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对外贸易状况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中东市场分析一、市场概况中东地区是指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非地区的一片地域,包括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伊朗、以色列等国家。
该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活跃,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
本文将对中东市场进行详细分析。
二、经济环境1. GDP和人均收入中东地区的GDP总量庞大,2022年达到2.5万亿美元。
该地区人均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对高品质和高端产品的需求量大。
2. 主要经济产业中东地区主要经济产业包括石油、天然气、金融、旅游等。
石油和天然气是该地区的重要资源,占领了经济的核心地位。
金融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
旅游业也是中东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
3. 政府政策和投资环境中东地区各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赋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法规。
该地区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法律体系相对健全,为外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市场需求1. 消费习惯和偏好中东地区消费者偏好高品质、高端的产品,对品牌和质量要求较高。
他们对时尚、奢靡品、电子产品、汽车等消费品有较大需求。
2. 人口结构和消费群体中东地区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年轻人占比较高。
他们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是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
此外,中东地区也有不少富裕阶层,他们对高端产品和服务有较高需求。
3. 市场竞争情况中东地区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都积极进入该市场。
国际知名品牌在中东地区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本土企业也在不断崛起。
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价策略和市场占有率是成功进入中东市场的关键。
四、市场机遇和挑战1. 市场机遇中东地区市场潜力巨大,消费需求旺盛,对高品质和高端产品的需求量大。
该地区政府对外商投资赋予支持,投资环境较好。
中东地区的旅游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为相关行业提供了机遇。
2. 市场挑战中东地区的市场竞争激烈,要成功进入该市场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此外,中东地区的文化、宗教和法律体系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文化和法规。
以色列国家概况(最近更新时间:2013年10月)【国名】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面积】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
1948-1973年间,以色列在四次阿以战争中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领土,80年代以后陆续部分撤出。
目前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人口】801.8万(2013年4月),其中犹太人约占75.3%,其余为阿拉伯人、德鲁兹人等。
【语言】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宗教】大部分居民信奉犹太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首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JERUSALEM)。
1980年7月30日,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
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存有争议。
目前,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将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国家元首】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2007年7月15日就职,为以色列第9任总统,任期7年。
【重要节日】犹太新年(约公历9月)、赎罪日(约公历10月)、住棚节(约公历10月)、逾越节(约公历3、4月)、大屠杀纪念日(约公历4、5月)、独立日(约公历4、5月)。
【地理】位于亚洲西部。
毗邻巴勒斯坦。
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
海岸线长度198公里。
【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39℃;冬季温和湿润,最低气温4℃左右。
【简史】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
原居住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国。
此后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征服。
公元70年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开始长达近2000年流亡生活。
一、创业维艰以色列国的经济发展,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无名小国到经济强国,经过了若干风风雨雨,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困难多磨的道路。
