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域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新地域主义建筑的设计实践探析及方法研究摘要:本文融合作者多年酒店和办公设计的经验,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研究,从建筑、规划、环境、内装设计等不同的角度,总结案例的地域特征和设计手法。
结合工作中实际项目,结合实际项目,有代表性的在地域文化、自然因素、材料与技术、气候、场所空间、功能流线、规划特点、特色体验等方向着重剖析,分析案例后得出通用的设计理论及方法等。
为各位理论研究者和设计从业人员,在融入地域性特征实践中,以及地域性设计实践中,提供一定的案例借鉴。
同时,对新地域主义建筑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地域主义;高端办公;精品酒店;新地域主义;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特色的体验;1新地域主义的概念新地域主义,通常是指现代建筑的形式中设计有民族的、民俗的和本地的风格,表现出地方的特色风格。
新地域主义,追溯到传统的本土主义,是建筑中的一种民间或民族风格,通过多年的建筑形态的表现,单独形成了一种富有现代性的建筑设计风格流派。
虽然如此,但是新地域主义的方式,与传统模仿古典或复制古典的地方性建筑,还是有一定区别,这些建筑仍然是属于现代建筑,它们在平面功能布置以及详细构造上都是按照现代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仅仅是把一些传统的元素等融入到建筑的外观形式上。
2 产生背景和历史根源新地域主义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极端性进行反思的重要思潮之一。
原来的城市化和全球化,消弱了很多本有特色的地方特点。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有责任的当代建筑师不愿照搬以前的古典建筑语言,但又不赞同美国后现代建筑师们的随意拼贴古典符号的装饰主义做法。
这时,新地域主义作为中和的方式提供了可接受的方式和灵感。
地域主义并不是一个21世纪新出来的概念,它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渊源。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英国风景造园运动,可以说就是地域主义建筑思想的起源之时。
3 新地域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的作品代表性人物:阿尔巴罗·西扎、L.巴拉干、B.V.多西、C.佩里、莫奈奥阿尔巴罗·西扎的理论及作品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出生于葡萄牙马特西诺斯,他的早期作品就反应出对“地方及乡土”的形式的探索,后来一直通过现代手法营造着葡萄牙的传统风格。
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概述一、地域文化研究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当地的历史、传统、风俗等文化元素的挖掘,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传统元素运用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运用了许多传统元素,如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装饰等。
这些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建筑的地域特色,也为现代建筑注入了一种传统的韵味。
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注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作品。
三、地方材料选择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注重选择地方材料进行建筑设计和建造。
地方材料的选择不仅有助于降低建筑成本,还可以增强建筑的地域特色和环保性。
通过选择当地特有的材料,如石材、木材、竹材等,可以使建筑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形成一种自然的美感。
四、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强调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设计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生态平衡等方面,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建筑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
设计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寿命、维修保养、资源利用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使建筑能够在长期内保持其价值和功能,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
六、创新设计手法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并不排斥创新设计手法,相反,它鼓励设计师在设计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设计手法。
通过结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建筑作品。
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推动建筑设计的进步和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七、人文关怀与实用性结合新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与实用性的结合,关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的解释一、新地区主义范式的提出和基本理论新地区主义范式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即将传统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模式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型经济合作的模式。
其理论基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内的相互依存性逐渐增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提升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进而提高全球经济的效率和安全性。
该范式通过建立区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联盟或共同市场,实现自由贸易,促进投资流动和技术转移,进一步推进公共产品的共享、环保和创新。
二、新地区主义范式与东亚经济—体化的分析1. 新地区主义范式在东亚的实践东亚国家通过建立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区域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和共同市场的建立有利于经济整合,以及成员国之间的投资和技术转移。
中国和东盟、南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还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实现东亚内部经济一体化。
2. 新地区主义范式对东亚经济整合的作用东亚国家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实力。
例如,通过区域经济整合,加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可以形成政治利益的联系,为不同国家的政治合作铺平道路。
同时,经济联系也可以提高成员国的商业互信,从而推动区域内的和平稳定发展。
3. 新地区主义范式的局限性新地区主义模式并非是一种万能的模式,也有相应的局限性。
该范式的实施难度在于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配和经济差异。
例如,一些经济体的特殊利益会与其他国家冲突,这往往导致整个经济体的效率降低。
此外,国家之间的文化、历史差异也是实施新地区主义范式的一大挑战。
