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植物病原菌物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33
菌物是真核生物,过去也叫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核、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有机体;其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分支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或纤维素,无根、茎叶的分化,通过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菌物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种。
大多数菌物是腐生的,少数可以寄生于植物、人和动物体上引起病害。
菌物的菌丝,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菌丝以顶端生长的方式无限生长。
菌物的菌丝细胞主要由细胞壁、原生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菌物的菌丝可以形成吸器、附着孢、侵染垫、附着枝、假跟、菌环和菌网等变态结构。
高等菌物的有隔菌丝有时可以交织在一起形成组织化的密丝组织,并由这些组织形成菌核、菌索、子座等特殊菌丝组织体。
菌物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后,以孢子形式进行繁殖。
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四种类型。
产生的无性孢子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等。
多数菌物可以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往往在菌物营养生长的后期或环境不适宜时进行,有利于菌物越冬或越夏以度过不良环境。
菌物有性生殖过程包含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菌物有性生殖后产生有性孢子,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休眠孢子囊、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菌物存在性的分化,大多数是异宗配合,少数为同宗配合。
某些菌物还可以进行准性生殖。
菌物典型的生活史通常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菌物生活史大致归纳为五种类型:无性型、单倍体型、单倍体-双倍体型、单倍体-二倍体交替型和二倍体型。
菌物是一类容易发生变异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其变异主要来源于有性生殖中染色体的交换和重组。
菌物是遗传分析的理想材料。
菌物包括粘菌、卵菌和真菌,在生物八界分类系统中,菌物被分别归入原生动物界、假菌界和真菌界中。
菌物分类系统是根据菌物在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生态、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特征建立起来的。
根肿菌门植物病原菌物寄生于高等植物根或茎的细胞内,有的寄生藻类和其他水生菌物上,寄生高等植物的往往引起寄主细胞膨大和组织增生,受害根部肿大,故称为根肿菌。
植物病原菌物概述植物病原菌有着广泛的种类和分布范围,从霉菌到担子菌都有可能成为植物病原菌。
它们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植物,如空气、土壤、种子、昆虫等,使植物受到伤害。
植物病原菌通常对植物的特定器官或组织具有亲和性,比如叶片、茎、根部等。
另外,植物病原菌还是植物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它们通过产生和释放各种毒素,破坏植物细胞结构,阻碍植物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
一些病原菌还能在植物组织中生殖,形成孢子或菌丝体,使病害持续传播和扩散。
植物病原菌对植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使植物的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使作物死亡。
常见的植物病害包括叶枯病、茎腐病、根腐病、果实病等。
这些病害给农作物的生产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对于植物病原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病害预防、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疗等。
病害预防是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比如,合理选择品种、实施轮作、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
病害防治是指在植物感染病害后采取一系列防治手段,以减轻病害对植物的损害。
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控制、物理控制、生物控制等。
病害治疗是指在植物感染病害后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以恢复植物的生长能力和抵抗病害的能力。
在防治植物病害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传播方式、耐受性等。
而致病机制则是指病原菌通过哪些方式感染植物、侵入植物细胞、破坏植物组织等。
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信息,才能制定出有效的防治策略,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植物病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们通过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性感染植物,破坏植物细胞结构和代谢过程,对植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熟悉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是关键。
只有全面了解了病原菌的信息,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和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1.细胞学观察方法
细胞学观察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真菌的形态特征,包括菌丝、分生孢子、子囊果或担子菌等。
通常需要在标本中涂抹或切片,并使用染色技术(如孢子染色)增强对真菌结构的观察。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初步确定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2.分离培养方法
将病部组织切片或分离的孢子直接接种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可以有效地分离出感染的真菌。
不同真菌对培养基的需求不同,例如选择富含蔗糖、白蛋白、琼脂(PDA)的培养基,则可以培养出广泛的真菌种类。