首先是,国小地少,沙漠过半,耕地不多,干旱少雨,水源也极其有限;其次是,缺乏自然资源和能源,仅有一点碳酸钾、磷酸盐、溴、铜、铁、镁、锰、硫磺、石膏、石灰石、陶瓷粘土和玻璃沙等,土地十分贫瘠;第三,从开国伊始直至现在,就不断背着移民入境的大包袱,数百万人的吃、住、教育和安全等的财政负担;第四,阿以冲突,无岁无之,何况中经几次大战役,军费浩繁,大大耗用了国民的收入;第五,四境多垒,商贸上不能就近获得原料与市场,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远道洽办,这势必增加时间、人力和远距离的运输费用。
尽管如此,但以色列国的政府和犹太民族并没有为困难所折服,终于冒着艰险,排除万难,昂首挺胸地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发展情况以色列在建国后的最初25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曾经为世人所瞩目,并认为是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奇迹”之一,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已达10%。
与此同时,还接纳了来自亚非欧美几大批犹太移民160余万,其中大部分是战后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难民;建立了现代化经济基础,主要是对交通、港口、水、电、通讯等工程进行扩建和技术更新;并按照犹太人传统,保证国民福利,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这种经济奇迹主要是来自充分利用多年获得的经援,对生产资料大量投资与安置好移民在生产上所取得效益的结果。
但在1973年后,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及70年代全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发展速度放慢。
虽然如此,在1973~1979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仍达到3.8%。
1980年以后,略再下降,其增长率也达到3.1%。
可是从1984年起便已开始复苏。
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竟达350亿美元,人均约7800美元,在亚洲仅较中东一些石油国家和东亚的日本为低,相当于新加坡的经济实力,而达到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此后逐年上升,这当然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促使大量的犹太人移居扩土有很大关系,但与以色列国正确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以色列农业概况以色列属于亚洲大陆,地处地中海东南角,西临地中海,北连黎巴嫩,东与约旦河西岸接壤,东北与叙利亚为邻,东南和南面以亚喀巴湾与埃及西奈半岛为界。
扼欧亚非三洲会合处,为东西阿拉伯世界的桥梁。
以色列北部是加利利山,高度为1200米左右,在加利利山以东为约旦河谷。
在加利利山以西为狭长的沿海平原,从黎巴嫩边境一直延伸到南部。
加利利山向南俯瞰着埃斯德拉隆谷或埃梅克谷,埃斯德拉隆以南是高原。
高原以南是内格夫。
沿海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温度在32~38℃之间。
冬季温顺多雨,大巴列湖邻近以及内格夫从不下雪,洼地也专门少下雪,耶路撒冷和上加利利尽管下雪,但雪量悬殊甚大,前者只有几英寸,后者可达几英尺。
河谷地区,有时酷热,气温可达40℃以上,而且十分潮湿。
以色列降雨少,一样在400~550毫米。
降雨要紧在冬季的12月至来年3月,6、7、8三个月全然无雨。
降雨量各地区差不也专门大。
加利利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
以色列越往南雨量越少。
从全国看,60%属洪涝地区,20%为半温润区(北部),50%国土降雨少于150毫米。
耕地要紧分布在北部滨海平原、加利利山区以及上约旦河谷。
一、农业进展历史以色列农业奇迹得益于正确的进展战略。
建国50年来,以色列农业是推动经济进展的杠杆,农业和整个经济的进展相辅相成。
其农业进展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
第二时期从60年代开始,滴灌推动农业革命,建立高效市场机制。
60年代初,以色列土地开垦饱和,农业单产徘徊,沙漠改造缓慢。
以色列开始探究科技进展农业的出路,60年代中期发明滴灌后,国家赶忙大力扶持,农业革命找到突破口,农产品产量直线上升,沙漠改造突飞猛进,可耕地连续增加,农业面貌全然改观。
第三时期从80年代开始,农业实现产业化。
依照国际市场和本国自然条件,以色列70年代开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向进展高质量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和技术,用高科技、现代治理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特色,建成了一整套符合国情的节水灌溉、农业科技和工厂化现代治理体系。
以色列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一、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以色列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其高科技产业的崛起。
以色列拥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地区之一。
以色列在计算机科学、生物技术、军事科技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
例如,以色列的硅谷—特拉维夫已经成功地孕育了许多高科技企业,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
这些企业不仅给以色列带来了巨额资金投入,还为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创业氛围浓厚以色列的创业氛围非常浓厚,创业精神深入人心。
由于政府的支持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以色列的创业者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创立自己的企业。
此外,以色列的文化氛围也对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国家,人们普遍认同创业者的价值,会积极对待创业者的精神和追求。
因此,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以色列的创业者都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和鼓励。
三、对外贸易的增长以色列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由于技术实力雄厚,以色列出口了大量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如高级计算机软件、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等。
