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古代宗教——佛教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宗教——佛教

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化了。

一、原始佛教的创立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伽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死于前485年。他面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进行了苦苦思索,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的办法,于是在他十九岁时(一说二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离开了妻子和儿子,剃发出家,经过多年苦修,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49天冥坐沉思,他终于在一天夜里睹明星而悟道。

(二)佛的含义

佛意为“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或圣人”。“佛”在中国古代有“佛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

(三)佛的三层境界

1.自觉:即领悟了佛教教义的圣人。

2.觉他:自己领悟了教义,并帮助他人觉悟的圣人。

3.觉行圆满:掌握了真理并能超越生死的圣人。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缘起论”和“四圣谛”

(一)缘起论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离开因和缘,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用释迦牟尼自己的话说是“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无造物主”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永恒的造物主。

佛教讲缘起有11义,其中最重要的论点是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和因果相续。

“无我”,是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的存在。就人而言,人的身体组织“四大”即地、水、火、风等要素所构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体温、风为呼吸;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由“五蕴”即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诸要素所构成。“四大”、“五蕴”的暂时聚合便有了人。然而从本质上说,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任何要素都是刹那间依缘而生灭的,因此,世界上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倘若执迷于真实存在的“我”,只能导致无尽的痛苦。

“无常”是说宇宙没有恒常的存在,任何现象的性质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例如,佛教把人从生到死的一生叫做一期,一期由刹那相续所构成,表现为生、老、病、死。生死在刹那间,世间的一切事物迁流不停,绝无常住性。

“因果相续”是说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或现象既生灭无常,又相续不断,如江水长流,前逝后生。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而且因与果相符,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缘起论以“因缘”来解释世间事物生起和变化的现象;以“无我”、“无常”来说明如果将人自身认作真实的存在,执著为“我”,就会烦恼丛生;以“因果相续”引导人以善因求善果,获得功德的圆满,最终脱离苦海,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

(二)四圣谛

所谓“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谛有真理之意。

1.苦谛:佛教认为,人世间都是“苦”的,叫“苦谛”。具体说“人生有八苦”。

(1)生苦,生活之苦;(2)老苦,老来难;(3)病苦,得病是肉体上的痛苦;(4)死苦,死之苦;

(5)求不得苦,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6)爱别离苦,与自己喜爱的人与事别离之苦;(7)怨憎会苦,与自己讨厌的人或事相处之苦;(8)五取蕴苦,人由色、受、相、行、识等五蕴合和而成,种种欲望因此产生,而烦恼也随欲望而生。

怎样解除八苦,初期佛教主张人应抛弃痛苦的现实世界,灭身灭智。追求涅槃解脱的彼岸世界。

2.集谛: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佛教认为,造成人生最大痛苦的根本原因是“烦恼”,而烦恼之最大者是“贪”、“瞋”、“痴”三毒。“贪”是指人对外物的占有欲。“瞋”是发怒时睁着大眼睛,意即执着的看问题。“痴”就是痴迷于某事。人在“三毒”当中挣扎,结果是在天上、人间、地狱三界轮回。

3.灭谛:指苦的消灭。指断灭各种人生烦恼之后所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佛教叫做“涅槃”。到达这种境界的人永不受因缘和三界轮回之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所在。

4.道谛:指超脱苦海、达到涅槃的理论方法和修持方法。以戒、定、慧三学为修持方法。主张远离种种欲望,保持身心宁静,从而进入无漏清静的禅定。

(三)佛教的修养论主要有“六度”、“八正道”、“三学”。

“六度”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

“八正道”是佛教认为达到最高理想境地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其中有:

1.正见,即对佛教四谛的正确见解,要求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

2.正思维,即对四谛教义的正确思维,思想意识符合佛教观念;

3.正语,即修口业,正确语言,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语言符合佛教规范;

4.正业,即正确的行为,倾注于清净之身业,行动符合佛教规范;

5.正命,即保持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欺骗的掠夺他人财物。

6.正精进,正确努力,即勤修涅槃之道法,正确的勤修趋于涅槃的道法;

7.正念,正确动机,即牢记四谛等佛教真理;

8.正定,正确的心神专注,即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佛教认为按八正道修行,可由凡入圣。

八正道又可归结为“三学”,即戒、定、慧。

佛教要求佛教徒恪守上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定,从而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四)原始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教义上经过分化、发展和衰退,最后消亡于12世纪末期。

原始佛教的核心:宣扬人生一切皆苦,追求自我解脱。其特点是:苦行、渐修、觉行圆满。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佛教的东传:

佛教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汉明帝于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求法,公元67年他们同两位印度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了佛经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

并且在洛阳城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至此,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汉代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了神仙方术的一种。释迦牟尼被描写成能分身散体、蹈火不烧、履刃不伤的神仙,本来,佛教是从反对神教中发展起来的,而其“一切皆空”的理论也不允许有什么长生不死的神仙或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