培养后真菌形成的菌落形态也是进行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3.DNA分子鉴定方法
分子鉴定方法基于真菌特定的DNA序列进行分析,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可以确定真菌的物种。
这种鉴定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可以快速识别具有高度相似形态特征的真菌。
4.抗体检测方法
抗体检测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真菌的抗原结合,通过形成特定的免疫复合物来确定真菌的存在。
这种方法常用于快速筛查和初步鉴定真菌感染,但受到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限制。
5.生物学鉴定方法
生物学鉴定方法通过观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和产孢情况,进行鉴定。
这些特性可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需要与其他鉴定方法相结合使用。
实验一常见植物病原菌物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认识和掌握常见植物病原菌物的分类特征。
二实验内容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菌物形态(1)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孢囊梗、孢子囊(2)盘梗霉属(Bremia):孢囊梗、孢子囊、孢囊孢子(3)霜疫霉属(Peronophythora):孢囊梗、孢子囊(4)根霉属(Rhizopus):假根、匍匐丝、孢囊梗、孢囊孢子、接合孢子(永久玻片)(5)单孢锈菌属(Uromyces)冬孢子,夏孢子(6)镰刀菌属(Fusarium):分生孢子(7)壳二孢属(Ascochyta):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示范片:(1)核盘菌属(Sclerotinia)子囊盘,子囊,子囊孢子(永久玻片)(2)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三实验方法1.培养菌(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2)用镊子或挑针从培养皿中取少量的霉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霉状物分散开;(4)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2.浸泡标本(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2)用镊子或挑针从病斑处取少量霉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霉状物分散开;(4)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3.病征为粉状物的浸泡标本:(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2)用镊子或挑针从病斑处取少量粉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粉状物分散开;(4)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4.病征为粒状物的浸泡标本:(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2)用镊子取一小块有病菌生长的病斑组织,或在病斑处取明显的粒状物置于载玻片上水滴中;(3)用镊子和解剖针将病斑组织分散开后,盖上盖玻片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4)然后轻轻敲击盖玻片,压迫分生孢子器以释放分生孢子,放到显微镜下再次观察。
四病原菌的主要形态特征1.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黄瓜霜霉病菌孢囊梗无色,无分隔,不对称状分枝,有限生长,分枝末端尖锐;孢子囊褐色椭圆形,顶端有乳状凸起,着生在孢囊梗顶端或已脱落。
植物病害分为细菌病害、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三大类,其中真菌病害占到植物病害的95%左右。
病源微生物侵染植物后,导致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并引起病变症状。
即植物在外形上、生理上和生长上的不正常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导致植物局部的损伤或全株死亡,造成植物产品品质和产量的损失。
真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已报导的将近45000多种,是植物病原生物中最主要的一大类群,它所引起的病害占植物病害的80%以上,尽管真菌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相似,大多数真菌有营养体和繁殖体之分,营养体是指吸收养分的器官,繁殖体是指从营养体上产生的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无论是有形性的还是无性的,统称为子实体。
真菌的孢子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类。
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孢子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子孢子。
真菌孢子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和分类学上的重要依据,其营养体及其变态和菌组织体则是真菌分类的重要参考依据,有的还是重要的鉴别特征和分类依据。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熟悉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基本形态,为以后真菌病害的病原物鉴定和真菌分类奠定初步基础。
二、实验原理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枝的丝状体。
其个体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得多,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中又可分化出繁殖丝。
不同霉菌的繁殖菌丝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且孢子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利用培养在玻璃纸上的霉菌作为观察材料,可以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也可以直接挑取生长在平板中的霉菌菌体制水浸片观察。
三、内容、材料和方法(一)真菌的营养体1. 菌丝和菌丝体除少数原始的类群以外,真菌典型的营养体是极为细小的丝状体,这种丝状体称为菌丝,生长成丛的菌丝称为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是无隔的,大多数真菌是有隔的。
实验一培养基的制作【实验目的】掌握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和用途.主要是真菌常规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细菌常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作。