同时,以色列也积极扩大市场,寻求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开展贸易往来。
除了传统的贸易伙伴,如美国和欧洲国家,以色列还积极开展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合作,如中国、韩国等。
这些贸易合作不仅为以色列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还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以色列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四、旅游业的崛起以色列的旅游业在过去几年中有了爆炸性的增长。
以色列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参观古城耶路撒冷,感受宗教的力量;也可以前往死海,体验泥浆浴的乐趣;还可以到特拉维夫感受现代化的城市风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色列的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以色列的经济发展状况非常良好。
其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创业氛围的浓厚、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都为以色列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2016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334号决议,谴责以色列在占领领土上建设定居点。
此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与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安理会成员国暂停外交工作关系。
此次“‘定居点’决议”事件会否影响中以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引人关注。
当月29日,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对中国媒体表示:“我可以确认,(当前的情况)对两国正在进行的项目没有任何影响。
我们期待着2017年庆祝以中建交25周年。
我们不仅要继续两国的合作,而且明年内还将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和合作项目。
”2017年 1月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继续与以色列一道,深化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中国企业即将派遣数千名中国建筑工人赴以色列工作。
”从上述双方的表态可以得出结论:新时期中国与以色列的合作关系将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应在深化中以关系的新进程中提前谋篇布局。
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自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继新时期中国与以色列的合作关系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随着国际环境和中东形势的深刻变化,中以关系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中国应妥善回应以方的利益诉求,在深化中以关系的新进程中提前谋篇布局。
■ 王金岩/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2.010续稳步向前发展。
近年,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尤其体现在经济、技术、文化交往等领域。
当前,无论是从国际环境看,还是从以色列所处的中东地区局势看,以及从双方在多方面互为补充、互有需求的客观现实看,都可看出中以关系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依据中以关系现状和以方对未来的发展期待对双边关系的发展提出几点想法。
中以关系正值发展新高潮中国与以色列于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几年间两国关系高速发展,九十年代是两国关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
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十年间,两国关系发展的速度放缓,但稳步向前。
近年,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都大幅攀升。
以色列的关税政策近年来以色列政府根据本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及其所需货源的情况,每年9月1日对国内进口关税进行调整,降低其国内短缺产品及原材料关税税率。
进口关税分以下几类:1.欧盟及欧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关税以色列在地理方位上距欧洲较近,从欧进口有运输方便、及时、适销对路等优势,并有着传统的贸易渠道。
因此,以进口的大部分产品来源于欧洲国家。
而且,1975年以与欧盟国家(EU)及欧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家(EFTA)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
以色列除对从欧盟及欧洲自由贸易国家进口个别产品——农产品等征收关税外,对其它进口的大部分产品免征关税。
2.其他自由贸易协议国家关税以色列重视与其它国家发展自由贸易,1985年以与美国签定了贸易协议,此协议的一些规定则不同于与欧洲国家的规定,特别是对以色列纺织品出口到美国,不但免征所有的关税且不需配额。
以色列从1997年开始,对自由贸易协定国——加拿大进口的农业、工业产品实行免税,1999年在纺织品木材方面实行减免税。
自1997年8月1日起,对自由贸易协议国土耳其的纺织品、鞋类、铝制品等实行减免税。
1998年,以与波兰、匈牙利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1999年,又与墨西哥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3.一般贸易国家关税1991年前,以色列所制定的关税除对国内市场短缺产品免税外,对从一般贸易国家进口的非奇缺产品的关税居高不下。
1991年后,以政府为快速发展其国民经济,对进口关税采取每年调整一次的新举措。
对确属本国所需产品实行大部分减免税,但仍对部分进口产品征高进口税。
