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文化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1
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杜甫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杜甫的诗歌表现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等不同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含蓄深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其艺术价值被誉为“唐诗之冠”。
4. 杜甫的诗歌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手法对于宋代诗人、元曲作家和明清小说家等后世文学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节点。
- 1 -。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擅于挑选出具备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予以艺术的归纳,刻画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亡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暴虐懦弱的大臣……共同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独特的具备典型意义的形象,就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
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
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新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这首诗嘲讽了杨氏兄妹的骄纵酒色,坎坷地充分反映了君主的暴虐和时政的腐败,精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柔和的笔触,独特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描绘场面和情节,使诗人自己的女性主义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姓名:柯昌江教育层次:本科学号:070635省级电大:陕西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商洛分校指导教师:教学点:目录一、目录.... .... .... .... .... .... .... .... .... .... .... . (2)二、序论.... .... .... .... .... .... .... .... .... .... .... . (3)三、杜甫的巨大成就.... .... .... .... .... .... .... .... .... . (3)1、杜甫的成就....... ....... ....... ....... ....... . (3)1)、强烈而鲜明的思想内容.... .... .... .... .... .... .... . (3)2)、杜甫对战争与和平有正确的认识.... .... .... .... .... . (4)3)、杜诗还表现了全面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 .... .... . (5)2、尽善尽美的形式风格.... .... .... .... .... .... .... . (5)3、杜甫诗歌的美学意味鲜明而强烈.... .... .... .... .... . (7)4、小结.... .... .... .... .... .... .... .... .... .... . (7)三、杜甫的示范意义.... .... .... .... .... .... .... .... .... . (8)1、中晚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 .... .... .... .... . (8)2、两宋对杜甫诗歌的深化与求变.... .... .... .... .... .... . (8)3、元、明、清与近代对杜甫的继承.... .... .... .... .... . (8)4、小结.... .... .... .... .... .... .... .... .... .... . (8)四、结语.... .... .... .... .... .... .... .... .... .... .... . (9)浅论杜甫的艺术成就及其示范意义姓名:柯昌江学号:070635【摘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
关于杜甫草堂的资料
以下是关于杜甫草堂的一些资料:
建筑风格:杜甫草堂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园林式建筑,占地面积约为3.2亩。
它由多个院落和建筑物组成,包括主楼、东西厢房、后花园等。
建造年代:据考证,杜甫草堂最早建于公元759年至762年之间。
然而,原始建筑已经毁损,现存的建筑大部分是明代和清代重修的结果。
杜甫生活:在杜甫草堂生活期间,杜甫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他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晚年,并以其深邃、激昂和感人肺腑的诗歌风格被誉为“诗圣”。
文化意义: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杜甫草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对杜甫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艺术的珍贵见证。
参观景点:杜甫草堂内有许多景点值得参观,包括杜甫像、杜甫手迹石刻、蜀道亭、芦雪亭等。
游客可以欣赏到杜甫的文化遗产,并感受到他的诗意和境界。
现状:目前,杜甫草堂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它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场所,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
主讲人简介:莫砺锋,汉族,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
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
现为九届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主攻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四部、合著三部,参加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两种,在全国一流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曾于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的培养对象,200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上)内容简介: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
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
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
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
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
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
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
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
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
