极高的动能后,注入到硅中(称为“靶” )而实现掺杂。
,离子束的性质离子束是一种带电原子或带电分子的束状流,能被电场或磁场偏转,能在电场中被加速而获得很高的动能。
离子束的用途掺杂、曝光、刻蚀、镀膜、退火、净化、改性、打孔、切割等。
不同的用途需要不同的离子能量E , E 50 KeV ,注入掺杂,离子束加工方式 1、掩模方式(投影方式)2、聚焦方式(扫描方式,或聚焦离子束 (FIB) 方式),掩模方式是对整个硅片进行均匀的地毯式注入,同时象扩散工艺一样使用掩蔽膜来对选择性区域进行掺杂。
扩散工艺的掩蔽膜只能是SiO2 膜,而离子注入的掩蔽膜可以是 SiO2 膜,也可以是光刻胶等其他薄膜。
掩模方式用于掺杂与刻蚀时的优点是生产效率高,设备相对简单,控制容易,所以应用比较早,工艺比较成熟。
缺点是需要制作掩蔽膜。
,离子注入,聚焦方式的优点是不需掩模,图形形成灵活。
缺点是生产效率低,设备复杂,控制复杂。
聚焦方式的关键技术是1、高亮度、小束斑、长寿命、高稳定的离子源;2、将离子束聚焦成亚微米数量级细束并使之偏转扫描的离子光学系统。
,5.1 离子注入系统,离子源:用于离化杂质的容器。
常用的杂质源气体有 BF3、 AsH3 和 PH3 等。
质量分析器: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与电荷,因而在质量分析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不同,由此可分离出所需的杂质离子,且离子束很纯。
加速器:为高压静电场,用来对离子束加速。
该加速能量是决定离子注入深度的一个重要参量。
中性束偏移器:利用偏移电极和偏移角度分离中性原子。
聚焦系统:将离子聚集成直径为数毫米的离子束。
偏转扫描系统:使离子束沿 x、y 方向扫描。
工作室(靶室):放置样品的地方,其位置可调。
,一、离子源作用:产生所需种类的离子并将其引出形成离子束。
分类:等离子体型离子源、液态金属离子源(LM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