1.活牲畜、鱼肉蛋及制品自1995年至今,除对一些观赏性动物征收12%的关税外,其余商品均免税。
活羊仍缴纳进口附加税,而且大多数活牲畜及家禽需进口许可证。
活鱼大都免税。
但干鱼或熏鱼等征税15%或20%,部分免税。
鲜肉征收从量税。
兔肉、熏制猪肉等按每吨417谢克尔征税,其余免征关税。
带壳禽蛋免税。
奶制品税率大都在2%或6%之间,但需缴纳进口附加税。
深度解析巴以冲突的地缘经济与贸易巴以冲突是指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长期争端和对抗。
这场冲突涉及众多复杂的问题,包括历史、宗教、领土以及政权等。
然而,地缘经济和贸易因素也是该冲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深入分析巴以冲突,并探讨其对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首先,巴以冲突对巴勒斯坦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无论是被定居点占领的土地还是被设立的军事检查站,都对巴勒斯坦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的限制。
巴勒斯坦的农业、渔业和工业等各个领域都遭受了严重损失。
此外,巴以冲突还导致巴勒斯坦失去了自由进出的通道,造成了对外贸易的阻碍,限制了巴勒斯坦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合作。
其次,经济以及贸易方面的不平等也加剧了巴以冲突的复杂性。
以色列作为一个经济强国,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而巴勒斯坦则因为资源匮乏和发展滞后而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
这导致了以色列在经济和贸易上对巴勒斯坦的控制,加剧了双方的对立情绪,增加了冲突的难解性。
此外,巴以冲突对整个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持续的冲突导致了巴以两国之间的疆界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阻碍了整个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该地区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贸易和投资活动受到限制。
这种不稳定的局势也阻碍了国际援助和投资的流入,使得地区的经济增长受到压制。
然而,巴以冲突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合作和经济融合的努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开始努力促进巴以和平进程,并通过贸易和经济合作来改善地区的状况。
例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建立的一些经济区域合作机制,旨在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为和平解决巴以冲突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总之,巴以冲突的地缘经济和贸易因素不能被忽视。
巴勒斯坦经济的破坏、经济不平等、地区不稳定等问题都与这一冲突密切相关。
然而,通过区域合作和经济融合的努力,或许可以为巴以和平进程的推进提供新的可能性,促进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发展,才能为巴以冲突找到可持续的解决之道。
以色列概况中文名称:以色列概况外文名称:brief introduction to Israel国名: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独立日:5月14日(1948)国庆日:5月14日(1948)国旗:旗地为白色,上下各有一道蓝色宽带。
白蓝两色来自犹太教徒祈祷时用的披肩。
旗地白色部分中间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
国徽:为长方形盾徽,盾面呈蓝色,其中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说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
烛台以橄榄枝装饰,象征犹太人渴望和平。
烛台下用希伯来文写着“以色列国”。
国歌:《希望之歌》。
自然地理:位于亚洲西部的巴勒斯坦地区。
北部与黎巴嫩交界,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东面是约旦,西濒地中海。
南连亚喀巴湾。
面积1.49万平方公里,目前以色列占领着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阿拉伯区和戈兰高地,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
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一般海拔600—1000米。
北加利利高原上的梅隆山海拔1208米。
东部与约旦交界处向南延伸至亚喀巴湾的地区为大裂谷区,低于海平面392米。
主要河流为约旦河。
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气候夏季23℃—34℃,冬季10℃—17℃。
年降雨量220—920毫米。
人口:据以色列统计局1998年9月统计以色列人口为598万多。
其中犹太人475万,占79.4%;阿拉伯人(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101万,占16.9%。
其余22万为德鲁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希伯莱语为国语,与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犹太教为国教,居民中约85%信奉犹太教,13%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耶路撒冷(jerusalem);人口:57.8万。
建国初期,首都设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未得到普遍承认。
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6个区,30个分区,31个市,115个地方委员会,49个地区委员会。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情况分析文/ 童友俊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中心理事长瀚闻资讯董事长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描绘了贯穿亚欧大陆,一头连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连接发达欧洲经济圈,涵盖中间广大腹地的“一带一路”战略路线图。