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分析1. 引言1.1 概述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真实的现实描写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杜甫诗中所体现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并从中挖掘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研究目的;接着,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详细分析杜甫诗歌的社会背景,并剖析其揭示社会阶级矛盾和不公正现象的能力;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杜甫诗中体现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第四部分将进一步讨论杜甫诗对当代社会具有的启示和影响;最后,我们在结论中总结整篇文章,并强调杜甫诗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对当代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杜甫诗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的分析,深入理解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道关怀的表达,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反思,并激励人们珍惜当下、关注弱势群体并积极行动起来改变世界。
此外,本文还旨在传承杜甫诗中所体现的精神,呼吁构建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索,我们将发现杜甫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意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为“1. 引言”部分内容,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2. 杜甫诗的社会现实主义意义分析2.1 杜甫诗歌的社会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社会问题丛生的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频繁、封建统治腐败、民众苦不堪言的局面中。
杜甫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社会现实,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的关切。
2.2 揭示社会阶级矛盾和不公正现象杜甫的诗作中揭示了封建统治下存在的明显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正现象。
他通过描绘农民被剥削、贵族享受特权、官吏贪污腐败等画面,清楚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登高》一诗中:“冯唐易老簪环落,渔舟唱晚鸿雁过”,通过对贫困壮士冯唐命运逆转和被迫离开官场后心境变化的描写,抨击了贵族特权和政治腐败。
杜甫的文化意义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峰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
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
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
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
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
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
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
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
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
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
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
(全文)说到杜甫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我到各个地方去参观一些历史名人遗迹的时候,非常注意观察各地的雕像。
我觉得好的,在唐代诗人中间,一个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李白的塑像,还有一个就是河南巩县杜甫陵园的杜甫的雕像。
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雕的是李白青年时代,将要走出四川那样一种意气风发的形象,昂首阔步,非常像我们想像中间的李白;而巩县的杜甫雕像就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一个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往下怜悯地看着满目疮痍的大地,使人看了以后觉得很沉重。
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唐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文化意义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于贫困、战争和社会不公的揭示和呼吁。
他的《望岳》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表达了他对于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
他的《战城南》中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反映了他对于战争带来的悲剧和人民疾苦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些作品,杜甫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激励着后世的文人学者关注社会问题,以文艺武装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杜甫的文化意义还体现在他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弱点。
他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表达了他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萧条见汝时,白发逢人惜。
”表达了他对于人老珠黄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杜甫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提醒人们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美好。
杜甫的文化意义还体现在他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展示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历史的敬畏。
他的《登高》中描绘了蜀地壮丽的山川风景,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民族精神的追求。
他的《画鸡》中运用了儒家的教化思想,通过画鸡展示了人性的善恶与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作品,杜甫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激励着后世的文人学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杜甫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本身,更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现实、人生和人性、历史文化的思考和表达。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作品传递给后人,激励着后世的文人学者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杜甫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影响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继承了儒、道、佛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又有所发展。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都对杜甫的思想起过影响,但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
他不仅仅实践了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他还用自己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这也是杜甫对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