【实验原理】培养基是用人工的方法将多种营养物质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的供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基质,含有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素以及某些特殊的微量元素。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不同的实验目的,培养基大致分为10类: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基础培养基、增值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配置完成之后,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彻底杀死其中原有的一切微生物。
【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牛肉浸膏、蛋白胨。
【实验设备及用品】菜板,小刀,天平,称量纸,小锅,纱布,玻璃棒,量杯,烧杯,铁架台,分装漏斗,记号笔,标签,牛角匙,棉花,棉绳,三角瓶,试管(18 mm×18 mm),培养皿,pH试纸;可调式电炉或微波炉,高压灭菌锅.【实验步骤】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制作(1)将新鲜马铃薯去皮备用。
(2)称取去皮的新鲜马铃薯200 g,切成1 cm见方的小方块放于锅中,加入1000 mL自来水,置于可调式电炉上煮沸20 min,煮沸过程中称取葡萄糖20 g、琼脂20 g备用.(3)用4层纱布直接倾倒过滤,滤去残渣,洗锅后,将滤液倒入锅中。
(4)调节培养基酸碱性,常用1%的HCL及1%的NaOH进行调节。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往往略带酸性,培养真菌无需调节酸度,培养细菌则要调节到中性。
(5)将称好的琼脂放入锅中融化,此过程中应注意不断地搅拌和控制火候,避免培养基溢出和烧焦;直至琼脂完全融化,再加葡萄糖,搅拌均匀,补充水量至1000 mL 。
可事先在锅内用记号笔标记好1000 mL的刻度线,直接加水即可。
(6)根据培养基不同的使用目的,分装到不同的容器中,如三角瓶、试管和培养皿等。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病原菌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2. 学习植物病原菌物的分类、鉴定方法,为今后识别与鉴定植物病害打下基础。
3. 掌握植物病原菌物的传播途径、侵染过程及防治方法。
二、实验材料1. 病原菌样品:单胞锈菌属、胶锈菌属、柄锈菌属、栅锈菌属、黑粉菌属、丝核菌属、轮枝菌属、尾孢属、镰孢菌属、炭疽菌属、拟盘多毛孢属、茎点霉属、大茎点霉属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无菌水、无菌滤纸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病原菌形态:将病原菌样品制成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
2. 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属和种。
3. 传播途径观察:通过实验,了解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如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传播等。
4. 侵染过程观察:观察病原菌在植物上的侵染过程,了解其侵染方式、侵染部位及症状表现。
5. 防治方法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病原菌物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原菌形态观察结果:(1)单胞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壁厚,褐色。
(2)胶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性孢子球形,锈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3)柄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4)栅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5)黑粉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6)丝核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无孢子。
(7)轮枝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梗轮生,分生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8)尾孢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座球形或椭圆形。
(9)镰孢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座球形或椭圆形。
(10)炭疽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盘球形或椭圆形。
(11)拟盘多毛孢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盘球形或椭圆形。
植物真菌类病害组织病原菌的分离及抑菌圈实验1、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保存1.1材料:(1)病害组织(2)分离培养基(PDA培养基):20%土豆煮汁,2%琼脂条,1%葡萄糖,蒸馏水,121℃高温灭菌(3)次氯酸钠(4)试管斜面培养基:成分为PDA培养基,121℃高温灭菌1.2方法:剪取作物病害部位,将病害部位用次氯酸钠表面消毒后,置于分离培养基上,然后放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7天后取出,通过菌落形态和孢子镜检挑选出所要分离的病原菌转接试管斜面,然后将斜面放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7天后取出,包好放于4℃冰箱内低温保存。
2、病原菌摇瓶菌丝体的培养及菌液的制备2.1材料:(1)试管斜面孢子(2)摇瓶培养基:20%土豆煮汁,1%葡萄糖,蒸馏水,121℃高温灭菌。
2.2方法:将试管斜面孢子转接到摇瓶培养基,然后将摇瓶放到220转/分的摇床上培养,2—3天后,摇瓶菌丝体长到一定的成熟状态(不同真菌菌丝体不同)后,取下摇瓶,放于4℃冰箱内低温保存,待需要做抑菌圈实验时,将摇瓶从冰箱内取出,用组织捣碎机将摇瓶菌丝体高速捣碎2分钟左右,至菌液状态。
3、供试药剂的抑菌圈实验3.1材料:(1)打碎的病原菌菌液(2)底层培养基:2%琼脂粉、蒸馏水,121℃高温灭菌。
(3)上层培养基:成分同PDA培养基,121℃高温灭菌。
(4)链霉素溶液:2400U/mL3.2方法:(1)融化底层培养基,待温度降至70℃,倒入测定木盘,放平至凝固。
(2)融化上层培养基,待温度降至54℃,用无菌移液管加入1mL链霉素溶液以防杂菌干扰;继续降温至48℃,用无菌移液管加入6—12mL的病原菌菌液后迅速晃匀后,倒入测定木盘,放平,待凝固后,即做成抑菌圈实验所用的测定盘。
(3)稀释供试药剂到制定浓度。
(4)在测定盘内摆放牛津杯。
(5)用P型移液器将稀释好的药剂滴入牛津杯内,滴液量为0.26mL/杯,然后盖上玻璃板,放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培养时间为16—1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