“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所属区域与名称针对以上“一带一路”沿线64个主要国家,基于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我国对外贸易大数据,本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情况进行分析。
一、中国主要贸易出口国家及产品种类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64国家出口额总计6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2%。
占我国2014年出口贸易总额的27%,增速超过我国总出口贸易增速(6.1%)。
2010年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贸易出口大幅增长,2012年之后增幅减缓,但增速也均维持在10%以上,远高于我国总体出口贸易增长速度。
图1-1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贸易出口额及增速单位:亿美元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东北亚的俄罗斯和南亚的印度等地区。
机电类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33%)。
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国家和主要产品种类如表1-1:近三年来,我国主要产品年出口额基本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对越南和伊朗出口增长幅度较大,分别比2013年增长31.17%和72.26%。
2014年,我国出口额大于100亿美元的17个国家占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总出口额83.11%。
二、中国主要贸易进口国家及产品种类201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64国家进口贸易额总计4834亿美元,同比增长2.6%。
占我国2014年进口贸易总额的25%,增速超过我国总进口贸易增速(0.4%)。
2010年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家贸易进口大幅增长,2012年增幅开始减缓,但增速也均维持在2%以上,远高于我国总体进口贸易增长速度。
以色列gdp
GDP:约3537亿美元(以2015年不变价计算),同比下降
2.4%
人均GDP:4.3万美元,同比下降4.2%
对外贸易总额:2193亿美元,其中,进口1187亿美元,出口1006亿美元;货物贸易:1364亿美元、服务贸易:829亿美元旅游人数:83万人次,同比下降82%
财政收入:1285亿美元、财政支出:1775亿美元、财政赤字:491亿美元、公共债务:2982亿美元(公共负债占GDP比重为72.4%)
CPI:0.3%
人口数:933万人,其中:犹太人698万(占比74%)、阿拉伯人197万(占比21%)、其他民族47万人
人口增长率1.5%
月平均工资:3500美元
月平均个人消费支出:1860美元
汇率:1美元:3.25新谢克尔(2021.05.03)
基准利率:0.1%
交通事故数量:10744起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305人
1
注:以上数据按照1美元兑3.3新谢克尔换算。
2。
以色列简介国家概况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千米。
人口675万,其中犹太人占76.7%,还有阿拉伯人、德鲁兹人等。
居民大部信奉犹太教。
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货币为新谢克尔。
建国时首都设在特拉维夫,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
西邻埃及,东临约旦和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国旗国旗旗底为白色,上下各有一道蓝色宽带,白蓝两色来自犹太教徒祈祷时用的披肩,旗地白色部分中间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之星。
历史沿革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起源于约4000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徒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
公元前13世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
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1947年11月29日,联台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成立。
1980年7月30日,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
(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都有争议)绝大多数同以色列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以色列建国时的面积为1.49万平方于米,但经过1 948~1 973年间的四次战争,现以色列的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千米。
经济文化民俗以色列经济为混和型,比较发达,是中东第一大工业国。
农业、工业、科技及军工等部门水平较高,私人企业比重较大,但政府对主要部门控制严格。
军事工业和钻石加工业最为突出,以色列拥有世界最为先进的钻石加工技术,小块抛光宝石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由于经济规模小,国内市场也不大,。
经济增长主要靠扩大出口推动,以色列一直把大部分创造性资源用于发展出口贸易。
由于周边都是阿拉伯国家,且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所以其对外贸易多打入远方市场,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美和日本等国。
以色列农业概况以色列属于亚洲大陆,地处地中海东南角,西临地中海,北连黎巴嫩,东与约旦河西岸接壤,东北与叙利亚为邻,东南和南面以亚喀巴湾与埃及西奈半岛为界。
扼欧亚非三洲会合处,为东西阿拉伯世界的桥梁。
以色列北部是加利利山,高度为1200米左右,在加利利山以东为约旦河谷。
在加利利山以西为狭长的沿海平原,从黎巴嫩边境一直延伸到南部。
加利利山向南俯瞰着埃斯德拉隆谷或埃梅克谷,埃斯德拉隆以南是高原。
高原以南是内格夫。