4. 新地区主义范式的未来前景新地区主义范式正在成为世界其他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范例。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不断加强,新地区主义范式将会逐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对于促进人类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分析1. 中国和东盟中国和东盟自2003年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来,两者之间的经贸合作成效逐步提高。
092 建构建筑的“新地域主义”建构建筑的“新地域主义”①丁 俊 过伟敏(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摘 要]地域主义成为中国现代建筑面貌趋同趋势下的热门话题之一。
文章通过分析地域主义的相关概念发现,地域主义具备开放、多元、动态的特征;通过梳理地域主义的历史提出,地域主义和国际主义存在相互转化的现象,因而地域主义是一种策略,而并不具备不变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和风土建筑两个概念进行分析并试图建构一种新的地域主义,它综合二者的优势,在现代文明的理性框架下,摒弃风格化的地域主义方式。
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哲学基础上回归现象学的本质;设计伦理上重视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设计观念上尊重技术进步并挖掘在地传统营造技艺。
最终以开放包容的方式丰富地域主义不断发展的内涵。
[关键词]建筑;地域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风土建筑[ 中图分类号 ] 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9)05-0092-08收稿日期:2019-08-01作者简介:丁 俊(1982-),男,湖北钟祥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生、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
研究方向: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过伟敏(1963-),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①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17_1427); 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5JDZD03)专项资助;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近代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及其谱系研究》(项目编号:2018SJZDI146);201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SJB1423);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发文编号:苏教师〔2018〕12号。
150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6刘家琨作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师最核心的代表与实验建筑师的一员,其在建筑作品创作中更多地关注如何提取本土原型,而他对原型的提取不仅仅是在建筑符号语汇上,更是在本地生活方式、场所空间精神上。
通过运用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方法对其作品进行剖析,可引起大家思考如何更加真实地抽取原型来致敬当下。
当前国内外对建筑类型学思想、新地域主义思想都有丰富且详细的研究,此类文献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国际知名建筑师作品进行分析,而将视线聚焦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思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分析成长并驻扎于我国西南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及其作品思想,可为我国乡土建筑设计理论打下基础。
1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概念及背景对复杂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自古便已有之,而类型学理论运用在建筑中始于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
关于建筑类型学的范畴,有学者认为从广义上来讲,只要是设计概念涉及“原型”,或可分析出“原型”特征的作品,都应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范围。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构架,从不同角度大致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从历史寻求“原型”的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二是从地域寻求“原型”的新地域性建筑类型学[1]。
在同一纵向时间线上发展的人类文化,因地区的不同而在建筑文化中存在不均衡的发展特征,所以即使全球的地域文化都是人对自然做出的反应,但在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新地域主义(Neo-regionalism)是指在设计中提炼吸取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性或传统风格,最终赋予现代建筑当地的文化特性。
这类建筑风格在功能及结构上都遵循现代的指标及需求,但在空间、形式及场所氛围上扬弃地吸收当地传统[2]。
从类型学角度出发,新地域主义与新理性主义一样在设计之初必须先提取所要表达或暗含的原型,与新理性主义提取的文化传统原型还原历史这一“宏大叙事”有所不摘要 在当代西方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背景下,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代表建筑师刘家琨作品中的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思想,有助于建筑学者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将本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进而创作出具有我国传统气息的本土建筑。
从“地域主义”到“新地域主义”摘要:在国际主义设计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千篇一律,冷漠、单调、缺乏亲和力。
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主义”的兴起是个必然。
但中国的地域主义一直流于表面形式化的一些东西,我们或许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经验来为我们开拓思路。
不管是建筑设计实践,还是建筑理论方面,日本的做法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 建筑设计实践; 建筑理论Abstract: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design concept is popular today, more and more Chinese city and construction are the same, and indifferent, drab, lack of affinity. In this case, the “regionalism” rise is a necessity. But China’’s regionalism has been superficial formalized something, maybe we can use for reference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for we develop ideas. Whether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or in the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Japan are worth our place of study.Keywords: regionalism; The new regionalism; Architecture design practice; Architectural theory长期以来,世界建筑史上有两个比较大的趋势:全球化与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新地域主义是一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强调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问题与城市设计的紧密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考虑新地域主义的思想。