他将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儒家的仁者之心打通,而且把佛、道的清净心与对淳朴自然、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贯通了起来。
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杜甫;中国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继承了儒、道、佛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又有所发展。
他为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杜甫的思想是复杂、错综、矛盾、变化的。
儒、道、佛三家都对杜甫的思想起过影响,但其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受当时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
唐代社会比较开放,对不同的思想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儒家为主,兼取百家。
唐王朝统治者为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对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都比较重视并加以提倡。
其中,儒家思想被推为正统思想,儒学被视为治国之本、入仕之途。
在法律制定、社会结构、社会伦理以及人材选拔与使用等方面,儒家思想均占统治地位。
士人入仕,致君尧舜,建功立业,持的也是儒家的进取态度。
李唐王朝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尊奉为先祖,为其立庙祭祀,将道教奉为国教;将庄子、列子、文子封为真人。
《老子》、《庄子》、《列子》、《文子》都被列为经,一度成为士子的必读书与科考的必考项目。
道教的炼丹养气、服食饵药、斋酿祈祷,引发了文人对亦真亦幻、迷离恍惚的仙界幻境的诸多想象和描述,不少文人在失意之后,奉道自遣。
对唐代文人来说,道家思想可以使人返归自然,产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
杜甫的文化意义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文化意义是很深远的。
首先,杜甫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一。
其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各阶层的命运。
他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批判,并以自己的诗艺向社会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呼吁。
其次,杜甫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广泛涉猎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
他的作品中往往可见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其思想既包含着普遍的人类关怀,又蕴含着深邃的东方智慧。
此外,杜甫的作品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其作品中记录的许多历史事件、人物、景观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后人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合来看,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瑰宝的代表,杜甫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诗歌以其价值而闻名于世,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学术研究对象。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二年,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
就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名列其中。
我们平常提及杜甫,映入脑海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诗圣”的美誉。
我们早已习惯了作为文学家的杜甫,习惯了从文学角度评价他的一生。
但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诗圣”这一称号,是否仅仅是针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言?它是否有超越文学层面的含义?再联系42年前那场全球范围的纪念活动,我们不仅要问:杜甫为什么会成为“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人品最高尚、理想最远大的政治家而非政客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
他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我推测子美先生您的这颗心灵就连那圣人辈出的上古三代也是少有的,是非常高尚伟大的一颗心灵。
我是多么渴望您能起死回生,让我们成为朋友啊!一生批评历史人物无数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他那部被后世当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朱子语类》中,一反常态地列举出了中国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五个人:诸葛亮、颜真卿、杜甫、韩愈、范仲淹。
作为五个人中位一一位一盛大多数时间深处民间、在政治上无甚建树的人物,为什么会得到朱熹的高度评价,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伟大的的心灵,在道德方面和人格层面都有伟大的建树。
朱熹评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是在人格层面堪称楷模的人。
王安石与朱熹的评价,显然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一语道破了杜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更倾向于伦理学的范畴。
它向来被分为入世的和出世的两类。
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庄子·大宗师》),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世罗网、脱离社会,甚至连生命也要抛弃,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因此,道家被看作“出世的哲学”。
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专讲道德价值,不愿讲、很少讲超道德的价值(例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1. 引言1.1 杜甫作为唐代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那么,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何在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析。
"杜甫作为唐代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那么,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何在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析。
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热爱家国的爱国者。
他的诗歌中透露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他所展现的家国情怀源于他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伦理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审美追求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他所表达的对家国的真挚情感和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一一探讨这些因素,以揭示杜甫浓厚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和多维意义。
"2. 正文2.1 家国情怀的历史背景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代晚期,当时正值唐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