沿海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温度在32〜38C之间。
冬季温和多雨,大巴列湖附近以及内格夫从不下雪,洼地也很少下雪,耶路撒冷和上加利利虽然下雪,但雪量悬殊甚大,前者只有几英寸,后者可达几英尺。
河谷地区,有时酷热,气温可达40C以上,而且十分潮湿。
以色列降雨少,一般在400〜550毫米。
降雨主要在冬季的12月至来年3月,6、7、8三个月根本无雨。
降雨量各地区差别也很大。
加利利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
以色列越往南雨量越少。
从全国看,60%|干旱地区,20%为半温润区(北部),50%|土降雨少于150毫米。
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滨海平原、加利利山区以及上约旦河谷。
一、农业发展历史以色列农业奇迹得益于正确的发展战略。
建国50年来,以色列农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农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
其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50年代开始,农业开始大起步、大发展。
建国初,以色列处于战争环境,大量移民从国外涌入,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农业成了当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支柱。
以色列在全国垦荒、兴建定居点,目标是粮食和农副产品自给自足。
当时,以色列军事开支负担沉重,但仍优先满足农业投资。
1952年以色列引种棉花,用10年时间解决了穿衣问题,棉花单产世界第一,棉花出口创汇仅次于柑桔。
1953年以色列开始建北水南调输水工程,开发沙漠。
第二阶段从60年代开始,滴灌推动农业革命,建立高效市场机制。
60年代初,以色列土地开垦饱和,农业单产徘徊,沙漠改造缓慢。
以色列进口管理制度一、引言进口管理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进口商品的控制和管理机制。
它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设定进口货物的政策、程序和标准等措施,对进口商品进行规范和管理。
而以色列作为一个进口为主的国家,其进口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以色列的进口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性地分析和探讨,力求全面展现以色列进口管理制度的特点、政策和进程。
二、以色列的进口环境以色列是一个国土狭小、人口稠密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其工业发展迅速,外贸发达,对外依存度很高。
以色列的进口商品范围广泛,涵盖了原材料、机电产品、轻工业品、农产品、化工品等诸多领域。
以色列的主要进口伙伴国家主要包括欧盟国家、美国、中国、印度等。
三、以色列的进口管理政策1. 准入许可制度以色列依据《准入准则法》制定了准入许可制度,对一些特殊领域的进口商品实行准入审核制度。
这些领域包括国防军火、核材料、医药、化工产品等。
准入许可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遏制一些危险品的不当进口,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进口备案制度根据《贸易和产业部进口管理条例》,进口商需要对其进口商品进行备案登记。
进口备案制度有利于政府了解和掌握进口商品的种类、数量、质量等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和管理进口贸易。
3. 进口关税和税则以色列实行的是关税统一法,对进口商品征收进口关税。
此外,以色列还依据国际规则,对部分国家的进口商品实行最惠国待遇或者降税政策。
这些政策有利于提高以色列市场的开放程度,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
4. 进口检验和认证出于对进口商品质量和安全的考虑,以色列实行了进口商品的检验和认证制度。
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进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了进口贸易的稳定发展。
5. 进口配额制度以色列对一些敏感领域的进口产品实行了进口配额制度,包括农产品、纺织品、服装等。
进口配额制度有利于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并且对进口商品的数量、质量等进行了限制。
6. 进口配额制度以色列对一些敏感领域的进口产品实行了进口配额制度,包括农产品、纺织品、服装等。
广州汤尼希伯来语学校学习资料
以色列对外贸易状况
由于经济规模小,国内市场相对有限,以色列只能通过扩大出口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国家一直把大部分的创造性资源用于加强其工业品出口。
工业品出口额(按现价计算) 50多年来增长了接近2,200倍:从1950年的1,300万美元,增加到1955年的5,200万美元,1975年增加到14亿美元,1985年为56亿美元,直到2000年的283亿美元。
不过,在2001年时,这一数额降至257亿美元。
近年来,全部进口货物的大约70%—2001年金额达到310亿美元—是用于生产的物资和燃料;这些进口货物中的42%来自欧盟,23%来自美国,15%来自亚洲(其余20%来自其他国家)。
与此同时,以色列出口货物中的32%运往欧盟,32%运往美国,16%运往亚洲,其余20%运往其他国家。
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以色列对美国的工业出口超过了从美国的进口;2000年以来,即使不包括钻石的出口,也是这样的情况。
以色列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与欧洲共同体(1975年)就工业产品和与美国(1985年)就全部产品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从而提高了以色列的出口竞争能力。
这样,以色列的货物都能免税进入欧洲联盟(欧盟)和美国市场(共有6.3亿消费者),使本地的生产者能够瞄准比国内市场大100倍以上的国外市场,并吸引那些希望免税向欧洲出口产品的投资商来以色列。
为争取最大的成功机会,以色列的企业一直设法确定能够开辟自己特有的市场地位的国际贸易领域。
与外国工业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往往能发挥以色列公司在创新方面和外国公司在大规模生产及市场渗透方面的优势。
业已开展的联合项目涉及许多领域,如电子、计算机软件、医疗设备、印刷和计算机制图等。
像由相关政府支持的4个两国间开发研究基金会那样的机构,正以为合资企业筹措资金的方式,向许多这样的联合项目提供积极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