新地域主义认为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关注社区和居住者的需求,以及建筑、自然和公共空间的集成。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新地域主义注重以下几点:1. 社区特色与文化保护:新地域主义强调社区的独特性和文化保护,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尊重并反映当地社区的特色和文化。
例如,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的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
2. 景观与环境的整合:新地域主义认为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整合起来,以创造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空间。
例如,城市公园的设计应该考虑花园和城市森林的布局和保护,以及区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管理。
3. 强调行人和自行车交通:新地域主义强调城市景观的可达性和可持续性,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减少机动车流量。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的路径和安全。
4.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新地域主义认为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应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予以重视。
城市公园、公共广场、社区花园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呼应当地社区的需求和风格。
例如,在中国,城市既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挑战,也面临着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新地域主义的思想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的繁荣。
例如,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可以融入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自然元素,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健康舒适的公共空间。
同时,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减少机动车流量,提高城市可达性和交通安全性。
在总体规划和细节设计中,新地域主义的思想可以帮助城市景观设计师创造对人、自然和环境都友好的城市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色、历史遗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建筑流派课程作业
读第六章第四节新地域主义有感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的内容,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新地域主义是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而不是那种可以列出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活动与代表性人物的建筑和活动或建筑思潮。
这些实践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努力目标,那就是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地域主义不是当代世界的产物无论什么时代的建筑,都有着融合地方特征的建筑现象存在,构成没一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景观。
随着世界各个地区与国家技术、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关于建筑地域性问题的讨论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地域主义可以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个有才能的个人专心致志于体现特定地方文化的产物。
这一节有下列著名的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
50年代末
柯里亚印度
代表作:
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
杨经文马来西亚
代表作:
双顶屋(1984)
B.V.多西印度
代表作:
桑伽的设计事务所(1981)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60年代
A.西扎葡萄牙
代表作: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1993)
A.阿尔伯兹/M.凡.胡特荷兰
代表作:
NMB银行总部(1984)
70年代
A.卡尔米及其兄弟以色列
代表作:
以色列高等法院(1992)
L.巴拉干墨西哥
代表作:
艾格斯托姆住宅(1967-1968)迈耶住宅(1978-1981)80年代
J.R.莫奈奥西班牙
代表作:
马德里银行大楼(1976)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1986)林少伟新加坡
代表作:
吉隆坡中心广场(1990)
C.佩里阿根廷裔美国人
代表作:
吉隆坡双塔大厦(1998)
R.皮亚诺意大利
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半岛上的艺术文化中心(1995-1998)
普雷多克美国
代表作:
奈尔森美术中心(1989)威南迪住宅(1991)
新地域主义是关注于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感。
弗兰普顿这样总结了批判地域主义的七个特征:1.在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但其片段性和边缘性特征已经远离早期现代建筑规范化的理想与幼稚的乌托邦色彩;2.这种倾向关注“场所——形式”的关联性认识到一种有边界的建筑,即建筑总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3.建筑设计注重“建构的事实”,而非将建筑沦为舞台布景;4.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地场地的因素,如地形、气候与光的特征,反对存在着一种“普世文明”的趋向;5.关注视觉之外
的建筑品质,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以及表面材料对人体的影响;
6.反对感情用事的模仿乡土建筑,而要寻找乡土建筑的转译方式,要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培育具有当代特征的地方精神;
7.这种倾向可以在摆脱普世文明理想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地域主义的真正含义我不是特别的理解,但是我认为,这个理念的出现不是因为谁发明或者创造,而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据当地环境的考虑以及对自己生活的需求得出的一个有价值意义的观念,就新疆本土建筑而言,东疆、北疆以及南疆的建筑无论风格还是构造,差别甚大,这首先主要是由当地的环境导致的,其次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导致,还有就是某些国际性或者其他地域性的建筑风格与当地建筑风格相融合导致的,因此,我认为,地域主义应该发扬光大,而且在不断将外来先进文化进行自我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本身的建筑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