这种历史背景下,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无疑对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他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民不聊生、四方叛乱的情景让杜甫深感国家命运与人民疾苦紧密相连,激发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忧虑。
唐代文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远。
儒家强调忠孝、仁爱、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杜甫身上得到了体现,促使他关注国家民生、忧国忧民。
历史背景下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儒家传统思想对杜甫家国情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在作品中表达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对人民疾苦、国家兴衰产生深刻的关注和忧虑。
2.2 家国情怀的人生经历杜甫的家国情怀源自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少年时期便经历了安史之乱,家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自幼失去了父亲和哥哥,母亲在战乱中不幸去世,这些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家国的艰难和苦难。
他也曾历经贫困,多次辗转流亡,面对困苦和不幸,他始终怀着对家国的忠诚和深情。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作者:张得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05期一、杜甫与儒家思想的关联1.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以人本精神为核心。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专讲道德价值,不愿讲、很少讲超道德的价值。
尽管后来王阳明把儒学发展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程度,在唯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儒家学说总体上是实用主义的、现实的。
历史自然地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带上了浓厚的入世哲学的色彩。
从而一部中华文化史,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而其它的思想则都是它的补充而已。
杜甫就是这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2.杜甫在儒学影响下的人生实践儒家哲学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的是人的行为,人的实践。
可以说实践是儒家的灵魂,而杜甫正是最好地体现着儒家,发扬着儒家这种精神的一个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儒家主张行仁政,杜甫则为这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大声疾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儒家谴责暴政,杜甫则用诗笔对暴政进行口诛笔伐:“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此外,儒家强调我们民族要有一个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也要维护本民族的尊严,强调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独立性,杜甫对安史叛军始终以“胡”字称之,特别是在《北征》中有这样四句: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四句中竟用了三个“胡”字,表现了诗人对叛军的无比仇恨。
同时,他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极力反对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在对战争给中原人民及边疆民族带来灾难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并愤怒地指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兵车行》)。
3.杜甫对儒学的贡献首先,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
杜甫诗歌隐喻研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隐喻的世界,从日常生活的语言到文学作品,隐喻无处不在。
在文学作品中,杜甫的诗歌就是一个丰富的隐喻宝库。
本文旨在探讨杜甫诗歌中隐喻的概况、意义及解读认知机制,以期为理解杜甫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一、杜甫诗歌中的隐喻概况在杜甫的诗歌中,隐喻的使用无处不在。
这些隐喻不仅包括常见的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法,更涵盖了复杂而深入的象征、寓言等文学手段。
杜甫的隐喻既有质朴的生活描绘,又有深刻的社会批判。
如《登高》一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借景抒发诗人内心的哀思和忧虑。
二、杜甫诗歌中隐喻意义的解读认知机制1、社会文化背景的映射杜甫所处的唐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繁荣昌盛的时代。
他的诗歌中隐喻的意义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兵车行》中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言点行频”,诗人通过与行人的对话,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诗人的情感投射杜甫在诗歌中通过隐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自然景象的衰败映射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
此外,《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落叶和江水的流逝隐喻时光的无奈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诗人的哀愁和无奈。
3、意象的创造与重构杜甫在诗歌中通过意象的创造与重构,使隐喻意义得以丰富和延展。
如《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月”这一意象,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此外,《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将“悲秋”与“作客”、“多病”与“登台”结合,构造出独特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三、理解杜甫诗歌隐喻的关键理解杜甫诗歌的隐喻,关键在于对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以及意象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只有熟悉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诗歌中的隐喻所映射的社会现实。
把握诗人的情感投射也是解读其诗歌隐喻的重要角度。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他的文化意义重大而不可磨灭。
杜甫
的文学创作具有极丰富的内涵,他的诗文不仅有其独特的诗意,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现代读者具有重要的社会及艺术教育意义。
杜甫是我国明清一代最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文表现出一种浓厚、感伤却又不
失幽默的思想情趣,他不仅能够刻画出思想上的内容,揭示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更可以分析和避免潜在的问题。
多于那些空虚的传统诗歌,他的诗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引起的回响更高。
此外,杜甫的诗文还曾长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至今仍有许多爱护杜
甫作品的群体。
他的诗中有多种元素,比如古代的宫廷文化、个人情感、历史文化、人物等等,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引导着读者体悟人生。
总之,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不仅展示
出宏大的思想,而且拥有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中国人民籍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推动现代的文学的发展,杜甫更是不可替代的贡献者。
《杜甫的文化意义》演讲稿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这一点不用再讲。
我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因为他的影响早就溢出于诗歌之外溢出于文学之外他在整个文化史上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一、后人对杜甫的评价1.王安石: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
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意思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在古代也非常少有的是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
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朋友然后跟您一起去四处游览。
可见他对杜甫非常仰慕。
2.朱熹: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
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
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人物是伟大的人物他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杜甫颜真卿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
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我想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
他们在政治上面在道德上面都有很高的建树。
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
先看颜真卿大家也许知道他是伟大的书法家颜体的创始人但是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的割据叛乱而被杀害宁死不降。
再说韩愈大家当然知道他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
同时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行为中间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出来说话多次被贬到南方荒远之地。
这样几位人物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应该说他们生平在政治上面在其他的行动上面都有很多建树。
惟独杜甫应该说他不算是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提起的东西。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一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
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
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
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泅流。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杜甫画像》,《临川先生文集》卷九)而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则说:“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剑南诗稿》卷三三)到了理学宗师朱熹,则从更明晰的理论角度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提出了崇高的评价,他说: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于汉得垂相诸葛忠武侯,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尚书颜文忠公、侍郎韩文公,于本朝得故参知政丰范文正公。
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王梅溪文集序》,《朱文公文集》卷七五)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
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臣同样光耀史册。
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甫的意义决非局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光辉已经照耀到整个中华文化史,从而对后人起着人格典范的作用。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指出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第23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也决定把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
可见,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去阐述杜甫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
杜甫的意义只有在文化的大范畴内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走近杜甫。
二中华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其核心的价值则在于它的人本精神。
无论是主张维护群体利益乃至杀身成仁的儒家,还是主张爱护个体生命乃至逃归山林的道家,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由于前者更适应先民们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必需以群体的力量来求得生存的现实,所以儒家的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选择。
一部中华文化史,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而其它的思想则都是它的补充而已。
杜甫就是这个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自从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便成为古代学术的主要内容。
大致说来,这种学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先唐的章句训诂,另一种是宋明的义理探讨,后人常把它们简称为汉学和宋学。
从表面看来,唐代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唐人既没有留下象汉儒那样博大精深的经典注疏(唐初编纂的《五经正义》说经本着“疏不破注”的精神,在经学上并无多大发明),又没有留下象宋儒那样思入毫芒于的理论辨析。
唐代的韩愈虽然以恢复儒道自任,可是在宋代理学家看来,他对儒道的理解是非常粗疏、肤浅的。
那么,唐人果然没有为儒学的昌明作出重要的贡献吗?我认为至少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诗人杜甫。
从表面上看,杜甫并没有为儒家思想作出明显的贡献。
他既没有皓首穷经,也没有排斥佛老,在儒学史上似乎没有他的位置。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那就应该重新思考这个间题。
儒家是极其重视实践的。
孔子、孟子虽然没有象墨子那样摩顶放踵的苦行,但他们与古希腊的哲人不同,他们从未沉溺于苏格拉底式的空谈,更未幻想进入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孔、孟所奉行的是以实际行为来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以实际行为来实现其政治理想。
他们的哲学是属于人间的,是脚踏实地的,是不离开日用人伦的。
试看孔、孟一生的行事,著书立说只是在劳攘奔走终于明白道之不行的晚年才进行的,即使是他们决定以立言来实现人生的不朽后,其理论表述仍然以“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见《史记·太史公自序》)为显著特点。
可以说,实践是儒学的灵魂。
而杜甫对儒学的伏膺正是体现在这个方面。
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他“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艺概》卷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之本。
儒家主张行仁政,杜甫则为这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大声疾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承丈二十二韵》)儒家谴责暴政,杜甫则用诗笔对暴政进行口诛笔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杜甫得以在朝廷里参政时,他不避危险面折廷争,展示了儒家政治家的可贵风节。
当他远离朝政漂泊江湖时,也时时处处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安史乱起,有多少高官贵人在叛军凶焰所笼罩的长安屈节或苟活,而刚得到一个从八品下的微职的杜甫却独自冒着“死去凭谁报”(《喜达行在所》之三)的危险逃归风翔。
这既是他对儒家夷夏之辨的思想的实践,也是慎独的道德修养模式的实施。
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
儒家极其重视修身,认为这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宪问》),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孟子·滕文公下》),杜甫对此是身体力行的。
他不但在早年身处长安时怀有儒家的政治理想,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漂泊西南时仍对之念念不忘。
他不但在忧国忧民这种大事上体现出儒家的人格风范,而且在待人接物等日常琐事上也同样体现出儒家气象。
更重要的是,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位居卿相的重要政治人物,上引朱熹所表彰的五位人物中,除杜甫一人之外,都是如此。
由于仕途显达的人只能是极少数,所以如果以他们为楷模,让一般人去仿效的可操作性是不大的。
杜甫则异于是。
杜甫在仕途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在人生道路上也可算是一个命运多并者。
杜甫的命运正是一般人所容易遭遇的,既然杜甫能够在如此的平凡人生中完成儒家理想人格的建树,那么当然会使人产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联想,从而增加修行进德的信心。
因为对于常人而言,一个高不可攀的楷模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建立丰功伟业的机会也是可遇而不可期的。
只有当他们觉得楷模就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时,只有当他们觉得在平凡的人生中也能实现理想时,才可能产生仿效的冲动。
如果说先秦的儒者已经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可贵命题,而宋明理学家的一大成就是在理论上阐明了“满街都是圣人”的可能性,那么杜甫正是以他的人生实践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对于一向以“有教无类”为宗旨的儒家来说,“诗圣”杜甫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由于杜甫具有上述特征,他才被后人选择为人格的典范。
例如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人来说,忠君当然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然而,历史上的忠义之士不计其数,有许多人的行为比杜甫更为引入注目,甚至不乏达到惊天地、动鬼神的程度的,为什么后人还要选择并无惊人之举的杜甫作为典范呢?请看宋人苏轼的著名评论:“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钦!”(《王定国诗集叙》,《苏轼文集》卷十)的确,杜甫在平时常常心系君主,当他流落夔州偶食异味时,还想到“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槐叶冷淘》)苏轼的话并不是无中生有。
而且杜甫的忠君其实有一个特定的内涵,那就是希望通过贤明的君主来实现仁政,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萧涤非先生说:“与其i活比甫是‘一饭未尝忘君’,不如说他‘一饭未尝忘致君’。
什么是‘致君’?那就是变坏皇帝为好皇帝,干涉皇帝的暴行。
”(《杜甫研究》)第48页,齐鲁书社1980年版)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因为这符合杜甫的全部诗歌的实际内容。
于是,杜甫的忠君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希冀,它以日常的、平凡的方式体现出来,这种“一饭未尝忘君”式的行为是容易理解的,也是不难模仿的,它要比比干剖心、朱云折槛等英雄化的行为平易、切实得多,但却又是朝着同一个价值方向的。
宋儒认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本应体现于日用人伦,本应不依赖于外部事功,杜甫的行为正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
无怪宋儒要向这位穷愁潦倒的诗人献上“诗圣”的桂冠了。
三杜甫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
“仁”无疑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杜甫对之奉为金科玉律。
杜甫以其人生实践使儒家关于“仁”的概念更为丰富,更为切实可行,也就是使“仁”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都得到了加强。
首先,杜甫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而载入史册的。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
”(王安石《杜甫画像》)“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山谷外集》卷十六)这些诗句说明后人正是如此认识杜甫的,这是杜甫的最大性格特征。
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并非仅止于此,他对整个人类都怀有关爱之情。
在盛唐,诗人们对唐帝国的开边战争一般是持赞成态度的,即使高适、储光羲等人也未能免俗。
例如天宝年间对南诏的战争,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的《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等诗都持颂扬态度,唯独杜甫写了《兵车行》以揭露其对人民和平生活的严重破坏。
他在《前出塞》之六中更明确地指出:“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说明他对其他民族的人民同样怀有一颗爱心,所以对当时的开边战争独持异议。
杜甫对世间的其它生命也同样持有仁爱之心,他有句云:“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
”(《过津口》)“恻隐之心”本是孟子对人类善良本性的阐述,但是其原意只把人类当作侧隐的对象。
(参见《孟子·公孙丑上》)而杜甫却将这种善良的本性施及一切生命,这是对儒家精神的补充和光大。
杜诗中诸如“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君不见朝来割素鳍,咫尺波涛永相失”(《观打鱼歌》)、“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题桃椰》、“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
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寄题江外草堂》)等诗句,都表现出对一切动植物的关爱。
我们不难注意到,杜甫最喜用充满爱抚的笔触描写弱小的细微之物,这些诗如《病橘》、《枯棕》等一般都认为其中别有寓意,也即它们都是用来象征苦难的人民的。
但是其中也有并无象征意义的,例如《舟前小鹅儿》:“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
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这首诗完全是即景之作,它表现了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呵护,是诗人的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
如果说宋儒关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张子全书》卷一)的命题是出于理论的演绎,那么杜甫却是以他的行为倡导着同样的精神。
这种把仁爱之心施及于天地间万物的精神,乃是中华民族伟大胸怀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而杜甫对这种民族精神的铸造无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